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在甘南藏區的心靈之旅:探索藏族同胞的生活點滴

■ 映丞 編按: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這個位於高山與草原之間的地區,千年的歷史在這裡靜靜沉澱,實地深入探訪美麗的寺廟、藏民的信仰與生活,予人撼動心靈的力量與感恩。本報將作一系列甘肅行專題連載,以饗讀者。 在遙遠的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區,我有幸參加了一場令人難忘的旅程,深入了解了藏族同胞的生活狀況,感受了他們與青藏高原的緊密聯繫。這趟旅行不僅讓我對藏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我對於藏傳佛教及其在當地的影響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迎接在高原的美麗寺廟之旅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拉卜楞寺,一座被譽為藏區文化重要象徵的寺廟。一進入寺廟,我們被壯麗的建築和神聖的氛圍所震撼。在寺廟內,藏族信徒虔誠地跪拜,旋轉著手中的念珠,用他們深沉的信仰感動著我們每一位參訪者。接著,我們來到了郎木寺,一個悠久的寺廟,藏族佛教的重要據點之一。在這裡,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到寺廟內的壁畫和雕刻,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展示了藏族文化的獨特之處,也傳遞著藏傳佛教的智慧和教義。與藏族同胞共度時光除了參訪寺廟,我們還有幸與當地的藏族同胞相處。他們熱情好客,將我們招待得如家人般親切。在他們的家中,我們品嚐到了地道的藏族美食,感受到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珍惜。我們與藏族同胞交流,得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辛勞和希望。他們多數以畜牧業為生,依靠青藏高原的草原維持家計。這種生活方式雖然艱苦,但他們卻保持著樂觀的態度,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藏民的信仰與生活我們的旅程也深入探索了藏民的信仰對他們生活的影響。藏族同胞對於藏傳佛教抱持著虔誠的信仰,這種信仰貫穿著他們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眼中,寺廟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心靈的寄託,是帶給他們力量和希望的地方。他們的信仰也體現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中,如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他人的關懷。這種信仰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人際關係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讓他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著堅韌和平靜。 結語這次旅程讓我對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區的藏族同胞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尊重。他們的生活雖然艱辛,但他們的信仰、文化和人情味都散發著溫暖和力量。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他們的智慧和堅韌,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豐富和多彩。我深信,這趟心靈之旅將會成為我永生難忘的回憶,激勵著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每一個生命,感恩每一個瞬間。願我們的心靈,像這片高原一樣,廣闊而純淨。

詩(聯)痛悼沈鵬先生

編者按:帶著一身的墨香詩意,帶著人們的無盡哀思,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於8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沈鵬,江蘇江陰人,書法家、詩人、美術評論家、編輯出版家,歷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編審委員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屆主席、第五至八屆名譽主席,榮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等。沈鵬專注美術、書法理論和實踐研究,撰寫評論文章百餘篇,評論文集《書畫論評》《沈鵬書畫談》《沈鵬書畫續談》《書法本體與多元》及各類書法作品集五十餘種。「書為心畫」,是沈鵬一貫追求的法則。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發表古典詩詞創作逾千首,先後出版《三餘吟草》《三餘續吟》《三餘再吟》《三餘詩詞選》等詩詞集。現輯選中華詩詞學會、野草詩社部分詩詞、楹聯作品,痛悼沈鵬先生。 沈鵬老仙逝之日夜悼■周文彰(北京)夜半重翻詩與書,音容歷歷眼前浮。巨星雖逝光猶在,墨灑山河字字珠。 痛悼沈鵬先生■李殿仁(北京)先生揮筆信來神,翰墨風騷扛纛人。經典傳承循大道,精華吸取創奇珍。滋蘭樹蕙瀝心血,培棟育才迎國春。西去英魂無所憾,悲風淚雨祭情真。 沉痛悼念沈鵬先生■李文朝(北京)詩書河漢隕雙星,淚雨悲風悼沈鵬。笑貌音容猶在目,不期精魄已仙升。 千秋歲.癸卯七夕前日悲送沈鵬先生■高昌(北京)雨沉珠墜,凌亂成悲淚。風翼遠,弦聲碎。鵬歸河漢上,情出襟期內。仙客去,筆花萬點藏雲旆。高義饒雄偉,奇境留沉醉。波旋碧,峰飛翠。駸駸兮所盛,颯颯兮其美。心永在,介居一愛綿如水。 沈鵬先生千古(聯)■潘衍習(北京)介居詩苑與書壇,三餘勤勉;攜挈雲箋和玉筆,萬里飛升。 挽沈鵬老(聯)■何小平(北京)沈腰复潘鬢,使命難移,一腔熱血凝椽筆;鵬志展鴻圖,壯心不已,萬古寒霄仰大儒。 沉痛悼念沈鵬先生(聯)■高寶玉(北京)墨生花 身飛瓊宇 書林失巨筆;詩留韻 淚灑孟秋 藝苑放悲聲。 桃源憶故人•痛悼沈鵬先生■何云春(北京)淚奔雲聚驚天慟,誰不為君悲痛。西去鶴飛霞送,還伴長空鳳。青山作筆揮情縱,掀起幾多悠夢。勤植幼苗成棟,萬卷哀詩誦。 悼念沈鵬先生■朱超範(浙江)文采風流意氣揚,有鵬健翮幾凌翔。上林倚仗栽柑橘,花萼飄零見海棠。一片丹心何易折,滿腔熱忱總難忘。而今駕鶴西馳矣,遺愛惟留翰墨香。 深切緬懷詩書大家沈鵬先生■陳聯合(北京)痛惜書壇星斗落,感懷藝道德音長。詩書合璧風標立,三餘介居千世芳。 悼沈鵬先生■李少青(北京)蘭亭存墨寶,詩苑失明燈。駕鶴西游去,傷懷悼沈鵬。 沉痛悼念沈鵬先生■劉慶霖(北京)駕鶴君歸萬里途,書壇從此大鵬無。案頭毫管皆垂首,墨水一時猶痛哭。 痛悼沈鵬先生■林峰(北京)樓台柳暗萬千枝,況復悲風洒淚時。難得詩書名已久,未沾冰麝誨何遲。秋聲啼作淒涼別,鶴影驚翻日夜思。紙上霆雷成絕響,黃花如海奠清卮。 滿庭霜.敬挽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沈鵬先生■羅輝(湖北)驟雨傾盆,急風掀浪,潘江陸海珠沉。悲濤傳語,驚耳更揪心。遙望蘭亭松竹,枝頭上、涕淚飄淋。猶聞道,大鵬歸去,天下裊遺音。而今。惟慰藉,冠名獎項,留下瓊琛。詩書畫,藝林聯袂披襟。須信梁園賓客,抬青眼、一路追尋。循踪影,征途接力,萬里入長吟。 痛悼沈鵬先生■沈華維(北京)洗耳清弦斷,聞悲飛淚珠。文才驚八斗,藝道論三餘。筆墨濃還淡,龍蛇有似無。鵬公今去後,列數幾人如。 沉痛悼念沈鵬先生■張存壽(北京)翰墨留絕品,詩箋淚有酬。三壇一搦管,寫畫大春秋。 挽沈鵬先生■周達(北京)翰苑失宗師,文留一脈詩能記;山川銘盛德,公去千秋墨尚存。 悼沈鵬先生■包岩(北京)十二年前初拜時,先生風采世人師。詞林和詠春山茂,尺素爭鋪北斗移。未翦甘棠公已老,信生橘樹志相持。冰宣萬幛新裁就,哭與先生歌壯思。 哀悼沈鵬先生■李福祥(北京)忽聞霹靂響遙天,叩挽尊師淚水潸。堂上點評聲在耳,課餘題字墨湮宣。做功書外傳真諦,示範人前屬大賢。勤勉一生君累也,慈航复去列仙班。 憶昔兩會採訪沈鵬先生■周清印(北京)清癯雲鶴自悠遊,內蘊文心前世修。無意騷壇執牛耳,有緣墨海占鰲頭。三餘吟罷情應了,一字書成人共求。此去蓬瀛忘榮辱,身歸大化草歸秋。 聞沈鵬詩仙逝世有作■曹辛華(江蘇)畫裡詩香正沁人,詩行畫像更逼真。一樽好酒如何酹,邀月同君覓舊痕。 挽沈鵬先生■何江(北京)京畿一霎起悲風,多少詩書淚愴中。吟誦三馀心悵惘,唏噓九秩眼朦朧。江陰水秀鐘靈始,城闕魁星翰藻終。秋雨憐君隨鶴去,天堂揮灑墨無窮。 虞美人.沉痛悼念沈鵬先生■黃小甜(北京)煙雲落紙驚奇絕,舒卷情何烈。赤誠揮灑見風流,恰似神龍奇幻任悠遊。突聞星落天不管,日月山川挽。詩聲和淚泣難收,忍顧畢生書畫墨痕留。 悼沈鵬先生■徐滿庭(北京)詩書筆落見精神,星隕霓銷悲沈門。鮐背傷別仙逝去,墨雲香冷悼鵬文。 悼沈鵬先生■李靈光(北京)放鶴西飛載沈翁,從茲傳譽向雲庭。遍操千曲通風雅,下筆卓卓存性靈。 沉痛悼書法家沈鵬先生■閆道輝(北京)京都墨海起悲風,平地驚雷愕列公。天妒英才留不住,丹青面對念沈翁。 挽沈鵬先生(聯)■吳震啟(北京)介居居詩書合璧,若清風朗月。三餘余德藝雙馨,同雪竹寒梅。 沈鵬先生千古(聯)■彭利銘沈君駕鶴去西天,南山遮北斗,東方百苑群賢仰德;鵬翼施雲臨藝海,詩卷展書壇,文府千家眾友尊師。 悼沈鵬老■劉愛紅(北京)泰岱入書猶見面,詩中常遇大先生。錦章透著鈞天力,心讀淚彈悲作聲。 慟悼沈鵬先生■秦軍(北京)一世為人做嫁裳,吟哦揮翰盛名揚。詩翁駕鶴升雲闕,從此天堂增墨香。 慟悼恩師一代大儒沈鵬先生■李建春(北京)一旦驚聞君作仙,萬般愁緒思淒然。童心化字留箋上,瘦骨如峰立硯邊。目矚先生飛去鶴,魂縈浮世再逢天。此時難辯淚和雨,忍聽芳林啼杜鵑。 敬挽沈鵬大先生■袁力(北京)閱審編評涉世豐,臨池揮翰寫飛虹。任憑詩興入行草,再蘸江河唱大風。 挽沈鵬老■郭友琴(北京)聞悲秋雨落,望道仰先生。博古開新境,行時集大成。詩書堪合璧,德藝早齊名。駕鶴今西去,天公亦動情。 悼沈鵬先生■武立勝(北京)齊泰斗謂書壇巨擘,慨德樹旌旗,藝支九鼎;悲西風嗟業界銜哀,聞聲傳鶴唳,我嘆三馀。 敬挽沈鵬先生■潘泓(北京)藝比海河流,赤子所懷,書道弘揚憑巨筆;德如嵩岱立,青雲之望,文人賡續仰高峰。 聞沈鵬老逝世感作■盧冷夫(北京)昨夜長街有淚光,心燈聚墨憶成行。秋風十里驚餘韻,一誦蘭亭一感傷。 翻看雜誌封三痛悼顧問沈鵬先生■胡彭(北京)大星墜矣,示世間書與人俱老;彩頁瑩然,留鴻跡名和字永馨。 仰望沈鵬先生■何鶴(北京)筆底工夫半路成,經年寫到最高層。信他草法千秋後,依舊有人摹沈鵬。 緬懷沈鵬先生■蕭艾(黑龍江)曾是書壇領路人,如椽大筆論詩頻。繼承傳統新能創,濡墨飛毫總入神。 悼念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聯)■吉世君(四川)雲霧陰陰蔽宇穹,高賢西去介居空。留香翰墨猶垂淚,灑向悲秋念沈翁。 悼沈鵬先生(聯)■王文榮(天津)墨雨詩風書遺志;悲翰哀情挽大師。 沉痛悼念沈鵬先生■李雪瑩(黑龍江)龍蛇走筆動天雲,著作等身高幾人。耄壽凡塵仙界往,青衿白髮淚沾巾。 深切緬懷沈鵬先生■嚴秋林(湖南)慷慨狂歌獻歲華,雄心瀝膽氣橫斜。詩書並秀清新筆,德藝雙馨磊落花。不負銀鉤傳妙韻,長攜玉唾潤靈芽。今聞泰斗西遊遠,遙望長空久歎嗟。 沉痛悼念沈鵬先生■張兆嵩(湖北)誰能下筆似龍騰,一代鴻儒出沈鵬。未料先生西去了,書壇好比泰山崩。 敬挽沈鵬先生■徐首翔(天津)毫飛墨舞見深功,扛鼎拔山後世崇。馳騁蘭亭千里馬,縱橫詩苑一仙翁。傳承書道鳴金鼓,培種芝蘭飆勁風。今去蓬萊情未了,舉觴敬挽酒千盅。 悼沈鵬老■雷春(湖北)沈腰潘鬢未銷磨,翰墨書香盛世歌。竹笠芒鞋三百副,文田厚植玉梭羅。 痛悼沈鵬先生■孟憲民(瀋陽)驟聞噩耗痛先生,再捧三餘送一程。巨匠雄才驚廣宇,詩傾瀚海墨傾城。 沉痛悼念沈鵬先生■梁同餘(江蘇)一代匠師隨鶴升,就如大海失明燈。崢嶸三卅春猶在,舉國悲傷悼沈鵬。

粵台學子以畫為媒感受嶺南文化共話中華情

〔本報特約記者 吳善基 郭軍報導〕8月29日晚,在廣州的九龍湖生態公園舉行的「兩岸一家親」草坪音樂晚會上,粵台學子齊聲高唱《新愛拼才會贏》,嘹亮歌聲伴隨草坪上閃爍的LED彩色燈光傳向遠方,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歡快的笑容。至此,為期6天的粵台學子中華情——2023兩岸大學生文化藝術夏令營接近尾聲。據介紹,本次夏令營活動以「傳承中華文化,促進藝術交流」為主題,來自台灣18所高校的40多名師生與來自廣州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大陸學生一起,在廣州、佛山、珠海進行了為期6天的參訪交流。「我去年到廣州台灣青年之家實習,做兩岸文化交流相關的工作,從此與推動兩岸交流結緣。」來自台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的大四學生張宛婷是此次活動的籌備人之一,雖然在此次活動的策劃與實施過程中,遇到過不少困難,但活動最終圓滿成行,讓她頗感欣慰。張宛婷表示:「希望以畫為媒,讓兩岸的藝術交流走得更親密更深刻。」在夏令營閉幕儀式上,來自台北藝術大學的吳沁頤認真地用畫筆記錄下現場的畫面。「我喜歡用畫畫記錄生活,留存美好。佛山南風古灶是讓我心馳神往的地方,我用水彩隨心所欲地畫著古老建築的古雅風華。」她表示,此次活動不僅僅是遠行,更是尋找自我的旅程,為未來創作之路注入更多的靈感和厚實底蘊。本科畢業後,她計畫到大陸藝術院校繼續深造,推動兩岸藝術領域更多元、更廣泛的交流。「這是我第一次來大陸,起初還有點擔心,來到後發現跟我瞭解的不太一樣,我很喜歡大陸的生活。大陸的同學們都非常樂於幫忙我,每個人都是人美心也美。」來自台灣「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陳姿伶表示,這次的活動不是結束,而是一個起點,希望以後能作為交換生到大陸高校學習,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推動兩岸藝術文化交流互鑒的橋樑。「通過這次的活動,我對嶺南畫派的歷史與發展現狀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與台灣同學交流時,我瞭解到台灣的作畫風格與技藝,交流活動對我的創作幫助非常大。」來自廣州美術學院的學生王作鵬表示,希望以後能多參加兩岸的藝術交流活動。據悉,粵台學子中華情活動自2014年以來已連續舉辦9屆,引導上千名粵台青年學子青春相伴,攜手同行,結下了深厚友誼,同時使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學子對中華文化和嶺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藏傳佛教與藏族同胞的深刻連結:文化、精神與支持的象徵

■ 映丞 在遠離城市喧囂、坐落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區的高原上,一種深刻的連結在這片土地上緊密編織著藏族同胞的生活。這種連結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象徵。藏傳佛教,作為他們心靈的支持和文化的根基,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更豐富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文化的寶藏藏族同胞的生活中總是隱藏著宗教的痕跡。寺廟,作為藏傳佛教的象徵,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些壯麗的建築中,藏族人追尋著心靈的平靜,靈性的指引。寺廟內的壁畫、雕刻,以及莊嚴的佛像,都是藏族藝術的寶藏,也是他們豐富多彩文化的重要一環。這些藝術作品不僅是宗教的表達,更是文化的承載者,將著他們深厚的信仰和智慧。精神的支持在高原的草原上,藏族人以牧民為生,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然而,他們心中有一個寄託,藏傳佛教。這種信仰給予他們內心的寧靜與力量。寺廟不僅是他們尋求神聖的地方,更是帶給他們力量的來源。在藏傳佛教的教義中,慈悲和智慧是核心價值,這些價值塑造了藏族人的品格,指引著他們的行為。當他們面對困難時,信仰使他們能夠保持堅韌、樂觀,找到前進的方向。生活的方式藏傳佛教不僅是信仰,更是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寺廟是社區的中心,也是人們交流、共度節慶的場所。藏族人在宗教節慶中感受共同的喜悅,這些活動加強了他們之間的凝聚力和身份認同。而念珠、祈禱輪等工具也成為他們日常靈性實踐的象徵,提醒著他們隨時與信仰連結。文化傳承的指引藏傳佛教在藏族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僅影響著他們的藝術、哲學,更影響著他們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寺廟中的故事和教義成為藏族人思想的指引,豐富了他們的文化傳承。這種深刻的影響將藝術、信仰和智慧融合成一個獨特的文化,使藏族文化在時光的沉澱中愈加璀璨。結語藏傳佛教不僅是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更是他們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象徵。它豐富了他們的文化傳承,為他們的生活注入了智慧和力量。無論在光明或黑暗的時刻,藏族人總能夠倚賴這種深刻的連結,找到支持和指引,讓他們的生命在這片高原上綻放出獨特的光芒。這種連結,不僅屬於他們,也成為了我們共同的寶藏,提醒著我們在多元的世界中,保持尊重、理解和包容。宗教信仰的核心藏族同胞的生活緊密融合了藏傳佛教的核心價值觀。對於藏族人來說,藏傳佛教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他們的文化基石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教義中的慈悲、智慧、耐心等特質被視為尊貴的品德,並指導著他們的行為和人際關係。生活中的融入藏傳佛教在藏族同胞的生活中無所不在。寺廟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會有信徒前往寺廟進行祈禱和冥想。念珠、祈禱輪等工具成為了他們靈性實踐的象徵。此外,宗教節慶和儀式也貫穿著他們的生活,如藏曆新年(洛杉節)和蓮花節等。心靈寄託與力量來源在嚴苛的自然環境和艱辛的生活條件下,藏族人深信藏傳佛教能夠給予他們心靈的寄託和力量。他們相信佛陀的教誨可以幫助他們戰勝困難,帶來內在的寧靜。寺廟成為藏族人在面對挑戰時尋求指引和支持的地方。文化傳承藏傳佛教在藏族文化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影響著他們的語言、藝術、哲學和社會結構。寺廟裡的壁畫、雕刻和經典是藏族藝術的寶藏,也是他們傳承文化的重要媒介。佛教故事和哲學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塑造了他們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社會凝聚力藏傳佛教在藏族社會中起著凝聚力的作用。寺廟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社區聚會的地方,促進著藏族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助。宗教活動和節慶聚會提供了人們共同體驗的機會,加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身份認同。總的來說,藏傳佛教在藏族同胞的生活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象徵。這種深刻的連結使得藏族人在困難時能夠獲得支持和指引,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文化傳承。

菠蘿.鳳梨

■朱鳳嵐 記得那年,父親從外地工作回來了,沉重的背包斜勒在肩上。「快取下來吧。」母親笑著說,手卻沒有停下來,她總有忙不完的活計。三哥飛快地跑上前,幫父親取下背包,然後趔趄地提進屋,表情誇張地往上掄了幾次,才勉強放到土炕上。背包真是沉呀。三哥好奇地打開背包,幾隻熟悉的袋裝麵包親密地擠在一起,縮在背包的一角;一股陌生的馥郁果香從背包裡竄出來,那是幾個不知名的亮黃色的大家夥,橢圓形的外殼怪模怪樣的,讓三哥一下子想起了電影裡八路軍土法研製的地雷。父親知道我愛吃麵包,所以每次從外地回來都會買,坐公共汽車返鄉的人多,熙來攘往的,每次都會把麵包整得擠眉弄眼的變了形,可是那種父愛的味道卻因此而愈發的濃。那地雷似的大傢伙我也是頭一次見。「爸爸,這疙疙瘩瘩的東西是什麼呀?」我幫父親打好洗臉水,一邊遞毛巾一邊疑惑地問。「哈哈,那叫菠蘿,聽說好吃著呢!」父親接過毛巾擦了一把臉,眼角眉梢都是笑。「去,給你大哥、二哥家也送個過去,讓他們都嚐嚐。哦,對了,記得用鹽水泡下再吃!」父親對仍在端詳著菠蘿的三哥開了腔。「爸爸,還是我去吧!」我主動請纓,趁三哥愣神的空兒,拎起兩個大菠蘿,往懷裡一攬,連蹦帶跳地就要往外衝。忽然,手和胳膊針扎一樣地疼,我「唉呀」一聲鬆了手,兩個菠蘿在屋地上咕嚕嚕地滾:「怎麼還扎人呢……」媽媽放下手裡的活計兒,爸爸緊忙拉過我的手打量。哥哥也湊上來:「嚯,這東西還有刺呢,看看,都扎紅了,疼嗎?」「疼,可是,這東西還能吃嗎?」「魚也有刺,你不是也吃得挺香嗎?依我看,能吃,根本不礙事!」三哥眨著聰慧的眼睛說。晚上,哥哥嫂子們帶著幾個孩子都過來了,我哄著侄兒和侄女玩,聽他們嘰嘰喳喳地談論起菠蘿來:「這東西可真不好吃,皮又太硬。」「是唄,還特別酸,我牙都倒了。」「皮子也厚,刀都削不動,有幾次差點就削到我的手呢!」……那時候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我生活的這個小小農村,菠蘿實在是個新鮮物,皮都不知道如何削,更沒有特製的削皮器。「我也是看著新鮮,買回來讓你們嚐嚐。現在過上了好日子,糧食都夠吃了,咱才有餘錢買水果。就像莊稼能改良一樣,說不定過不了幾年,這水果就能變得更好吃了,哈哈……」爸爸攬著小孫子,懷裡抱著大孫女,一邊逗哄著他們玩兒,一邊跟大夥嬉笑暢談。媽媽給我們炒了瓜子、花生,無限慈愛與祥和在小小的屋子裡蔓延開來。時間荏苒,白駒過隙。轉瞬幾十年過去了,大學畢業後,我也從那個遙遠的小山村來到城市工作生活了。多年後再次回家鄉,家人們再次聚在一起,所不同的是父母不在人世了,三哥看上去也老了很多,他端來一盤水果,金燦燦的,乍一看這不是「菠蘿」嗎?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果盤邊擺了精緻的鑲著小草莓的金屬水果叉:「妹兒,快嚐嚐,這個好吃,特意給你留的。」侄兒爽快地把盤子往我跟前推了推:「老姑,吃!」我叉起一塊,還不等送進嘴裡,記憶裡那種遙遠的酸勁已經讓我口舌生津,我心想還是不吃為妙吧!可是,熱情的侄兒又讓我盛情難卻。叉好的水果丁離嘴邊越來越近,一股沁人心脾的果香氤氳在鼻翼:「真香!」舌頭接觸到的那一刻,竟不是記憶裡菠蘿的味道,這次是甜中有酸,爽脆可口,濃濃的果香裡飽含汁水。「哎,你別說,這菠蘿還真好吃!」我連著叉了好幾塊。「這可不是三十幾年前咱們吃的菠蘿啦,這叫鳳梨,打海南運過來的。」哥哥糾正說,接著讓侄子拿出一個不曾削皮的給我看:「妹,你看,這叫鳳梨。還記得當年被紮手嗎?鳳梨的頂部葉子不紮人,菠蘿頂部的葉子是鋸齒形的,才扎人;你再看鳳梨的這些芽眼,是凹下去的,而菠蘿這個地方都是凸起的,還有鋸齒,所以那次才扎了你的胳膊和手。」「哦,明白了。」我想起兒時的往事,便止不住地笑。接著,我又吃了幾塊,味道真是好。現在與往年已是大不相同,農村生活好了,交通發達了,水平提高了;人們見得多了,懂得也多了,口福也有了,幸福指數便大大提升了。侄子、侄女們都大了,圍在我身邊講述著身邊鄉村的變化:村口南邊高鐵站建了出口,村里街道修整、舊房改造、燃氣進戶、地暖通舖、門庭陽光房安置……一樁樁,一件件,說不盡道不完。柔和的陽光照進屋子,在人們的臉上鍍了金燦燦的光。該回城裡了,哥哥給我帶的鳳梨,聞著瀰漫了整個駕駛室的水果香,一路上都是滿滿的幸福。夜裡,我夢見自己也切了一盤鳳梨,雙手擎著送到父親和母親的面前,他們依舊慈愛地看著我,吃得是那樣香甜!我也似乎又回到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