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見影

在祖國大陸—— 一家三代戍邊,塔吉克族人用忠誠書寫愛國情懷

在祖國西陲的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9月正是旅遊旺季,各地遊客絡繹不絕,不少遊客前往「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生前的家參觀慰問。拉齊尼的父親——71歲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老人時常會向大家介紹他們一家三代人守邊護邊的經歷。生活於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族兒女,素來心中懷有「家是塔縣,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的愛國守邊精神。巴依卡老人便是這樣一位護邊員。老人一家三代70年接續守邊護邊、愛國奉獻的壯舉感動了無數國人。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於帕米爾高原東麓,邊境線漫長,地勢險要、環境惡劣。其中,紅其拉甫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風力常年在七級以上,最低氣溫超過零下40攝氏度。 70多年前,巴依卡的父親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自告奮勇成為當地第一位「犛牛嚮導」,並主動和邊防軍人一起護邊。1972年,凱力迪別克再也走不動了,將擔子交給了兒子巴依卡。 2004年,從部隊退伍的拉齊尼從戍邊38年的父親巴依卡手中接過趕犛牛的鞭子,開始行走在千里邊境線上。巴依卡告訴兒子:「我走不動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續下去。」「父親告訴我,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家和牛羊。」拉齊尼生前說過,「我們是不穿軍裝的邊防衛士,會用實際行動守護好祖國的邊疆。」一代又一代的囑託在高原上迴響。2021年1月4日,為解救落入冰窟的孩子,41歲的拉齊尼不幸英勇犧牲。拉齊尼犧牲之後被國家追認為烈士。拉齊尼的一雙子女目前在新疆喀什第二中學學習,祖輩愛國戍邊的情懷,也深深影響著他們。如今,被稱為「帕米爾雄鷹」的英雄拉齊尼雖已離去,但是他們一家三代的愛國奉獻精神仍然在高原上常駐,戍守邊疆的一代代「雄鷹」還將接過祖輩的接力棒,守衛祖國山河。

〔各地風情〕

山東萊西:碩果掛枝頭 農民采梨忙近日,山東省萊西市秋月梨迎來收穫期,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著採摘,然後經過分揀、裝箱、打包,將秋月梨銷往大陸各地。近年來,山東省萊西市立足資源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託「鄉村公共資源+強村共富公司」促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助力農業從「小而散」向「大而強」轉變,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張進剛攝 上海豫園:「仲秋月神遊」啟幕 9月17日,演員在豫園商城中心廣場表演國風舞蹈。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當日,作為「2023上海旅遊節」系列活動之一,豫園商城2023「仲秋月神遊」活動正式啟幕。即日起至9月28日,遊客可在中秋主題的互動場景中,遊園賞月,欣賞演出,參與互動,共賞古風佳節浪漫,共用傳統文化之美。劉穎 攝 江西吉水:採挖蓮藕 供應市場 9月17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雙元村的淺水藕迎來豐收,藕農忙著採挖、清洗、分揀蓮藕,供應市場。近年來,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因地制宜引導農民實施藕蝦、稻蝦規模集聚種養,構建新型鄉村自然經濟業態,以產業推動村民增收致富,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羅建榮攝 海南萬寧:秋來海膽肥 時下,正值海膽肥美季節,海南省萬甯市的漁民在山欽灣海域積極捕撈,銷往各地酒樓和海鮮市場。萬寧市位於海南島東南部沿海,陸地面積1883.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550.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9公里,享有世界長壽之鄉、世界衝浪勝地、中國檳榔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武術之鄉等美譽。蒙鐘德攝

兩岸抗戰老兵後代共聚山城:訪先輩足跡 謀兩岸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梁欽卿 唐朋林報導〕9月10日至15日,第十一屆「尋找抗日足跡 共謀和平發展」兩岸交流活動在重慶舉行,近30名來自台灣的抗戰老兵後代及代表齊聚山城,追憶祖父輩抗戰歲月,推動兩岸中華兒女共謀和平發展。活動期間,台灣嘉賓們參觀了張自忠烈士陵園、合川釣魚城、巴南南泉抗戰舊址群等地,全面瞭解抗戰歷史、深刻感受重慶抗戰文化;在涪陵榨菜集團、重慶市規劃展覽館等地,台胞們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成果。14日,兩岸抗戰老兵後代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舉行總結座談會。馮玉祥將軍長孫馮文二表示,愛國是每一個華夏子孫永恆不變的主題,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需要數代人艱苦奮鬥。「歡迎台灣同胞常來大陸尋根問祖,多走走看看,感受大陸的發展成果。」他說,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大勢所趨,希望這種認識逐步成為台灣各界的共識,這樣兩岸和平統一就能早日實現。「對台灣民眾而言,大陸雖有成百上千的城市,但最能呈現兩岸不絕如縷關係的,莫過於南京和重慶。」台灣「中華軍公教警消退休聯盟」副總會長黃弘安表示,還原抗戰歷史真相是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抗戰勝利是今日中華民族強盛的基石。「回顧歷史要記取教訓,展望未來還需放下芥蒂。」今年68歲的彰化縣退警協會會員陳朝清是首次到訪大陸。在涪陵榨菜集團參訪期間,他感受到榨菜製作的高標準和高科技,顛覆了以往對榨菜的認知。他說,大陸目前正在規劃建設從北京到台北的鐵路,「我盼望著這條鐵路儘早開通,這樣我在有生之年還能坐火車穿越台灣海峽直達大陸」。據瞭解,自2012年舉辦首屆「尋找抗日足跡共謀和平發展」兩岸交流活動以來,重慶已累計邀請500餘名台灣抗戰老兵及後代來渝參訪,共同追憶抗戰歷史,展望兩岸發展未來。

心中的拉卜楞寺傳奇

■ 映丞 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大夏河岸邊的拉卜楞寺,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也是整個藏傳佛教中的寶藏之地。這座壯麗的寺廟以其深厚的歷史、宗教價值和文化典藏,在藏族信徒和文化傳承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琅,簡稱扎西奇寺,「拉卜楞」由「拉章」(嘉木樣佛宮)音變而來,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甘肅南部藏族地區最大的寺院,1982年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拉卜楞寺在歷史上號稱有108屬寺(其實要遠大於此數),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目前寺主是第六世嘉木樣呼圖克圖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其他領導人包括四大賽赤(貢唐倉、薩木察倉、霍爾藏倉、德哇倉)、八大堪布。歷史和名稱拉卜楞寺原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琅,簡稱扎西奇寺。「拉卜楞」一名來自「拉章」(嘉木樣佛宮)音變而來。寺廟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樣活佛阿旺宋哲大師創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建立「拉章」,象徵著寺廟最高活佛府邸。拉卜楞寺在歷史上號稱擁有108個屬寺,是甘南地區的政教中心。宗派的光輝拉卜楞寺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在整個佛教界中享有盛譽。作為藏地佛教的噶舉派(Kagyu派)教派的代表之一,拉卜楞寺在噶舉派的教義、實修和傳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噶舉派以其密續實修和直接體驗佛性的教義而聞名,而拉卜楞寺則成為了噶舉派弟子學習和修行的寶貴場所。信仰的綻放拉卜楞寺是甘南南部藏族地區最大的寺廟,喇嘛人數曾多達3000餘人。寺內的銅鍋甚至能煮四頭大牛。寺內所保存的藏書數量驚人,藏有全國最豐富、最齊全的藏族文化典籍。從藏書樓的建立開始,拉卜楞寺不斷搜集、求購各類圖書,目前蒐藏書籍超過10萬多部,涵蓋醫藥、經典、密宗等多個領域。文化的承傳拉卜楞寺的歷世嘉木樣繼續發展藏書事業,使其成為全國藏傳佛教寺院中藏書最為豐富、齊全的之一。此外,拉卜楞寺創辦了藏醫學院「曼康」,致力於培養醫學人才,並成功開發出多種藥劑,其中部分已列入國家醫典。當代保護與修復為保護這片歷史文化寶地,拉卜楞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體保護修繕工程,投資超過4億元。此工程涵蓋佛殿建築、油飾彩繪、壁畫、電路照明改造、安防、消防等多個方面,旨在保護和傳承拉卜楞寺的宗教和文化遺產。位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區的高原上,拉卜楞寺猶如一顆閃亮的明珠,為藏地佛教的聖地之一,也是整個藏傳佛教中的重要中心。拉卜楞寺以其壯麗的建築、深厚的教義和文化底蘊,承載著信仰、智慧和精神的薪火。教派的璀璨作為藏地佛教的噶舉派(Kagyu派)教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拉卜楞寺在佛教世界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噶舉派強調密續實修和直接體驗佛性,被認為是藏傳佛教的四大主要教派之一。拉卜楞寺在噶舉派中的地位突顯了其在信仰和實修方面的價值,也使其成為噶舉派弟子前來學習和修行的聖地。在藏傳佛教的地位拉卜楞寺在藏傳佛教版圖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作為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寺廟,它不僅是噶舉派教派的代表,更是整個藏傳佛教教派之間的聖地之一。這裡是藏族人尋求靈性寄託的地方,也是他們與佛法智慧連結的場所。智慧的傳承拉卜楞寺內寶貴的經典、壁畫和雕刻蘊含著噶舉派教義的智慧。噶舉派著重個人修持的重要性,並強調實踐的價值,而這些資源為學習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佛法的契機。拉卜楞寺成為了噶舉派教義的活潑載體,引導著修行者走向心靈的深處。信仰的凝聚力拉卜楞寺不僅是學習和修行的場所,更是藏族信仰的核心。信徒在這裡虔誠地禮拜,與神聖的世界交流。寺廟成為了藏族社區聚會和慶典的場所,這些活動加強了社區凝聚力,使信仰成為人們共同的連結點。結語拉卜楞寺的存在不僅象徵著噶舉派的教義,更代表著整個藏地佛教的信仰和精神。它的建築壯麗,教義深邃,文化博大,宛如一座閃亮的明珠,照亮了信徒心靈的深處。在這片寧靜的高原上,拉卜楞寺的光芒繚繞,指引著人們的心靈前行,也成就了一段段關於信仰和智慧的傳奇。

中華骨髓庫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16000例

〔本報特約記者 董博婷 黃玥報導〕9月16日是第九個「世界骨髓捐獻者日」,15日,中華骨髓庫實現16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華骨髓庫累計庫容達328萬人份,累計為11.6萬餘位血液病患者提供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配型檢索服務。中華骨髓庫於2012年加入世界骨髓庫,是世界第四大骨髓庫。已先後為國(境)外30個國家和地區的373名患者提供了造血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