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高雄好過日臉書/文:Claudius
原本已經鮮少有人注意的凱旋夜市,今天又因攤商和管理業者爆發衝突躍上新聞版面。根據攤商訴求,管理單位元凱資產公司,以改善電線為由,要求攤商撤走貴重物品與冷凍食品,攤商認為是「假改善、真驅趕」。股東曾繼輝表示,凱旋夜市先前獲得中央補助3000萬打造日本街,其中大股東蘇炎城卻未和攤商協調,逕行退回補助款,不利夜市招商。而元凱資產公司則表示,原本提出的企劃書「日本街」限招日本籍人士,但因疫情招商困難,為避免浪費公帑,故主動退回補助。並表示日前發生電箱漏油,因此才要改善電力,並沒有禁止擺攤。雙方各執一詞,經發局正介入協調。但若回顧此處歷史,近十多年可說是命運多舛。在布魯樂谷結束營業後,2013年凱旋夜市、金鑽夜市比鄰開幕,佔地合計15000坪,號稱全國最大夜市。然而,2014年高雄氣爆後,兩夜市頗受衝擊,先是2015年金鑽夜市轉型改名,然而都無法提升業績,在2018年歇業。而凱旋夜市這邊,在2018年鳳山青年夜市拆除時,以「凱旋青年觀光夜市」之名營運,似乎一度有些起色,但不久後又暗淡下來,在2021年青年夜市再搬到中崙。另外高雄一德勞工夜市在2019年被取締後,也搬遷到凱旋夜市旁,目前僅剩約50攤商。另有150攤的跳蚤市場營業。看似此地經營長期不善,然而若把目光放到全市,在20年前瑞豐夜市興起之後,高雄再也沒有出現過具有全市影響力的新興夜市。在疫情期間,夜市更受到明顯衝擊。舊有的街邊型夜市,在市民日益重視生活品質之下,也逐漸萎縮。在《高雄市攤販臨時集中場管理自治條例》要求之下,已經不可能有新的路邊夜市、既有夜市也得逐漸縮小退場,或遷往合法路面商店、攤販集中場替代,例如一德夜市就在2019年因法規因素收攤。取而代之的如暫時性的市集,在遊逛體驗上類似,但場地使用合法,不需與車爭道,並常結合海音、愛河、衛武營等城市景點開放空間,成為另一種新型態夜市。例如La Rue 文創設計策展的各類市集,近年市場佔有率相當搶眼。2年多前,好過日就曾經介紹過幾個夜市模式,包含:★1. 泰國曼谷 Asiatique The Riverfront :2012年開幕,此區有點像開到很晚,規模大十倍的棧貳庫,由舊有碼頭與倉庫整建,並增添摩天輪等設施,引進了從連鎖餐廳、酒吧到小吃、藝品店的多元設施,整個園區井然有序,更像是巨大的購物中心。另外近年曼谷較熱門的夜市還有「The one拉差達夜市」、「喬德夜市」,都是在商圈和地鐵站周邊的大型空地開業,經營模式較類似台灣,但攤位與用餐區規劃更為進化。特別是跟上社群時代IG打卡風,許多美食視覺重於味覺,變化快速,成為時尚景點。★2. 韓國首爾夜猫子夜市(서울밤도깨비야시장) 企畫:在2015 年初次登場,每年都會以季節限定方式在各大觀光點,如汝矣島、盤浦大橋、清溪川,以及Zaha Hadid東大門ddp 設計廣場登場,結合各處不同的文化活動,創造更豐富的夜間樂趣。東大門廣場這裡就有點像駁二小夜埕或衛武營市集,排列有許多以各國創意料理為主題的快餐車,遊客購買食物後,可在整齊乾淨的露天座位或廣場用餐、欣賞街頭表演,也可閒逛到周邊營業至午夜的百貨商圈。★3. 新加坡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在1960年代就將流動攤販集中管理,由國家監督衛生,給予處罰與獎勵,最早的熟食中心之一「老巴剎」,位在市中心,1972年建立,由英國殖民時代建築改裝而來,已成為重要觀光景點。目前由美食街業者管理,定位為節慶市場,也是新加坡有名的「觀光夜市」。但在新加坡許多組屋社區中心,也都設有熟食中心,供應社區所需,相對物美價廉,能嚐到在地風味,是當地人很熟悉的外食場所。這幾種模式,共同特色是,都是遵守都市計畫的嚴格規定,有整體管理者,讓夜市不會雜亂無章,也不會任意調整租金自己做死。坦白說,提到夜市文化,在國際觀光客眼中,台灣早已被泰國甩開。在傳統夜市近年一片慘淡下,夜市經營模式需要大幅突破。步行舒適安全、環境衛生、場地合法只是最低標,攤位須兼顧視覺設計、加入不同遊玩體驗、維持一定用餐距離,提升附加價值。如果做不到,夜市只會日益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