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在海外建立58個電視中國劇場 「視聽中國」成果顯著

電視劇《超越》海報 〔本報綜合報導〕「視聽中國」系列活動暨「北京新視聽」開年活動近日在京啟動。「視聽中國」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自2019年起實施的大型國際傳播活動,旨在更好地發揮視聽作品的獨特優勢,增進文化交流。截至目前,該活動已在海外建立58個電視中國劇場,推動《習近平治國方略》《超越》《功勳》《冰雪冬奧村》等近百部中國優秀作品在100多個國家的電視台和網路媒體播出,並在俄羅斯、蒙古國、緬甸等多個國家舉辦了多場豐富多彩的觀眾見面活動。2022年「視聽中國」系列活動將圍繞「北京冬奧」「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中國這十年」「全球發展倡議」5大主題,通過在國際知名影視節展設立「中國聯合展台」、在海外主流媒體開辦「電視中國劇場」、在海外網路視聽平台開辦中國頻道、互辦「視聽傳播周」等多種形式,聯合相關國家主流電視和網路視聽媒體開展線上線下節目播映和推介,不斷深化與各國媒體的交流合作,培育國際傳播新動能。

國學文化的傳承者———熊江坤

■ 本報特約記者 李雙雙 熊江坤:江西贛州人士,畢業於香港佛教大學香港佛教聯合會,是中國傳統國學文化的傳播者。二十多年來,他堅持用傳統文化傳播正能量傳播善知識,不管經歷多少質疑和阻撓,他都從來不曾停下腳步。他說,幫助人們過上豐盈幸福的生活是他畢生的追求。 他堅持著初心,不斷探索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形態之間的聯繫。以此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態和事業動態,幫助人們走出迷局,獲得豐盈而又幸福的人生。成為了無數人的心靈導師以及事業領路人。他常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如若我的點播能讓人『心不動,身不傷』,此番也就圓滿了。」二十世紀70年代,熊江坤出生在江西一個小山村,家裡有七個兄姐。老話說多子多福,實則多子則窮。熊家常年窮的揭不開鍋,所以熊江坤小時候長得很瘦小,乍看之下比同齡人小了兩三歲。70年代末期,文化產業逐漸復甦,各大寺廟紛紛復起。寺廟裡有地有糧,為了生存,年少的熊江坤進入了江西寧都縣的永寧寺。而後又輾轉來到少林寺學武,以鍛煉自己的體魄。在少林寺,他明白了只有強壯的身體才是生命生存的根本。明白這一點後,他每次回家探親都會召集族中孩子教授武藝。充分發揚——少年強則中國強的精神。1986年,他被帶到香港,在香港佛教聯合會學習。繼續每天吃齋、念佛、普渡的生活,二十多年的佛學教育,奠定了他獨特的一套佛學理念。長大後的熊江坤悟性很高,師父經常帶著他到處做法會普渡。他覺得自己的這份工作是很高尚的,能夠教化眾人。出於對國學文化的沉迷,他毅然前往新加坡易經學院學習易學文化,繼而前往台灣雲夢山繼續深造。 2002年學成回國後,致力於易學文化的傳承,引導人們學習易學,讓大家學會更加豁達樂觀地看待人生。十幾年來,熊江坤一直致力於利用易學文化幫助人們提高生活品質。從籍籍無名到名滿天下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宗教工作。各級黨委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黨的宗教工作創新推進,取得積極成效。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更加全面,宗教工作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宗教工作法律體系和政策框架日益健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不斷增強,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逐步深入。宗教界弘揚愛國精神,講大局、講法治、講科學、講愛心,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學文化,不斷的宣導人們做人要厚道、友善,心胸寬廣,要有大的格局,學習大地般的仁慈寬厚,包容萬事萬物的品德,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古語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只要修善積德,就能承載天道的所有饋贈。常常有朋友問熊江坤,二十年的時間只做一件事情,會不會覺得膩煩。他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台灣「吃貨」大陸創業記:將台菜搬到大陸餐桌共用台味

〔本報特約記者 林波報導〕台式烤腸、澎湖灣燒烤魚板、大溪豆干、台灣紅茶……3月8日,在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的梁家院內,梁宸郡正在準備「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茶話會上充滿家鄉味的小吃。台商二代、台青、台灣媳婦……在梁宸郡的身上,有很多「標籤」,但她更喜歡台灣女性創業者的定位,「我的父親於2002年從台灣到大陸創業,主要從事製造業領域,在他的支持下,我也跟隨他的步伐來到大陸創業。」老一輩人的創業拼搏精神深深影響著梁宸郡,也為她創業奠定了基礎和經驗。 2007年,在父親的鼓勵下,梁宸郡來到大陸。「來到大陸後,先『玩』了一年。」在這一年時間裡,梁宸郡的足跡遍佈大陸各地,「主要是到各地看看,瞭解天南海北的文化,感受不同地方的生活氣息。」作為一名「吃貨」,梁宸郡在大學時就讀的是室內設計和餐飲管理專業,為此在大陸的創業方向,她選擇了餐飲業,「畢竟吃,我是專業的。」有了創業方向後,那麼,將哪些台灣美食「搬」到大陸?台灣美食品種眾多,梁宸郡陷入了「選擇困難」。「原本想將台灣牛肉麵作為種子選手。」梁宸郡笑著告訴記者,但在市場調查後,她發現台灣牛肉麵在寧波並沒有很強的競爭力,「因為寧波當地有奉化牛肉麵、象山海鮮麵、倉橋麵結麵等各大特色派系。」基於市場調查和綜合評判,梁宸郡最終決定選擇「台菜」作為創業的突破口,創立了「梁家院」戶外燒烤和台式私房菜,「我們走街串巷發現,當地台菜市場還是一片空白,於是決定將台味通過私廚和戶外燒烤的模式推向市場。」「希望以色香味俱全及用心的料理來溫暖我們的胃,不僅將台味豐富化,更增加料理的創意,提高美食的精緻度,調理出一道道令人驚豔的好味道。」梁宸郡如是說。除了原汁原味的台菜外,梁宸郡還將甬菜與台菜融合,推出創新菜,「希望結合當地人的口感推陳出新,推出兩種菜系結合的新菜。」舌尖上品味的不僅僅是美食,也是「登陸」台胞的家鄉味,更是兩岸相融的血脈情。在梁家院,記者注意到,其大廳陳列了很多貴州黔西南的特色產品。「黔西南具有較好的蔬果產品。」通過實地考察,梁宸郡引入黔西南蔬果,將其作為菜品原材料端上餐桌,「黔西南常年氣候溫熱,非常適合種植蔬菜和水果,也希望通過我們微薄的力量,讓更多人瞭解黔西南產品。」在梁家院,梁宸郡認識了一群愛吃愛生活的朋友,他們在這裡相識相知,一起打拼未來。「創業路上,還需要穩紮穩打。」在梁宸郡看來,越來越多的台青們正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共用大陸發展機遇,「如今台灣女性力量『登陸』創業已是常態,我也希望在這股創業創新的風口下,書寫自己的故事。」

不死的中國

■作者:陳永新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遠征大酒店 / 微信公眾號:尋找飄蕩的忠魂 因為365萬忠勇將士死了,才有了不死的中國! 一 很難想像,到了我這把年紀還會因為聽了一首歌和看了配套的視頻而熱淚盈眶。一個月前,當我從一個關愛老兵、關注中國遠征軍歷史的志願者微信群裡看到這樣一首名為《抗戰時期軍歌——不死的中國》時,還是徹底被震撼了。容我畢恭畢敬,將歌詞原文敬錄於下吧:不死的中國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她的名字叫中國,五千年了依然活著,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她的孩子比星星還多,他們多災多難生生不滅,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她的故事是眼淚和血,飽受滄桑歷經千難百折,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祖國,五千年了依然活著,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除了直白、激昂的歌詞以外,有心人還為此曲配上了許多黑白紀錄片中的歷史鏡頭,既有衣衫襤褸的草鞋兵奔向戰場的背影,也有頭戴鋼盔全副武裝的國軍德械師整齊劃一的雄姿,有炮火連天的戰場上抗戰將士拼死衝殺的英武形象,也有眾多民工奮力推動石碾子修築滇緬公路的場景,還有牙牙學語的小孩子拼命搖動儲蓄罐往外倒硬幣準備捐錢的情形……所有的場景,所有的歌詞,令人淚目,令人血脈賁張!這樣一首悲壯的歌曲,居然沒有作詞、作曲者姓名。相傳,這首歌曲誕生於一九三七年硝煙彌漫的淞滬戰場。當年的中央大學師生在前線慰問五大抗戰主力之一74軍官兵時,為忠勇報國的前線將士們譜寫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歌曲並當場教會了全軍官兵,每當戰鬥打到白熱化時,全軍上下無不一面拼命廝殺,一面高唱此曲浴血奮戰,勇往直前。此後幾年,不斷傷亡、不斷補充兵員的英勇74軍人人高唱此戰歌,輾轉各個抗戰主戰場,衝鋒陷陣,從不退縮。直至六年後慘烈無比的常德保衛戰中,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發出著名的「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副師長、政治部主任、參謀部主任死守中央銀行,各團長劃分區域,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七十四軍萬歲!」電報後,57師八千虎賁之師僅剩83人生還,其餘全部壯烈捐軀!這樣的壯士,才配得起這首理應千古傳誦的歌曲。按中國傳統文化,天是最大的精神圖騰,類似西方對上帝的虔誠,一首激昂的軍歌,如果要慘烈到高唱「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時,說明唱歌者人人都知:積貧積弱的國家,此時真的已到了山窮水盡之際,連最無奈的老天保佑都喊出來了。當然,老天是保護不了中國的,能使老太婆五千年了依然活著的,只有這些捨命報國的忠勇將士。因為365萬忠勇將士死了,中國才沒有死。我死而國生,是當年慷慨赴死的先烈們最樸素的想法!多麼直白甚至土氣的歌詞,在我看來,比現在那些故作高深,堆砌一大串不知所云理論的文字不知要強多少倍。略帶黑色幽默的是:此首抗戰時期的歌曲,它的曲調在今後的幾十年中被廣為傳誦卻是因為這個悲壯的曲調被時代賦予了新的使命,填入了我們從小唱到大的與抗戰全無相干的其他內容。當然,這也不算太大的事,想想當年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貴為國歌,在七十年代末一個近四年的歷史時期裡,也換了全新的歌詞,但不久又改為原歌詞。據稱有人認為原國歌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一句與和平環境不吻合。最後,有大人物一錘定音:什麼時候都要居安思危。其實,較真這首曲子初始文字與後來填詞已無太大意義。無論戰火紛飛中,還是陽光明媚時,炎黃子孫個個忠義為國,才有生生不息的老太婆,才有五千年了依然活著,不死的中國! 74軍57師胸牌、臂章、訓詞 二 近來,隨著《八佰》的熱播,死守四行倉庫的悲壯往事如颶風般撲入公眾視野。四行倉庫前絡繹不絕的人群和擺滿的各種煙酒祭品,足以說明:公道自在人心。去年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紀念日,一大批抗戰將領後代祭拜四行倉庫,邀我也參加。其時《八佰》尚因技術原因胎死腹中,我從四行倉庫出來,覺得外面和煦的陽光忽然有些刺眼,與裡面展示的血腥歷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仰天長歎,對同行的參加淞滬抗戰的國軍102師中將柏輝章師長孫女柏梅大姐說:「這樣的片子不放,天理難容!一定會放的」。總算是我說對了,幸甚幸甚!其實,淞滬會戰中另有一位儒雅的將軍,我們也不應忘記。這就是淞滬會戰名將郭汝瑰。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進犯中國,郭汝瑰所在的第14師奉命參加華北抗戰,中途因日軍進攻上海,又奉命回師參加淞滬會戰。由於羅店鎮血肉磨坊戰況空前慘烈,儒雅的郭汝瑰被臨時任命為42旅旅長,該旅與日軍反覆衝殺7天7夜,8000多人只剩下2000多人,陣地仍未丟失。眼見已無法防守,84團團長請求郭汝瑰批准後撤。本為文弱書生的郭汝瑰堅決不撤,並將手錶摘下要求該團長轉交其妻子留作紀念,並當場刷刷刷寫下給其師長霍揆彰遺書一份令團長轉呈:「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敵攻勢未衰,前途難卜,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晉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也就戰死疆場,身膏野草。他日抗戰勝利後,你作為抗戰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每當我讀到這段話時,都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樣血性且從容淡定的文字,真應該與胡璉將軍石牌血戰前的家書一併列入中小學語文歷史教材,讓後人世代銘記的。與胡璉「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的沖天豪氣一樣,這位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旅長,不僅同樣抱了必死的決心,而且同樣對今後抗戰必將勝利充滿了信心。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抱死的決心,是萬萬寫不出如此靜如止水的淡定言辭的!他的長官霍揆彰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七年以後,已升任二十集團軍總司令的霍將軍,率中國遠征軍復仇之師,在雲南騰沖以風捲殘雲之勢徹底乾淨地絕殺了盤踞騰沖的日本鬼子,使騰沖成了抗戰中第一個收復的縣城,也使霍將軍咬牙切齒,報了淞滬會戰中的血海深仇。我曾比對這兩位外形迥異的將軍,一個瘦弱而溫文爾雅,一個魁梧而壯實威猛,但內心蘊藏著的忠義之火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卻同樣如火山般迸發! 原54軍軍長,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將軍 青年郭汝瑰 三 與將士衝鋒陷陣同樣悲壯的,還有大義凜然的民眾。抗戰期間,遠在大後方四川安縣的王建堂決意投筆從戎,以身許國,向縣政府請求成立「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就在他要出發前,他年邁的父親王者誠從老家曲山鎮寄來一份包裹,縣長龍雲章打開一看,感動得老淚縱橫,原來包裹裡寄來一塊大白布做成的旗幟,中間是一個大大的死字,右邊寫了一行字:我不願你在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份上盡忠,左邊一行小字是:「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可以想像,當白髮蒼蒼的老父親以如椽之筆寫下這血性死字時那胸腔中像要噴湧而出的熱血,這樣的老人與在前線拼死搏殺的將軍一樣,同樣是值得我們肅然起敬的!前方有如此血性的將士,後方有如此深明大義的親人,中國是不會亡的。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 死字旗 四 也許屬於巧合,在遠征大酒店拍攝的六十集口述歷史紀錄片《重返緬甸戰場》於八月十五日這個日寇投降日殺青,籌畫拍片前,製片人、前新華社名記、現著名公益人孫春龍打電話給我商量能否借遠征大酒店場地拍攝本片,我大笑回答:這還用商量嗎?遠征大酒店拍中國遠征軍英勇歷史紀錄片,正當其時,正當其所,何等應景呀!後來,孫春龍建議對我作一個訪談節目,單列一集。我幾十年從未為自己作過任何形式的宣傳,《尋找飄蕩的忠魂》文發表後也謝絕了許多採訪,但孫春龍和戈叔亞老師都說機會難得,破個例。我想,借此對我十年來關愛老兵、宣傳抗戰的行動作個總結也好,也算今後對子孫後代有所交待。同時,為紀錄片的發行搖旗呐喊,先熱熱身。於是,一輩子從未上過鏡頭的我與孫春龍進行了長達50分鐘的對話,無採訪計畫、無提綱、無提示,興之所至,暢所欲言,無排練、無反覆,一次拍完。拍完後我對孫春龍說:同為忠魂鼓與呼吧!承他們抬舉,讓我題寫了片名,我對書法素無興趣,但此事意義重大,也就勉為其難了。 也許是為了應景,今年八月十五日,日寇投降日當天,國外共有五十多家知名網站中文版發了我的《長歌當哭祭忠魂——尋找飄蕩的忠魂後記》,網上一搜索,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環球週報》、《亞太新聞》、《世界僑報》等,南非的《非洲日報》網站,當天便有4.5萬人閱讀。令我稱奇的是,當年的失敗者日本,居然也允許華人網站登載了此文並有了1.7萬人閱讀。 我覺得:當年二戰侵略者和失敗者,能夠用幾十年的時間,迅速從戰爭廢墟中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它的理性和反思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反觀我們,總有一些熱血人士天天罵日本當局去祭拜靖國神社,更有千里迢迢趕到靖國神社去示威潑油漆者。我想:你有這個閒工夫,倒還不如去關愛一下碩果僅存的幾個風燭殘年老兵,要是精力財力允許,你還不如去緬甸收斂幾根遠征軍忠骨,立個碑,燒些紙錢,拜上幾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後代對待先輩的態度,與它的興衰往往是成正比的。八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個浸滿血淚的日子,我寫了篇小文《劍外忽傳收薊北》,一位體制內我最敬重的朋友看後給我發了一條短信:總得有人去提醒,這就是歷史,總會有人去喚醒,那便是未來。而你,正是那個牽手歷史和未來的人。我誠惶誠恐,編了一條短信:不到此高度,以此為目標。猶豫了一下我還是沒有發出去,隨後刪了,我覺得:我離這個目標還非常遙遠,不敢妄自尊大。還是讓我們大聲同唱《不死的中國》吧:我們這裡有個老太婆,她的名字叫中國,五千年了依然活著,老天保佑你不死的中國……http://www.newstw.org/wp-content/uploads/2022/03/5ea04fd9b514c50c58d4f1cef4b59eae-1.mp4

三月煙花,不如你我漫步天涯

(現代詩歌)■陳華 古人說:「三月桃花,兩人一馬,明日天涯」。三月,是一個浪漫的時節。在二月時分,寒冷還在依依惜別,春風還未吹盛繁花。三月則不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水如潮,桃花爛漫,叢林盡染,春光旖旎。在一束光,一陣風,一片雨裡,和光同塵,與身邊一切美好的瞬間交融。嗅著野花的淡淡香氣,和著鳥兒的清脆鳴聲,投進深山的懷抱,放下小小的情緒。青山暮色,牛羊踏青,一切隨風自遠。輕踩細碎的陽光,伴著陣陣的花香。不急不緩,不喜不悲。遠處是海天一線,腳下是輕波微浮,在滿眼深深淺淺的藍色裡徜徉,沉醉,心中的小小世界,似乎也變得光明而遼闊。在這三月的光陰,我只想與你牽手漫步,採拮一份靜謐,藏在心間。花正開,春日正暖,想寫一首關於春天的故事,把綠意和希冀充滿心扉,並展望未來,讓夢想騰飛。時光簡靜,歡喜綿延,恬淡隨行,幸福也安然。吹來一陣煦風,飄來一朵白雲,歡喜的景致,滿目琳琅,一切都是心中最愛的模樣。時光易蹉跎,別辜負了這春意的盛情。趁嫩葉正密,陽光正明,你我都還未老,去漫步,去行走,去在一場花事裡,尋一個如夢的芳華。詩中有說:「三月桃花笑春風,風隨花謝複來年」 。人生,應不念過往,不迎未來,只在這三月,與你漫步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