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為改良主義者招魂

■ 方煉 本世紀二十年代,有一個很有名的叫丁文江的人,在當時很有名的一份報刊《獨立週刊》的第六期上,說了這樣一句很有名的話:「我們是救火的,不是趁火打劫的。」丁文江是改良主義者,這句話是改良主義者的行為準則。改良主義者認為,在一個火勢獠天的亂世之中,任何激進的、徹底的、提倡暴力的革命都無異於趁火打劫,只有平和的、漸進的、追求點滴進步的改良主義才是救世良方。說這話的三、四年之後,放火式的大革命爆發了。在革命潮流中,改良主義者丁文江自然成了罪人。說這話的八十多年之後,改良主義者丁文江以及他的名言,早已成了狂風中的一粒塵埃,湮滅於人世間。他的朋友胡適在紀念他的文章《丁在君這個人》的結尾說:「他的工作,他的影響,他的流風遺韻,是永遠留在許多後死的朋友心裡的。」悠悠八十多年之後,不知哪個後死的朋友尚未死,「他的工作,他的影響,他的流風遺韻,」又該永遠地留在哪裡?他的朋友胡適也是一位有名的改良主義者,二十六歲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夕之間暴得大名,「舉國趨之若狂」,從此躋身文學界思想界教育界政治界這個界那個界,一發不可收拾,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成了五四啟蒙運動的領袖,成了新月人權派的執牛耳者,成了自由主義陣營的代言人,成了改良主義派別的魁首,其盛名歷久不衰,其地位顯赫一時,其功德卓然超群,數十年間,堂堂胡適的大名幾乎可與日月同輝。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掀起胡適大批判,「美帝國主義豢養的文化買辦」、「與封建主義沆瀣一氣的反動文人」、「反蘇、反共、反人民的資產階級右翼政治代表」,一個個罪名,仿佛一座座撲向孫悟空的五指山,將胡適壓在眾山之下,無翻身之日。大批判的結果,使胡適成了中國現代史上最受冷落的文化人之一,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從此不識胡適的廬山真面目,當年文起八代之衰、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世道人心、數千萬知識青年狂熱追捧的思想偶像,身後哀榮一至於此,豈不可歎。丁文江者,念及此當心平氣和。胡適的一生成就舉世公認,而丁文江亦非俗人,他曾任國民政府上海商務總辦,政績赫赫,曾挑起近代史上有名的「科玄之爭」,與張君勱論戰,為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張目,鼓蕩一時風潮。然而,為什麼胡、丁二人在新中國都橫遭冷落、誣陷、封殺,被歷史唯物主義貶入歷史冷宮呢?「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改良主義。改良主義究竟是怎麼樣的洪水猛獸?胡適有一個美國老師叫杜威,在胡適的邀請下,杜威於1919年4月來華講學,在中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他是實驗主義哲學的鼓吹者,反對當時盛行的「根本改造論」,他認為「進化是零賣的,不是批發的,是雜湊的,不是整包的,」他說:中國常有人問我,改造社會當從何處下手?「我的答案,必說應該從一事一事上下手」。(杜威講演錄《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新青年》第七卷第1號。)杜威的觀點就是胡適改良主義的理論支柱。1919年7月,胡適在《每月評論》第31號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完整地提出了改良主義的具體主張。首先,他反對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指導思想,他認為「一切主義都是某時某地的有心人,對於那時那地的社會需要的救濟方法,」所以「空談外來進口的主義,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他斷言,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改造中國社會是「自欺欺人的夢話!這是中國思想界破產的鐵證!這是中國社會改良的死刑宣告!」他要求人們「多研究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如何解決,不要高談這種主義如何新奇,那種主義如何奧妙」,「把一切主義擺在腦後做參考資料,不要掛在嘴上做招牌。」其次,胡適反對用革命手段對這個社會問題實行「根本解決」,主張用「平穩方式」進行一點一滴的改良。他認為「文明不是籠統造成的,是一點一滴造成的」,「再造文明的下手功夫,是這個問題那個問題的研究;再造文明的進行,是這個問題那個問題的解決。」1929年12月,胡適又在《新月》雜誌上發表《我們走那條路》一文,表達了對暴力革命的反對。他聲稱:「建立一個治安的、普遍繁榮的、文明的、現代的統一國家」,只能走「漸進的路」,「一步一步的作自覺的改革」,「一點一滴的收改革之全功」,他指斥「用暴力推翻暴力的革命」,認為革命只能是「煽動盲動殘忍的劣根性,擾亂社會國家的安寧」。以上種種,就是改良主義者的自白書和招認狀。這些觀點和言論,處於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既可以是真知灼見,又可以是洪水猛獸。 胡適說過: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中國得的是慢性病,治這病的醫生不能太性急。知識份子要沉得住氣,使不得虎醫狼藥,要耐心地給這個社會開一劑除病根的緩藥。出於這樣的認識基礎,他們才提倡一點一滴的改良,崇尚這個問題那個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反對任何根本解決的政治藥方,也正是為了踐行「從一事一事上下手」的改良方式,他們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主張「一個政府要存在,自然不能不制裁一切推翻政府或反抗政府的行動」來保障政府的職權,又不憚在《人權和約法》等文章中,將抨擊的劍鋒直指黨國領袖。胡適者流的改良主義生前並未得道,在國民黨治下,胡適被中央黨部頻頻警告,羅隆基被特務機關一度逮捕,各類報刊雜誌被查禁被搶毀被封殺。胡適試圖以一個自由知識份子的獨立人格來同整個黑暗、錯亂、急躁的社會抗衡,想要在污濁的政治角逐中維護理性的尊嚴和思想的自由,結果他未能逃脫悲劇命運的追逐。當局要利用他時,他可以做駐美大使,做行政院長,做中央文學院院長,失掉利用價值時,他只能做紐約的寓公,做中國擺在異域的一個盆景。當代學者劉東說胡適「在一個衰朽的政治中,偏偏要去做一個只有在正常秩序中才能發揮作用的自由知識份子。」這或許真是胡適的蓋棺之論。瞭解了他們的生平,回過頭去再看「我們是救火的,不是趁火打劫的」這一句話,才能深切領會到改良主義者的志趣和操守皆在其中。他們終其一生,只認定正義和公理,他們的文字可以嘻怒笑駡,然而絕不會為當權者捧場,絕不會為惡勢力護航,他們在朝在野,進退維艱,言論被鉗制,人身被拘捕,生前生後被批倒鬥臭,還是矢志不移,救火不止,他們最終被大火吞噬,輕者灰頭土臉,重者灰飛煙滅,但他們的精神,始終張揚在朗朗天地間。兩千多年前,屈原在《國殤》中讚美:「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那一批勇毅的改良主義者們,是受得起這樣的讚美的,他們生為人傑,死為鬼雄,浩蕩正氣,長存人間。嗚呼!胡公適之,魂兮歸來!(作者:方煉,浙江諸暨人,上世紀90年代末供職當地報社,做記者,2002年通過國家司法資格考試,開始律師執業,後自立門戶,創辦浙江月白律師事務所。)

三年拯救行動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重現生機

〔本報特約記者 曹華報導〕經過3年努力,新疆塔里木河流域682.18萬畝胡楊林得到有效恢復,再現勃勃生機。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佈的天然胡楊林和荒漠灌木林是新疆荒漠區分佈面積最大、涉及範圍最廣的天然森林植被類型,也是保護塔里木盆地周邊重要城鎮和綠洲的綠色屏障。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水資源無序開發和低效利用,塔里木河流域生態惡化,大片胡楊林消亡。2019年,新疆啟動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拯救行動,計畫用3年時間對有灌溉條件的610萬畝退化胡楊林進行引洪灌溉,進一步提高胡楊林的自然修復能力。3年來,新疆各級林草部門以及相關單位在塔里木河流域4個地州、14個縣市和1個保護區全面啟動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拯救行動,並將胡楊林拯救行動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使用範圍,共下達資金1.24億元人民幣,各級部門、地方、兵團協調配合、上下聯動、全力推進。新疆林草部門與水利部門每年聯合印發《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胡楊林區生態輸水實施方案》,明確各林區、各輸水點輸水量,夯實地方責任。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引洪灌溉區域森林蓄積量較實施前增加68.87萬立方米,胡楊林植被結構更趨合理,物種多樣性不斷豐富。胡楊林中有馬鹿、塔里木兔及黑鸛等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出沒。

《萬象中國》預告片登陸上海戶外大屏,5月正式推出

〔本報綜合報導〕2022年,春分,伴隨著春天的氣息,《萬象中國》預告片正在上海戶外大屏上演。從故宮紅牆到江南水鄉、從敦煌大漠到丘陵茶園……取景自中國大江南北的人文自然景觀畫面精彩紛呈,不時吸引路人駐足觀看。《萬象中國》是由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出品,藝術中國策劃攝製的一部中、英文雙語短紀錄片。該紀錄片第一季共20集,以4K畫質拍攝,分集內容包括神秘良渚、麥積勝境、雲岡新景觀、超級宣紙、宜興紫砂、酒中深味、神奇筷子、一抹絲綢、尋覓禪蹤、功夫之道等。《萬象中國》每一集均從豐富燦爛、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裡選擇一個代表性案例,以當代視角進行深入闡釋與古今對話,並從中挖掘中國人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生動展現出中國文明的魅力和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萬象中國》預告片將在上海南京西路地鐵站3D螢幕和上海中信泰富大廈U形屏迴圈播放1個月,之後將陸續在北京、武漢和深圳等城市核心商圈戶外大屏上演,本次預告片戶外大屏放映由北京保利當代藝術特別呈現。據悉,《萬象中國》影片將於今年5月在全球各大視頻門戶網站與社交媒體上正式推出。

兩岸攜手再現文化瑰寶《敦煌卷子》

〔本報特約記者 何自力 徐瑞青報導〕兩岸學者專家攜手再現的文化瑰寶《敦煌卷子》19日在台北與讀者見面。這部作品收錄台灣圖書館161卷館藏敦煌文獻集,被學界喻為「重現敦煌寶藏的最後一塊拼圖」。這套6冊的《敦煌卷子》總字數達77萬,內容包括經鈔、經論疏釋、密宗、戒律、歌贊、押座文等,其中多件為無傳世的文本,是研究中國古代宗教、思想、經濟、政治、社會工藝的珍貴資料。第1至第5冊為圖錄,第6冊為敘錄,以方便研究者圖文對照查閱。據介紹,2010年11月,台灣圖書館邀請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方廣錩教授來台對館藏敦煌文獻進行鑒定研究。方廣錩就文獻原件保存狀況、紙質特徵、紙數、字行數等進行記錄研究並重新編目,並本著「敦煌遺書包含文物、文獻、文字等三個方面的研究價值」原則撰寫敘錄。南華大學退休教授鄭阿財表示,這批卷子中有的經名家鑒賞、裝裱、題跋及用印,充分展現了豐富的遞藏史;除了內容珍貴外,更難能可貴地保存了唐代前後期的古代紙料,令後人窺見中華文化與人類文明的精萃。據瞭解,台灣圖書館典藏的《敦煌卷子》共百餘卷,是台灣收藏敦煌文獻最為豐富的公家機關典藏單位。

台灣學者向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圖書館贈書

〔本報特約記者 施紫楠 張雨滴報導〕記者近日從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相關方面獲悉,台灣宜蘭大學副教授劉怡伶日前分兩次,向位於當地的張元濟圖書館捐贈了五冊珍貴文獻,它們分別是1906年版《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四冊)以及有張元濟書題的民國三十五年版《古文觀止》(一套四冊)。張元濟先生是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的創始人之一。劉怡伶曾與張元濟先生的哲孫張人鳳有過交流,她的作品《張元濟中風原因的兩種說法——陳敬仁vs張人鳳》在台灣《傳記文學》2022年2月號刊出。2月初,經過張人鳳引薦,劉怡伶聯繫上張元濟圖書館館長楊劍,表示要捐贈該文稿酬。在楊劍的建議下,劉怡伶最終決定採用捐書的方式表達心意。一個月後,劉怡伶再次聯繫楊劍,表示稿酬已轉購兩批珍貴的晚清民國時期圖書,分別為張元濟先生等校訂的1906年版《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四冊)以及有張元濟先生書題的民國三十五年版《古文觀止》(一套四冊)。「尤其那本百年前的國文教科書所附彩圖,至今仍未褪色,顯示了商務印書館早年的印製技術水準高,甚具文獻保藏價值。」劉怡伶說。收到贈書後,楊劍表示,「劉怡伶用撰寫張元濟先生文章的稿費,在台灣精心選購了與張元濟先生有關的晚清、民國時期的珍貴文獻,並寄贈給張元濟先生家鄉的圖書館,深切感受到她對張元濟先生的尊崇和對其家鄉的愛心。」楊劍表示,將第一時間把張元濟圖書館收藏證書回寄劉怡伶,以表達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