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台盟書畫 作品展」在京舉辦

6月18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台盟書畫作品展」在京舉辦。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蘇輝,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台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李鉞鋒,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副主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閆小培,全國政協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吳國華,台盟中央原副主席李敏寬,台盟中央秘書長潘新洋,中共中央統戰部一局局長桑福華,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等參觀展覽。丹青書盛世,翰墨頌黨恩。為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台盟中央兩岸書畫院面向台盟盟員、盟務工作者及台胞徵集書畫作品,以書言志,以畫寄情。展覽精選30幅書畫作品,包含書法、中國畫、油畫、水彩畫等藝術門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歌頌偉大祖國建設成就;展示了台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進取、奮發有為的時代風采,激勵廣大盟員繼續不忘合作初心,奮進新時代,同行新征程。

在陸台胞的端午味道:最是那縷悠悠粽葉香

上海神旺大酒店推出的三種口味粽子 〔本報特約記者 李典報導〕剝去粽葉,熱氣騰騰的粽子隨即飄來陣陣清香;一口下去,米的軟糯和肥瘦相間、醃製入味的肉在口腔中融合、交匯,緊接著,各種輔料香氣四溢……作為中華傳統節日美食,粽子是許多人心中頗愛的美食,也是許多台胞記憶中無法忘卻的鄉愁。「台灣粽子分為『北部粽』與『南部粽』,餡料差不多,但是『北部粽』會先拌炒米,整個粽子是半熟狀態下蒸的;『南部粽』則是包好生糯米,下鍋煮的。」在浙江寧波工作十幾個年頭的台胞張凱安,對家鄉的粽子侃侃而談。在大陸,隨著像張凱安這樣在此工作、生活的台胞越來越多,記憶中的端午味道成為一抹淡淡的鄉愁。為了重現家鄉味道,幾年前,台企旺旺集團所屬的上海神旺大酒店推出了手工台式燒肉粽。來自台灣的主廚曾俊郎告訴記者,今年其以「傳統+創新」,共推出三種粽子,兩鹹一甜。其中,台式燒肉粽源于閩南粽,在本質上並無太大差異。但在調味上,台式燒肉粽注重配料的豐富性,除了基本搭配三層肉與鹹蛋黃外,還會加入蝦米、花生、栗子與蘿蔔乾等,近幾年甚至開始加入干貝與鮑魚等高檔食材增加其風味。除了傳統的台式燒肉粽外,另外一個鹹味粽為香芋臘味粽,配合上海口味並結合廣式臘味的方式製作而成;而甜粽就是完全以上海喜甜的口味為考量,以八寶飯的概念,製作出了五穀糯米粽。從傳統台式粽到融入新口味的「融合粽」,小小的粽子緩解鄉愁之時,亦展現出台灣與大陸的融合。「作為一家台灣企業,促進兩岸之間的交流一直是我們的職志(宗旨)。」上海神旺大酒店行銷公關部主管沈惟棖說。粽子融合之時,人也在融合。和丈夫從台灣來到寧波生活已逾十年的柯愛辰稱自己為「資深吃貨」,常常和當地的兩岸家庭一道,烹飪各色美食。談及端午粽,她說,在台灣,親友之間會相互分送粽子分享不同口味。現在居住在寧波,她仍會在每年端午節前夕,沿襲台灣傳統,分享台灣粽的家鄉味。「一年多沒有回台灣,希望早日再相聚,讓台灣的親人們也能品嘗到大陸的特色美食。」柯愛辰說,這是她當下最大的心願。

北京國際攝影周2021系列活動開啟 將持續半年時間

〔本報特約記者 韓軒報導〕6月12日是大陸第十六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攝影展在中華世紀壇開幕,也正式開啟了北京國際攝影周2021系列活動的大幕。 「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攝影展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主題展,按照時間動線分為「初心、成長、成熟、繁榮」四個板塊,回顧世界遺產事業在中國引進、發展、演變和壯大的歷程,圍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定標準解說影像內容。第二部分是「世界遺產在中國」專題展,通過攝影師的鏡頭,藝術地表現世界遺產。第三部分平行展「神秘的古蜀王國——三星堆文化特展」,對「三星堆」的歷史起源、文物、獨特文化進行介紹和展示。6月12日下午,《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學術論壇暨北京國際攝影周主題論壇也線上上、線下同時舉辦,相關專家就影像和世界遺產話題展開討論。北京國際攝影周2021以「影像:速度·深度·角度」為學術主題,關注社會熱點開展主題展覽系列的策劃,將持續半年時間。7月中旬,攝影周將舉辦「百年奮鬥 百年答卷」——全國主流媒體新聞攝影展等一系列中外攝影家共同完成的主題攝影作品展。此外,攝影周還將面向大眾舉辦「手機攝影品牌講堂」、「我是攝影家」等線上線下互動活動。

泉州台商區本土電影《海峽情緣》首映 盡顯閩南風情

〔本報特約記者 川越報導〕8日上午,電影《海峽情緣》首映禮在泉州台商投資區舉行,這是台商區本土公司拍攝的首部院線電影。《海峽情緣》由泉州中之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影片講述台灣女孩黃雨婷來到爺爺故鄉福建讀大學,正逢台灣水果滯銷替父母尋找銷路,之後結識水果加工廠老闆兒子楊浩天,兩人墜入愛河後漸漸發現他們竟然是同一爺爺,最終確認自己父親其實是爺爺養子的真相。電影通過商業夥伴之間在事業、愛情和人生理想上的碰撞,引出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以獨特視角詮釋海峽兩岸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難以割捨的血脈情懷。據導演盧影介紹,在《海峽情緣》為期一個月的拍攝中,劇組輾轉了泉州、漳州等地,影片盡顯閩南風情。盧影直言,泉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飲食文化、宗教文化、服裝文化都獨具特色,在99分鐘的影片中,不僅出現了惠女服飾和閩南美食,還有洛陽橋、昭惠廟等泉州台商投資區特有的元素,希望通過這部清新的影片吸引更多人來台商區「打卡」。泉州台商投資區位於寶島台灣對岸,距離台中僅90多海裡,全區共有旅居台灣的鄉親8萬多人。此次電影《海峽情緣》的上映是泉州台商投資區努力建設「兩岸融合主陣地、泉州城市副中心」,積極繁榮新區文化,深化對台文化交流,強化文化精品創作,更是泉州台商投資區開展對台文化交流又一力作。

共賞「百戲之祖」 兩岸媒體人走入蘇州昆劇院

〔本報特約記者 周曉航報導〕紅色的舞臺之上掛著「吳歈雅韻」四個大字,兩位身著便裝的年輕演員正進行昆劇《玉簪記》的排練,台下20餘位兩岸媒體人聚精會神欣賞,不時舉起相機進行拍攝。參與「遇見美好江蘇·尋星紫金之巔」活動的兩岸媒體人9日走入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共賞「百戲之祖」,感受中國傳統戲劇魅力。舞臺上正排練折子戲《玉簪記》中的《偷詩》,這折戲講述了書生潘必正偷到尼姑陳妙常記錄愛慕之情的本子、二人互相確認心意的故事。飾演潘必正的「振」字輩昆劇演員吳嘉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學習昆曲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多東西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化,可昆曲不會。「我竟然聽懂了幾句!」台灣新媒體行銷達人王晨懿十分驚喜,她告訴記者,她外公是江蘇徐州人,很喜歡看昆劇,「小時候我還很生氣,外公為什麼和我搶電視,他要看昆劇、不讓我看卡通。現在我知道了,原來外公是借由昆劇思念他的家鄉。」台灣演員魏暉倪穿上了粉色的昆劇戲服拍照。她小時候在電視上看過《牡丹亭》,對昆劇演員的頭飾很感興趣。她認為兩位昆劇演員很敬業,「就算是排練、穿著現代的服裝,他們的眼神也非常專注地看著對方,他們之間的交流真的有感情。」「遇見美好江蘇·尋星紫金之巔」兩岸媒體人聯合採訪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華夏經緯網和江蘇省台辦共同主辦。活動於6月4日至11日在江蘇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