活動集錦

仰望蒼穹、俯瞰大地、下潛深海

■ 本報特約記者 林小恬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1年大陸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仰望蒼穹,俯瞰大地,下潛深海。 「人造太陽」再創超高溫等離子體運行世界紀錄 2021年5月28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承建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新的世界紀錄,為未來核聚變發電奠定了工程基礎。2021年12月,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再度開機運行,開啟新一輪實驗,將讓「人造太陽」向著更「熱」更「持久」發起衝擊。 「玲龍一號」 全球首個陸上商用小堆正在建設 「玲龍一號」全球首個陸上商用小堆,目前正在建設作為大陸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功能模組化小型壓水堆,「玲龍一號」的開工,標誌著大陸在模組化小型堆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定義,發電功率在30萬千瓦以下的反應堆為小型堆,「玲龍一號」發電功率為12.5萬千瓦,預計2026年建成發電,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能滿足52.6萬戶家庭的生活用電需求。 量子計算「雙子星」 實現量子優越性里程碑 2021年潘建偉院士團隊成功構建113個光子的「九章二號」,處理特定問題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電腦,快億億億倍,構建的66比特可程式設計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求解「量子隨機線路取樣」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電腦快1000萬倍,兩項成果均於2021年10月25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標誌著大陸成為目前唯一在兩種物理體系都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大陸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澱粉全人工合成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和大連化物所,利用高效催化合成生物學原理和生物計算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澱粉全人工合成,突破了自然光合作用的局限,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重大原創突破,有望對糧食生產,產生革命性影響,對生物製造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2021年7月全國13家科研機構及單位,獲得嫦娥五號首批月球科研樣品,通過對月球樣品,開展自主研究大陸科學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證明月球直到20億年前仍存在岩漿活動,比以往月球樣品限定的岩漿活動時間延長了約8億年,對月球熱演化研究提出了新挑戰,為未來月球探測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中國天眼FAST全球開放 發現脈衝星超500顆 2021年「中國天眼」FAST,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全球開放平臺,15個國家、24個科研機構的31項國際申請,有27項通過專家評審,利用「中國天眼」FAST科研團隊在銀道面脈衝星巡天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新脈衝星超過500顆,包括一批最暗弱的脈衝星,毫秒脈衝星和脈衝雙星等。 「海鬥一號」開啟全海深無人潛水器 萬米科考應用新征程 2021年10月,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主持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科考航次,完成12次下潛,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挑戰者深淵」西部凹陷區,全覆蓋高精度聲學巡航探測,創造最大下潛深度10908米,海底連續巡航8小時等,多項無纜模式世界紀錄,填補了世界無人潛水器萬米科考空白,標誌著大陸無人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進入了全海深探測與作業應用的新階段。

全球迎冬奧,北京歡迎你

〔本報特約記者 張福秀 李疆報導〕12月20日,由全球華人支援北京申/辦奧聯合委員會和歐盟中國中心主辦,世界體育賽事與旅遊聯合會、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協會、北京華夏文創藝術研究院、珠海橫琴威拓體育文化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北京華聲國際傳媒中心、北京沐陽喜樂文化有限公司、珠海橫琴華金恒達文化集團、北京易企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全球華人支援2022北京冬奧會暨聯合會成立20周年高峰論壇在北京奧林匹克塔舉行。來自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英國、加拿大、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莫三比克等國家的華僑華人代表、奧運研究相關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或「線下」方式參與研討。 中央電視臺奧林匹克頻道主持人張偉和中國非洲大使、非洲青年領袖瑪麗亞主持本次活動 「一起向未來——共創奧林匹克新時代」為主題的系列論壇活動,旨在支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並探討奧林匹克的生命哲學、生活美學、人文內涵以及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機遇。 北京101中學學生代表展示《文明》雜誌「百米長卷《奧林匹克宣言》——美麗的奧林匹克文化長卷III」 活動現場展出了「《奧林匹克宣言》——美麗的奧林匹克文化長卷III」,該長卷以《奧林匹克宣言》為基礎結構,囊括舉辦夏奧會和冬奧會的23個國家與43個城市的節慶文化,寓意著東西方文明相向而行,在北京相遇並融合發展。 全球華人支援北京申/辦奧聯合委員會主席劉雨雄 全球華人支持北京申/辦奧聯合委員會主席劉雨雄發表主旨演講《共創奧林匹克新時代--全球華人支持北京冬奧會暨聯合會成立20周年的回顧與展望》,他表示,「3億人上冰雪」將是世界奧林匹克冬季運動的一個新的開端,推動全球冬季運動邁向新高度。「作為祖(籍)國與全球華僑華人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我們將繼續為全球華僑華人提供支持和參與奧運相關活動的機會和平臺,一起期待、支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歐盟中國研究院中方院長金元浦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歐盟中國研究院中方院長、2008北京奧運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會長金元浦發表主旨演講《北京冬奧會:共創人類體育文明共同體,弘揚奧林匹克的生命哲學與人文精神》,他指出,「北京冬奧會是團結、友誼、進步、和諧的奧運會。」奧運會是各國文化進行交流的盛會,超越種族、文化、等級和地域,它構建了世界各民族文明、文化、體育與藝術之間對話、交流、溝通的巨大平臺。世界再次來到中國,北京向世界敞開胸懷,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文明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將迎來又一次親切的握手,世界不同文化與中國文化將再次交匯。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原主任、原北京奧申委副秘書長,京張冬奧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孫大光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原主任、原北京奧申委副秘書長、京張冬奧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孫大光演講《中國奧運現象的啟示》,指出中國「雙奧」是經過百年期盼、十年奮鬥、堅持不懈地鬥爭、戰勝了強大的對手才取得的。北京獲得奧運會舉辦權是中國人民支援和參與的結果。「和商」是在中國奧林匹克現象中體現出來的中華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中華民族骨子裡蘊藏的最寶貴的優秀品質和文化積澱。中華民族不僅是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民族,還是一個高「和商」的民族。 《文明》雜誌社社長、主編婁曉琪 《文明》雜誌社社長、主編婁曉琪發表《從顧拜旦奧林匹克宣言在中國首次發佈講起》主旨演講,指出北京從夏奧到冬奧,奧林匹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北京即將成為第一個舉辦夏奧會和冬奧會的城市,它把處於兩條平行線上的夏奧會和冬奧會連接在一起。2022年北京冬奧會恰逢中國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春節與奧運兩大盛典的相遇是兩千多年東西方文明相向而行難得的世界文明緣分,「春節+奧運」將會迸發出無比燦爛的人類文明之光,開啟奧運文化史上新的里程碑。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黃亞玲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黃亞玲強調,北京冬奧會是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聲音的重要平臺,更是後疫情時代世界認知中國的文化名片。「絢麗多彩的中華文化將再次搭乘奧林匹克運動的文化之舟衝破隔閡,通過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傳統文明與當代文明的相互交融,全方位展現中國的國家形象、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精神風貌。」 北京奧林匹克文化促進會研究中心主任,媒體推廣運行總監蘇彤 北京奧林匹克文化促進會研究中心主任蘇彤發表主旨演講《一起向未來,共同畫圓滿:奧林匹克文化與教育綱領》,強調讓「共生主張」稱為奧林匹克主義的核心,讓共生和諧稱為奧林匹克文化與教育的時代之音。展望新的千年,以「五環互聯,四方相接,百慮一致,殊途同歸」作為對奧林匹克主義的集中體現,提出文化共生的五個價值「人文、智慧、自然、藝術、創意」。 全球華人支持北京申/辦奧聯合委員會主席劉雨雄與北京華聲國際傳媒中心理事長張華謝達成戰略合作 全球華人支持北京申/辦奧聯合委員會主席劉雨雄與北京華聲國際傳媒中心理事長張華謝達成戰略合作。華聲國際總編輯張華謝表示:北京冬奧會是全球矚目的盛大節日,是全球朋友和海外華人瞭解新時代中國的視窗。華聲國際作為海外華文媒體的代表,向海外華裔家庭乃至全球華人圈宣傳北京冬奧會,鼓勵海外僑胞當好中國故事、北京冬奧故事的傳播者和見證者。 部分嘉賓合影留念

中國大陸首款抗新冠特效藥輸完就見效!

■ 本報特約記者 孫小晨 近日,中國大陸首個抗新冠病毒特效藥獲得藥監局的上市批准。研發團隊領軍人物、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接受採訪時表示,「藥物採取靜脈滴注的方式,注入體內後馬上起效。」消息引發關注。研發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由4名老師、11名博士和博士後研究生組成。 研發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 時間回到2020年伊始,1月12日,中國疾控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了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資訊,並在全球流感共用資料庫(GISAID)發佈。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與SARS病毒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令多年深耕HIV、SARS、MERS等新發、突發傳染病病毒研究的張林琦頓生警覺。他和同一座科研樓辦公的清華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幾乎同時撥打了對方的電話——這兩位在病毒研究領域配合已有十餘年的老搭檔一致感到,新冠病毒非同小可,必須立刻著手研究。除夕前一晚,離漢離鄂通道關閉。1月24日除夕夜,張林琦接到了他的老朋友、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張政教授的微信消息——深圳三院有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恢復期的血液樣本! 左二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1月25日,大年初一。張林琦、王新泉,兩位在SARS、MERS等病毒研究配合十餘年的老同事,張林琦、張政,曾在HIV研究上有過合作的好朋友。北京深圳,三人兩地,研究團隊集結出征。6天後,1月31日,經過晝夜無休的試驗,高品質蛋白試劑「新鮮出爐」,立即發往深圳三院。除了用餐和必要的休息,科研人員幾乎沒有踏出過實驗室,並終於從國內感染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患者的康復期血液B細胞中,成功「釣」出具有高效中和能力的抗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共206株!2月9日,在克服疫情初期物流不暢的重重障礙,206株抗體及其編碼基因被艱難送達北京清華園。張林琦解釋說:「我們的工作就從這些抗體中分離出抗新冠病毒的最優單克隆抗體及其編碼基因,也就是挑出殺傷力最強的『戰士』,拿到這些『戰士』的基因,並由此獲得大量複製最具殺傷力抗體的根本範本。」3月5日,抗體評估工作迎來了新的突破性進展!團隊首次鑒定出高效新冠中和抗體P2C-1F11(後命名為BRII-196),這也是後來抗體聯合療法特效藥中的關鍵抗體之一。成功找到「黃金」抗體後,破解抗體的抗病毒機制緊接著成為研究的下一個重點。而只有真正搞懂其中的機制,才能破解製作抗體特效藥的玄機。實驗室的設備條件有限,為了對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的機制開展更精細的研究,張林琦和王新泉需要借助上海更為先進的高精設備進行同步輻射光源,精確地用晶體學方法解析病毒進入細胞的機體結構。至此,王新泉和張林琦成功解析出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高解析度解析出「鑰匙」和「鎖」之間的結構基礎。 世界上首次高解析度解析出「鑰匙」和「鎖」之間的結構基礎 張林琦與王新泉立即起草論文並投稿《自然》期刊。3月19日,《自然》期刊正式接受,3月30日,線上發表團隊的科技攻關成果《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受體ACE2複合物的結構》。這是目前全世界關於新冠病毒入侵細胞的相關研究領域內引用次數最高的一篇論文。4月11日,研究團隊確定了我國首個抗體組合療法BRII-196/BRII-198的藥物研發思路,並在科技部、國家衛健委、教育部,國家藥審中心和藥監局,北京市等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與騰盛華創等企業正式合作推進抗體組合療法的藥物開發和臨床試驗。5月21日,深圳三院突發境外輸入關聯疫情,國內首次遇到英國變異株感染患者。面對新的變異株,病人病情發展快,想要最大程度遏制患者病情進展,張政團隊將目光聚焦到已在國外臨床Ⅱ期試驗取得良好效果的BRII-196/BRII-198抗體聯合藥物上。 團隊成員工作中 經專家組認可、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下,深圳三院成功為抗體聯合藥申請到緊急臨床用藥,成為國內新冠臨床治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深圳三院感染科主任袁靜說:「令我們大吃一驚的是,用藥第二天,病人的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就呈現幾百倍的上升,持續發熱症狀也很快就好轉,好像有『神藥』一般的效果。」8月25日,國外Ⅲ期臨床試驗中期結果公佈,臨床資料令人驚喜:同安慰劑組相比,抗體治療組的住院和死亡率降低了78%,並對突變株依然保持活性!迄今為止,BRII-196/BRII-198抗體聯合藥物仍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唯一進行了變異株感染者治療效果評估並獲得同類最優資料的藥物。截至目前,共有800餘例患者接受了這一抗體組合的治療,臨床專家組和醫療團隊回饋良好,其中,接受用藥年齡最大的患者已有92歲。曾幾何時,抗體藥物的研發到上市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而張林琦及其合作團隊研發抗新冠抗體藥物的全過程卻僅僅用了18個月。人類與疫情的較量即將迎來第三個冬季,世界對於抗新冠病毒特效藥物的需求越發迫切,張林琦教授說過:「這是一次人類與病毒納米級別的『交鋒』它沒有硝煙,它終將勝利。」致敬科研人!

「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及「筆墨抒懷·情聚兩岸」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同時在台灣逢甲大學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北聯報導〕12月12日,「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及「筆墨抒懷·情聚兩岸——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開幕式在台灣逢甲大學舉辦,本次展覽由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台灣中華文經交流協會和台灣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共同主辦。這是「科舉制度在台灣」專題展和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第一次同時在島內展出,也是科舉展在島內巡展的第13站。開幕式上,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前所長、美術學院前院長林章湖做《解析後現代書畫》專題演講。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月2日。「科舉制度在台灣——台灣進士專題展」是北京市台聯基於台灣會館的特殊歷史地位,傾力打造的文化交流品牌項目。它彙集兩岸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遍訪兩岸台灣進士遺跡,得到兩岸學者的高度關注。展覽展示了33名台灣文進士題名碑拓片,讓參觀者在觀展時,能夠感受科舉展傳承的深厚文化底蘊,認識台灣進士這個為近代台灣社會、政治、文化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特殊群體。「筆墨抒懷·情聚兩岸」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於2015年至2021年在京台兩地已連續成功舉辦七屆九次,在兩岸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日增,超過150位兩岸書畫名家用精湛的筆墨、獨特的匠心和藝術語言,表達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追求。此次展覽以水墨、書法為主,是台灣現代水墨與大陸傳統水墨的一次交流和比試,展覽彙聚了兩岸52位、年齡跨越50載的優秀書畫家100幅作品,這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共同認知、傳承的體現,進一步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瞭解,加深彼此的感情,促進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傳承和弘揚。今年恰逢北京市台聯成立40周年及台灣逢甲大學建校60周年,在逢甲大學同時舉辦台灣進士專題展及兩岸書畫名家交流展,希冀藉以加強兩岸的歷史、文化、藝術交流,促進兩岸文化認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主持人:逢甲大學漢字文化中心主任蕭世瓊 北京市台聯副會長王慧視頻致辭 開幕式上程代勒教授致辭 開幕式現場 林章湖 展覽現場吸引大學生觀看 大學生在科舉制度展覽前合影

冬奧會那些默默奉獻的人!

■ 本報特約記者 石鵬飛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觀眾們的心情也越發澎湃,迫不及待想要一睹奧運健兒們傲人的風采。而在選手們奮力拼搏的同時,還有這樣一群人在幕後,為比賽的順利開展默默奉獻。 磨刀師:冬奧賽道旁的「手藝人」 冰鞋冰刀打磨中 在冬奧會冰上比賽的賽場旁總有一群辛勞的「手藝人」。他們會在運動員比賽、練習後幫運動員打磨、調試冰刀鞋,他們就是國家隊的磨刀師。冰刀鞋是冰上運動的必備器材,根據不同比賽類型可分為花樣冰刀、冰球刀、速滑冰刀,對於專業運動員來說,冰刀打磨技術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比賽成績。以短道速滑為例,比賽場地為橢圓形跑道一圈111.12米,近三分之二都是彎道,運動員比賽時會以接近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逆時針滑行,為了方便過彎,短道速滑的冰刀設計得又長又薄,對於專業運動員來說,每個人冰鞋的冰刀位置、弧度、彎度都有自己嚴格的參數要求。磨刀師介紹運動員每次滑行後冰刀的各項參數都會有所變化,他們的工作就是幫運動員調試、打磨冰鞋、矯正冰刀的弧度和彎度,冰刀數值的偏差必須小於一根頭髮絲。 從軋鋼工到冬奧製冰師 製冰師劉博強 保障國家冰壺隊訓練的製冰師劉博強,曾是一名在首鋼園工作20多年的軋鋼工。2017年3月,劉博強報名參加集團製冰工作培訓,陌生的製冰工作點燃了這位老鋼鐵工人心中的「火苗」。入行四年,他從在場邊掃雪做起,悄悄觀摩學習,他曾背著打點壺在馬路上苦練數月,第一次「上冰」就驚豔眾人。如今能45秒完成一條賽道打點的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參與北京冬奧會。他說「全世界的頂級製冰師不超過20人,裡面沒有咱中國人,我的夢想便是以中國工匠的身份擠進去!」 滑雪醫生戰隊,與時間賽跑 滑雪醫生戰隊 滑雪醫生工作時所有裝備 說到醫生大家都非常熟悉,可穿著滑雪板工作的醫生就不是那麼常見了。付妍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是一名急診科醫生,作為中國冬奧滑雪醫療保障夢之隊的一員,也是中國第一代滑雪醫生。北京延慶海陀山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主賽道,全長2950米,垂直落差894米,地勢複雜、風向多變,難度名列世界前茅,高山滑雪比賽又是速度最快、救援難度最大的冬奧項目,因此滑雪醫生的配備至關重要。根據國際雪聯規定,賽時如果發生運動員摔傷事故,醫務工作者必須在4分鐘內趕到現場,而他們能依靠的交通工具就是滑雪板。入選冬奧會的滑雪醫生都通過了滑雪技能、專業技術和外語水準層層選拔,對他們來說,滑雪就像走路一樣熟練,這樣才能在極端條件下開展急救,在高山賽道上和時間賽跑。 678道精美菜肴!大廚拿出當家手藝 冬奧會北京特色美食 「民以食為天」,北京冬奧會期間,大廚們將為各國運動員提供充足、食品安全、營養健康具有中國特色的優質餐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本次冬奧會有1800餘名餐飲保障人員,大廚們充分考慮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飲食習慣的需求,合理設置中餐、西餐、亞洲餐的比例,每天準備約200道菜供各國運動員食用,以每8天為一個週期進行輪換。同時,由於冬奧正逢新春佳節,大廚們為奧運村的飲食增添了春節文化元素,除了特色食品炸春捲、北京烤鴨,正月十五時還精心準備了元宵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