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95支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參與福建228個村莊的建設

〔本報特約記者 江琳報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近年來,福建陸續出台《關於鼓勵台灣建築師來閩參與鄉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試行)》《關於深化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若干措施》。2021年,福建出台政策,省級財政安排5000萬元人民幣支持100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項目,開展鄉村規劃設計等陪伴式服務。這些政策措施旨在鼓勵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來閩開展鄉建鄉創工作。「惠台政策多」「趕上了好時代」,是諸多台灣建築師、文創團隊的心聲。截至目前,共有95支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300多名台灣鄉建鄉創人才參與228個村莊的建設,鄉村的變遷講述著兩岸融合發展的生動故事。閩西北,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春意盎然。「一期已經完工,往前走是二期,我們規劃了海峽兩岸陶文化交流基地、蕉嶺星空營地……」踏著待修的土路,台灣建築師蔡幸爵帶著記者一邊參觀一邊介紹。小蕉村深處,有一座二層的木構宅院,這是蔡幸爵團隊的工作生活場所。宅院入口處,一片片釉色發黃的瓷片錯落有致地鋪陳在蠟染的藍色布料上。「這是在小蕉村周圍發現的宋代至清代的民窯陶瓷殘片,也是我們來到小蕉村的主要原因。」蔡幸爵說。在台灣從事建築行業20餘年,2008年,蔡幸爵來到大陸。「大陸地大物博、文化多元,一個村莊就是一個不同的風貌。」蔡幸爵說,「這些年,大陸鄉村振興、惠台利民政策都非常好,大陸廣闊的市場和機遇很有吸引力。」初到大陸,沒有品牌,蔡幸爵也有接不到項目的苦惱。他與大陸朋友一起摸索,終於找到突破口——入鄉駐村,開展陪護式服務,從設計、監工一直到助力當地產業發展。「我想,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他說。在小蕉村,蔡幸爵一待就是3年。他甚至把在大陸的「總部」也安在了這裡。「4月底,我們準備邀請約40名即將畢業的台灣大學生來這裡實習。」蔡幸爵說,「台灣學習建築、文創等專業的大學生比較多,但市場有限,難以吸納那麼多畢業生。大陸有這麼多暖心的政策,台灣的畢業生完全可以乘勢而為,來這裡施展本領。」近年來,蔡幸爵團隊與台灣10餘所大學合作,每年邀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到專案來實習,也有不少學生留下來工作。「過去,別人介紹我時常說,這位是台灣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現在,大家會說,『你是拿著規劃設計圖的福建農民』。」台灣青年設計師張欣頤說。有人問: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往城裡跑,為什麼風華正茂的你們喜歡待在鄉下?「趕上了好時機,大陸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讓我們有靈感去勾畫美麗鄉村的未來。」張欣頤說,「在村裡,還有一群把我們當自家人的村民。」泰寧縣際溪村,是張欣頤團隊在福建的第一個鄉村營造項目。山水環繞的「靜心書院」、仿古的「李家客棧」、青翠的「李家菜地」、古樸的「創客坊」……漫步村中,悠然雅致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選擇留在福建的,有不少是已在台灣頗具聲名的建築師。參與規劃設計台北淡水「漁人碼頭」景觀工程的建築師吳正隆便是其中之一。「2014年來到福建,我原想著做一兩個項目就回台灣,沒想到一直做到現在,連家人都跟著來過年。」吳正隆說,「可以說,福建一村一面,讓我們充滿好奇,也很有動力。」挨家挨戶走訪、製作效果圖、徵求方案意見……最近,吳正隆正著手規劃羅源縣起步鎮集鎮環境治理二期工程。起步鎮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宋代木構式廊橋,村裡的老人習慣坐在古橋上拉家常。「我經常會來古橋,和村裡的老人家聊天,聽他們講鎮裡的歷史及兒時的記憶。我們很容易打成一片。」今年已60歲的吳正隆說,幫助村民們留住鄉愁,是他工作的重心。為修復古橋製作方案、修繕起步鎮古厝、細化長者食堂各項規劃……吳正隆向記者細數他的工作計畫。「越做越有勁兒,也越來越有成就感。」他說,希望承接的每個項目都與以往不同,這都是新的挑戰。台灣海峽最窄處的一側,是福建平潭島。島上的北港村依山傍海,山間一座座黛青色石頭厝猶如童話中的城堡,「海風吹來時,山上的石頭甚至會『唱歌』。」北港村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吸引著台灣青年林智遠。平潭,是林智遠來到大陸的第一站。「從平潭坐船就能到台中,比我去廈門還快。」他說。聽說林智遠從台灣來,村裡不少年長的人會興致勃勃地提起,自己的親戚朋友早年去了台灣,詢問是否相識。「我們感覺沒有隔閡,很親近。」林智遠說。在福建,林智遠收穫了意外的驚喜——找到了自己的祖籍。在漳州平和縣調研時,林智遠發現了一座林氏宗祠。「族譜上寫著我們來自平和,這在台灣一直沒找到,沒想到我們的根就在福建。」他說,在平和吃的好幾道菜,和在台灣時吃的一模一樣,「連麻糬蘸花生碎的吃法都一樣」。台灣青年曾芝穎到福建6年了。近年來,曾芝穎邀請了不少大陸團隊加入她的項目中,「鄉創鄉建講求因地制宜,需要大陸團隊的共創。」在她看來,兩岸夥伴經由認識、理解,一起經歷,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我們朝著共同目標奮鬥,早已不分『你我』,我想這就是融合。」她說。來自台北的吳仁珷從事旅遊文創工作,他和團隊向台灣多所高校文創專業學生推介福建文旅資源及鄉村振興的發展機遇,計畫今年上半年組織10餘個台灣青年團隊,到福建鄉村深耕創業。當前,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為來閩發展的台灣團隊提供各項服務,如政策諮詢、專案對接、協助辦理相關申報材料等。「希望説明台灣團隊更快地熟悉情況,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秘書長陳順傑說。

台灣青年志願者服務北京冬奧會同享國家榮光

■ 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培訓中心副主任 秦廣澤 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培訓中心副主任 秦廣澤 2022年4月8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33名台灣青年志願者在服務北京冬奧會與冬殘奧會過程中,盡職盡責,展現團結與愛國的力量,他們當中湧現的一些先進個人與各自所在高校服務團隊也同樣受到了國家表彰。此次盛會上,在1.8萬名服務北京冬奧會賽會志願者、約20萬人次服務城市志願者中,有33名台灣青年志願者格外令人矚目。他們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服務期間,不僅生動活潑地向世界詮釋奧運精神和中華文化,還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兩岸攜手團結的愛國力量。他們當之無愧與大陸優秀青年集體共用國家榮光。台灣青年志願者都認同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其中,一位叫張嘉玲的台灣女生,她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再讀碩士研究生。張嘉玲在崗位上不但兢兢業業、一絲不苟,而且通過鏡頭落落大方地充滿自豪地自我介紹說,她來自台灣高雄市,是一名北京冬奧會賽事服務崗位的志願者。她認同台灣屬於中國的自我介紹引起大陸網友稱讚。台灣青年志願者主動宣傳中華文化。台灣青年紀采妍和她的來自香港的同學鄭昊然現都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也是北京冬奧會的志願者。他們一起在北京冬奧會場館、駐地掛燈籠、貼對聯、寫福字、辦年會,把來自中國的新春祝福傳遞給海外的運動員和媒體朋友們,讓他們也體驗一把濃情的中國年味。外國友人還用中文回復他們「新春快樂」。台灣青年志願者告訴外國人中國的強大。台灣青年志願者黃婉蓁也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就讀,她在場外宣傳和普及冬奧知識。黃婉蓁經常向街頭的外國友人介紹中國堅持綠色、共用、開放、廉潔辦奧理念,以及全國上下為冬奧舉辦所做的大量準備工作。外國朋友們聽完她的介紹後,總會露出震驚的表情;有一位外國小哥還向她表達了對中國的飛速發展的驚歎。台灣青年志願者精心打造「3個窗口」。北京紫竹院公園有一支由10名來自高雄、彰化、台北、桃園等地的台灣青年組成的冬奧志願者服務隊,他們從今年大年初二就開始推廣兩岸創意活動。他們除了為市民指路、倒熱水、寫福字、剪窗花、做花燈、猜燈謎,還通過解答冬奧會知識、贈送含有台灣元素的明信片等形式,説明大家認識冬奧,認識台灣,認識兩岸文化。他們讓這個冬奧城市志願服務站成為奧運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展示視窗、兩岸青年融合發展的交流視窗、志願服務精神的傳播視窗。台灣青年志願者們擔當兩岸交流和全球溝通的使命。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的台灣交換生蔡宜伶的外祖父來自安徽,外婆來自澎湖,她從小感知兩岸交流中相互理解的重要性。蔡宜伶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創新與傳承者,除了推廣中華文化,她也感受到身為台灣青年志願者,促進全球溝通交流的使命。台灣青年志願者與祖國人民共用中華民族榮光時刻。台灣青年冬奧城市志願者服務隊副隊長林家萱就多次感慨道:「身為一個冬奧志願者,我感到非常自豪!」來自台灣新竹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三學生李若筠,在自己生日當天參與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志願服務,李若筠說,「我的生日能蹭上一點冬奧的福氣真好」。他們紛紛表示,作為祖國的兒女,由衷希望通過這次志願服務的經歷,用自己的口和筆,把自己親眼目睹的精彩的北京冬奧盛會第一時間傳遞給島內的同胞,讓兩岸同胞一起向未來,共用冬奧的激情與榮光。台灣青年志願者們和大陸志願者們攜手團結一致服務北京冬奧會贏得了世界贊許。2022年2月20日晚,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國際奧會主席巴赫在致辭時4次以中文發言感謝中國人民和志願者,並祝賀中國成為冰雪運動大國。巴赫說,奧運會團結的力量比試圖分離人們的力量更加強大,運動員給和平提供了一個機會,「願你們樹立的團結與和平的榜樣,鼓舞全世界的政治領袖。」「在大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更寬、舞台更大。」組建了台灣青年冬奧城市志願者服務隊的陳文成,是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的一名教師。他說,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台灣青年如自己一樣,通過兩岸交流,認識真實、立體、全面的祖國大陸,在這裡實現青春夢想。台灣青年志願者們把大陸當家園的故事也感染到了不少島內各界人士。台灣青年蘇恒表示,這些參與到本次北京冬奧會的台青志願者們不但感受到大陸的繁榮富強,更感受到同胞的熱情。能夠參與到這樣重大的國際賽事中,對台青志願者個人而言也是一次難得的、增長見識的機遇。「台青和台胞積極參與冬奧志願服務,說明這些年來我們支持台青台胞來大陸發展的政策措施已取得實效。」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一語中的,他的觀點切中肯綮——這一現象也說明只要穿透民進黨當局製造的資訊遮罩,來大陸親自走一走、看一看、學一學、幹一幹,兩岸同胞就能夠走親走近。我們由衷地歡迎台灣同胞以各種形式參與冬奧活動,共襄盛舉,共用榮光。 漫畫:《台灣青年志願者服務北京冬奧戳破民進黨輿論金鐘罩》 漫畫作者:劉媛媛 / 漫畫創意:于振華

風起清明畫屏中,「清明奇妙遊」再現宋風雅集

〔本報特約記者 邱峻峰報導〕清明是中國傳統節日,近日,河南衛視的「風起清明畫屏中——2022清明奇妙遊」播出。再現宋代文人雅集風會,描繪春和景明山川畫卷,全新詮釋清明節日的情感內核。清明,是一個祭祖追思的日子,這是清明的人文內涵;同時,這也是一個踏青郊遊的節日,這是清明的自然內涵。「2022清明奇妙遊」節目中充分體現這兩層內涵,節目借鑒《西園雅集圖》中分場景畫面描述方法,又打破原畫中的時空界限,既有「雅集」中的人,也有「雅集」外的事,彙聚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秦觀、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等宋代名人,演繹一個個情景故事串聯起這一場奇妙遊。

栩栩如生!中國博物畫獲得西班牙自然插畫獎

〔本報特約記者 荊淮僑報導〕由西班牙馬德里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巴賽隆納加泰羅尼亞科學傳播協會組織的2022年國際科學和自然插畫獎近日公佈了40幅入選作品。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美國等18個國家的作品獲獎。來自中國武漢的博物插畫師曾剛,憑藉作品《鯉魚》獲得自然插畫獎。該幅作品創作於2021年,採用數碼繪畫技術繪製。鯉在大部分水體皆有分佈,是大陸分佈最廣泛的鯉屬物種。在大陸有極長的飼養歷史,人工培育出許多特有品系和觀賞魚,包括我們熟知的「錦鯉」。同時,鯉魚不單單是一種魚,更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的載體。它的史料可追溯到商朝,經過幾千年文化的洗禮,鯉早已成為富裕、吉慶、幸運等美好寓意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