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兩岸16所藝校優秀作品於浙江杭州聯展 欲促兩岸藝術更深交流

〔本報特約記者 王題題報導〕青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文化是兩岸共生的土壤。11月6日,「叢生——2021第三屆兩岸藝術院校優秀畢業作品聯展」(下稱「叢生」展覽)開幕式在浙江杭州舉行,展覽持續至11月21日。據悉,此次「叢生」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下稱「中國美院」)聯合兩岸15所藝術院校共同舉辦,旨在進一步增強新時代海峽兩岸藝術教育交流,加強兩岸藝術院校師生的互動和分享,增進兩岸青年情感融合,共同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 「未來共同體」板塊展出的作品《共生》。 雖受疫情影響有諸多不便之處,但在兩岸藝術高校和在陸台生的支持下,今年參與展覽的兩岸學生達329人,參展作品共有210件。作品形式涵蓋了繪畫、雕塑、影像、設計、裝置等多元創作媒介和展示形態。不同於往屆,今年「叢生」展覽在優秀畢業作品聯展的基礎上,同時展開線上、線下兩種形式,並擴展了「未來共同體」「同行」「融合」三個單元板塊。作為第二屆與第三屆「叢生」展覽的參展學生之一,同時也是在陸台生的中國美院設計藝術學院本科生許雅睿見證了兩屆「叢生」展覽的變化。她表示,去年的「叢生」聯結起了在陸台企,拓展了「社會美育」板塊。今年的「叢生」以跨專業、跨學科的創作思維,聯動了各高校的在陸台生,又創新生成了「未來共同體」板塊。「未來共同體」的內容所涉及的領域與內涵和兩岸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同時,她也坦言,「我能看到兩岸學子都在共同成長與進步,充滿著活力。」不謀而合的是,中國美院負責人金一斌也表示,「歷時三屆的『叢生』展覽,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美育的力量、藝術的力量,歸根到底是兩岸青年凝結起來的力量。」

傳承「工匠精神」的青年們!

■ 本報特約記者 梁丹丹 「00後」軟萌小姑娘 憑藉一件衣服拿下國賽大獎! 楊丹妮剪裁衣服中 楊丹妮設計圖 最近,一位「00後」剪刀手。憑藉一件衣服拿下國賽大獎引起人們的關注。2003年出生的楊丹妮,畢業於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曾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中榮獲二等獎。做一件衣服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製作成品衣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踩縫紉機,還要做服裝立體造型等,最快完成一件成衣也需要六小時,是腦力和體力結合的一個全新領域。「無論是看電視劇、還是看電影畫面中一些人物的著裝特色,總能讓我產生一些設計的靈感,甚至有時候逛街、吃飯,腦子裡也會時不時迸發出一些關於服裝設計的想法,靈感無處不在,自己也逐漸和服裝融為一體了」。楊丹妮也是一名妥妥的神奇「剪刀手」,經過多年的練習,當她拿起剪刀時,無需尺子便能在幾秒內剪出完美曲線。「剪刀拿久了針線縫多了,日常生活中拿起東西,時不時就會手抖,可能這就是服裝設計人所謂的『職業病』,但是每一名設計名師都是這麼一路走過來的」。在國賽中,組委會統一給參賽選手出題,儘管每名參賽者做的賽服是同一款,但在細節上千差萬別。楊丹妮表示,賽場上最為考驗大家的是,對於服裝設計的理解,評委會看誰在設計細節上發揮得更好,從衣服的比例、工藝裁剪、縫製等等各方面進行評分考核,自己能夠獲獎也是在這些細節上拿捏得當。2021年秋季,楊丹妮入讀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繼續完成她的服裝設計夢。「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開一間屬於自己的獨立服裝設計工作室」。「因為我是彝族,所以大學畢業後,我就想以現代服飾風格和彝族服飾風格融合作為設計理念」。楊丹妮說,「我眼裡的大國工匠都有著堅持不懈的鑽研精神。即使在這生活節奏極快的時代。他們依然是不忘初心。始終細心、專心用心、有責任心的人」。 打破偏見 斬獲珠寶製作一等獎 眼鏡劃到了鼻尖,仿佛下一秒就要掉落,李如琳並不著急地去扶,而是依然聚精會神地看著眼前綠色的蠟塊。她左手固定著蠟塊,右手根據需要更換鋸弓、銼刀吊機、電烙鐵雕刻刀等各種工具進行操作。這是李如琳在2020年「全國珠寶製作職業技能競賽」貴金屬首飾製作競賽上的一幕,經過2個多小時,憑藉熟練的操作,細緻的雕刻,沉穩的心態,她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李如琳出生於2004年,從小就在深圳蛇口生活長大,在臨近初三畢業時,李如琳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萌生了讀職校的想,法這個想法最初被親戚們反對,但李如琳十分堅定。「為了讓自己能夠有學下去的動力,我選專業時從自己的愛好出發」在自己的堅持和努力下,她成功被深圳市博倫職業技術學校首飾設計與製作專業錄取。憑著一腔熱愛,李如琳每天早早來到訓練室拿起新的蠟塊貼上圖案,沉浸在自己的雕蠟世界,用鋸弓切割,用雕刻刀雕刻,用狼牙棒打磨塑形,用圓頭銼刀尖拉絲塑形……抱著不讓努力白費的想法,她將所有基礎動作練習了無數遍。在選拔過程中,李如琳曾兩次落選,但她沒有放棄,而是更加努力地追趕別人的腳步,最終,幸運女神還是眷顧了她,因有參賽同學棄權,李如琳最終成功入選參賽隊伍,在比賽中最後拿到了一等獎。李如琳的飛速成長也被親戚們看在眼裡,他們不僅改變了對職校的偏見,還肯定了李如琳的專業能力。 為「中國製造」 成為「中國精造」貢獻力量 趙脯菠「工作中」 2019年8月,趙脯菠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憑藉熟練的手法技術,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穩定的心態,斬獲焊接項目金牌蟬聯世界冠軍,實現了中國世界技能大賽‍‍‍‍‍‍‍‍‍‍‍‍‍‍‍‍‍‍‍‍‍‍‍‍‍‍‍焊接專案「三連冠」,也圓了他成為世界冠軍、大國工匠的夢想。1997年趙脯菠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州的一個小山村,16歲那年出於對焊花的好奇和憧憬,他選擇了焊接這個專業學習,焊工非常辛苦,不論颳風還是下雨,學員們都沒有週末和假期的休息時間,他們每天都要練習,每天要訓練超過14個小時,甚至練到凌晨一兩點除了春節,沒有節假日。焊接時跳躍的焊花溫度高達幾百、上千攝氏度,有時候,即使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焊花依舊能夠通過防護服灼傷他的皮膚。手臂上的疤痕見證了他的成長「我對我的選擇一點也不後悔!這些焊花和傷疤陪我走上了最高領獎臺,實現了我的冠軍夢想!」 趙脯菠獲獎現場 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青年傳承「工匠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為國家實現「中國製造」成為「中國精造」貢獻力量!

兩岸青年走進客都梅州 體會嶺南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 張艾翊報導〕近日,由廣東省文化和交流旅遊廳、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主辦,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三地市台港澳事務局承辦的第八屆台灣青年嶺南行活動之客家文化體驗之旅走進梅州。此次活動吸引了來自廣州中醫藥大學、星海音樂學院、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的大陸、台港澳學子,以及在河源、梅州、惠州、東莞的台港澳同胞等約60人參加。據介紹,梅州被譽為「國家森林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被譽為「世界客都」,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梅州還是「文化之鄉」「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在梅期間,營員們先後來到梅州城市展覽館,海峽兩岸交流示範點——客家小鎮、謝晉元故居和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結合多媒體互動設備和模型,全面瞭解梅州發展歷史和各縣(市)、區的風土人情,更直觀的認識客家建築、飲食、藝術和感受梅州良好的生態環境,學習客家名人勤奮努力的寶貴精神和心繫祖國的家國情懷。 參加拓展活動之一「客家遷徙」。 雁山湖的拓展活動更是激發了營員的青春活力。「搭建戰國炮車」增強了營員的團結協作能力;「客家遷徙」寓以遊戲的形式讓營員們對客家族群五次遷徙路線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活動結束後,營員們紛紛表示意猶未盡。據瞭解,此次第八屆台灣青年嶺南行活動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青春築夢·歡聚嶺南」為主題,活動以中華文化和嶺南文化為載體,共有9條主題特色線路,客家文化體驗之旅是分線路之一。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展出

原比例3D列印的莫高窟第57窟引人參觀。 〔本報特約記者 王剛報導〕近日,「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在位於浙江杭州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展出了「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在編纂出版過程中使用的約500件繪畫調色樣稿,圖像、文字和新媒體結合的展陳方式,再現了先秦以來存世至今的中國古代繪畫經典。展出中,宋朝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和元朝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調色樣稿作品,《金剛座佛》《阿彌陀佛淨土變》等布彩繪作品,宋朝《仿周文矩宮中圖》、元朝《宮女圖》、明朝《仕女圖》等調色樣稿作品吸引了大量參觀者。

瀋陽故宮鳳凰樓與文溯閣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樓

〔本報特約記者 劉海搏報導〕記者從瀋陽故宮獲悉,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第十五屆理事會上,瀋陽故宮申報的鳳凰樓、文溯閣獲全體理事一致通過,成功加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大家庭」,成為關外首次入選的兩座文化名樓。文溯閣建於1783年,位於瀋陽故宮的西路北側,是乾隆朝「內廷四閣」中僅存的兩座皇家藏書樓之一,關外唯一一處《四庫全書》藏書閣。文溯閣建築仿照天一閣的樣式,「文溯」之名,取自「溯澗求本」之意。鳳凰樓坐落於瀋陽故宮中路建築群的中軸線上,建於後金天聰年間,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是皇太極及後妃議事、讀書、小憩和宴會之所,也是當時皇宮中唯一的一座歇山式樓閣。鳳凰樓和文溯閣見證了清代盛京皇宮、盛京城乃至清王朝的興衰歷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此次成功加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大家庭」,不僅是對這一樓一閣價值的肯定,也是對遼沈乃至東北地區文化標誌的廣泛認同,對於深層次促進文旅融合,多角度提供公眾服務具有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