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見影

在京法學台生談法院實習經驗:深刻體會到法官嚴謹的思維方式與對法律精神的堅守

2023年暑假期間,北京法院共接收在京高校就讀法學類專業的兩批次共10名台生實習。 北京市近年來持續在京法學類台灣學生實習項目,並取得了正面效果。 近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四年級台生李羑璇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她表示,在西城法院實習的這段時間讓她受益匪淺,深刻體會到法官嚴謹的思維方式和對法律精神 的堅守,更激發了她在未來對於追求法律專業的動力。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4/01/videoplayback_3.mp4

“新北京人”周士甯:以設計點亮城市 以藝術充實人生

(本文原載於《台灣工作通訊》2023年第11期)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3/12/videoplayback.mp401/藝術創作·傳承周士甯出生於藝術世家,爺爺是我國著名版畫家、美術教育家周瑛,外公書法造詣頗深,父親從事廣告設計,受家庭氛圍影響,他和弟弟從小就喜歡創作。爺爺在藝術創作中對中國文化的探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士甯,周士甯總想追隨爺爺的腳步,在創作上找到自己的語言。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發想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上做點什麼。“我的外公沈友梅是寧波人,外婆是上海人。外公在台灣漂泊幾十年,始終放不下故土和故鄉人,中國有句古話叫‘葉落歸根’,90多歲的他們排除重重困難,終回大陸定居。”回鄉後,周士甯的外公一直致力於寧波和台灣兩地文化交流和公益事業,這也是周士甯一家回到大陸的緣由。爺爺周瑛是福建長汀人,年少時考入福建師範專科學校藝術科(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前身),後輾轉到台灣,任台北師範學校(今台北教育大學)美術教授。“很奇妙的,多年後某一天,我才突然意識到,外公是‘葉落歸根’,而雖然爺爺沒有再回大陸,但卻是‘魂歸故里’,藝術家的靈魂,也就是他的作品,最後都回來了。爺爺說過,藝術家是‘修來世’。”周士甯出生於台北,6歲隨父母回到上海,17歲遠赴北美求學,在加拿大多倫多完成高中、大學學業,而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規劃和歷史保護研究所繼續深造,29歲那年學有所成回到北京,深耕建築設計行業至今。爺爺周瑛早期有中國書法篆刻碑拓的學習經歷,在美術創作實踐中雜糅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式美術的特點,即使畫作一眼看上去很現代、很前衛,卻處處氤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耳濡目染之下,周士甯在建築設計實踐中也試圖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入探討。 2015年,周士甯一家特地回爺爺的母校為他舉辦《周瑛印記》回顧展,並捐贈25件珍貴作品——爺爺的作品回家了。以此為契機,同時舉辦了名為《山高水長,海峽藝緣》的台灣當代名家邀請展,展出的作品大都出自爺爺周瑛的友人和學生之手。周士甯認為,舉辦回顧展,不僅僅是圓了幾代人的夢,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現兩岸同胞血脈相親、文脈相承、藝緣相通的親情與溫情。周士甯一直追求“人與自然的互動",也是在建築設計領域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天人合一"精神的傳承與發展。2018年,周士甯作為主要設計人,完成了河北省第二屆園林博覽會主場館設計。主場館有一個帶有蜃景效應的前院,有一圈好像一年四季都下著雨的室內走廊,新中式園林建築與自然景觀的對話,讓人瞬間從高密度城市中跳脫出來,回歸自然,轉化心情並感到治癒。02/深耕北京·發展2010年,周士甯參觀上海世博會展館後,萌生要深入思考中國建築文化表達的想法。他想到了北京,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落成的一系列建築作品,正是當時建築專業學生關注的熱點之一。劃時代的設計理念,挑戰極限的結構表達,超越過往電腦運算力的參數化技術,為北京這座“建築博物館"又增添了新的色彩,這正好為周士甯深入探索研究中國建築的現代化表達提供了實踐舞台。2011年,蒙學姐推薦,周士甯進入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實習,2015年,他正式入職,成為單位唯一一個編制內的台胞建築設計師。 “找到一件自己熱愛的事情,然後一直全力以赴。"這是周士甯的人生信條。初來北京的那幾年,他居住在設計院單身宿舍,步行幾分鐘可到單位。辦公室——宿舍的兩點一線便是生活的全部,熬夜、畫圖、加班是家常便飯。有幾次從國外返京,下飛機後甚至不調整時差就直接到辦公室工作。見他如此拼命,領導幾次勸他先回家休息好了再工作,周士甯笑道:“讓我的大腦先動起來,有設計可以思考,時差調起來才快。"在北京工作的10餘年間,周士甯從普通的建築設計師做起,一步步成長為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與城市設計院建築所副所長。周士甯在各種比賽和評選中斬獲無數獎項,2022年入選“北京青年設計榜年度十大精英設計師”,並獲得“創意之星"稱號。北京是周士甯實現夢想的熱土,工作生活在北京,他也見證和參與北京的發展。當談到北京不斷優化城市功能和公共空間佈局,打造各類城市休閒公園,推動綠色高品質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內容,他感慨頗深。他從事的建築設計工作與新時代首都發展息息相關,在麗澤商務區城市運動休閒公園設計實踐中,他與景觀設計師共同互動創作,希望能創造出一種讓使用者與自然對話的建築設計,於城市綠洲中創造活力空間,這與城市管理者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相得益彰,這種融入北京發展的參與感和探索,讓周士甯覺得很有意義。2020年,周士甯步入婚姻,在北京成了家。太太來自浙江溫州,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是一名藝術家。兩人在一次藝術沙龍中相遇,聊起版畫藝術便相談甚歡,因為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情投意合之下便有了後來的故事。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大概就是周士甯當下的北京生活。周士甯笑著說,我在上海長大,太太是溫州人,爺爺老家在福建長汀,外公是寧波人,外婆是上海人。我和太太坐高鐵探親,發現所乘坐的班次把這幾座城市都串上了,我們家族被沿海的這條高鐵線串起來了。03/建一座橋·初心周士甯依稀記得,高中準備申請建築專業時身邊有人問他:“將來你想建什麼?"他脫口而出:“一座橋?"因為周士甯覺得縮短距離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現在,十幾年過去,他對“建橋"有了不一樣的詮釋,周士甯認為,橋,不一定是狹義的市政橋樑,也可以是溝通與交流的空間、管道和平台。周士甯在北京實習期間,組織了和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的交流活動。當時,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學們、同事們稱讚周士甯起到了橋樑作用,因為他熟悉中西方文化,中英文來回切換,遊刃有餘地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聯結起來。2014年,朋友舉辦建築設計相關論壇,也是通過他才聯繫到台灣一些建築學院的學者。周士甯笑稱,可能自己本身就是一座橋。 有一次,周士甯攜夫人回台北,兩人偶然遇到一場展覽,他驚訝地發現台灣設計師也在做鄉村振興的內容展示,其中包括台灣農民進行農產品包裝、設計與行銷理念、小鄉鎮產業轉型發展策略等。周士甯說,原來兩岸的青年設計師都在做類似的事情,通過設計思維,努力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在以不同方法思考共同的東西。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文化上同根同源,只是可能發展階段各不相同,如果能搭建一座橋樑或平台,鼓勵不同的輸入和更多互動機會,更高的價值將被創造。談及未來的“建橋”計畫,周士甯希望繼續通過參與策展、論壇或沙龍等多元形式,搭建更多兩岸青年建築師交流互動平台,增進彼此業務交流與心靈契合。目前,周士甯正參與設計重慶烏江邊的一個遊客服務中心,這是他親身經歷著的鄉村振興實踐,以設計助推當地旅遊業轉型升級,建築設計的社會效應更加顯著。“不久的將來,也許會在平潭島上落成點什麼,會是橋?會是藝術裝置?還是獨特的建築設計?我還無法預測。但是我有信心,也十分期待通過設計,為溝通與交流創造新的可能。”周士甯望瞭望遠方,若有所思地說。

在京法學台生談法院實習經驗:法官的工作中更飽含著人性的溫暖

2023年暑假期間,北京法院共接收在京高校就讀法學類專業的兩批次共10名台生實習。 北京市近年來持續在京法學類台灣學生實習項目,並取得了正面效果。 近日,中國政法大學台生鄒昀佑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訪問。 他表示,在北京四中院的實習經歷,讓他感受到其實法官不是那麼生硬的一個職業,工作中更飽含著一種人性的溫暖。資料來源 :北京青年報 京彩台灣https://www.youtube.com/embed/XTZLHgbj0Tw?si=1l4f1mqfAqt-XMF4

「花東米其鄰」系列活動-池上「豆之間」、「米之間」流淌的文青風

池上農會豆之間 【記者席震國/台東報導】來到台東去哪裡玩?吃什麼?台東縣農會特別為遊客與農民搭建雙向交流的橋樑,結合當地八個區農會,持續推動各種農遊深度體驗活動,「花東米其鄰」活動更是讓遊客體驗各種食農教育,讓花東處處充滿驚喜,其中「豆之間」、「米之間」結合當地食材,用心做出各式創意點心,整體設計明亮又具有現代感,是充滿文藝氣息的優質店家。台東縣池上鄉最為出名的莫過於稻米與黃豆製作的豆皮,池上除了米以優質聞名,也栽種了約 20 公頃的黃豆,池上農會為了照顧小農解決銷售問題,於是有了「豆之間」、「米之間」餐廳的誕生;兩者是分別以豆製品、米製品為主打商品銷售的優質餐廳。「豆之間」是將池上鄉農會的舊穀倉改建而成,餐廳外表樸實的灰白色系展現出現代簡潔俐落,因為餐廳是由舊穀倉改建的,所以建築內部沿用了早期的木製裝潢,挑高的空間以及抽象的裝置藝術,也讓空間內多了文藝的氣息,同時也保留了傳統木製倉庫結構的建築美感。 舊穀倉呈現的文青藍曬圖打卡點 透過玻璃櫥窗可近距離觀看豆皮製作過程 「豆之間」對於農產品行銷理念也落實呈現在店內;一走進店內就聞到濃郁撲鼻的豆香味,隔著玻璃就能欣賞豆皮製作過程;師傅們將煮好的豆漿放置於高溫方盆之中,豆漿因蛋白質接觸到空氣表面會凝結成薄膜,再以人工方式挑起晾乾摺疊而成豆皮,豆皮、豆漿等現場製品工場,透過玻璃櫥窗,遊客就能近距離的觀看豆皮的製作過程,搭配牆上圖文導覽,遊客們走訪明亮乾淨的現代化觀光工廠,就能對這些在地產業有更深層且完整的認識。餐廳內則銷售豆製品生產線產品,遊客不僅能深度了解在地農產品知識,還能現場品嘗豆包、豆腐、米麵類等池上在地農產製品的好滋味。「池上豆之間」餐廳主打黃豆料理,每人低消僅 100 元,不收服務費,所需餐具和水皆須自取,點餐後先付帳,餐點現點現做;內用空間融入木質與綠意元素、可愛的豆腐造型桌椅;豆皮變身各式各樣的美食,起司豆包、培根豆包、蘋果豆包,口味變化非常多樣又有創意。濃郁的豆漿和傳統鹽滷豆花,結合有名的池上米饅頭和米麵,無論正餐或輕食點心、下午茶,都可以舒服悠閒的享用幸福美食,很適合旅人前來暫歇休憩與品嚐在地好味道。 「池上米之間」則以池上米及在地食材為原料,設計出各種中、西式料理、甜品及飲品,如米格子 (鬆餅)、米舒芙蕾、米吐司、豆漿冰棒、月光餅、生乳捲、米刈包、米饅頭... 等等的食米多樣化產品,增加國人食米...店家位置 (google map):https://goo.gl/maps/G9cCwsVXmg2Kv6Di7地址:台東縣池上鄉福原村 13 鄰中山住通水巷 12 號電話:(089) 862050池上鄉農會官方網站:https://www.csfa.org.tw/池上鄉農會網路商城:https://www.csfa.com.tw/

創業台青吳偉誠的“詩與遠方”:通過國漫IP打造中華文化全球魅力

記者繆璐在艾漫(上海)動漫設計有限公司入口,曾一直放著創始人吳偉誠專門從日本運回來的動漫衍生品,如今這個位置擺滿的是艾漫自己設計的各類中國動漫經典IP(智慧財產權)衍生品。來自台灣台北的吳偉誠,小學四年級時來到大陸,距今已有25年。吳偉誠自嘲從小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學習很偏科,但這裡寬容又有針對性的學習環境,讓他把對電腦和動漫的興趣發揮到極致,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大一時,吳偉誠和同學一起參加“大夏杯”創業計畫大賽獲第一名,這一經驗讓他隨後的動漫創業路如魚得水。2010年,艾漫憑貿易起家,以日本等地區動漫周邊代理為契機,並逐漸將業務重點轉移到IP運營上,主攻線上管道。2017年,艾漫佈局線下,在上海開出IP衍生品零售店“IPSTAR|潮玩星球”首店。“潮玩星球”店中,亞克力鑰匙扣、角色徽章、抱枕等是最常見的周邊樣式,除此之外,艾漫還開設了線下主題快閃餐廳。從IP設計到衍生產品上線,艾漫目前已經磨出比較標準化的流程。2019年,潮玩星球開始逐漸加強零售、快閃店鋪的鋪設力度和業務比重,儘管疫情期間擴張速度有所放緩,但目前已全面恢復。吳偉誠介紹道:“我們近期將有15家新店要開,到年底大陸總店數會超過100家。台灣今年年底也會開設首店,這將是在大陸之外開出的第一家店。”與大陸的店鋪不同,即將開業的台灣首店將主要引入大陸的動漫和遊戲IP衍生品。吳偉誠坦言,“大陸的店裡,我們除了中國動漫IP外還有很多日本動漫IP,但到了台灣反而大陸的動漫和遊戲IP會成為我們的優勢。”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批國外動漫隨著改革開放浪潮被引進,受到衝擊的中國動漫進入沉寂期。近年來,中國動漫和遊戲一邊向下紮根,吸收傳統的智慧;一邊向上開花,借助當代科技和藝術的力量,不斷提升內容力、藝術力、傳播力,創造出越來越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這一趨勢在艾漫的帳目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此前,日本動漫IP一度在艾漫的周邊產品中佔據上風,但如今,中國動漫和遊戲衍生品迎來逆風翻盤,其市場份額已超60%,各類國風國潮類產品頗受歡迎。魔道祖師動畫紙雕燈就是讓吳偉誠引以為傲的一款國風產品。據介紹,這款紙雕燈點亮後會顯出一幅頗具層次感的國風山水與人物畫面,“這款燈我們已經把它售賣到全球,很受歡迎,國內IP的全球覆蓋渲染力非常強,我們一直很用心挖掘這些IP背後的文化內涵,進行開發和研究,希望國漫內容在全球的滲透率和覆蓋率越來越廣。”吳偉誠表示。至於IP主題餐廳,生命週期短暫一直是其發展的短板,吳偉誠找到了破解之法。艾漫嘗試在同一個地點連續長期租下店面,但期間不斷挑選、輪換IP主題,每個IP週期維持3個月左右,並配合IP本身活動檔期進行主題更換,從而獲得更高關注。此外,國漫IP靈活方便的溝通方式也為艾漫的這一商業策略加了一層保險,“國漫IP設計生產一般只需要1-2個月時間,周邊可以很快上架回款,比國外動漫IP週期短了很多。”吳偉誠說。除了商業考量,吳偉誠更看重的是國漫IP背後的文化內涵和自信,他說:“國漫中很多內容都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厚度和沉澱,把這些IP衍生品帶到海外,將進一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讓更多國漫中的優秀中華文化通過衍生品的方式發揚到全球各地,將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