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采風

抱團發展成趨勢 成渝台灣青年「結對」 「闖」雙城

〔本報特約記者 王鵬報導〕「我來成都兩年多了,開了7家門店,也希望將飲品店開到重慶,但對重慶不夠瞭解,存在一些困難。」近日,在2021成渝雙城地區台灣青年企業家合作交流會期間,台灣青年陳韻如說,如果成都、重慶兩地台灣青年能抱團發展,更有利於彼此拓展市場。此次合作交流會於6月24日至26日在成都舉行,近40位在成渝兩地發展的台灣青年參加活動,還吸引了20餘位島內台灣青年線上參與。其間發佈的「兩岸青年創業夥伴計畫」,使陳韻如的設想成為現實——成渝兩地台灣青年現場「結對」,相互分享就業創業心得和資源,以期未來共同發展。從2020年開始,大陸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地台灣青年抱團發展成為趨勢。已在重慶創業五年的台灣青年鐘秉傑說,成渝兩地各有各的市場,形成了互補的雙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推動產生更大的市場經濟力,「我提前在兩地都註冊了設計公司,為兩地市場的未來趨勢作準備,兩地台青也一定要攜手發展。」「我們這次不僅是讓兩地台青相互認識,也讓他們彼此融合,拓展在成渝雙城的人脈和資源。」談及「兩岸青年創業夥伴計畫」的初衷,亞台青(成都)海峽青年創業園總經理郭弘揚說,兩地台灣青年「結對」後,能更直接地相互分享在大陸就業創業的市場經驗及資源,共同學習政策及發展機遇,成為「闖」雙城經濟圈的夥伴。郭弘揚告訴記者,兩地台灣青年「結對」成為創業夥伴只是「兩岸青年創業夥伴計畫」的第一步,下一步計畫「三人一對」——讓計畫來成渝地區創業的台灣青年也加入其中,「以便讓更多台灣青年瞭解大陸西部的發展現況,瞭解成渝雙城發展的機會,吸引帶領更多台灣青年前來。」交流會期間,除現場「結對」外,成渝兩地台灣青年還考察了天府軟體園、環球中心、成都星點海峽兩岸新經濟創業園等地,並前往成都市郫都區考察台灣農業企業借助「農林22條措施」推動鄉村振興的情況。

北京冬奧村全面完工並交付北京冬奧組委使用

〔本報特約記者 張驍報導〕記者26日從北京市重大項目辦獲悉,北京冬奧村當日全面完工並交付北京冬奧組委使用。北京冬奧村是冬奧會北京賽區重要非競賽場館,位於北京奧體中心南側,由總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的20棟住宅組成,分為居住區和運行區兩部分。北京市重大專案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居住區賽時為各國或地區運動員和隨隊官員等提供居住、餐飲、醫療等保障服務,計畫將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提供床位約2338張,在北京冬殘奧會期間提供床位約1040張;賽後將轉換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項目,向符合首都功能戰略定位的人才配租。運行區則具有代表團註冊、辦公、安保、禮賓等功能,配套設施齊全。北京冬奧村秉承「綠色辦奧」理念,採用國際領先的「健康建築」金級標準設計建造,可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其綜合診所建成超低能耗示範建築,在節能減排的同時提升使用體驗。此外,北京冬奧村高度重視無障礙建設,在交通流線設計、道路建材選擇、室內傢俱佈局使用、無障礙智慧服務平臺開發等多方面滿足殘障人士需求。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啟用,為西部開放「添翼」

〔本報特約記者 江毅報導〕昔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今有雙飛翼,天塹變通途!6月27日上午11時許,一架川航3U8001飛機沖上雲霄,象徵著「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啟用,為中國大陸西部對外開放插上了新翅膀。四川曾是大陸西部交通困頓的縮影,蜀道之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更寄託著古蜀先民渴望飛翔的夢想。這啟迪了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外形設計,它猶如展翅的神鳥,在成都三岔湖畔啟航。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本期建成「兩縱一橫」三條跑道、71萬平方米的航站樓,能滿足年旅客輸送量6000萬人次、貨郵輸送量130萬噸的需求;遠期規劃將滿足年旅客輸送量1.2億人次,貨郵輸送量280萬噸的需求。這是大陸西部不斷開放的縮影。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部交通建設日新月異,2020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起降飛機31萬架次,民航運送旅客4074萬人次,旅客輸送量名列大陸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機場第二。截至目前,成都的國際(地區)客貨運航線數達131條,其中定期直飛航線達81條;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累計發行8000列,輻射境外城市61個。新機場的啟用將更加緊密地連接中歐班列、長江航道,不斷增強的立體交通網絡將使成都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強有力的連接點,進一步推動四川全域開放。

湖南中醫藥大學台籍學生赴益陽市開展畢業研學活動

〔本報特約記者 李湘報導〕6月17日-18日,13名來自湖南中醫藥大學的2021屆台灣畢業學生赴益陽開展畢業研學活動。活動期間,同學們參觀白沙溪茶廠、黑茶小鎮、茶香花海、益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天意木國等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瞭解益陽發展前景,並在益陽和平·簽證主題館舉行畢業典禮。在省級對台交流基地白沙溪茶廠,同學們參觀益陽對台交流圖片展,並親自體驗黑茶製作過程。在益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基地負責人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基地概況,並表示將積極為台胞提供就業創業輔導和政策諮詢服務。在天意木國展廳,同學們看到雕工細膩、氣勢磅礴的各種根雕藝術品,興奮地圍著藝術品合影留念。在和平·簽證主題館,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聆聽講解,時而駐足凝視,時而問答交流,紛紛對何鳳山先生的壯舉表示贊許。益陽市衛健委及益陽第一中醫院等單位在現場設置展臺,向同學們介紹益陽中醫藥產業發展和在益實習、就業情況。「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益陽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孫達良對湖南中醫藥大學台籍學生一行表示熱烈歡迎,並寄語大家樹立遠大理想,培育高尚品格,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鬥,在奮鬥和奉獻中施展才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希望同學們發揚偉大的中醫精神,當好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及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積極發揮益台交流的紐帶作用。

探訪林氏義莊:海峽兩岸歷時最長的民間救濟機構

〔本報特約記者 閆旭報導〕位於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東南邊的楊厝村,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福建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林氏義莊」就坐落於此。記者近日走進林氏義莊,實地探尋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具有典型閩南建築風格的林氏義莊,占地逾12畝,整齊寬敞,古典大方。莊園內建有三座並排的兩進大厝,中座大厝後建一座兩層樓房,左右六列對稱護厝圍拱全莊,莊前有魚池。楊厝村講解員丁淑娟告訴記者,林氏義莊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是清代開發台灣有功志士林平侯於1819年主持修建的慈善機構,歷時二年建成。整座建築集家廟、義莊、民居於一體。在林家祖孫四代的主持下,林氏義莊持續辦理賑濟業務長達116年,是海峽兩岸歷時最長的民間救濟機構。村民林清福一家,受林平侯家族後人委託管理林氏義莊。平日裡,來義莊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林清福也會充當「講解員」,給遊客們耐心介紹林氏義莊的前世今生。林清福告訴記者,林氏義莊施賑時間歷經116年,至1937年才被迫停辦。116年裡,村裡人從出生到讀書、到成家立業,都受到林氏義莊的扶持。「吃水困難時,給全村送水;旱災水災時,賑濟受災民眾。林家後人還常常會回到家鄉看望族人。」作為閩台兩地著名的慈善機構,林氏義莊賑期之長,賑面之寬,賑事之恒,實屬罕見。如今,林氏義莊已失去它原本的功能,卻為研究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