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魏武揮鞭(史詩)

(現代詩歌)■ 孫俊         一柄巨斧將神州劈成三塊  僅曹魏一家就佔領了三分之二的疆土  那杆長槊賦予了至尊的霸氣  一下子便橫掃了十八家諸侯  只留下偏居西蜀的劉皇叔  和乳臭未乾的碧眼兒,坐鎮東吳  在華夏的版圖上,我看到有個人  正揮鞭呐喊,身後則是萬千鐵騎  敵軍城牆被他的目光層層剝落  睿智的思想擊斷了流淌的護城河  孟德,只有你能夠挽留大漢天下  有一天你的帝王之路變得舉步維艱  只因赤壁的那一場烈火嗎  焚燒了你一統天下的家當  只因諸葛的東風與周郎的才智嗎  使你虎落平陽,無助地寫下敗筆  但我依然佩服你,曹阿瞞  婉延的華容道上,仍能大笑三聲  從陳留到許昌,從烏桓到滄海  哪一地沒有留下政治家的足跡  千秋功過早已隨滄海奔騰而逝  你卻對治世能臣的褒獎情有獨鍾  或許力劈昆侖,筆斷江河的壯舉  已成為你烈士暮年的感歎了吧  短歌行的名篇似乎氣勢正盛  刺破了一千多年的歷史羅網  無數梟雄的頭顱都作古入土  無數英雄的名字卻千年璀璨  如今你人在何方,魂飄何處  翻開史冊,你從墨字中走來

兩岸儒學一脈相承 福州、台南聯合祭孔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16日上午,海峽兩岸(福州)聯合祭孔典禮暨閩台書院交流活動在福州開幕,兩岸來賓分別在福州文廟、台南孔廟共祭至聖先師孔子,並通過視頻連線互相觀禮,表達對孔子的敬意。其中有36名台灣嘉賓在福州會場參與祭拜。隨著閩台嘉賓共同推動啟動杆,福州會場祭孔典禮正式開始,由兩岸來賓代表共同擔任祭祀官,青年學子代表擔任樂禮生,三延鐘鼓,恭獻帛醴,按傳統三獻祭祀流程,圓滿完成祭祀禮儀。 禮成後,現場還舉行了「榕台記憶」福州文廟與閩台儒學主題展開展儀式,通過集中展出一批反映閩台儒學文化淵源以及在榕台儒學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書院、歷史人物資料,充分體現兩岸儒家文化和相關傳統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繫。當天下午,本次活動的另一項重要內容,閩台書院與當代高等教育主題論壇在梅園國際大酒店舉行。兩岸專家學者以閩台兩地在古代書院建設和教育事業方面的聯繫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歷史上的書院文化交流淵源及其對當代閩台高等教育交流上的啟示,進一步促進兩岸高校交流走向深入。17日,兩岸嘉賓將攜手參與「文脈閩都」閩台親緣文脈尋根參訪。通過走訪台灣會館、三坊七巷、濂江書院等與台灣儒學文化、書院教育、台灣傳統文化根脈等息息相關的場館,讓兩岸來賓充分感受福州的歷史文化底蘊,並對兩岸教育歷史文化同根同源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第五屆台灣大學生敦煌文化研習營啟動:用鏡頭記錄絲路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 宋子昕 楊豔敏報導〕17日,由甘肅省台辦和西北民族大學聯合舉辦的「尋甘同味 魅力敦煌——2021第五屆台灣大學生敦煌文化研習營」在西北民族大學舉行開營儀式。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湖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寧波大學和西北民族大學等高校的29名兩岸青年學子將在甘肅展開為期7天的文化藝術研習交流活動。 研習營學員在西北民族大學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敦煌舞。 甘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是甘肅悠久歷史文化的生動寫照。台灣大學生敦煌文化研習營是隴台青年交流的品牌專案,迄今已舉辦四屆。甘肅省台辦主任孫志中在啟動儀式上說,近年來,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主旋律,隴台青年學生之間的交流日趨活躍,隴台高校間開展校際交流、學術研討等多種交流活動;並將積極創新交流形式,不斷擴大兩岸各界青年交流的參與面和獲得感。「我已經給相機充滿了電,為明天拍攝做好準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台灣大學生林妍芝說,此前,她對敦煌文化並沒有許多瞭解,起初是為了看看大陸西北的風景報名來了此次研習營。但在今天學習了敦煌舞,並親身體驗之後,更加期待接下來的敦煌文化交流之旅。當日下午,研習營的學員們一起進行踢毽子、拔河、打籃球等體育競技活動,聆聽了甘肅歷史文化專題學術講座。行至敦煌,學員們還將參觀莫高窟、月牙泉等人文和自然瑰寶,觀看大型情景劇《又見敦煌》。此行,兩岸青年還將以鏡頭為聚焦點,定格那些體現古絲綢之路文化傳承的映射。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港澳台辦公室教師曹奇正說,組織兩岸青年沿著古絲綢之路結伴同行,能讓他們共同領略悠久燦爛的華夏文化,感受甘肅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特自然風貌,感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脈絡和傳承。

百年篳路藍縷 勾勒文明脈絡 ——紀念仰紹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

廟底溝仰紹文化博物館的展品 〔本報特約記者 王丁報導〕10月17日,仰紹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召開。當天,參加紀念大會的考古界代表參觀了地處三門峽的廟底溝仰紹文化博物館、澠池縣仰韶村考古遺址公園及重新開放的仰紹文化博物館。100年前,也是在這樣的深秋,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村遺址迎來科學發掘的第一鏟。優美古樸、圖案絢麗的彩陶破土而出,將一段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燦爛史前文明畫卷逐漸鋪陳在世人面前,中國現代考古學也由此發軔。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櫛風沐雨、青燈黃卷,不同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存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從仰紹文化、紅山文化到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從鞏義雙槐樹、偃師二里頭到安陽殷墟、廣漢三星堆……中華文明的歷史軸線不斷被拉長,歷史信度不斷在增強,文明細節不斷被豐富。科學的考古發掘,深刻改變了國人對祖先和歷史的認知,也向世界系統、完整地揭示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走過百年歷程,今天的考古愈發吸引社會各界尤其是年輕人的目光,每有重大發現,即成網路熱點,不斷激發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100年來,中國現代考古學懵懂起步,艱辛探索,始終砥礪前行。歷史和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正是考古,在為我們尋回那關乎歷史遺產與文明根脈的一塊塊「拼圖」。

第四屆中華設計獎於浙江頒獎 中華文化根植兩岸賦能設計

〔本報特約記者 郭其鈺報導〕通過回收海洋塑膠製成的跑衣,體現中國文化精神符號的白玉盤……10月13日,第四屆中華設計獎頒獎儀式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海峽兩岸青年的設計作品厚植中華文化,驅動設計創新。 中華設計獎面向兩岸青年設計師和高校師生,選拔具有創新意識和優秀能力的青年設計人才,幫助兩岸青年實現就業、創業以及設計成果落地孵化。同時增進兩岸青年設計人才交流互動,推動中華設計文化碰撞與融合。本屆大賽共收到來自海峽兩岸、香港、澳門,以及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680多所高校、機構、設計企業的參賽作品共12141件。其中台灣賽區投稿1339件,同比上屆增長28%。歷經層層選拔,共有24件優秀作品脫穎而出。「在四屆中華設計獎評審活動中,我們看到很多參賽作品都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與啟發,這是兩岸同胞基於共同文化淵源,並面向新時代生活需求展開的創造性轉化,湧現出了許多可貴的創意和創新性產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魯曉波表示。此次大賽不止造福於兩岸青年,台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楊佳璋認為,中華設計獎更是面向華人的重要獎項,其代表一個舞臺、一個潮流、一個典範,向全世界傳達了華人的設計觀點。「尤其從這幾年的競賽主題來看,中華設計獎不僅引領著時代潮流,還契合兩岸關注的主題。」楊佳璋希望中華設計獎繼續帶領兩岸設計師共同努力,讓他們的設計被世界看見。在頒獎儀式上,國務院台辦副主任龍明彪表示,兩岸文化同宗同源、一脈相承,兩岸文創人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兩岸在文化創意設計領域人才濟濟,設計理念各有特色,各有優勢,進行深入合作、優勢互補是兩岸產業界的共識。「在兩岸關係仍然複雜嚴峻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兩岸設計界有識之士克服困難,共同舉辦這樣一場活動,體現了兩岸同胞對於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願望。」龍明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