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采風

半紙族譜連兩岸:台灣兄弟大陸探親記

〔本報特約記者 王承昊 孟佳報導〕「終於見到了大陸的親人,我們約定,疫情過後一起去湄洲島拜拜媽祖祖廟,聽聽湄嶼潮音。」這個暑假,北京大學在讀博士台生林彥辰和弟弟林冠廷,帶著爺爺留下的半張族譜前往福建,終與大陸親人團聚。 2021年7月,北大在讀博士台生兄弟林彥辰與林冠廷,追隨爺爺林文芳三十年前的腳印,前往福建莆田探望未曾謀面的大陸親人。左圖為20世紀80年代末林文芳回大陸探親,與大陸親人重逢。右圖為兄弟二人2021年7月與大陸親人的合影。林彥辰的爺爺林文芳出生於福建莆田,住林潤故居。1947年,已被復旦大學錄取的林文芳前往台灣看望已出嫁的姐姐。「沒想到這一別就是近半個世紀。」兄弟倆向記者講述爺爺的往事。林彥辰說,爺爺當年定居台灣後,始終不忘大陸及親人,一生注重對晚輩的教育。被爺爺帶大的兄弟倆,耳濡目染,民族情懷的種子早已深埋心中。與大陸親人相隔兩岸,割不斷的是血脈親情。兩岸隔絕期間,林文芳同大陸的親人有過書信往來,只是筆尖字墨無法代替骨肉重聚。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林文芳很快便跨越海峽,與闊別近四十年的大陸親人重逢。「爺爺大陸探親結束時,將半張族譜帶到了台灣,希望我們後輩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林彥辰說,「爺爺說話帶有莆田口音,我們一直知道『根』在福建。」上中學時,爺爺離世,兩兄弟想回福建老家看看的渴望愈發濃烈。5年前,兄弟二人帶著半張族譜來到大陸,開始在北大讀書。林冠廷說,這個暑假,利用到福建調研的機會,兩人前往莆田探望未曾謀面的親人。靠著林文芳留下的信件和族譜上的資訊,當地有關部門很快幫二人聯繫到了莆田的家屬。聽說有來自台灣的兄弟倆前來探親,幾位親人特地聚到莆田,迎接這對遠道而來的兄弟。「回到祖厝後,見到了爺爺的八侄子和九侄子,還有我們的幾位堂兄弟。」林冠廷說,雖從未謀面,但倍感親切,「大家一起吃團圓飯,聊家族的往事和各自的生活」。兄弟倆的父親與叔叔在台北聽到團聚的消息後很是激動,「下次祭祖的時候,我們要告訴父親,孩子們去大陸見到了親人,他一定會很欣慰的」。「爺爺最初來大陸探親時,發現親戚們日子過得還很辛苦,但現在大陸已發展得很好。」林彥辰說,大陸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現在我們持台灣居民居住證可以同等申請公派留學資格,「大陸為我未來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和更多選擇」。在福建的一個月裡,兩兄弟走訪了很多地方。在平潭參訪海峽兩岸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後,他們發現台灣南島語族的發源與大陸有著密切聯繫。「兩岸同根同源,無法切割。」林彥辰感慨地說。兩岸無法切割的骨肉同胞之情汩汩流淌,不曾止息。在兩兄弟看來,兩岸間的親緣絕不僅是歷史的存在,而是在一代代年輕人身上不斷延續。

2021年「少年老城·海峽兩岸高校暑期青年創生工作營」在成都結營

〔本報特約記者 馮璽報導〕2021年少年老城·海峽兩岸高校暑期青年創生工作營23日在成都結營。35位兩岸營員在16位兩岸業界導師指導下,參與成都溫江區和盛鎮社區營造與鄉村振興鄉建工作。 「在台灣,『地方創生』是關於社區和農村營造、再生的概念,提倡基於當地文化特色,利用設計賦予一個地方新的活力。」該活動聯合發起人、台灣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副教授黃柏鈴表示,短短一個月內設計出可落地的專案難度很大,不過參與專案的青年學子展現了年輕人的思維與靈感。來自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的台灣學生李凱文團隊的專案是設計一條重現三國時期蜀國魅力的美食街,「鄉村振興下,我們希望用創意設計增強園區引流功能,帶動周邊發展。」李凱文說。由於疫情,參與本次工作營的6名台灣大學生在島內以線上方式完成了樹屋、城牆根等設計,少年老城教育科技(成都)有限公司項目經理許志凱作為指導教師,全程參與並指導了他們的項目,「這幾名學生在台灣,不瞭解園區情況,我就把場地直播給他們看,還拍了無數張照片。」許志凱去年從台灣來到成都工作,他表示,該專案拓展了台灣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比如,台灣火鍋中,即便是麻辣鍋,湯也可以喝,大陸火鍋卻並非如此。他們參與進來後,才知道兩岸火鍋的區別。」「近一個月的朝夕相處使兩岸年輕人締結了深厚友誼。」該專案聯合發起人黃治斌表示,「答辯」後還將組織學生利用業餘時間線上上完善設計方案,延續友誼的同時推動專案落地,「參加工作營讓兩岸青年學子對職業生涯有更清晰的認識,更是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瞭解彼此的文化與社會。」

請別吝惜對他們的喝彩!

■ 本報特約記者 王潔 8月24日,東京殘奧會就將開幕。此次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總人數437人,其中運動員251人。在這個賽場,不平凡的震撼與感動,有生命的不屈與綻放。殘奧健兒用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告訴我們「沒什麼不可能」!無論是否奪冠,上場即是強者。 1 「我只有一條腿但我與你們一樣,堅強地站著」 他是「單腿騎士」梁貴華,4歲時因意外左腿肢體殘疾,憑著頑強的毅力和不服輸的精神,梁貴華學會了游泳和騎自行車。17歲,他開始參加殘疾人體育運動;18歲,學習專業自行車。2012年倫敦殘奧會,梁貴華打破世界紀錄獲得金牌;2016年,他在里約成功衛冕。東京殘奧會他將出征公路個人計時賽等多個自行車項目比賽。「我們不能改變命運給我們的不幸但我們可以改變對生活的態度積極一點,樂觀一點生活的路可以更寬廣我只有一條腿但是我與你們一樣,堅強地站著」 2 「我不懂什麼是舉重,但我想試試」 7歲時,譚玉嬌因病,失去了最基本的行走能力,但她不想人生就此在自卑中度過。當被舉重教練一眼看中時,譚玉嬌冷靜而堅定地說:「我不懂什麼是舉重,但我想試試」。倫敦殘奧會譚玉嬌因傷病以一枚銀牌,結束自己的第一次殘奧會征程;里約殘奧會,她再度出征,獲得女子舉重67kg級金牌,並打破世界紀錄……那一刻,譚玉嬌流淚了。東京殘奧會,譚玉嬌將再次出戰舉重項目比賽。「舉重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沒有舉重,我甚至不能想像自己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3 「每個人都不容易,但經歷過,才能涅槃重生」 熊桂豔小學一年級時開始學習乒乓球。在老師的帶領下,她一打就是6年。因為悟性高,球技進步快小學畢業後她被推薦給黑龍江省隊,13歲便成為了職業乒乓球運動員,就在離國家隊只有「一步之遙」時,熊桂豔被診斷為硬化型骨髓,炎不得不提前告別賽場。克服種種困難後,熊桂豔決定轉戰殘疾人乒乓球賽場。如今,她已是「媽媽級」選手。東京殘奧會,熊桂豔將參加女子乒乓球團體和單打兩項比賽。「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但經歷過之後會有涅槃重生的感覺」 4 「雖然過去的沒辦法改變,但未來還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車禍導致小腿截肢,脊椎炎導致雙下肢殘疾,骨肉瘤左腿截肢……縱使身體存在缺陷,這群姑娘卻從不曾放棄。中國女子輪椅籃球隊,為備戰東京殘奧會進行了278天的集訓。一次次轉動輪椅,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雖然過去的沒辦法改變但未來還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航」行浙裡·兩岸共拍秀溫州舉行 十餘名台灣青年「拜師」學藝

〔本報特約記者 童笑雨報導〕8月18日,「航」行浙裡·兩岸共拍秀——溫州站在浙江溫州洞頭舉行。在兩天的時間裡,十餘名台灣青年「拜師」媒體、高校和行業協會的攝影大咖,通過互動講解、分組結對和外出采風等方式,學習無人機航拍、手機攝影和攝像技術。攝影是世界共通的無聲語言,在同根同源的兩岸更是如此。 據悉,作為閩南文化和甌越文化交匯地,洞頭海島上五分之三的居民操閩南方言。台灣詩人余光中曾遊覽洞頭,並盛讚「洞天福地,從此開頭」。根據排程,在未來的兩天時間裡,攝影家將為台灣青年授課,並前往七彩洞頭村、半屏山、洞頭半屏金嶴同心村及東海貝雕博物館進行采風和拍攝。來自台灣高雄的許晉銘在大陸待了7年,如今是溫州大學法學院的一名教師。聽聞此次活動,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在他看來,這是深入瞭解溫州、瞭解浙江和大陸的一次機會。「肉眼看美景和用相機拍,這種感覺是不一樣的。」許晉銘說,因為有攝影大咖解惑,他明白了哪些場合適合用閃光燈,以及如何找到照片的黃金分割點。「感覺自己更專業了。」他希望用專業的攝影技術,拍下大陸的美景。許晉銘提到,自己的家鄉高雄有座半屏山,洞頭也有。「這是兩岸同心同源的象徵。如果用相機把這些記錄下來,不是很有意義嗎?」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社委、中國新聞網浙江分網執行總裁汪恩民表示,這也是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發起該活動的初衷。作為「航」行浙裡·兩岸共拍秀的指導單位,他希望,能借助該活動,促進浙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浙台融合發展。「影像能更好地輔助記錄歷史、傳承文化。」活動現場還舉行了「西湖國際影像聯盟研學基地」授牌儀式,溫州肯恩大學是基地被授予單位。接下來,該聯盟將充分發動溫州肯恩大學新青年力量,讓他們運用新媒體技術,通過圖片、短視頻、紀錄片等新影像的方式,以世界共通的語言,向海內外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