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見影

《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發佈

〔本報特約記者 李占軼 周盛盛報導〕8月23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發佈《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總體規劃提出到2030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草地綜合植被蓋度提升到69%,濕地面積多年平均保有量不降低(3.12萬平方公里),藏羚羊、雪豹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穩定健康,監測預警體系達到全覆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基本建立。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中國大陸首個開展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因其廣袤的地域空間、多彩的自然生態、獨特的人文環境而備受關注。總體規劃由三江源國家公園基本情況、總體要求、總體佈局、保護管理體系、監測監管平台、科技支撐平台、教育體驗平台、和諧社區、保障措施9個章節構成,基準年為2021年,規劃期為2023年至2030年。總體規劃指出,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總體目標是堅持突出整體保護、系統修復,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大尺度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堅持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相協調,將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青藏高原共建共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向全世界展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將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增效,提速!磨憨口岸迎來發展新機遇

〔本報特約記者 王紹紹報導〕蔥郁的原始森林,特色的民族寨子,繁榮的邊民互市貿易,往來的出入境旅客……在雲南磨憨,到處都能感受到邊貿口岸繁榮發展的生機活力。磨憨是離老撾最近的邊境城市,也是中國通往老撾唯一的國家級陸地口岸,更是「一帶一路」倡議中中老互聯互通的重要節點。2022年,磨憨鎮正式託管昆明市,雙方全面發力、提速提效,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今年7月26日,中老鐵路國際列車新的運行圖實施,昆明到萬象D887/8次國際旅客列車執行時間壓縮1個小時以上。據瞭解,2023年到2025年,雲南每年安排18億元人民幣支援磨憨國際口岸建設,目前重點推進119個專案的落地。在地緣與政策的雙向優勢下,磨憨這個邊陲小鎮,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2023年大陸早稻產量同比增長0.8% 單產小幅增長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相關部門8月23日發佈資料顯示,2023年大陸早稻播種面積穩中略減,單產小幅增長,早稻產量略增。根據10省(區)早稻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23年大陸早稻總產量2833.7萬噸(566.7億斤),比2022年增加21.5萬噸(4.3億斤),增長0.8%。2023年大陸早稻播種面積4733.1千公頃(7099.7萬畝),比上年減少21.9千公頃(32.9萬畝),下降0.5%。2023年大陸早稻單產5987.0公斤/公頃(399.1公斤/畝),比上年增加72.7公斤/公頃(4.8公斤/畝),增長1.2%。在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全球極端天氣多發的形勢下,大陸夏糧豐收、早稻增產,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

「高原行」:華文媒體探尋甘肅的多元風貌與美好未來

〔本報綜合報導〕海內外華文媒體「高原行」采風活動於8月22日踏足甘肅省,探訪了蘭州市、政和縣、夏河縣、尕秀鎮、合作市等地。此次活動焦點包括文化、生態、民生、宗教、民族等多個方面,吸引了來自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政協網、《亞洲時報》、《台灣新報》、《歐洲時報》、《西非統一商報》等20多家海內外華文媒體的近30名代表參與。華媒代表們在參觀考察的過程中感慨良多。甘肅省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連接東西方貿易和文化,其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至關重要。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導下,甘肅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繼續發揮關鍵作用,必將成為多民族融合繁榮的典範。 深入藏區實地考察時,記者們注意到藏區百姓的生活環境愈發幸福。城市和鄉村的大街小巷散發出多民族友好共融的氛圍,乾淨整潔的街道和有序的秩序使人印象深刻。即使在最遙遠的藏區,道路和通訊都井然有序,豐富的物資使得藏區居民生活有了巨大的變化。記者們走訪了甘南地區夏河縣的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特別對51歲的格桑扎西家庭進行了深入訪談。他的故事令人感動,他在印度出生,30年前回國,見證了藏區人民的巨大變化,由於黨和政府的關愛,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他的兒子則表示,現在的生活與城市的幾乎無異,他樂於留在家鄉,為家鄉的建設作出貢獻。 另一方面,華媒代表們走訪了夏河縣藏族聚集地--城東新村的馬蓮灘村。這個村莊的居民在政府的幫助下將拆遷賠償的房屋進行了大規模的裝修,開始經營民宿業務,取得了可觀的收入。村莊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拉撲楞寺這一著名的佛門聖地,遊客絡繹不絕,這也為村民提供了創業的機會。政府的幫助使得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讓村莊的變化無人不稱讚。在尕秀鎮的尕秀村,華媒代表們進一步深入牧區,他們發現牧民們的生活並非傳統想像中的樸素。與過去住在蒙古包,缺乏水電的生活方式相比,現在的他們住在配有實木門和精美花紋、風格獨特的房屋裡,展現出豐富的生活內涵。他們不僅享受著富足的生活,還在閒暇時創辦了農家院、咖啡館和火鍋店。政府的幫助讓他們擁有了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而全民醫保和教育補貼也為村民提供了後盾。 「高原行」采風活動自2011年由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啟動,至今已經走遍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等涉藏地區,以多語言、多渠道報導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西部,尤其是藏族聚集地區,為這片土地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菠蘿.鳳梨

■朱鳳嵐 記得那年,父親從外地工作回來了,沉重的背包斜勒在肩上。「快取下來吧。」母親笑著說,手卻沒有停下來,她總有忙不完的活計。三哥飛快地跑上前,幫父親取下背包,然後趔趄地提進屋,表情誇張地往上掄了幾次,才勉強放到土炕上。背包真是沉呀。三哥好奇地打開背包,幾隻熟悉的袋裝麵包親密地擠在一起,縮在背包的一角;一股陌生的馥郁果香從背包裡竄出來,那是幾個不知名的亮黃色的大家夥,橢圓形的外殼怪模怪樣的,讓三哥一下子想起了電影裡八路軍土法研製的地雷。父親知道我愛吃麵包,所以每次從外地回來都會買,坐公共汽車返鄉的人多,熙來攘往的,每次都會把麵包整得擠眉弄眼的變了形,可是那種父愛的味道卻因此而愈發的濃。那地雷似的大傢伙我也是頭一次見。「爸爸,這疙疙瘩瘩的東西是什麼呀?」我幫父親打好洗臉水,一邊遞毛巾一邊疑惑地問。「哈哈,那叫菠蘿,聽說好吃著呢!」父親接過毛巾擦了一把臉,眼角眉梢都是笑。「去,給你大哥、二哥家也送個過去,讓他們都嚐嚐。哦,對了,記得用鹽水泡下再吃!」父親對仍在端詳著菠蘿的三哥開了腔。「爸爸,還是我去吧!」我主動請纓,趁三哥愣神的空兒,拎起兩個大菠蘿,往懷裡一攬,連蹦帶跳地就要往外衝。忽然,手和胳膊針扎一樣地疼,我「唉呀」一聲鬆了手,兩個菠蘿在屋地上咕嚕嚕地滾:「怎麼還扎人呢……」媽媽放下手裡的活計兒,爸爸緊忙拉過我的手打量。哥哥也湊上來:「嚯,這東西還有刺呢,看看,都扎紅了,疼嗎?」「疼,可是,這東西還能吃嗎?」「魚也有刺,你不是也吃得挺香嗎?依我看,能吃,根本不礙事!」三哥眨著聰慧的眼睛說。晚上,哥哥嫂子們帶著幾個孩子都過來了,我哄著侄兒和侄女玩,聽他們嘰嘰喳喳地談論起菠蘿來:「這東西可真不好吃,皮又太硬。」「是唄,還特別酸,我牙都倒了。」「皮子也厚,刀都削不動,有幾次差點就削到我的手呢!」……那時候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我生活的這個小小農村,菠蘿實在是個新鮮物,皮都不知道如何削,更沒有特製的削皮器。「我也是看著新鮮,買回來讓你們嚐嚐。現在過上了好日子,糧食都夠吃了,咱才有餘錢買水果。就像莊稼能改良一樣,說不定過不了幾年,這水果就能變得更好吃了,哈哈……」爸爸攬著小孫子,懷裡抱著大孫女,一邊逗哄著他們玩兒,一邊跟大夥嬉笑暢談。媽媽給我們炒了瓜子、花生,無限慈愛與祥和在小小的屋子裡蔓延開來。時間荏苒,白駒過隙。轉瞬幾十年過去了,大學畢業後,我也從那個遙遠的小山村來到城市工作生活了。多年後再次回家鄉,家人們再次聚在一起,所不同的是父母不在人世了,三哥看上去也老了很多,他端來一盤水果,金燦燦的,乍一看這不是「菠蘿」嗎?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果盤邊擺了精緻的鑲著小草莓的金屬水果叉:「妹兒,快嚐嚐,這個好吃,特意給你留的。」侄兒爽快地把盤子往我跟前推了推:「老姑,吃!」我叉起一塊,還不等送進嘴裡,記憶裡那種遙遠的酸勁已經讓我口舌生津,我心想還是不吃為妙吧!可是,熱情的侄兒又讓我盛情難卻。叉好的水果丁離嘴邊越來越近,一股沁人心脾的果香氤氳在鼻翼:「真香!」舌頭接觸到的那一刻,竟不是記憶裡菠蘿的味道,這次是甜中有酸,爽脆可口,濃濃的果香裡飽含汁水。「哎,你別說,這菠蘿還真好吃!」我連著叉了好幾塊。「這可不是三十幾年前咱們吃的菠蘿啦,這叫鳳梨,打海南運過來的。」哥哥糾正說,接著讓侄子拿出一個不曾削皮的給我看:「妹,你看,這叫鳳梨。還記得當年被紮手嗎?鳳梨的頂部葉子不紮人,菠蘿頂部的葉子是鋸齒形的,才扎人;你再看鳳梨的這些芽眼,是凹下去的,而菠蘿這個地方都是凸起的,還有鋸齒,所以那次才扎了你的胳膊和手。」「哦,明白了。」我想起兒時的往事,便止不住地笑。接著,我又吃了幾塊,味道真是好。現在與往年已是大不相同,農村生活好了,交通發達了,水平提高了;人們見得多了,懂得也多了,口福也有了,幸福指數便大大提升了。侄子、侄女們都大了,圍在我身邊講述著身邊鄉村的變化:村口南邊高鐵站建了出口,村里街道修整、舊房改造、燃氣進戶、地暖通舖、門庭陽光房安置……一樁樁,一件件,說不盡道不完。柔和的陽光照進屋子,在人們的臉上鍍了金燦燦的光。該回城裡了,哥哥給我帶的鳳梨,聞著瀰漫了整個駕駛室的水果香,一路上都是滿滿的幸福。夜裡,我夢見自己也切了一盤鳳梨,雙手擎著送到父親和母親的面前,他們依舊慈愛地看著我,吃得是那樣香甜!我也似乎又回到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