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聽「台灣音畫」賞「炎黃風情」 鮑元愷交響樂作品音樂會在天津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劉俊蒼 陸溪報導〕「中銀之聲」首屆天津音樂節如火如荼進行中,6月11日晚,由天津音樂學院舉辦的「名家經典」鮑元愷交響樂作品音樂會在天津大劇院音樂廳上演。鮑元愷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曾在天津音樂學院任教。他的創作以民族音樂為根基,力求表現深刻的民族精神,將民族音樂推向世界舞台。本場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張海峰執棒天津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家、天津音樂學院管弦系教師唐甜甜擔任樂團首席。天音師生首先帶來了鮑元愷第二交響曲《台灣音畫》,八個樂章絢爛恢弘之交響畫卷,既有玉山日出的壯麗,也有恆春鄉愁的蒼涼;有宜蘭童謠的爽朗,也有泰雅情歌的纏綿;有安平懷古的幽遠追念,也有龍山晚鐘的靜謐空靈;有鹿港廟會的喧天鑼鼓,也有達邦節日的手舞足蹈……不僅讓聽眾感受台灣特有的鄉土鄉音、民風民情,也體味到兩岸的血脈相連。音樂會的重頭戲是《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節選。該作品集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歌,以精巧的樂思和巧妙的編曲,將中國旋律化為世界觀眾熟悉的音樂語言。動人的音樂如同淳樸的鄉音,令觀眾久久回味。隨後,鮑元愷第三交響曲《京劇》的第四樂章《生-西皮》,以京劇中不同角色、不同情緒的音樂為基礎,以西方交響樂的恢宏氣勢和藝術手段,揭示出中華民族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據悉,本場音樂會也是天音舉辦的鮑元愷從教5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一,近期還將舉辦多場演出、報告會等活動。

香港舉辦紀念汪辜會談三十周年論壇

〔本報特約記者 劉大煒報導〕由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的紀念汪辜會談三十周年論壇近日在香港舉行。論壇邀請來自香港、台北、上海、廈門等地的專家學者從汪辜會談的歷史發展、現實意義與啟示等方面展開交流與探討。台灣陸委會前主委、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總會長張京育在主題演講中分析了當前兩岸及國際局勢後指出,汪辜會談對兩岸的和平交流、互動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他認為,這場會晤的代表意義之一是「愛與和平」,兩岸人民都屬於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均有和平發展、休戚相關、禍福與共的情愫,有共同的鄉愁、民族的愛以及期望兩岸和平發展的願景,後輩之人應銘記於心。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羅祥喜闡述了汪辜會談的現實意義。羅祥喜表示,汪辜會談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和協商精神啟迪著兩岸關係的現實與未來:其一,兩岸對話和協商需要共同的政治基礎,即承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其二,不需對兩岸關係感到悲觀,相信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其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季燁重點講解了「九二共識」與汪辜會談的歷史淵源。他指出,汪辜會談彰顯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基石的重要地位。「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精髓是求同存異,其名稱與內涵不可混淆。沒有這個共識,汪辜會談就難以成行。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表示,30年前的汪辜會談啟迪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回歸正道。會談揭開了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協商促進合作」的序幕。當前和未來,「兩會」(即海協會與海基會)協商談判仍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為最終妥善解決台灣問題創造條件的唯一正確道路。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執行長張永山作為30年前汪辜會談的親歷者,在論壇上分享了個人對於會談的感受。他說,會談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團結」。兩岸沒有解不開的結,只有團結才能抵禦外來的挑撥、引誘、分化。在相互尊重扶持、互利互惠合作之下,中華民族的復興一定能成功。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館長伊華也在論壇上和大家分享。她介紹了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逝世後埋葬于上海福壽園前後發生的故事。她說:「『兩岸之道,唯和與合』,這是汪老當年追憶辜老時留下的文字。」

陽臺前面有棵樹

(抒情散文)■方華 那段時間閑在家,每日清晨,見妻子上班、兒子上學出門後,母親就走到陽臺,在那晃動身子。心裡想,母親年歲大了,不用我們講,也自己注意鍛煉保養身體了。母親就那麼輕微地扭晃著身子,畢竟是古稀之人,扭扭脖子晃晃腰活動活動筋骨也就夠了。有時見母親停下來,站在那不動,或側著身子或扭著頭專注地看著外面。因為陽臺下面就是喧囂的大街,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活生生的情景劇,怕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吸引了母親的目光吧?冬去春來、夏往秋至,發現母親一直堅持在陽臺上晃動身子。偶與妻子提起,笑道:「這人上了歲數,生怕身體不行呢。」那天,見母親在陽臺上身子傾斜的幅度越來越大,頭也老是歪著伸向一邊。如是幾天,忍不住,就過去問母親:你在幹什麼呢?母親皺著眉頭,說:真想砍了這棵樹!我吃了一驚,認真地瞧了一眼陽臺前的那棵大樟樹,枝繁葉茂的。就疑惑地問母親:這滿眼的綠色多好,夏天遮蔭,冬天擋風,幹嘛要砍它呢?母親說:它越長越大,擋了我的視線,看不清對面的月臺了。月臺?對面的馬路邊確有一個公交月臺。我朝那望過去,視線是被樹冠擋住了。我朝左邊扭扭身子,又朝右邊斜過頭兒,也無法在枝葉間將對面看得真切。在扭動傾斜身子的時候,我心裡一愣,突然反應過來。原來,母親站在陽臺上不是鍛煉身體,而是扭過來轉過去的想看清對面月臺上的車來人往呢。心裡歎息,這人老了,寓居家中,甚是無聊啊。於是對母親說:你看那公交月臺做什麼,不如看看電視什麼的。沒想到母親回答:你們上班上學都在那坐公交,我是看你們等車上車呢。胸中突然暖暖的,而眼裡酸酸的。那天夜裡,乘著沒人的時候,我削去了樹冠上的幾根大枝椏。再到對面月臺下等公交,總是抬頭朝那個熟悉的陽臺看幾眼,每一次,都見到母親那孤零零的身影,那滿頭的白髮特別的顯眼。終於有一天,陽臺上再也不見了那親切的身影,只有那棵樹站在風中,發出沙沙的聲響。有時,妻子兒子一出門,我也站到陽臺上,透過樹隙,看著對面的公交月臺。

詩詞賞析

五律.芒種(現代詩歌)■張新貴身居鬧市旁,心系老家忙。日俏宜收麥,天陰好插秧。良田肥有賜,曲徑險多藏。只要勤研細,前程永向陽。五律.小滿文/張新貴人間煙火旺,此處拓良田。瓜果循藤結,魚蝦戲水綿。幸逢豐產季,巧避入梅天。小滿心宏大,豪爭上半年。五絕.綠文/張新貴(江蘇)沃土育新苗,蕊爬枝滿條。紅花千百朵,不負綠撐腰。七律.兒童節寄語文/張新貴六零年紀鬢須蒼,養性居家伴幼童。小輩可親跟步慢,花枝招展奪春匆。但聞稚語東風曉,亦有閒聊野徑通。書畫琴棋常練手,豪情以待後生紅。七絕.青年節感懷文/張新貴每年五四心澎湃,幻想青春還複來。放眼江山千裏碧,搖搖欲試舞拳開。

沉澱自己的最好方式,是做好這三件事

在獨處中打磨自己獨處是一種能力,具備這種能力並不是感覺不到孤獨,而是在孤獨時也懂得打磨自己。有句話說得好:「你和自己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給自己一份清淨、一份純粹。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它讓我們有機會向內審視,正視不足,從而提升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給自己留一些獨處的時間,把外界的喧囂關在門外,將孤獨當作自己的朋友。當我們學會了在安靜中精進學識,在閒暇時陶冶情操,在孤獨中修身養性,就能收穫成長。在失意時調整自己有的人在遭遇低谷時,總是習慣哀歎和抱怨,殊不知,這正是考驗一個人意志力的關鍵期。暫時的挫折、一時的壓力,若總是受其拖累,只會讓人止步不前。不如把困難視作一次調整的機遇,踏踏實實總結經驗教訓,默默蓄能等待下次的機會。生活本就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各種挑戰。前進的路上總有崎嶇泥濘,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重新站起來。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直面考驗、笑對難題、尋找突破,你才可能化暗淡為絢爛,迎來雨過天晴的時刻。在歷練中提升自己古語說:「河沙裹流,非沉澱不能清澈。」水之所以清澈,並不是因為它不含雜質,而在於它的沉澱。人生也是如此,任何成績的取得,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不斷的歷練中沉澱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增加生活的閱歷,一步步走向豐盈與完美。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夢想的時候,就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目標時,就沉下心來歷練。成就並不一定與年齡成正比,但一定會在歷練中慢慢達成。人生的路上,願你用歲月積攢實力,用努力創造神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