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集錦

「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袁爺爺,一年了,您一定和媽媽在稻下乘涼吧

「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袁隆平。是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是他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是他用一顆種子改變了世界。當風吹過稻田,當碗裡有熱騰騰的米飯,當山河無恙,饑荒遠離我們,總會想起他,想起這個讓全中國人民能夠吃飽飯吃好飯的人,這是他一生的夙願,他也為此奮鬥了一生。斯人遠去,卻留下一個滿溢稻花香的中國,2022年5月22日是他離開我們一周年的日子,讓我們一起緬懷國之脊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袁隆平生於1930年,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年輕的袁隆平曾親眼見到倒在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報考大學時袁隆平選擇了「學農」,「吃飯可是天下第一大事不學農,人類怎麼生存?」即使父母擔心學農太辛苦也依然尊重了他的選擇。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學畢業,服從全國統一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他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看到有人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袁隆平被這些景象深深刺痛,立志用農業科學戰勝饑餓,於是他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工作,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發現一株稻株籽粒多達230粒,他推算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當時世界權威遺傳學認為水稻不具有雜交優勢,然而袁隆平經過在試驗田不斷選種。在1964年發現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此後他耗時9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終於成功,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外國人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太多失敗的經歷使國際同行並不看好他。很多人斷言:此路不通,袁隆平依舊不管不顧「外國人沒有搞成功的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在得到了國家科委的支援後,他和助手們開始培育雄性不孕株。1968年春天,他們把精心培育的700顆雄性不孕株種子撒在試驗田裡,這些種子不負眾望長出了嫩嫩的幼苗,一切都看起來欣欣向榮。然而意外發生了:袁隆平的700棵秧苗一夜之間被人拔了個精光。這可是袁隆平自1964年以來一期又一期好不容易才培養出來的,這就意味著四年來的研究成果全都泡了湯。袁隆平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一頭暈倒在了妻子鄧則懷裡,晚上噩夢不斷一直念叨著「秧苗啊秧苗」。這個樂觀的男人第一次感到絕望,面對莫名而來的騷擾袁隆平十分後怕:再有人來搗亂怎麼辦?更何況要尋找優質且合適的雄性不孕株,單靠這一畝三分地遠遠不夠,必須撒開大網才能捕到大魚。強忍悲憤的袁隆平開始在學校裡四處奔走,他又像當年尋找水稻的勁頭執著地尋找起來,直到事發後的第四天在找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後,他終於在一口井裡發現了自己的試驗秧苗。這五棵劫後餘生的秧苗挽回了袁隆平四年的心血,也再次挽救了雜交水稻。袁隆平和助手帶著從枯井撈上來的5棵倖存秧苗離開安江農校,離開妻兒老小,他們跑遍了湖南、雲南、海南、廣東、廣西,兩年過去了依然沒找到雄性不孕株。在雲南他們遭遇了里氏7.2級的滇南大地震,別人忙著逃命,他們卻一次次衝到危房中搶救珍貴的種子「種子都要下田了我們怎麼能離開?」在路上為了催芽,袁隆平把種子綁在了腰間,用體溫溫暖種子。長此以往落下了腰疾,然而這些努力仍不見一點成效。執拗的袁隆平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斷,「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經過一次又一次討論,大家仿佛悟到了問題的所在:他們尋找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稻之間的雜交基因相近,這會不會就是找不到合適雄性不孕株的原因呢?袁隆平決定改變策略尋找野生稻穀的轉機在此刻出現了。1970年11月23日,他們終於在海南南湖農場發現了一株非常合適的稻穀,通過檢測,袁隆平確定這就是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把它命名為「野敗」。「野敗」後來成為所有雜交稻的母本。西方國家聽聞中國人研究出了雜交水稻先是震驚、質疑等確認後,趕緊打聽是誰,得到的答覆卻是:一名鄉村老師。 10月23日,河北邯鄲,在永年區河北省矽谷農業科學研究院「雜交水稻」創高產示範基地,通過現場實打實測,畝產達到1326.77公斤,再創水稻大面積種植世界最高紀錄。 從1976年到1987年中國雜交水稻累計增產1億噸以上,每年增產的稻穀可養活6000多萬人。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被外國人稱為「東方魔稻」,幾乎全世界的國家都又吃驚又羨慕。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紛紛請袁隆平去講課指導。20世紀90年代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他和他的團隊成為空中飛人,常年提供技術諮詢和技術指導推廣和發展雜交稻技術。2018年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袁老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到場,只能通過視頻發表得獎感言。他說:「我的心願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40年間中國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試驗、示範其中有10多個國家已經開始商業化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廣種植雜交水稻,那麼全球每年將增產1.5億噸糧食可多養活4億到5億人口」。 首屆呂志和獎向袁隆平院士頒授「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 目前,僅在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達2.5億畝面積,占比57%產量,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不僅如此,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了全世界,在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雜交水稻被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袁爺爺的夢想成真了袁隆平一生都在追求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那個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太陽曬起來,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個稻穗下乘涼……」2021年8月15畝「巨型稻」在重慶市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試種成功,預計畝產可達1600斤以上。據瞭解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常規稻的兩倍,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2米左右。「巨型稻」不僅有粗壯挺拔的稻稈還耐淹澇、耐鹽鹼而且能為植株帶來充分的營養為水產、哺乳類動物遮陰避涼,提供最佳棲息場所。「巨型稻」所在的稻田還可以蓄水,通過「稻魚共生」專案幫農民增產增收。「風吹過稻田 我就想起您」您心心念念的「禾下乘涼夢」正在成真……他在黑色土地上播下種子,也將在後繼者的心上默默發芽,他把一生浸在稻田裡,把功勳寫在大地上,而今他雖然遠去,但如落紅化泥更加護花,我們永遠銘記您的囑託:「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國士無雙,緬懷袁老!

流光溢彩山下湖——全球最大的珍珠集散地是如何煉成的

作者:陳永新 來源:微信公眾號:遠征大酒店 / 尋找飄蕩的忠魂 明珠小鎮夜景 由於地緣的因素,更由於感情的因素,山下湖,是我這十年中去得最多的地方。珍珠行業裡二十多年來一直盛傳著一種說法:全球淡水珍珠的銷售量,香港占了超七成,而香港珍珠市場的貨源,來自浙江諸暨山下湖這個在業內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明珠小鎮占了超七成。我曾多次向幾代珠王印證此說法有無水份,從業背景各異的幾位大佬對此的反應幾乎不容置疑,答曰:(比例)只會說少了,不會說多。換言之,全世界愛美的各種膚色的女性,所佩戴的珠光寶氣的首飾中,兩顆珍珠必有一顆來自山下湖。作為與山下湖僅一坡之遙的江藻人,作為與幾代珠王都有過交集並對山下湖懷有深厚感情的諸暨人,作為一個幾十年來親眼目睹這珍珠行業發展壯大到如此程度的見證者,我很欣慰,也很自豪。晚上,當我漫步於流光溢彩的珍珠湖畔時,眼前是巍然矗立的全球最大的珍珠市場和世界珍珠大會永久會址,身邊是一群群正在健身、跳舞的小鎮新居民,身邊回蕩的是悠揚的絲竹管弦之聲,人們臉上寫滿了富足後的輕鬆和愜意。漫步於這樣的環境中,仿佛置身於大都市。誇張點說,山下湖的滄海桑田般的變遷,簡直是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巨變的縮影。山下湖!這個美麗的江南小鎮,它所從事的行業與其現在自身散發出的魅力何其契合:鑲嵌在諸暨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眾多珠農的揮汗如雨,幾代珠王的胼手胝足,小鎮幾代主政者的嘔心瀝血,才有今日山下湖之輝煌。和煦的春風拂過臉龐,我忽然想:該為這個小鎮寫篇文章了,既是為公,也複為私。於公是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全球最大的珍珠市場是如何煉成的,於私是回顧一下與幾代珠王的交情,感謝山下湖眾兄弟們這些年來對我的深情厚誼。 一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興於微瀾之間,山下湖也不例外,它目前的興盛之勢,是積幾十年的努力而來。山下湖的前身是姚江區的西江鄉、泌湖鄉,再往上溯是西江公社、泌湖公社,撤區擴鄉並鎮後才選擇其中一個西江鄉叫山下湖的地名作了鎮名。在我童年的記憶中,西江鄉是個貧瘠的所在。區委所在地、中學都在我們江藻,所以西江人到江藻來讀書時,對江藻人是仰視的。短短幾十年,這種仰視徹底翻了個身。一切,都緣於一顆小小的珍珠。一九七三年,不甘貧窮的西江人何木根因機緣巧合從江蘇偶然得到了珍珠養殖技術,偷偷摸摸在自家附近的白塔湖裡進行了養殖,也許是天意安排,自此,明珠投胎於這幾十年後風生水起的山下湖。因為當時珍珠還屬於統購統銷商品,何木根將剖開珠蚌後僅有的一斤二兩珍珠交售浙江省醫藥公司後,得到了令村民瞠目結舌的497元鉅款,奠定了其珍珠教父地位,也成了諸暨這個行業的開山鼻祖。 珍珠教父何木根 此後,一心脫貧致富的西江、泌湖公社村民紛紛仿效,但終究還是自產自銷,尚未形成大的規模、氣候。時間過了七八年,又一位重要人物詹仲華橫空出世,在他手上,誕生了第一代珍珠市場的雛形。經過幾年的養殖流通,西江鄉在珍珠行業內逐漸有了些名氣,省內紹興、德清、蕭山的一些養殖戶也時常將珍珠帶到西江作非正式的流通,頭道活絡的詹仲華便壯起膽,在廣山村自家門前的小道地(操場)上拉扯起了第一代珍珠市場的橫幅。說是市場,其實只是小道地上放了幾張破舊的課桌,上面拉扯了一塊「珍珠市場」的橫幅,既沒有營業執照,「珍珠市場」四字前也沒有冠以諸暨縣、西江鄉甚至廣山村的區域前置名稱。按若干年後的工商法規,國內未冠行政區域名的企業必須是全國性的企業,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詹仲華當然沒有此前瞻的眼光,或許他不會想到,短短幾十年後,他所隨意拉扯起的那塊橫幅上的珍珠市場四個字,山下湖民眾已經可以非常自豪地宣稱:珍珠市場已符合全國性市場的一切硬體、軟體要素。可惜那塊橫幅已無從尋覓,否則,它有足夠的資格成為日後富麗堂皇的珍珠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後來家門口的小道地有些擁擠了,詹仲華便把市場搬到了廣山村的桃山上並在落英繽紛的桃樹林中搭了毛竹棚子,蓋上了油毛氈,完成了第一代珍珠市場的雛形。再過幾年,第二代市場搬到了西江鄉政府對面,經營主體已變成了詹仲華與廣山村聯營,但仍是油毛氈、毛竹棚子。第三代的市場開辦主體就成了西江鄉政府,地址搬到了鄉政府前面的池塘邊,油毛氈換成了更能遮風擋雨的彩鋼瓦,下方支撐也從毛竹換成了更堅固的角鐵。就這樣,珍珠市場漸次壯大起來,詹仲華也漸漸淡出,但他對於市場創辦所打下的第一根毛竹杆與何木根種下的第一隻珍珠蚌一樣,是點燃這個行業的星星之火,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永遠不能忘記的。到了一九九二年的第四代,動靜就漸漸大了起來。第四代已搬到山下湖集鎮上,有了堂而皇之的「諸暨珍珠市場」稱謂,建築也成了正式的鋼筋混凝土,開辦者成了山下湖鎮政府、市工商局、國營諸暨市珠寶公司聯營的主體。開業那天,人頭攢動,鑼鼓喧天,長長的祝賀條幅上有中字頭、省字頭、中外合資企業的名頭,更有一句懸於最右側的一幅沒有落款的「諸暨珍珠,名揚天下」的條幅,似乎在霸氣的預示、宣告著這個行業與這個小鎮今後的輝煌。 第四代珍珠市場 到了第五代,隨著山下湖新集鎮中心的崛起,第五代珍珠市場也鳥槍換炮在集鎮上拔地而起,在整個珍珠行業內的市場佔有份額、知名度自此牢牢奠定。到了第六代,由香港珠寶大佬、民生珠寶老闆鄭松興豪擲幾億,在山下湖興建占地一千多畝的全球最大珍珠交易市場「華東國際珠寶城」時,幾乎已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因為經過幾代市場的變遷,山下湖這個明珠小鎮在業內已是舉足輕重、牽一髮而動全身,各路珍珠大神的目光已無法從此處挪開。徜徉在偌大的珠寶城內,這裡已是一片珍珠的海洋。但是,以上所稱的六代珍珠市場終究還是有形的,有跡可循的。按現下時髦的說法,是線下的銷售。真正為這個行業帶來巨變的,是拜現代網路方式所賜的淘寶、抖音及快手直播等顛覆性的銷售方式。聰明的山下湖人又一次抓住了商機,在這個可視作無形的第七代珍珠市場的海洋裡,山下湖長袖善舞,迅速適應並融入了這個龐大的銷售體系。如今在這個小鎮上住滿了全國各地聞風而來的網紅,夜宵攤上幾個不起眼的染著金髮的女孩,說不定就是網上粉絲成百上千萬,一天時間可以為山下湖吆喝銷售出幾百萬各款珍珠的大網紅。山下湖,又一次成為了線上珍珠銷售的最大發源地和貨源組織地。山下湖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將產自全國各地五光十色的珍珠貨源通過網路彙集於在這一個巨大的虛擬市場,又通過這個巨大磁場的吸引力,吸納了全國乃至全球珍珠界及千千萬萬愛美人士的眼光,將他們深深吸引。然後再通過山下湖這只無形的巨手使生產者和終端消費者有了無縫銜接。現在的第七代無形的巨大市場堪稱珍珠的海洋,一頭連著山下湖,一頭連著世界。 抖音電商直播基地 二 山下湖的興盛,養蚌育珠者、興辦六代市場者,固然居功至偉,但開疆拓土,用肩扛手提方式把珍珠、把山下湖推向香港、推向外面的世界的前行者,也是勞苦功高。八十年代初,珍珠的養殖及集散漸漸熱鬧起來,但彼時國家對珍珠實行統購統銷政策,若私下銷售,對內可稱投機倒把,對外可稱走私。儘管如此,當時的環境已不是鐵板一塊。於是,有膽大的山下湖人便三五成群拎著背包,將珍珠背到了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州。廣州最初的銷售也是偷偷摸摸的,精明的港商通過各式非正規的管道像獵鷹一樣找到了蟄伏于廣州大小旅館中的第一代山下湖珍珠商人,夾雜著濃厚粵語腔的香港普通話和夾雜著正宗諸暨腔的普通話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交易達成,一手交付沉甸甸的坐著火車長途販運來的珍珠,一手接過花花綠綠的港幣,最原始的珍珠交易就此完成,港商帶著珍珠鑽進走私的車輛中,諸暨的珍珠販運者心滿意足地登上回程的火車。就這樣周而復始,山下湖這個江南小鎮,逐漸開始對接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在香港這個國際珠寶的集散地有了自己的地位和名氣。賺錢的示範效應是無需鼓動的,當一些廣州回來的山下湖小夥子,手上帶著走私表,在小鎮上騎著野狼摩托車呼嘯而過時,加入的隊伍便越來越龐大了。經過幾年長途販運,山下湖逐漸熱鬧起來,小客商經過了幾年歷練成了小老闆,腕上的走私表換成了勞力士,坐騎也由野狼、鈴木王換成了賓士、寶馬。有幾樁小事對當時的我印象深刻,現在想起仍忍俊不禁,記錄于此權當佐證山下湖當年之興旺。有一位每兩周坐火車往返廣州一次,每次都能賺上一萬四、五千的小夥子,賺錢賺的居然心中發了毛,因為當時我們都還在拿著一百多元的月工資,他的暴富使自己都惴惴不安,有一次他洋洋自得中又不無憂慮的說:再這麼賺下去,幾年後,鄧大人都要向我們借錢了。另有一位年輕人,有一次暴富後在天津街頭偶遇一位我們江藻的同學,他鄉遇故人,便不由分說拉他進一家大飯店內喝酒,喝著喝著,忽然不顧眾人面面相覷,在大廳裡嚎啕大哭,那位同學大惑不解,急忙詢問何故如此?那人邊抽泣邊說:我已有60萬身家,(當時在諸暨城裡已可買兩個單元房子)這輩子也花不完,也一樣要老去、死去,做人真沒意思……記得九十年代的紹興晚報上有一次頭版頭條,曾將三個同屬諸暨的小鎮做了比較,稱:店口人賺了錢只想買機器搞技改,大唐人賺了錢只想買土地造廠房,山下湖人賺了錢只會買賓士寶馬,字裡行間對山下湖的奢靡之風頗為不屑。我當時已在銀行當法律顧問,看到報紙的點評也不以為然,對一位行長說:買賓士寶馬怎麼啦?只要是自己合法賺的錢有何不可?拿銀行貸款不還去高消費,那才是不要臉。 三 每個行業,總是需要有領導者、有傑出人物,這個行業才能發揚光大。珍珠行業也不例外。第一代珠王,當屬何新喬。這位當兵出身,膽識過人的先行者,一九八三年,率先在江藻的國營養漁場內辦起了最簡陋的諸暨第一家珠寶首飾廠,憑著最初在廣州與港商的交集,又開風氣之先,興辦了第一家中外合資賽西施珠寶有限公司,在珍珠行業,一時風頭無兩。鼎盛時期,他的珠寶廠打工者數百,下班時自行車隊在八十年代的小鎮上是一件蔚為壯觀的景象。在諸暨鄉鎮只有手搖電話機,BB機和手機尚無蹤影的時代,諸暨郵電局為他從縣城拉了一條專線,在他那山坳裡的辦公室裡,他的程式控制電話可直通香港。他擁有了一輛價值20多萬的桑塔納轎車,車號為浙江04B∽0450。當時,縣城裡總共不會有十輛轎車。酷愛籃球的他花了六十萬元贊助、冠名了省內籃球隊,使小鎮百姓在家門口欣賞了人高馬大的省隊的球藝。在深圳繁華的羅湖區,他蓋起了一幢商場。香港回歸前數年,他又肩負著一種特殊的使命,搖身一變成了港商,口袋裡有了鮮紅的合法派司。有一次我去深圳,新喬到機場來接我,當時深圳特區還是有點不一樣,進深圳前需過戒備森嚴的檢查站,新喬對我說:不好意思,我坐在副駕駛座上,便於應付檢查,省得你下車。車子駛到深圳邊防檢查站時,奧迪車越過一眾等待檢查人士驚詫的目光,新喬將鮮紅的派司從口袋裡掏出一晃,值勤武警隨即一個敬禮予以放行。深圳的商場開業時,深圳還是魚龍混雜的環境,有一天,新喬辦公室內來了兩個手臂紋著青龍的壯漢,把一把模擬手槍和尖刀往桌上一扔,說:浙江老闆,膽子不小,生意做這麼大,也不來拜個山頭,交上保護費?新喬是見過世面的人,處變不驚,篤悠悠地說:「朋友!把你那玩意兒收起,老子是從對越自衛反擊戰死人堆裡滾過的,玩的是真的衝鋒槍,比你那玩具槍大多了,真打得死人。跟你的老闆去說,有事好商量,嚇唬人就找錯地方了。」那兩個痞子悻悻離去,後來商場內便傳開了,這浙江來的何老闆當兵出身,敢玩命,別去惹他。哈哈!真是為我們諸暨人長臉!可惜,新喬在這個時代的大潮中,終究還是落伍了。後來,他的企業也沒有做大,再過幾年,第一代珍珠首飾廠也破產倒閉了。陰差陽錯,二00六年,我在杭州收購了一個銀行的不良資產包,其中一戶居然是多麼熟悉的何新喬的珠寶首飾廠債權。理論上講,新喬還應該償還我一千多萬元債務。新喬大概覺得不好意思與我聯繫,托一個親戚與我說情,請求關照。我心頭掠過一絲酸楚,然後讓那個親戚傳話:請你轉告新喬,我念他是珍珠行業一代宗師,我們以前總也認識,我會以新的債權人身份向法院申請:停止對他的一切強制執行措施。如果他今後東山再起,老闆做得比我大了時,再來商量還我部分我當然也是樂意的。新喬沒有回應我。我希望有那一天。第二代珠王,何伯根當仁不讓。伯根起家於珍珠,輝煌於鋼材,倒閉於房產,其人生經歷堪稱大片,當年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八二年初就以珍珠大王之名聲風光無限,擁有諸暨城裡第一輛菲亞特轎車,諸暨許多大佬曾對我直言,當年偶像為何伯根。如果他延續當年的盛勢至今,恐怕已是國內頂尖的富豪了。可惜,沒有如果。伯根,行事風格往往大手筆,常有驚人之舉。在他只有二十四五歲時,在珍珠業內已是大名鼎鼎。有一次,來自京城的國字頭珠寶老總來浙江考察,伯根把他從杭州筧橋機場接上後直奔寧波,那時還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手機,三個小時一路顛簸到余姚境內。伯根藉口買煙到路邊的小店公用電話裡打了一個電話,待那國字頭老總進到寧波入城口,發現兩輛車身噴有兩條藍白相間橫條的轎車一路閃著警燈一前一後把他們接進城內,那老總儘管在京城見多識廣,享受如此禮遇,也是目瞪口呆,自此對伯根刮目相看。後來伯根又與名滿天下複謗滿天下的氣功大師王林有了長期合作,一路下來,不知見過多少達官貴人。可惜,還是九五年的海口房產徹底壓垮了這位前程不可限量的珠寶商。我與伯根初為友,後為敵,複相逢一笑泯恩仇再成好友,幾十年過去,當年恩怨已不值一提。前年我寫過一篇《寶馬恩仇錄》曾傳遍全網,其中敘述的便是與伯根交往過程。彼時我已十來年未有伯根音訊,便在文中寫道:如伯根看到此文向我求助,我仍將一如既往施以援手。果然,三天後,伯根就給我打個電話,我當然也兌現了我的承諾。現在我們也常有聯繫,去年大年三十,伯根氣喘吁吁,拎著一大桶活蹦亂跳的野生江魚給我嘗鮮。我們終究是幾十年前的好朋友,儘管他目前處境一般,但憑他當年的雄才大略,我相信他總會東山再起。地位最為尊崇、影響力最廣泛的,當屬第三代珠王何小法,可惜二十年前,他已成為故人。何小法並不是山下湖人,他是隔壁阮市鎮何家山頭人,但由於他對這個行業和小鎮的特殊貢獻,山下湖民眾早已把他當成自己人。儘管他離世已二十年,但他在珍珠行業的地位和影響,至今無人能超越。小法,相貌堂堂,為人淳樸,厚道,不善言辭,傳聞有次諸暨市人大會議分組討論時,身為人大代表的他被點名發言,他臉脹得通紅,拿出一疊錢,說:發言我就不發了,晚上大家一起去喝酒,我請客。我有一次向他印證此傳聞真實性,他坦誠相告:是有這麼一回事。並說中央二台財經頻道想約他去做訪談,他也推辭了。有一次過年,他給我拜年,打開汽車後備箱拎出兩瓶xo洋酒和十條軟盒中華香煙,我收下了兩瓶酒,對小法說:我也不抽煙,你去送其他人吧。小法說:那也好,就把煙放回車裡,也不客套一番。他就是這樣實在的個性。這兩瓶酒至今仍放在我家酒櫃裡,一來是我不太喜歡洋酒口味,二來終究是故人之物,看著偶爾也有個念想。小法是二00二年五月八日晚上因車禍猝然離世的。五月九日上午,本來小法是約好上午九點到我辦公室坐坐的,久等未來,我就覺得奇怪,因為他是從來不失約的。中午時分,交警隊的朋友給我打來電話告知凶訊。下午我匆匆拿了花圈趕到山下湖,發現整個山下湖小鎮已被一種巨大的悲傷所籠罩,人人臉上都掛滿了悲痛,江藻與山下湖交界處拉起了一條巨幅,白底黑字,赫然寫著八個大字:一代珠王,恩澤珠鄉。蓋棺定論,或許這是山下湖民眾對這一代珠王的至高評價和至深愛戴。香港珠寶交易市場,以停市半天的罕見方式向一代珠王致哀。小法出殯的那天,花圈的海洋中,送葬的隊伍延綿了幾裡路。小法亡故後,他的夫人陳夏英——一位堅強賢淑的女子,以驚人的毅力奮力撐起了亡夫的事業,幾年後,使他們的企業山下湖珍珠公司成了山下湖乃至整個珍珠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山下湖,不僅是珠光寶氣之地,也是藏龍臥虎之地!三個傳奇式人物,締造了這個小鎮的傳奇! 四 在山下湖這個美麗的小鎮上,有一個近乎烏托邦式的群體,儘管與外部五彩繽紛的繁雜世界並未割裂,但是在這個幾近桃花源中人的內部群體中,他們的相處方式卻是這個物欲橫流的世道中的一股清流。這個組織的領銜者是億達珍珠的掌舵者何偉永,同時是這個組織的精神領袖和核心人物。億達的規模在山下湖,大約在前五名之內,不算太大,但也不小。在他的麾下,緊緊聚集了一幫清一色何姓的十多個中小珍珠老闆,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單獨的公司和珍珠產業,但他們十多年如一日,親如家人,兩三天不聚在億達那黑色辦公樓的七層,就會感到互相記掛,便開始點人頭。在這個群體內,沒有了利益紛爭,沒有了爾虞我詐,有什麼好事都要分享,有什麼煩惱相互排解,甚至,在炒股、做期貨這些決策上,大家都出奇地統一意見,各自帳戶共進退,贏了大家彈冠相慶,虧了大家各自取笑。我自2015年加入這個團隊後,深深的感受到了這大家庭的溫暖。除貢偉比我年長,建青與我同歲,其餘人員小平、雲金、益楓等十來人都比我要小,他們給了我八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的關懷。有點好吃的東西,總是要等到我確定時間後才聚在一起大家共用,如果我實在沒有空,他們會燒好送到我家裡來,以致我家裡來自這個群體的空碗疊起了半人高。偶爾有幾次不足為奇,八年來常淡淡的已成習慣就非常不容易了。有趣的是,這個團體近年又加入了新鮮血液,一個與我兒子同歲,與我們大家整整差了一輩的非何姓人員詹擯抒(我們都叫他兵兵)也毫無代溝的融入了我們這個團體,更加有趣的是同在一個小鎮上,我卻不認識他父親,有一次飯局上碰到了他向我敬酒,經人介紹我才知道,這是兵兵的父親。這樣的烏托邦式的群裡內,有老中青三代,是充滿活力,充滿溫暖的。他們起初就建有一個微信群,我進去後覺得原群名不雅,改群名為大隊室,偉永認為在群裡聊天、吹牛為主,就改為吹牛大隊室。大隊室是至少要像我這樣的年齡才有概念的名詞,起源於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下面的生產大隊,大隊室是晚上人員集聚議論最新時事,商量集體事項,分配次日農活的地方,雖然貧窮,裡面連每人一杯熱茶也無法保證,但其樂融融,給童年時代的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我多麼希望我們這個吹牛大隊室的群體能永遠吹下去。當然,這個願望的實現幾乎是沒有障礙的。去年六月,諸暨連續暴雨,作為山下湖週邊的浦陽江水位元暴漲,山下湖岌岌可危,一旦洪水淹沒堤埂,山下湖小鎮將浸泡在一片汪洋中,大隊室的成員將個個損失不小,尤其是偉永的星達匯電子商務直播基地,由於眾多機器設備無法搬遷,將遭受重大損失。晚上雨不停的下,兵兵在群裡不斷發江水溢過堤埂鏡頭,我憂心似焚,整半夜也不敢睡,雖然在城裡,也是一刻不停地看大隊室群裡江水水位直播。萬幸的是,老天還是眷顧這個明珠小鎮的,第二天雨漸止,江水慢慢退去,一場滅頂之災消彌於無形。 位於大樓七層的大隊室 五 除了大隊室的特殊感情和幾代珠王早年的交集,我與山下湖的許多業內翹楚都有不同程度的交情,套用一句官方語言叫做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現在華東國際珠寶城的實際控制者阮仕珍珠的阮鐵軍現在總部已搬至杭州,九十年代末他才二十多歲時我就認識,記得他曾找我寫過阮仕珍珠企業的簡介,不知我那文白夾雜的東西他採用了沒有。他買了一輛嶄新的賓士320乳白色轎車,讓我從三個備選車號中挑一個,我挑了浙DB5678,他倒是採納了我的建議。天使之淚珍珠的兩堂兄弟老闆戚鳥定、戚鐵彪也是我小兄弟,鳥定比較新潮,天天香港北京內蒙滿世界跑,並拉了奧運冠軍李甯、樓雲,九球天后潘曉婷來為他月臺,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鐵彪也實現了華麗轉身,不光是掌握了龐大的銷售網路,而且身先士卒,以俊朗的外形自己當起了抖音直播的主持人,帶著一大幫俊男美女團隊天天在抖音搞珍珠直播,去年有一次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被美女網紅簇擁的照片,並配了一段話,大意是他自己是七零後,帶了一群九零後團隊在賺八零後的錢。我一時興起,寫了一句開玩笑的調侃話回應,後來還是沒有發出去,因為我覺得朋友圈是個公眾平臺,我開玩笑得有分寸。佳麗珍珠的詹偉建與我更是有非常深的感情,我們這七八年中來往甚密,互相都幫了些忙,偉建是非常有情義的人,去年我寫了《警官詹友法》一文,由於詹局長也是山下湖人,山下湖傳得熱鬧非凡,偉建在朋友圈中留言對我大加褒揚,我調侃他,也像寶馬恩仇錄一樣給你寫一篇,他隨即回復:我們之間是有恩無仇錄。有一年春節,我一位至交發小突遭橫禍,偉建聞訊來看望我,他大概沒有想到,一向開朗的我居然會有如此落寞、悲愴的神情,他怔怔地坐在那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起身告辭時,說了一句「老哥!無論如何,你自己總要多保重!」說完,竟已眼淚汪汪。我沒有說話,起身送他時,只是緊緊地摟住了他肩膀。 世界淡水珍珠博物館 六 市場經濟大潮中,能勝出並長盛不衰的,都是時代的弄潮兒。但有時候,政府的扶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山下湖是幸運的,它在產業集聚的時候沒有像同一時期另外地方的某個市場雛形被有形的手扼殺,在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下,山下湖的珍珠產業終於一點點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壯大成如今的樣子。從這個角度講,山下湖乃至諸暨的歷任當政者還是有功勞的。我從斯朝陽任山下湖鎮長始,與山下湖的年輕主政者們有了聯繫。朝陽的性格一如其名字,陽光、通透,沒有那種鄉鎮幹部講套話的積弊,誠實、厚道,是非常容易相處的人。他的繼任者楊華鳳是來自馬劍大山裡的女子,有著山裡人特有的純樸,行事風格雷厲風行,風風火火,我常開她玩笑,說你這個外形和性格,如果再紮一根腰帶,上面斜插兩支駁殼槍,你就是不用裝扮的女遊擊隊長。待到餘靈君接任她當鎮長時,我就與山下湖的弟兄們說:你們送走了一位女遊擊隊長鎮長,迎來了一位女教授鎮長。兩位女鎮長除了同樣為山下湖的興盛嘔心瀝血外,性格確實反差很大。靈君文文靜靜,而且有較深的文化積澱,有一次晚上值班,她走過她主政的流光溢彩的山下湖,心生歡喜,拍了幾張照片發朋友圈,然後引用了兩句文縐縐的詩:初見乍驚歡,久處仍怦然。她對山下湖的熱愛,躍然紙上。我覺得有趣,就在下面留言調侃:此話講給先生聽,先生不知多高興。她隨即回復:給老公打一頓。我又調侃:老公說:當上鎮委書記你還奚落起先生來了,著打!共同的朋友都來此條朋友圈下附和,起哄。這樣的鎮委書記,一掃我多年來甚為討厭的鄉鎮幹部言必稱「在市委市府堅強領導下,決心抓好以下幾項工作……」的陳詞濫調之風,讓人大有耳目一新之感。這樣清新脫俗的風格,和山下湖這個與國際接軌的小鎮是吻合的。靈君是從鎮長轉崗書記的,她的前任書記鐘亦飛也是我好朋友,這位員警出身的幹將,以他特有的沉穩,在他任上主持了珍珠湖、會展中心等大專案的實施,使山下湖有了質的飛躍。現在與靈君搭檔的年輕鎮長郭南,則與兵兵一樣,與我整整差了一代,是侄兒輩的人了。山下湖,這個鑲嵌在諸暨大地上的明珠,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這顆明珠才會持續大放異彩。山下湖,我願為你放聲歌唱!歌聲雖然沒有當年重金請來為小鎮唱《山下湖之歌》的著名歌星動聽,但對山下湖的感情比大歌星真摯得多,卻是沒有懸念的事。 珍珠湖畔的華東國際珠寶城

111年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文青雁行-六堆文教與三進士特展」

111年度國中會考前夕,客委員客發中心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推出「文青雁行-六堆文教與三進士特展」。本特展以「六堆文人」為主題,透過插畫家的趣味插圖、互動多媒體、文物展品等元素,呈現今昔文青相遇的想像,帶領觀眾深入淺出的探索六堆地區文風鼎盛的文化背景,並介紹六堆客家的三位進士─黃驤雲、張維垣、江昶榮熱心公益與推廣文教的積極作為。 解說三進士展-左起客發中心何金樑主任、六堆三進士先期研究主持人劉明宗老師 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表示,此次展覽配合著六堆園區靚靚六堆常設展更新內容,同時感謝客家先賢投入公眾事務,如修建忠義祠、義民廟、修築堤防等,或是春風化雨的興學與資助學子們,這份精神深深影響著六堆及南北客家直到今日,深感欽佩。此次三進士後代的家屬捐贈文物及共同參與客家研究工作,才有今天這樣貫穿古今文青報效家國的故事,也為六堆客家勾勒出更完整的歷史軌跡。 六堆三進士展江昶榮後代第江照勇(右起)解說、兄江照仁(籃衣服)及夫人溫蘭英(紅衣服)、客發中心何金樑主任 透過現代化科技認識六堆三進士展 清領時期在臺灣考取舉人及進士非常的不容易,要橫渡臺灣海峽抵達福建及北京參加考試,考取舉人的客籍則有33位,其中六堆地區的舉人就有21位,而全臺客籍進士就有4名,其中六堆地區則占了3位,分別是黃驤雲、張維垣、江昶榮,可見六堆地區文人輩出。客家人重視耕讀傳家,不僅是對科舉文化的重視,更代表其對文字的珍視、知識的崇敬;因此在六堆地區伙房時常看到與「耕」、「讀」相關的門楣和棟對,同時六堆還擁有全臺灣唯一專祀韓愈的昌黎祠、保有敬字風俗文化等。直至今日,六堆地區仍持續重視教育與文化傳承,包含各類型的文教組織、豐富多樣的文化刊物、文化教育的活動慶典等。 六堆文青雁行開展儀式大合照 六堆三進士展開展進士後代合影-左起江昶榮進士後代溫蘭英、江照勇、張維垣進士後代張樹德、客發中心何金樑主任、黃驥雲進士後代黃阿彩、江照仁 客發中心表示,為了響應國際博物館日,5月22日也將舉辦「HAKKA嬉遊‧好客來尞」六堆客庄串聯體驗活動,並且呼應今年度的主題「博物館的力量」,結合在地社團共同展現博物館的精神與力量,教導民眾體驗藍染、檳榔扇等,相關報名資訊可到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臉書查詢;六堆園區樂於接待來六堆遊玩、體驗的遊客,更加希望遊客能夠常來客庄坐尞認識客家文化。除此之外,5月18至22日至常設展館(常設展、老照片展及三進士展)、六堆運動特展參觀打卡按讚留言並分享,可到遊客服務中心兌換小禮,相關資訊可至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粉絲團查詢。

國際首次!中國青年科學家突破水稻低溫減產難題!

■ 本報特約記者 于西 周雷實驗室研究中 他皮膚黝黑,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在稻田與實驗室之間獨來獨往;他將北方粳稻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秈稻種子基因中,迄今共培育出16個水稻新品種;他為「中國碗」裝「中國稻」增添底氣,為「中國稻」增添「中國芯」。他叫周雷,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與水稻為伴 「沒時間去想孤不孤獨」5月2日下午,從湖北洪湖看望父母返回武漢後,周雷換上膠鞋,戴了頂草帽,鑽進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的試驗田裡。他蹲下身子,撥開團隊此前插上的早稻秧苗,觀察長勢。這位80後青年科學家、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有一雙農民般粗糙的手:曬得黢黑、上面總帶有細微的小傷口。這是常年與水稻「親密接觸」留下的印記。事實上,每年超過300天裡,周雷都「泡」在田間地頭和實驗室,圍繞水稻遺傳育種開展科研攻關。十多年來,周雷帶領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長期耐冷基因CTB4a並解析其分子機理,攻克秈稻花藥培養力低下等「卡脖子」難題;培育出16個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5000多萬畝、增產糧食30多億斤。今年,為「中國碗」裝「中國稻」增添底氣、為「中國稻」增添「中國芯」的周雷,被授予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1983年,他出生在洪湖一個農村,父母每年插秧、割稻,常常連午飯都來不及回家吃。一度,不到10歲的周雷做好飯菜送到田裡,最忙時他也要下田幫忙,一天插秧下來,「腰都直不起來」。這樣辛苦的農活兒,收入卻不高。周雷自小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他希望將來能通過技術改變農業現狀,「讓千千萬萬像咱爸媽這樣的中國普通農民,能過得好一點。」 周雷是「農民的兒子」,水稻曾伴隨他整個童年 1999年,周雷當時就讀的母校——荊州中學傳出一位從事水稻基因組研究的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周雷兒時埋下的那顆種子瞬間生根發芽,最終驅使他報考了華中農業大學。「原來,農學不僅僅是種田,還和生物學緊密相關。」本科期間,在做「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時,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用實驗探索生物學的魅力,從此對遺傳學實驗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考入中國農業大學碩博連讀,開啟在遺傳育種領域的求索之路。2010年,周雷博士畢業進入湖北省農科院工作。水稻良種是水稻產業的「晶片」,想起童年關於水稻的記憶,加之水稻是湖北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他選擇聚焦水稻遺傳育種開展科研。研究常年需要輾轉於實驗室和農田之間。夏天,為了避開最熱的時間段,周雷天剛濛濛亮就得起床,到地裡時往往還不到清晨6點。稻葉割手,起初周雷有點為難:衣服穿多了,40度的高溫天氣裡,一上午下來整個人被汗水濕透,還容易中暑;穿得少,胳膊又容易被割傷。他想出個法子:給手臂套上冰袖。稻田裡蚊蟲多,就套上膠鞋、長褲。 周雷實地檢查實驗田 冬天,湖北的氣溫就不適合做水稻繁育實驗了。周雷前去海南陵水基地開展「南繁」工作。試驗田裡,同事徐華山注意到,周雷常常在稻叢間一蹲就是幾個小時。頭頂太陽曬,腳下水汽蒸,身邊蚊蟲繞,周雷卻能聚精會神地把住穗頭,剪穎、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記錄、建檔……除了中午吃飯休息、晚上收工,周雷其他時間都在地裡。科研任務重,周雷經常春節不能回家。他倒不覺得孤獨:「認准了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沒時間去想孤不孤獨這回事了。」相反,他將「南繁」看作學習交流的好機會:各省的科研工作者吃住都在同一個小鎮上,有時甚至就在同一個基地裡,「相互交流學習非常方便」。首次克隆水稻耐冷基因 化解水稻低溫減產風險水稻遺傳育種是極具探索性的過程。與國內外的學者交流學習,是周雷積累經驗、尋找「靈感」的方法之一。2018年,得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有個關於水稻遺傳育種的科研專案,周雷決定前去訪問交流。不巧,等趕到時,專案組已離開了威斯康辛。他並未氣餒,而是跟隨華人學者、國際植物染色體生物學研究領域領軍科學家蔣繼明教授學習相關知識。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做出來的東西首先要能說服自己。」老師的話讓他印象深刻。周雷後來也一直用這句話來要求自己和學生認真對待科研、對待農業理論基礎研究。回國後,他和同事創造性地構建出分子標記與花藥培養相結合的高效秈稻育種技術體系,花藥培養效率提高了7倍,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基於這一技術,團隊的科研項目「長江中游優質中秈稻新品種培育與應用」獲得202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回國後,他和同事創造性地構建出分子標記與花藥培養相結合的高效秈稻育種技術體系,花藥培養效率提高了7倍,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周雷清楚,「農業科研大多數時都沒什麼『重大突破』,而是克服寂寞之後、水到渠成的過程。」他坦言,一個新品種可能會有上百種配方,他和團隊要做的就是篩選出那個最優化的配方。糧食低溫減產問題,曾困擾我國農學研究者多年。周雷從研究生階段就跟隨導師李自超教授展開攻關,前後花費十餘年,終於在2017年首次成功克隆並解析分子機理的水稻生殖生長期耐冷基因CTB4a。這一研究結果也宣告了我國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領域的領先地位。「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把北方粳稻裡的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秈稻種子的基因裡。大概5年後,水稻就可以從品種上解決低溫減產問題」,周雷有些自豪,「這樣我們國家就再也不用擔心低溫造成的糧食風險了。」破解鄂稻高產不優質難題 助力農民增產增收作為湖北省博士服務團成員,周雷從參加工作起便對口幫扶荊門市京山縣和宜昌市遠安縣,包括21個貧困村和30多家企業。湖北雖是水稻大省,但長期以來稻米品質不優、品牌不響。這也直接導致湖北稻價低、農民收入少。為此,周雷和同事堅持收集種質資源、選配育種親本,培育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在數以萬計的雜交組合中,育成了「巨2優60」等16個優質水稻新品種,兼顧了高產與品質。「看改種新品種的人賺錢了,其他農戶自然願意跟著種了。」2017年推廣巨2優60時,周雷告訴種糧大戶,這一新品種施肥量只需達到常規品種的三分之二,對方對此猶豫不決。雙方約定同步種植試驗。結果,新品種果然豐收了、品質也很高,最終得以成功推廣。 周雷實驗室研究中 前些年,在湖北省潛江市,看到小龍蝦市場火爆,很多農民「重蝦輕稻」。周雷很是心急:只養蝦不種稻,容易導致糧食安全隱患;小龍蝦價格波動大,也會造成農民收入不穩定。周雷和團隊展開為期3年的調研。在發現蝦稻田蟲害多、水稻易倒伏的缺點後,他帶領團隊培育抗倒抗病的新品種。2015年,團隊向湖北省有關部門提交報告,提出「蝦稻共作」的綠色發展模式。如今,這一模式已在湖北推廣,並輻射至江西、湖南,實現了每畝蝦稻田的水稻產量提升30%、農民收入增加50%。常年行走在田間,周雷曬得黝黑,也鍛煉出一副好身板。空閒時,他會約上好友打羽毛球。碰上學農的青年找他探討行業前景,他這樣解答,「希望在田野上。它需要面向產業,把自己的事業和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可能會很累,但一定會有收穫。」如今,周雷已成為首批「湖北實驗室」——洪山實驗室的固定研究人員之一。他正努力培育出更優質的水稻品種,也希望能從原理上更好地解釋它,為培育出不怕冷、少生病、有保健功能的水稻做準備。「我現在在做的就是『藏糧於技』,通過科學育種把水稻的產量、品質再提升。」周雷期待,繼續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台灣優化細胞發展協會與高師大簽訂MOU 可望作為癌症輔助療法

■ 記者盧繼先 高雄市報導 全台唯一由台灣優化細胞發展協會研發成功的「植物硒蘿蔔硫素複合物」研究,從植物萃取的硒元素,在生技醫療上出現重大成果,今天五月十二日特別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簽訂MOU,共同針對這項複合物定序技術,進行專案合作研發,以期可望作為癌症輔助療法。  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指出,根據文獻資料顯示,硒元素能夠在人體內合成至少二十六種硒蛋白,具有超強的抗氧化能力,使身體維持抗病的作用,有關硒元素的研究,至今已經有數萬篇的國際期刊發表,因此它的作用機轉以及功效,深受全球醫學界的重視。  台灣優化細胞發展協會,是台灣唯一專研植物硒的研究機構,多年來,匯集生技、醫療、學界及農業等領域頂級的專家學者,積極投入植物硒的研究。  台灣優化細胞發展協會理事長李衡昌表示,協會已經成功研發孕育出多達三十種以上的富硒植物,甚至也將研發品項朝藥用植物發展,藉由植物本體的轉換機制,將天然無機硒轉換為自然有機硒,有利於人體百分之百吸收。研發團隊利用青花椰菜及山苦瓜兩種高抗氧化的植物為載體,成功開發出高純度植物硒類新藥原料。  研發團隊將硒元素導入青花椰菜,發現能大幅提升超強抗氧化物蘿蔔硫素的含量,在與山苦瓜萃取物結合後,獲得新的植物硒蘿蔔硫素複合物,目前這項提取技術,已經獲得發明專利。  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表示,高師大設有生物科技、化學系及國家級環境檢驗中心,可從作物、土壤、水及營養提供,精進有機硒的生物轉化技術;並針對這項複合物定序技術進行更精準的研發合作,讓台灣的植物硒科技成為亞州的翹楚。  未來,研發團隊將與高雄師範大學,透過獸醫醫學會臨床合作,觀察這項複合物,能否對癌症病患發揮有效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