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采風

2021雲林國際偶戲節10月開跑

(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2021雲林國際偶戲節-武林天下」於10月1日至31日登場,受疫情影響,是自1999年開辦以來首度以線上線下方式共同辦理,邀請民眾相聚雲端或到雲林活動現場,分享武林高手的掌上絕活及偶戲好禮包。雲林縣政府9月27日在雲林布袋戲館舉行記者會,雲林縣長張麗善、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霹靂國際多媒體副董事長黃文擇、以及本年度入圍第15屆金掌獎及第3屆青年金掌獎藝師們皆共襄盛舉,一同為雲林國際偶戲節宣傳。張麗善表示,雲林是布袋戲的故鄉,虎尾鎮更是布袋戲的重鎮,年度盛事雲林國際偶戲節今年已邁入第19屆,是台灣「資深」偶戲文化慶典。張麗善表示,2021偶戲節活動多元豐富,包含鍾任壁大師紀錄片全球首映、第15屆金掌獎、第3屆青年金掌獎競賽直播、偶戲國際影展、布袋戲PODCAST等;虎尾布袋戲館內也展示來自越南、日本等國家的布袋戲偶,展出的戲偶都是精雕細琢、活靈活現,且有歷史故事,值得細細品味。陳璧君表示,2021雲林國際偶戲節以武林天下為主題,透過策劃「國際影展」、「武林天下.誰與為偶」特展,帶領民眾穿越時空,享受藝文之旅。此外,除邀請全台優秀藝師大比拚,更與在地產業及布袋戲龍頭合作,打造專屬2021雲林國際偶戲節「偶戲好禮包」,包含專屬口罩、T恤等,民眾將經典角色素還真、葉小釵、一頁書穿在身上,一同成為武林界的高手,分享偶戲界盛會的喜悅。

「皖台聯姻家庭徽鄉行」活動成功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龔常報導〕近期,「皖台聯姻家庭徽鄉行」參訪交流活動在池州、黃山等地成功舉辦,皖台聯姻家庭成員及在池部分台籍教師共計30餘人參加。活動由安徽省台辦、省婦聯共同主辦,池州市台辦承辦。省台辦副主任張勝利,池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統戰部部長張傑華出席活動歡迎儀式。 在池州市,參訪團一行參觀了九華山、杏花村文化園、齊山平天湖等自然人文景觀,參訪了省對台交流基地九華山大願文化園,並圍繞加強交流基地建設召開座談會,聽取基地負責人介紹交流基地建設發展情況,與會人員交流發言,針對基地下一步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開展有特色的交流活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參訪了池州市美麗鄉村青陽縣朱備鎮將軍村,實地考察瞭解鄉村振興建設狀況,參觀了二十世紀建築遺產、國家工業遺產「雙遺產」潤思祁紅老茶廠,瞭解紅茶儲存和製作工藝,觀看潤思祁紅宣傳片,實地感受非遺傳承技藝。在池州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聯合池州市婦聯舉辦艾灸健康講座,並開展體驗互動。在黃山市,參訪了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黃山,參觀了徽州文化博物館和徽州古建築群,舉辦徽文化專題講座,通過講座讓大家進一步瞭解徽文化的精髓和底蘊。總結座談會上,池州市婦女代表陳甜甜和丁德芬交流發言,分享自身從事的慈善和公益事業之感想和收穫。嫁到合肥的台灣女孩王畇琪和台籍教師沈孟湄等5位台胞代表圍繞參訪交流體會和收穫等先後發言。省台辦交流處副處長張俊臣、省婦聯組織聯絡部主任科員許燕先後講話。市婦聯主席劉茂華介紹了池州市婦女兒童事業「十三五」發展情況和「十四五」發展設想。市台辦主任畢大明作活動總結講話。座談會期間,台胞代表分別向省、市台辦和省、市婦聯贈送了錦旗。「皖台聯姻家庭徽鄉行」參訪交流活動深受廣大皖台聯姻家庭的歡迎和肯定。通過活動增進了在皖台胞對安徽家鄉的進一步瞭解,讓台胞親身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促進了皖台之間交流交往。參加活動的台胞紛紛表示希望持續辦好這一品牌交流活動,不斷完善創新,爭取更多的台胞和兩岸家庭參與此項活動,進一步促進皖台融合發展。

紀念孔子誕辰2572年兩岸學界、文化界共辦禮樂祭孔典禮

〔本報特約記者 曹帥兵報導〕「千年禮樂歸華夏,萬古衣冠拜素王」。辛丑年八月廿二,西曆2021年9月28日,紀念孔子誕辰二五七二年,四海孔子書院禮樂祭孔典禮在北京市海澱區溫泉鎮隆重舉辦。來自兩岸學界、文化界等300餘人參加了活動,共同緬懷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為本次祭孔典禮發來賀辭。 本次活動由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做主祭官,三位獻官分別為北師大教授、博導、國際儒聯榮譽顧問郭齊家,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教授王名,台灣三一寰宇文化協會執行長楊慶亮。禮樂祭孔典禮採取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模式,充分發掘古禮,整個祭祀儀程參照傳統的釋奠禮進行,並在原有禮儀基礎上有所損益,融入大量現代文明元素,體現儒家「舊邦新命、日新其德」的精神。全部流程分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送神五個環節。洪秀柱在賀信中表示,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能忘記這個無比珍貴的文化身份。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內涵,是兩岸共同的文化共識,也是我們要守護的共有精神家園。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共同弘揚傳播中華文化。她希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進一步瞭解中華傳統文化,以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傳承的精神為底氣,做一個充滿自信而有尊嚴的中國人。據介紹,四海孔子書院舉辦祭孔活動,除表達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紀念,同時也向民眾呈現出儒家的教育意義。因此,每年的祭孔活動被冠以「禮樂祭孔典禮」之名,旨在把儒家禮樂教化之精神傳達給更多的人。

第六屆京台學者共研會召開 兩岸學者共論疫情後兩岸關係走向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第六屆京台學者共研會9月26日在京舉辦。本屆京台學者共研會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承辦,來自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台灣淡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成功大學、義守大學等兩岸十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50多位知名學者,圍繞「兩岸關係疫情後走向前瞻」的主題,進行了現場發言及線上視頻「雲交流」。 與會專家在研討會上共討論了四個子議題:包括兩岸關係內外環境的變化及其影響,中美戰略競爭背景下台灣的選擇,未來台海形勢主要風險評估,後疫情時代兩岸關係面臨的困境及解決路徑等。多位專家認為,當前兩岸關係、台海局勢呈現前所未有的嚴峻、複雜態勢,今後一段時間內,堅持與衝撞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與圖謀「台獨」、反對外來干涉與外來干涉的較量會持續進行。與會專家學者表示:做最壞的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對於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若有1%的希望,就要作出100%的努力。京台學者共研會是由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和台灣絲路文化協會等單位合作舉辦的一項京台學者交流活動,主要目的是從「共研共商共同關注的話題,共謀兩岸發展之道」切入,為兩岸學者搭建一個話友誼、促交流、謀共識的聯繫溝通平台。共研會自2016年至今已在京台兩地成功舉辦5屆,為凝聚兩岸學者堅持「九二共識」、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

頤和園博物館掛牌成立 首展聚焦福壽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 王斌報導〕2021年9月28日,頤和園博物館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頤和園博物館位於頤和園內昆明湖東岸文昌閣東側,是一處具有皇家園林特色的文物博物館,建築設計採用了世界通行的藏品庫與展館相結合的現代化博物館模式,文物展廳2777平方米,建築功能滿足了博物館陳列與文物管理的現代化要求。頤和園博物館的建築為中國傳統四合院形式,中央展廳面闊5間,前出廈3間,通過遊廊與四座獨立的展廳相連,四周圍以回廊,構成相對分離的四個院落。頤和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頤和園是世界文化遺產,館藏近4萬件可移動文物,是大陸園林系統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的公園。頤和園博物館正式掛牌後,可以提升可移動文物保護與利用水準,也將深刻展示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內涵。頤和園博物館開幕的同時,博物館內和德和園扮戲樓展廳內同步啟動「園說Ⅲ——文物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特展」。作為頤和園博物館的首展,該展覽共展出286件/套福壽文化題材的國內文物及外銷文物,展品時間跨度達到4000餘年,全面地追溯了福壽文化的歷史淵源,展現了福壽文化的深刻內涵,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質樸美好的審美意趣、精神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據悉,「園說Ⅲ」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