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2022年年會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趙婀娜報導〕近日,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IAMCR)2022年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位學者線上參加會議。大會以「新全球化時代的傳播研究:再定位、挑戰與變化的語境」為主題,共有3場全體大會、15個分會的數十個論壇,以及18個工作組的數十場專題討論和分組研討會。本次年會由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西交利物浦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媒體與傳播學系和中國新聞史學會協辦。據介紹,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於1957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創設,目前已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國際學術組織,擁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位學者會員,每年舉辦大型學術年會。該學會2023年年會將在法國里昂舉行。

兩岸婦女福州「雲聚首」:同心逐夢促情融

〔本報特約記者 彭莉芳報導〕海峽兩岸婦女代表7月15日「雲聚首」福建省福州市,分享各自促融逐夢的故事。當日,以「福佑中華情融兩岸」為主題的第十四屆海峽論壇.海峽婦女論壇此間舉行。論壇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福州設立主會場,在台灣、北京、陝西設立分會場。作為海峽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峽婦女論壇自舉辦以來,促進兩岸各領域婦女交流活動蓬勃開展。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雖影響了兩岸婦女同胞間的走親互訪,但姐妹們通過「雲端」搭起了交流互動的新橋樑。全國婦聯副主席林怡出席福州主會場時致辭表示,多年來,兩岸姐妹秉持「姐妹情.一家親」理念,結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誼。她希望,兩岸姐妹繼續攜手,發揮婦女和女青年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把握發展機遇,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融入祖國大陸新發展格局,在兩岸融合發展中贏得出彩人生。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莊稼漢說,兩岸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他希望兩岸婦女共同感悟祖國發展巨變,把握發展機遇,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同心同行、攜手打拼,在實現復興偉業中綻放巾幗異彩;希望兩岸家庭播撒愛國種子,堅持親情鄉情延續,不斷增進兩岸同胞骨肉情誼。當日還舉行了「同心逐夢」兩岸巾幗雲分享、「福牽兩岸」家庭雲結對、文化交流考察等活動。在「同心逐夢」兩岸巾幗雲分享環節,來自海峽兩岸的婦女代表分享了各自的成長創業故事。作為一名空間設計師,台胞張瑜心自2015年抵閩以來,參與並主導了多個福建鄉村的建設項目。這幾年,在福州生活、工作、創業的張瑜心直言收穫了很多機遇、溫情、幫助、成長。今年,張瑜心聯手福州本土設計師成立工作室,計畫通過吸納閩台設計與建築方面的人才,繼續為福建村莊改造出謀獻策。現場,她誠邀更多台胞來到福建這片熱土,一起揮灑青春、創造未來,「一起把鄉村建得美美地」。距離福建一千多公里的西北,在2014年吸引台灣桃園姑娘黃潔如的目光。那年,她赴陝西開啟了個人的設計事業。到如今,黃潔如已參與西安和周邊城市多項不同類型的設計項目建設。黃潔如發現,西北的發展越來越好,來陝西生活的台灣女生也越來越多,如今已經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女性力量。「我願用自己成功的經驗,鼓勵更多台灣女青年瞭解真實的大陸,適應大陸的生活節奏,增強來西部發展的意願。」黃潔如說道。「我是在台灣土生土長,但祖籍是福建的中國人,從小就非常嚮往祖國大陸的大好河山與文化底蘊。」本著這份認同感,台胞林佳燕完成學業後選擇來大陸發展。在浙江發展的15年間,林佳燕開辦幼稚園,投資文創公司,出品兒童節目,個人事業蒸蒸日上。隨著自身影響力的提升,她積極開展推動了多個兩岸交流項目。「兩岸學生、青年、家庭一起學習,一起做公益,從陌生到熟悉再到朋友,讓我看到兩岸融合的美好幸福。」林佳燕將兩岸融合發展比喻成一顆種子,她盼著這顆種子未來能長成參天大樹,為更多人遮風蔽雨。

海峽兩岸能源電力融合發展論壇在廈門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傅心婕 徐銘偉報導〕7月15日,由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台灣電力發展協會、台灣科技產業協會、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等聯合主辦的2022年海峽科技專家論壇分會場——海峽兩岸能源電力融合發展論壇在廈門舉行。150位海峽兩岸從事能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機構、能源企業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科技工作者進行主題報告、學術交流和技術研討,攜手共話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服務能源轉型發展。論壇以「建設新型電力系統 服務能源轉型發展」為主題,聚焦「雙碳」目標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共同研討、交流,旨在融合海峽兩岸在能源電力技術方面的經驗及優勢,助力海峽兩岸能源電力融合發展。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鴻賢出席開幕式致歡迎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林學理、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秘書長王剛、台灣科技產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春源、台灣電力發展協會理事長蕭金益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在7月15日上午舉辦的主論壇專家主旨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廣福作《加快能源低碳轉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主旨報告。「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電力系統在能源轉型中將起到核心作用,面臨系列挑戰。隨著新能源裝機、電量占比不斷提升帶來的量變,將逐步引發電力系統在物理形態和技術框架上產生本質性變化。」通過視頻連線方式,湯廣福院士分析了新型電力系統呈現出區別於傳統電力系統的一些顯著特徵,從電力電源清潔化、柔性化、數位化、電子化四方面提出了新型電力系統的「四化」本質特徵。此外,華北電力大學校長楊勇平、長沙理工大學校長曹一家、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鴻賢、台灣經濟研究院研一所研究員兼所長陳彥豪、台灣科技大學東南區校友會會長曾月春、廈門大學能源學院副院長趙英汝也分別作了主旨報告。論壇上,福建省電機工程學會與台灣電力發展協會簽訂了《海峽兩岸能源發展學術交流合作協定》。台灣科技產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春源還和台灣中華畫院協會理事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小萍一起,將「加強兩岸文化交流 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等書法作品,贈送給了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和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希望海峽兩岸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攜手同心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第五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鄭雨萱報導〕由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和福建省政協主辦的第十四屆海峽論壇.第五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7月13日在廈門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200餘名基層民意代表和相關界別代表人士圍繞「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主題開展廣泛深入交流。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蘇輝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國民黨原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發表視頻致辭,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朱小丹主持開幕式,福建省政協主席崔玉英出席並致辭。蘇輝指出,鄉村興則國家興。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廣大台灣同胞是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成員,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台灣同胞定然不能缺席。鄉村文旅經濟作為鄉村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就業容量大,改變了傳統農業農村經濟的增長機制和方式,能夠有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鄉村經濟創新發展。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共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蘇輝表示,兩岸融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新方略新舉措,是實現兩岸互利共贏的有效途徑。鄉村文旅經濟在台灣發展起步早、理念新、經驗多,而祖國大陸市場大、需求旺、前景好,正處於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契合點」上和「交集區」內,有著較強的互補性,能夠實現取長補短、互利共贏。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共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蘇輝強調,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鄉村農耕文化作為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鄉土之美、人文之美,是促進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鄉村文旅經濟將鄉村農耕文化和旅遊產業相結合,旨在給鄉村文化插上「翅膀」,為鄉村經濟注入「靈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鑄魂工程,是傳承弘揚傳統農耕文明、激發鄉村文化活力的重要載體。希望兩岸同胞攜手同心繁榮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共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洪秀柱指出,兩岸基層治理論壇深耕兩岸基層沃土,聚力海峽同根同源,推動治理融合探索,增進同胞心靈契合,已經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的「名片」和品牌。今年論壇圍繞「繁榮發展文旅經濟」這個主題,抓住了疫情時期消費群體的新需求和文旅經濟的突破口,幫助兩岸村裡相互借鑒好的做法,促進兩岸文脈相連、人心相通、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可以在保護自然生態的情況下,發掘更多文化和經濟價值,是兩岸鄉村人士的共同選擇,是一個可以相互借鑒、大有作為的領域,相信隨著疫情、「台獨」等陰霾的最終散去,兩岸鄉村文旅經濟一定會更加繁榮發展。崔玉英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促進兩岸基層交流交往的重大意義。兩岸基層治理論壇自2018年創辦以來,始終聚焦兩岸基層治理,敘親情、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今天,兩岸基層代表齊聚一堂共謀鄉村繁榮發展之道,這既是手足同胞走近走親的生動寫照,也是兩岸鄉親和衷共濟、共謀福祉的創新實踐。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加海峽青年論壇的台灣青年回信時,對台灣青年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發揮更大作用,寄予了殷切期望,這也是對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切寄望。汪洋主席在海峽論壇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和蘇輝副主席的講話,激發了與會代表強烈共鳴,增添了兩岸同胞攜手同行的動力。希望通過本次論壇,持續深耕共識,進一步促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拓展共建,進一步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持續共謀福祉,進一步推進兩岸同胞共創美好生活。她表示,只要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團結向前,兩岸交流合作必將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和活力,迎來兩岸更加光明的未來。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駐會副主任鄧小清,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劉獻祥、林鐘樂,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陳樺、常務副理事長倪英達出席會議。

宇宙級的中國式浪漫,請你來續寫……

■ 本報特約記者 楊瑞 「北斗」指路、「神舟」飛天、「羲和」逐日、「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天宮」遨遊太空……這些浪漫而美妙的名字,無疑是中國航太築夢蒼穹之路上最動人的音符。1985年中國人要研製屬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它的名字毫無爭議地被確定為「北斗」,這一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自古以來,就被用來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標定時刻。 北斗全球組網示意圖 1994年一個名字最終從眾多的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自主製造的載人飛船,它的名字就是——「神舟」其含義為「神奇的天河之舟」,同時又是「神州」的諧音兼有神氣、神采飛揚之意。 「神舟一號」飛船是大陸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圖為1999年11月24日,「神舟一號」飛船返回艙開艙 2004年大陸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被命名為「嫦娥」,來自「嫦娥奔月」這則浪漫的古典神話故事。數年後,「嫦娥三號」的月球車定名為「玉兔」,由數百萬網友票選產生,伴隨「嫦娥」一道奔月。 玉兔號月球車 2013年中國載人空間站整體被命名為「天宮」,這是炎黃子孫關於天闕最美好的想像,靜謐、安寧、和諧、美如天境。2015年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命名為「悟空」,取義「領悟、探索太空」,另一方面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猶如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探測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識別暗物質的蹤影。 中國空間站模擬圖 2016年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開啟了星際之旅,它的命名,是紀念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分發(模擬圖) 2020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該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一年之後,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火神「祝融」成為大陸首輛火星車的新名字,彰顯著中國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天問一號」巡視器與著陸器合影 2021年隨著「羲和號」成功發射,中國正式步入「探日」時代,羲和是中國上古神話中太陽女神與制定時曆的女神,象徵中國對太陽探索的緣起與拓展。 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模擬圖 當星空與詩詞共舞,神州大地與浩渺太空交相輝映,共同訴說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飛天夢想,演繹著跨越千年的中國式浪漫。如今,這份浪漫邀請你來續寫——今年8月我國將發射一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可在碳儲量監測生態資源詳查、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等領域提供遙感監測服務。這顆衛星將顯著提高大陸陸地遙感定量化水準,提高大陸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現在,發射任務已經萬事俱備,就差一個響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