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台灣音樂製作人的「登陸」圓夢記

〔本報特約記者 楊佩佩報導〕「如果說,台灣是我音樂夢開始的地方,那大陸就是我追夢圓夢的舞台,在這裡,音樂發展充滿無限可能。」憶及16年的「登陸」圓夢之旅,台灣音樂製作人張士茗如是感慨。張士茗從小就喜歡音樂,12歲開始接觸,那時便樹立了自己的音樂夢。大學時期,張士茗雖然學習電子工程專業,但他從未放棄音樂。組建樂團、琴行代課、酒吧演出……讓他越來越熱愛音樂。大學畢業後,張士茗選擇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能夠將喜歡的事情作為自己的職業,十分快樂。追求夢想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但因為喜歡,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不會放棄。」2006年,懷揣著音樂夢想的張士茗決定獨自來大陸闖一闖,在他看來,大陸發展機遇多,音樂發展前景廣闊,相信能夠在此圓夢。在大陸工作生活的這16年,讓他堅信當初「登陸」的選擇是對的。「登陸」半年後,機緣巧合之下,張士茗從湖南衡陽來到山西太原,在這座城市發展自己的文化事業,並紮根於此。回想剛到太原時,他調侃道,「那時的我沒錢,沒朋友,只有音樂夢。」談及選擇太原的原因,張士茗坦言,太原是省會城市,距離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近,音樂市場空間大,期望在這座城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時,他也希望以音樂為紐帶,為推動海峽兩岸交流盡微薄之力。此後的十餘年間,張士茗成立工作室,並和北京、台北的音樂團隊合作,參與眾多大陸及港台地區明星的音樂製作,用音樂架起兩岸溝通之橋。其間,他對山西有更多的瞭解,還將極具特色的山西民歌與流行音樂相結合。「我製作的《新人說山西好風光》,將山西的歷史文化、旅遊景點等融入其中,希望更多的台灣民眾通過音樂瞭解山西。」張士茗說,希望用音樂這種方式讓更多的台灣青年感受祖國大陸的變化,吸引他們來大陸發展。張士茗介紹,兩岸音樂發展各有特色,台灣音樂發展較早。近年來,大陸音樂市場發展迅速,隨著網路新媒體的發展,兩岸在音樂上的交流、融合更為緊密,如今大陸很多流行歌曲也都已經「火」到台灣。「登陸」十餘年,張士茗在這裡不但結識很多朋友,還成了山西女婿,現育有一女,目前就讀於太原一所小學。對他而言,山西就是自己的家。此前,山西多地遭受嚴重雨澇和地質災害,張士茗和多位在晉台灣青年共同創作歌曲,用音樂表達對山西的加油與支持。張士茗告訴記者,大陸音樂市場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他對未來更加期待,同時也希望自己成為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的「擺渡人」。

國圖館藏「天祿琳琅」修復完成

〔本報特約記者 陳雪報導〕「《永樂大典》修復專案在21世紀初取得了很大成果,『天祿琳琅』的修復則是又一個里程碑項目。」日前,國家圖書館召開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復項目重大成果新聞發佈會,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熊遠明宣佈: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琅」,歷時8年修復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華古籍保護計畫」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國圖珍貴古籍的專項修復行動。「天祿琳琅」是清代乾隆皇帝將皇宮各處藏書中宋、金、元、明版舊書進行擇選,掇之菁華置於昭仁殿而成的重要藏書。但從建立直至20世紀50年代,幾經坎坷,磨難頻生。其間火、盜、兵、蠹,致使藏書大量損佚,664部中已有近60部不見影蹤,倖存者幾經聚散大都收歸公藏。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琅」279部,其中宋、元刻本占比較大,並且保存著《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中最為珍貴的大部分古籍。這些書不僅刊刻年代久遠,有些書還是存世孤本,彌足珍貴。據瞭解,今年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還將舉辦「天祿琳琅」修復展,並出版相關修復成果。

孔子故鄉山東曲阜舉行布粥活動 延續千年臘八傳統

〔本報特約記者 李明芮報導〕1月10日,農曆臘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當天,孔子故鄉山東曲阜舉行布粥活動,延續千年臘八傳統。孔府院內笑語歡聲、粥香四溢,在充滿新年氛圍的仿古餐車前,工作人員身著漢服為前來參觀的遊客送上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在寒冷的冬日傳遞溫暖。據記載,臘八節喝粥的習俗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自先秦時期,中國民間便有在農曆臘月初八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習俗。衍聖公府傳承了規模盛大的中華民俗春節禮儀,在臘八節也素有祭祖、喝臘八粥的傳統。此次臘八節布粥是山東曲阜「孔府過大年 福運中國年」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民眾除了能喝到臘八粥,還能領取到孔府春聯套盒。孔府過大年系列活動有利於讓遊客體驗孔府年俗活動,瞭解孔府獨特的年俗、風俗,學習聖人故里「過大年」的傳統儀式,把孔府的禮盒與福氣帶回家,喚醒民眾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儀式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臺灣茶的原料來自東南亞,還能算代表臺灣的茶嗎?茶的跨界與劃界(上)

■ 科技大觀園 寒波 茶在臺灣與許多國家是習以為常的飲料,不但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也有規模龐大的國際貿易,涉及複雜的生產、運輸、消費網絡。茶葉相關產業的發展,不但改變地貌,也影響人際與社會,甚至是國家、民族之間的關係。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伯邑藉由探索東南亞的茶與臺灣之間的千絲萬縷,追尋超乎地圖界線之外的各種互動。 洪伯邑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就讀人文地理學博士時,到中國西南部尋訪研究題材,意外得知雲南聞名的普洱茶,其實和臺灣關係密切,便朝此一領域鑽研。回臺灣任教後,仍然延續「茶」這個主題,陸續探討泰國、越南茶產業與臺灣的關係。梨山到金三角 化軍人為農夫金三角地區位於泰國北部邊境一帶,與緬甸、寮國交界,曾經是鴉片毒品的生產基地;如今不再有罌粟種植,地景轉變為果園、茶園、農田,呈現健康清新的風貌。關鍵在於 1968 年開始的「泰王山地計畫」,泰國官方引進外來的農作物與技術,協助當地居民栽種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不再依賴罌粟,而臺灣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罌粟花/Pixabay) 泰國官方之所以信任臺灣,是因為臺灣已經有類似狀況下的成功經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以後,有計畫地深入山林獲取資源,又為了安置退伍軍人,嘗試在高海拔地區開發農業——化軍人為農夫,建立梨山的福壽山農場等據點。臺灣地處熱帶與副熱帶,卻能順利在高海拔地區種植多種溫帶蔬果作物。山地開發雖導致環境破壞等後遺症,卻也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計。如蘋果的成功種植,讓 1970 年代梨山的環山部落,一度比臺中市區更加富裕。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畢沙迪親王,是當時負責泰王山地計畫的代表,他觀察到泰國北部的氣候條件與臺灣山地類似,決定與臺灣展開農業合作,即使雙方 1975 年斷交後仍持續執行。事後也成為前泰王蒲美蓬的一大政績。臺灣與泰國牽上線以後,也間接幫助到泰國北部的中華民國遺民,身處「異域」的泰北孤軍。 (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畢沙迪親王/Wikipedia) 從異域到茶鄉國共戰爭結束後,中國西南部仍存在國民黨的軍隊,不少人不願意前往臺灣,最後輾轉抵達泰國北部落腳,被稱作泰北孤軍。此後相當一段歲月,泰國政府無力掌握其北部疆域,任由共產黨游擊隊、毒販流竄;而孤軍在缺乏中華民國支援下,必需自力更生,涉入毒品等貿易,在夾縫中求生存。1981 年的考科考牙戰役,孤軍協助泰國政府肅清共產黨游擊隊,之後取得泰國公民身份,名義上正式解編。此刻泰國政府表面上排除了國境內干擾統治的不安定因素,實際上還需要新的經濟因子,才能確切統治難以掌握的北部領土。前述的泰王山地計畫,便能達到編戶齊民的作用。茶、咖啡、蘋果、梅、桃等作物,擺在不同時空環境下,能帶來不一樣的影響。泰國北部原本各方勢力盤根錯節,難以統治,引進新的農作物與技術、丈量土地、建立新的人際與產業網絡並和外界市場接軌後,地貌改變了,許多本來曖昧不明的關係隨之清楚,國家機器得以深入原本難以企及的層面,充分利用自然與人力資源。 (泰北孤軍滯留的「美斯樂」村落/Wikipedia) 洪伯邑的研究指出,農作物與技術的移植,同時具有經濟與政治的效果。此一模式先由中華民國在臺灣的高山地區實施,類似的過程也發生於泰國北部。中華民國對泰國的協助,也維繫了雙方斷交後的外交關係。戰爭與毒品的時代過去後,孤軍後裔仍需要營生。隨著泰北孤軍的情況為臺灣國內知悉,中華救助總會(改名數次,簡稱「救總」)也投入支援,又在 1990 年代將臺灣培育的茶種引進泰北。儘管茶與其他農作物皆來自臺灣,臺灣農技專家也兩邊支援,茶一開始卻限於華人種植,沒有交給泰國原住民。農作物與技術的轉移,使泰北華人由軍人轉型為農夫,還有些成為資本家。臺灣人眼中的泰北異域,接受源自臺灣的農技資源後,發展為新的茶鄉,呈現他鄉變故鄉的轉換。不過邊界不是靜態的,現在呈現的領域,是過去累積的結果。隨著大環境變化及位置、規模都更優越的越南茶競爭,與臺灣淵源很深的泰國茶業,逐漸退出臺灣市場,轉以泰國國內和歐美、中國市場為主。 (中華救助總會/Wikipedia) 在越南種植臺灣茶樹洪伯邑在泰國之後,將目光轉向茶產業與臺灣淵源極深的另一個國家:越南。越南茶與臺灣的關係比泰國更加緊密,不只因為臺灣當初出口茶樹、技術與資本,投資越南建立茶的產業;也由於如今有大量茶葉,由越南進口到臺灣。越南曾經是採行計畫經濟的共產國家,1980 年代後期才「革新」開放,引進外國資本與技術。1980 年代中期有臺灣茶商率先進入越南,接著前總統李登輝任內支持南進政策,臺灣大舉向越南出口資本、技術、樹種等資源,使越南南部的林同省,發展為規模龐大的茶葉產地。 臺灣茶在移植越南初期,水土不服之外,也面臨嚴重的蟲害威脅,一直到 1994 年引進金萱才成功克服蟲害。有了能保證產量的金萱作基礎,使茶廠經營更有彈性,可以搭配生產青心烏龍、翠玉、四季春等不同茶種,靈活面對市場。越南茶大量出口到不同國家,需要避免農藥殘留。為了應付多變的農藥標準,越南茶商發展出一大一小兩套模式:大型茶廠由數百人運作,幾乎全年無休,因為家大業大,有資源聘請專任的文書人員管理農藥,確保不論各國標準如何改變,都有能力調整跟上。至於相對小型的茶廠,本身資源短缺,自家茶園外也與當地茶農簽約契作(通常仍有一百甲左右,規模超過臺灣同業)。他們為了確保品質,發展出另一種管理農藥的方案,就是和農藥經銷商合作,讓專業的農藥業者直接參與管理。 (台茶 12 號/Wikipedia) 儘管原產地有自我要求,進口時也經過檢驗,臺灣人看待越南茶,心中仍常存對農藥殘留的疑慮,還普遍認為越南茶的品質不如本土茶。並非說越南來的茶就百分之百沒有農藥殘留問題,但就洪伯邑看來,這超越食品安全的層次,牽涉到心理上的認同與焦慮,甚至還有國族建構的因素,是探討邊界、移動、何謂本土的絕佳材料。(文章未完,資料來源:故事StoryStudio)

自我

(現代詩歌)■程智勇 自我好難,因為你名字在編,就位守崗,一線拚殺四十三年,回首之念,不是很遠,忘我才受稱讚! 自我好難,節日周天還加班,「夜車長開」,連續出差扛事當先,榮在肯幹,不斷上弦,活在他人圈點! 自我好難,朦朧記憶幼稚園,小學聽話,中學初悟比超追趕,並非愛好,落後不甘,大學知行更攀! 自我好難,家庭老人孩兒管,瑣事非鎖,生活必須無從躲閃,服從責擔,巨細不斷,影子頻動雜亂! 自我好難,人情世故團團轉,不能猶豫,沒有真空必有外聯,到場身現,湊局杯端,凡人常態自然! 自我好難,情感起伏浪湧卷,喜怒哀樂,陰晴圓缺世事多變,三界受限,波沖掛牽,四面八方繞纏! 自我不難,置身夜裡燈相伴,暢筆任意,隨思爽想由你開卷,盡享孤單,靜謐流遍,自主悠遊空間! 自我不難,早起午休剛下班,自有角落,聽歌起舞視頻晨練,時間雖短,精用不偏,我還是我小閑! 自我不難,地鐵飛機高鐵站,有座沒座,輕鬆無擾自由察觀,百態何源,人性根見,隨思記錄淺辨! 自我不難,海外出差繁事減,工作之外,遊歷采風觀景借鑒,關注新鮮,人文革沿,啟動興奮感官! 自我不難,相機隨身拍大千,美與不美,心約手指定格眼前,紅色江山,正能迷戀,細微連接教案! 自我不難,筆會活動代表團,淋漓盡致,景化詩文道生雅瀾,風格自散,語行力潛,自我選航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