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海峽兩岸第十年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

〔本報特約記者 閆姣報導〕「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今天來此溯源中華文化源頭,非常有意義。」來自台灣輔仁大學的學生李以琳,22日來到甘肅省天水市公祭伏羲大典現場。她說,「很多台灣年輕人,都很願意來參祭。」當日,「2023(癸卯)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羲皇故里」天水舉辦,台灣新北市異地同時舉行共祭典禮,這是兩岸第十年共祭伏羲。祭祀現場,鼓聲威武,鐘磬悠揚。擊響34通鼓聲,象徵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中華兒女,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崇敬之情,9響鐘鳴代表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最高禮數。樂舞告祭後,參祭者先後進入伏羲廟行鞠躬禮、敬獻鮮花、瞻仰聖像。甘肅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公祭伏羲由來已久,相沿成習。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復歷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禮。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確定每年6月22日舉行。2014年,兩岸共祭伏羲,以「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為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傳承,非常貼合我們對上古人物伏羲的嚮往敬仰之情。我們通過歷史上最悠久的人物伏羲,找尋祖先的根脈,進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底蘊。」來自香港大學的青年學子葉豐嘉首次來到現場參祭。來自香港的青年學子蔡嘉琳稱,公祭伏羲大典是甘肅省最有名的文化品牌之一。從書本瞭解過伏羲與女媧的故事,而今通過公祭伏羲大典,親自體驗如此盛大、莊重的活動,倍感激動,「以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只停留在表面,現在我更想從源頭出發,更深層次去探索」。此次伏羲大典以「傳承始祖伏羲文化根脈 彙聚中華民族復興力量」為主題。當天,還搭建了「同根同祖 中華共祭」公祭伏羲大典雲平台,截至目前,線上祭祀達6939.3萬人次。

大陸首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開工建造

〔本報特約記者 雷愛俠 吳春燕報導〕6月25日,大陸首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廠區開工建造。據瞭解,這是一艘夏季可進行極區海域考察的新型多功能科考船舶,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廣船國際設計和建造。該船具備無限制水域航行、載人深潛、深海探測、綜合作業支援、重型安全載荷等標誌性功能,保障深遠海地質、環境和生命科學相關前沿問題研究提供所需的樣品和環境資料,為深海考古提供相關學科指導與水下作業支撐,同時支援深海核心技術裝備的海上試驗與應用。設計船長約103米、設計吃水排水量約9200噸,最大航速16節、艏艉雙向破冰、冰區加強達到PC4級、續航力15000海裡、載員80人。預計2025年完工交船,投入海上作業。據介紹,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船舶系統研發方面,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重點突破了極區船舶總體設計技術、智慧控制技術、低溫精確補償技術、極區冰載與重載結構集成設計等多項關鍵技術的壟斷瓶頸。該船未來將成為大陸多體系融合、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開放共用型海上平臺,對加強大陸在全球深海深淵,包括兩極海域的實質性存在和載人/無人深潛作業,提升大陸深海考古作業能力,實現全球深海的全域進入具有重要意義。

端午詩意(組詩)

(現代詩歌)■ 方華 端午 農曆灘頭上長出的一莖蘆荻瘦削  脆弱  卻骨質錚錚淤塞河道裡劃出的一條小舟凝滯  困頓  卻槳櫓不懈綿長詩篇裡最跌宕的一個章節憂傷  絕望  卻激情噴湧歷史天空下佇立的一個身影蒼涼  孤獨  卻壯懷淩空  詩魂 從一場憂憤開始詩歌和語言有了骨頭從一個死亡開始生命及行走多了風骨從一份懷念開始情感與寄託找到渲泄  艾草 紮艾為鞭在端陽之時讓我們驅一驅節氣裡的邪魔或者懸掛在門楣讓居住在時光裡的生活百毒不侵在一場農曆的沸水裡我們用它氤氳的香氣薰蒸歷史  蘆葉 青澀  像一葉久遠的回憶在一份民俗裡浸泡被濃烈的情感軟化包裹起流離的苦難包裹起歷史的追思也包裹起一團粘結的精神與文脈  菖蒲 一柄劍可以割斷歷史的咽喉卻割不斷一份情感和一種精神的承傳以寧折不彎的姿態直指藍天九問蒼穹

小飛蟲的悲哀

(抒情散文)■鄭安江 在一隻瓷碗裡泡了幾粒海米,準備中午做一份冬瓜海米湯。我很快發現,一隻黑色的小飛蟲大概是嗅到了海米的氣味,由此生出貪戀的欲望,不停地在瓷碗上方來回繞飛。我沒有將小飛蟲轟走,而是站在一旁,看著它接下來的選擇。只見小飛蟲起初還是蠻有警覺之心的,它先是落在了碗沿上,收束起翅膀,微微前傾著身子,觀察著碗裡那幾粒海米的位置。估計它應該已經意識到貿然下水,可能會帶來某種危險,所以猶豫片刻之後,一振翅,飛了起來。就在我以為它理智戰勝貪心,並為它慶倖的時候,它像一架微縮版的迷你小飛機似的,竟然又踅了回來,再次落在碗沿上。這一次,小飛蟲似乎已經打定主意要去佔有那些海米,於是沒有過多遲疑,便從碗沿上跳向最近的那粒海米。很遺憾,海米淹沒在水中,小飛蟲沒夠到海米不說,還差一點兒遭受滅頂之災。好在它拼命掙扎,終於帶著好看的漣漪,狼狽地爬到了碗沿上。我由此認定,有了這次深刻的教訓,小飛蟲該對海米徹底死心,不會再抱有非分之想了。然而,我又一次低估了小飛蟲的佔有欲,它居然再次如勇士一般向碗中俯衝過去——可能是那幾粒海米的誘惑實在難以抵擋了吧。小飛蟲向碗中俯衝的姿態輕盈,甚至不乏幾分優雅。也許那一刻,它幻想著佔有海米之後的富足,是快樂的、幸福的……幾乎沒有任何響動,在出奇的寂靜中,小飛蟲無聲地陷進了水面,而它已經失去了掙扎出來的力氣;散發著淡淡海腥味兒的海米,就在它的身下靜靜地躺著。我暗自慨歎:現實中,我們有些人是不是比這只小飛蟲更可悲呢?!

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 敢於接受挑戰固定型思維的人,總是害怕挑戰,他們喜歡待在熟悉的舒適區,以為可以一直安穩下去,可一旦出現變化,他們往往措手不及、慌亂不堪。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會貪圖一時的安逸,敢於接受挑戰。即使失敗了,他們也不會自我懷疑,而是能夠愈挫愈勇。在他們看來,失敗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成長。因為能力是可以習得的,那麼失敗也只是暫時的失敗。只要不斷精進自己,終有一天會成功。「沒有比腳更遠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真正阻礙我們前進的,往往不是外界的阻礙,而是我們自己的思維。今天起,把「我不行」變成「我試試」,把「我不會」變成「我可以學」,多一份嘗試的勇氣和改變的決心,就多了一份成長蛻變的可能。成長型思維的人 善於學習他人長處固定型思維的人,面對他人的長處,會認為對方天生便是如此,自己是學不來的,於是他們或是自怨自艾,或是滿心嫉妒。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只要善於學習,短處可以慢慢改善,因此他們不會用別人的長處來否定自己,而是會沉下心來,默默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短處。「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通過他人,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便可以進一步去完善不足。優秀的人,不是天生就優秀,而是因為他們不會為自己設限,善於從比自己優秀的人身上汲取成長的養料。成長型思維的人 勤於反省自身一個人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錯、不改錯。固定型思維的人,面對自身的過錯只會垂頭喪氣,於是日漸頹廢,在悲觀失望中,蹉跎了歲月。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善於反省自身的錯誤,然後進行改正,在一次次反省和改正的過程中,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最終往往能夠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光明大道。「怨天者無志,怨人者心窮。」一個人如果總是習慣從外界找原因,那麼,就只會使自己止步不前;只有學會反省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通過改變自己,實現既定的目標。思維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是否有快速成長的能力,歸根結底是由我們的思維決定的。只有擁有成長型思維,才能拓展自己的才能, 發掘出自己的潛在力量,並最終收穫無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