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夏天的呼吸(外一首)

(現代詩歌)■馬駿斐 在大風到來之前我聽到草急促的呼吸 進入夏天的草已經不再花枝招展知天命的你安詳地坐在這片草中  坐在我的生命裡 我聽見你輕勻的呼吸與這片草急促的呼吸交響他們讓我在暴雨降臨之時的一絲惶恐中安然若定 賤如草芥的呼吸讓這個世界顯露生機如同我的愛情鮮活如一方夏日的草甸 初夏是一場薔薇花瓣凋零的回憶在雨中 青春的零落也是一種美吧我的自語濕漉漉的 前方那條通幽的曲徑越來越神秘了枯榮和生死的氣息融匯在潮濕的空氣 正好  在春和夏的中間我牽著一莖綠色的手

與其取悅他人,不如提升自己

做好自己,無需比較生活中,有的人總喜歡和他人攀比。然而,比來比去,亂了方寸,失了自信,只感到深深的迷茫和焦慮。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無需和他人比較。一味地攀比和模仿,到頭來不但沒有成為別人,還迷失了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找到自己的優勢,明白自己的價值,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當你意識到你的對手從來都只有自己時,你就已經贏了。提升自己,勝過取悅他人想要擁有一匹馬,最好的辦法不是去追逐,而是用追馬的時間種草。來年綠草如茵時,自有駿馬來到你的草原。人生亦是如此,潛心提升自己,勝過取悅他人。一個有能力、有學識、有自信的人,自然會吸引同頻共振的朋友,不需要刻意討好誰。你對待別人的方式,決定了別人如何回饋你;你成為了最好的自己,自能遇見更好的別人。人活著,最要緊的不是取悅他人,而是提升自己。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不斷豐盈生命的底色,才不負來這人間一趟。豐富自己,向陽生長真正聰明的人,從不糾纏於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而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放在自身的成長上。有的人糾結別人是否喜歡自己的時候,有的人正在努力學習一門新技術;有的人和別人攀比時,有的人正在鍛煉身體、強健體魄。久而久之,那些把時間用來討好別人的,依舊碌碌無為;而那些把時間用來自我提升的,已經成為了閃閃發光的自己。從今天起,把更多的時間拿來豐富自己。那些你看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給出的善良,最終都會回饋到自己身上。

故宮博物院藏甲骨歷經十年整理初現成果

〔本報特約記者 應妮報導〕歷時十年的故宮博物院藏甲骨整理已初見成果。作為「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以下簡稱「古文字工程」)故宮博物院平台階段成果的核心,《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馬衡卷」「謝伯殳卷」5月22日首發面世。故宮博物院是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單位,藏有殷墟甲骨22000多片,此前絕大部分從未整理出版,被譽為「甲骨文獻最後的寶藏」。此次面世的《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馬衡卷」「謝伯殳卷」,是「古文字工程」故宮博物院平台階段成果中的核心。故宮在根據自身文物收藏特點,按藏家整理所藏甲骨的同時,努力收錄同源甲骨及相關舊拓。《馬衡卷》附有馬衡親手製作的「國學門藏甲骨文字」等舊拓。《謝伯殳卷》包含《故宮博物院藏謝伯殳甲骨》和《華東師範大學藏甲骨》兩種。每卷書皆附以著錄情況一覽表,既保證了資料的完整性,又便於瞭解此批甲骨流傳遞藏始末、今昔資訊比勘和學術研究。在體例方面也多有創新,是一部優秀的甲骨著錄書。

海峽兩岸家書特展在福建泉州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吳冠標報導〕骨肉天親 血脈相連——海峽兩岸家書特展19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開幕,通過一千餘封不同時期的兩岸家書及相關實物,立體、直觀地呈現兩岸關係的生動畫面和感人情節。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展覽開放部副主任莊小芳說,此次展覽分「血濃於水」「守望相助」「維桑與梓」等部分,從家人、故鄉、國家的角度層層遞進,透過家書內容和寫信人生平事蹟等方面的解讀,提取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展示兩岸同胞間唇齒相依、守望相助的手足情誼。「只有日夜思家、思娘、更想念著你們」「心裡也是很想回去看看」……展覽上,一封封飽含真情實感的兩岸家書,書寫著見字如面的噓寒問暖、家長里短的牽腸掛肚、故土鄉邦的離愁別緒,更寄託著愛國如家的深情大義。「很感動,讓我想起了早些年寫給大陸親人的家書。」來自台灣的吳肇熙老人每走到一組家書前,都要駐足許久。他1949年跟隨家人到台灣生活,一直和大陸親人有家書往來。近年來,他時常往返兩岸,亦通過網路和大陸親人隨時保持聯絡。吳肇熙說,如果更早知道有這麼一個展覽,他也願意動員家人把珍藏的兩岸家書捐贈出來,「這些都是兩岸間心連心的證明」。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黃暉菲的眼中,「維桑與梓」部分的林碩卿系列家書最讓她印象深刻。黃暉菲是此次展覽的大綱編撰者之一,為了這個特展,她和同事們從上千封兩岸家書中整理出數十個家書故事呈現給參觀者。「林碩卿先生是福建南安人,1948年赴台。他將對家鄉的思念和熱愛轉化為實際行動,多次捐資支持家鄉建設。」黃暉菲告訴記者,2015年林碩卿不顧嚴寒、高齡和醫生勸阻,毅然踏上返鄉路,可見其思鄉愛鄉之心。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首度為大陸藝術家「搭台」

〔本報特約記者 潘清報導〕「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舉辦《覓遊憶境——趙瑾雅玻璃藝術展》。這也是這座由台灣琉璃藝術家創辦的博物館首度為大陸藝術家「搭台」。繼1987年在台灣淡水創立「琉璃工房」後,台灣琉璃藝術家張毅、楊惠姍夫婦先後創辦上海琉璃工房和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自2006年開館以來,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邀請了數十位國際玻璃藝術大師舉辦個展或聯合展,用美輪美奐的展品為中國琉璃藝術和世界玻璃藝術構築起交流平台。作為首位與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牽手」的大陸青年藝術家,趙瑾雅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展出,部分作品被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英國阿爾斯特博物館、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捷克布拉格玻璃藝術畫廊等機構收藏。此次藝術展彙集了趙瑾雅2018年至2023年的30組玻璃雕塑作品,包括《日落黃昏時》《最後一絲漣漪》《回到這裡》以及《不存在的存在》系列等。琉璃工房大陸事務首席代表陳建明表示,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始終堅持參與並推動海內外一流的玻璃藝術交流。步入2.0時代的博物館將進一步著眼大陸玻璃藝術領域,期待與藝術家特別是年輕藝術家群體碰撞出多元火花,並讓更多民眾共用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