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遇見高雄國藝之美

藝術創作就是要被看見-高雄國藝協會贈書儀式 為了讓更多的民眾看見藝術的美,國際文化藝術協會特別以「藝展風華-高雄市國際文化藝術協會25周年紀念畫冊」旗艦版精裝本25套,捐贈給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作為典藏,並舉行贈書儀式。藝術創作的目的就是要被人們看見,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並理解藝術創作的理念。藝術家透過自己的創作,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情感,希望能夠觸動觀眾的心靈,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和思考。因此,藝術家們更有著重要的角色。以自己的藝術創作豐富了世界的美學,展現了藝術氛圍和風貌。適逢高雄市國際文化藝術協會成立25年,特發行出版旗艦版精裝本紀念畫冊,由書法家也是資深里長張吉雄封面題字「藝展風華」,蒐錄了50位藝術家包含120件藝術創作,25年前由國際知名大師王海峰號召藝術家成立創會,目前會員多達百餘人,為南台灣頗富盛名的畫會。 王錦成理事長於贈書儀式中表示,遇見高雄國藝之美,藝術創作就是要被看見。協會成立25周年之際,特別出版發行紀念畫冊,為了帶給觀眾美的體驗和啟發,今贈書25套予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特別具有意義,藝術家們的存在和貢獻更加不可或缺,高雄國藝協會立足高雄,放眼世界的舞台,更是藝術活動的核心。藝術創作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創作,也是是藝術的傳承,承擔著將藝術帶給大眾,推動藝術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藝術家必需被看見,必需被廣為傳播,由理事長王錦成、創會長王海峰、常務監事陳韻如、秘書長王惠娥等帶領協會幹部,於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行贈書儀式,開啟2024開春伊始閱讀的風氣,徜徉在浩瀚無垠的書海,期待著更多美好的藝術作品和文化活動的出現。

2024龍鳳呈祥手寫春聯

高雄市國際文化藝術協會「2024龍鳳呈祥手寫春聯」揮毫活動 於高雄橋頭糖廠隆重登場 「高雄市國際文化藝術協會」為迎接一年一度最大節慶春節即將來到,於2024年年味漸濃的此刻,主辦「2024龍鳳呈祥手寫春聯」揮毫活動,在橋頭糖廠重磅登場。該活動包含有書法創作、有花鳥年畫,或牡丹花語或吉祥嘉言,透過手寫春聯現場揮毫的活動將書藝大師的春聯,開放贈送給民眾。參與手寫春聯現場揮毫都是一時之選的老師,包含理事長王錦成、簡維亨、歐桂華、謝彥杉、蔡文雅、梁美月、黃啟和、林振豐、陳明順、陳合發等老師們共同參與。高雄市國際文化藝術協會成立至今已有二十七年歷史,以結合文化藝術傑出人士,宏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促進國民外交與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為宗旨。此次結合多元化的藝術創作者,將藝術推廣至民間社會,以淨化民心,提升藝術生活層次,使宜居的高雄更有藝術風采。 理事長王錦成表示,今年率領國際文化藝術協會的書藝老師們,親臨現場手寫春聯或彩繪年畫,除此之外更特別的是,此次活動更擴大邀請「集士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擔任協辦單位一起共襄盛舉。活動當中由主持人王惠娥秘書長引言揭開序幕,並配合112學年度外籍英語教師聘僱計畫,邀請高雄市公立學校的外籍教師及學生一同參與盛會,由協會書法老師現場教學,拿起毛筆有模有樣的寫了春聯,都表示自己手寫的春聯最美。活動透過「新春揮毫」活動象徵新年新希望,藉由農年前手寫春聯活動,深化高市外籍教師在台生活的文化體驗。也透過過年猜謎活動,將節慶、文化與習俗融為一體,在集思廣益、搶答中訓練參加的學生腦力激盪,多元思考能力,是一場宣揚傳統文化的藝術盛會。同時也結合芳玲聲演藝坊街頭藝人團隊的精彩開唱演出,結合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的感動,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觀賞並索取春聯,熱鬧滾滾把整個橋頭糖廠裝扮的充滿濃濃的傳統年味。

首個西藏山水國畫展在拉薩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讓寶奎邢一報道]「雄偉的雪山、滄桑的古寺、鬥角的小藏羚羊、借鑒了唐卡畫法的著名景區聖像天門、西藏七地(市)不同風格的非遺服飾……」10月29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野下西藏系列劉洋國畫作品展」在拉薩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這也是西藏藝術家首次以中國畫筆法展示西藏山水自然風光等主題的畫展。西藏歷史文化記憶的景觀符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註腳,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劉洋以「山川藏痕」為主題,吸收了唐卡和壁畫等表現手段,用中國畫的筆墨,結合西藏元素,展示了西藏獨特的自然風光以及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底蘊。透過採風、訪談、寫生等方式創作的近100件作品,主題圍繞民俗、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等四個面向展開,全景式展現大美西藏的精神家園,探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過程。展覽將持續至11月12日。

書香傳情 築夢兩岸未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一滴墨、一個字,一段話、一頁紙,單獨拿出來,似乎都微不足道。 然而,當它們串聯成書時,書中的一切不僅能講述鮮活的故事、傳遞深邃的思想,也能跨越山海阻隔,在閱讀者手牽手、心連心的聯結中,匯聚成溫暖向上的火光 。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之際,作為“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系列活動的開篇,一場兩岸青年共話中華文明主題活動,在北京“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 舉行。 書為心聲,墨香傳情。 在交流中,兩岸青年不僅分享了自己對書中文字的感悟,也在閱讀與思考中實現了跨越海峽的情感共鳴。 每個分享人的故事都獨一無二,但書是他們共同的進步階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與積極蓬勃的青春力量中,他們詮釋了“真青春·活出彩·書香為伴·啟航夢想” 。這場別開生面的活動,是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的縮影。 一直以來,兩岸青年雖然出生在不同的城市、成長於不同的教育環境,但雙方以文為媒,以書為橋,從來都保持著密切的文化交流。 不論在台灣還是大陸,我們都一樣說著中國話、寫著中國字、讀著中國書長大。 血脈相連的文化基因,使兩岸青年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與基礎共識,也讓兩岸之間的溝通之橋飄滿書香。透過共同閱讀,不論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閱讀相同的文本,還是各自閱讀來自海峽對岸的作品,兩岸青年不僅能夠找到共同語言,在共有的文化認同之下探討有價值的議題、探索書中 真意,也能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種下友誼的種子。 當台灣青年在書中學習近現代中國歷經磨難、浴火重生的曲折歷史時,他們和大陸的同齡人一樣,會迸發出強烈的愛國情感與報國情懷。 大陸年輕人對許多台灣作家也耳熟能詳,他們的鄉愁與細膩筆觸,為大陸讀者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閱讀從來不只是單純的理解文字,更是一段用全新視角思考問題、看待世界的旅程。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曾寫道:「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而在於擁有新的眼睛。」在某種意義上,這句話正是兩岸青年書香交流的生動寫照。 「海峽對岸的社會是什麼樣子?」「那裡的人會想些什麼?」同屬一個中國,許多兩岸青年在成長過程中,都萌發過這樣的好奇心。 以書為媒,大陸與台灣的青年完全可以跨越地理阻隔,在交流中看到最真實的對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兩岸青年共同的成長座右銘。 閱讀不僅能讓年輕人開拓視野,增進理解,也能讓他們更好地投身於有價值的事業,「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從諸子百家、唐詩宋到現代文學,歷代國人文以載道,在書中留下了無數寶貴的精神遺產。 而在閱讀中,青年也能領悟「知行合一」的道理,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在行動中實踐真理。今時今日,海峽兩岸不少有志青年從閱讀中得到激勵,正試圖將中華文化與創新創業結合。

人生最聰明的投資,是做好這三件事

讀書,豐富人生維度你閱讀的每一本書,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的思維,改變你的人生方向。讀書,就是讓自己變得更豐富的過程。有句話說得好:「讀書既能幫助我們看清選擇的後果,又能讓我們在迷茫中看到人生的無限可能。」讀的書越多,越能直面前路的考驗,笑看人生的風雨。生命是有限的,而生活的體驗可以無窮。讀書是門檻最低的投資,讓你看清世界之大,遇見更好的自己。行走,拓寬人生邊界行走可以滋養人生。你走過的每一步路,都會讓你學會以另一種角度審視這世界,為你調劑出生活的詩意盎然。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不讀書,不知道路在何方;不行路,不明白書中的涵義。在路途中,你會體驗到天地的無垠,見識到不同的風土人情。人只有閱過山河、見過湖海,才能以更好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生活,擴大自己的人生格局。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唯有保持行走的能力,才能擺脫局限、拓寬視野,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養心,提高人生品質人這一生,有一馬平川的暢快,也免不了遇到挫折、碰到風雨。懂得養心,才能獲得更加持久的生命力。養心,最重要的不是環境的清靜,而是需要沉得住氣、向下紮根。做到高興時不得意忘形,失意時不怨天尤人,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才能汲取更大的能量,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生活起起伏伏,穩得住心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卻能選擇完善自己的活法。讀書增智、行走怡情、養心修身,就是人生最聰明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