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2023年湘台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交流活動舉行 發佈150餘項專利

〔本報特約記者 付敬懿報導〕以「智慧財產權促進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的2023年湘台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交流活動12日在中南大學科技園(研發)總部舉行,旨在以新時代智慧財產權助力台資企業在湘高品質發展。會上,中南大學面向在湘台資企業針對性地發佈了專利開放許可清單,包含在湘台企所涉及行業領域的150餘項高價值專利。湖南台辦副主任潘傑波表示,通過設立「湘台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運用平台」「湖南省涉台審判法官工作室」,舉辦「大陸營商法律環境大講堂」和「涉台經濟工作政策業務培訓班」等活動,湖南積極支持和幫助台企台胞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鼓勵台企台胞發揮好智慧財產權在高品質發展中的優勢與作用,為台企台胞在湘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中南大學蔣建湘表示,作為國內首家省級涉台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運用平台,湘台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運用平台始終以促進湘台科技創新、助推融合發展為目標,搭建集智慧財產權、技術對接、人才交流、創業孵化、產學研合作等功能於一體的湘台合作交流新平台,努力為在湘創業台灣青年、台資企業、高校台灣學生等提供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運用等方面的服務支援,有效促進湘台兩地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對接。交流活動上,專家分別圍繞「湘台智慧財產權保護現狀及思考」「湖南省企業智慧財產權轉化運用實踐」「台資企業專利保護實踐與啟示」等主題進行主旨演講,為智慧財產權促進湘台融合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來自中南大學的三個科研團隊分別進行了科技成果項目路演,並與參會的台資企業、台灣創業青年等進行深度交流。台資企業湖南富麗真金家紡有限公司總經理杜俊毅還分享了企業在湘發展壯大過程中對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應用的案例。他說,兩次在智慧財產權方面維權行動的成功,讓企業加大了在設計研發、品牌建設及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投入,不僅鞏固企業競爭力,也讓企業有了擴大業務領域的機會,從而堅定在湘持續發展的信念。據悉,本次交流對接活動讓在湘台企、台灣青年等與湖南省內高校專家學者、專利成果近距離接觸,營造良好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促進了湘台創新融合發展。未來,湘台智慧財產權保護與運用平台將進一步加強服務能力建設,為湘台兩地交流合作開闢更多通道,努力譜寫湘台融合發展的智慧財產權新篇章。

海峽書院、蓮花書院隆重舉行兩岸書法交流活動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為了更好地增強大陸與台灣的民間文化交流,12日,在海峽書院、蓮花書院的邀請下,400位台胞蒞臨同安海峽書院、蓮花書院,與當地書友進行國學文化、書法筆會交流,在以筆會友、兩岸互訪的同時,推動兩岸書畫藝術交流、繁榮。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交流現場,海峽書院名譽院長、蓮花書院院長、中國書法名家林志良與台胞大展書藝風姿,通過行、草、隸、篆等不同書體,來傳遞他們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彰顯功力,每每書寫完畢,便贏得與會人員熱烈的掌聲。林志良表示,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無論是書法還是國學文化,都是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無論目前兩岸形勢如何,兩岸同胞交流合作都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未來,海峽書院、蓮花書院將繼續深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以心為筆,共同描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據瞭解,林志良是祖國大陸第一位赴台舉辦個人書法展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交流之旅」在台灣省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台灣省各地書法愛好者紛紛趕到台北觀展,或求字、或詢問故鄉情況。該活動被台灣眾媒體譽為「開啟了兩岸書法交流封閉50餘年之窗」。「海峽書院、蓮花書院不斷為兩岸書畫藝術家搭建平台,促進切磋交流,推動中華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此次交流活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和中華文化的精神,更體現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現場,台胞們感慨萬千,紛紛表示:「兩岸應廣泛開展各類交往交流,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民心所向。」

兩岸信眾福建共祭媽祖 台青互動話融合

〔本報特約記者 繆璐報導〕鳴鐘鳴鼓、迎神、頌祝文……5月10日,「瓣香展世遺,共敘兩岸情」媽祖祈福儀式在福建惠安東嶺護海宮舉行,兩岸媽祖信眾循古禮祈福,向這位海上庇護神表達虔誠心願。當天上午,鐘鼓鳴起,禮官就位,兩岸信眾身著傳統服飾,按照迎神、進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飲福受胙、撤饌、辭神、望爎等古禮,為媽祖獻上一瓣心香。活動組織者之一、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館長孫子璿介紹,此次組織了台灣81座宮廟代表、華僑大學台灣學生、在大陸創業就業的台灣青年代表等兩岸同胞共400多人,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希望搭建兩岸媽祖文化交流平台,推動兩岸青年互動交流。在台灣,媽祖宮廟達3000多座,信眾占台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媽祖信仰成為維繫兩岸血肉親情的紐帶,在兩岸交流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我是媽祖看著長大的小孩。」「95後」台灣青年張家豪是雲林北港人,每年農曆三月,傳承300多年的北港朝天宮媽祖出巡「迓媽祖」,「我都有參加,印象是非常深刻的」。2020年,張家豪循親人朋友腳步來到大陸創業,這是他時隔三年再次參與媽祖祈福儀式。「台灣以『抬轎』為主,非常熱鬧,大陸遵循古禮,很有儀式感。雖然兩岸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傳承弘揚媽祖文化的心是一致的,互相借鑒學習,是一件好事。」第一次參加媽祖祈福儀式,華僑大學台灣學生陳鈺翰告訴記者,「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兩岸薪火相傳的力量」。在大陸求學期間,還不滿20歲的陳鈺翰便著手以「互聯網+」的創新創業項目,呼籲台灣青年增進對大陸的瞭解。「以此次祈福為例,既增進兩岸民眾情感與文化認同,又能讓共同參與的兩岸青年有交流、有互動。」惠安縣媽祖文化研究會會長黃荷山表示,千百年來,媽祖以「立德、行善、大愛」的高尚品格立世,人們崇敬、懷念、奉祀,意在「慎思懷遠」。此次邀請台灣信眾共襄盛舉,加深兩岸媽祖文化交流,也希望搭建一個兩岸青年互動的平台,吸引更多台灣青年在大陸鄉村振興的廣闊舞台上施展才華,共創美好未來。據悉,本次活動由惠安縣媽祖文化研究會、台灣媽祖聯誼會泉州辦事處主辦,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東嶺護海宮董事會及管委會承辦。其間,還將舉辦媽祖主題成人禮、一瓣香媽祖文化展覽館「瓣香世界巡展」啟動儀式,以及兩岸青年交流會等配套活動。

楓橋鐘聲

(抒情散文)■方華 一夜深了,深不過一場失意;夜睡了,而惆悵未眠。月落西天,寒冷的清輝如霜,更襯愁意之涼;一聲鳥啼,黯淡了月色,更黯淡了心境。江楓如火,但月光裡的霜花不見它的紅豔;漁火點點,那是鬱悶中瞌睡人的眼。一江秋水,也好似載不動一位落第書生的愁懷。情緒到了深處,需要一個盛放的載體;情感到了極致,需要一個渲泄的出口。鐘聲響了。鐘聲響在臨界點上,鐘聲響得恰倒好處。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今夜不再是驚世的佛音,不再是平安的祝福,不再是一曲睡夢中的音樂。這鐘聲如月,讓一份愁情突然明亮;這鐘聲如風,突然拂平了煩亂的惆悵;這鐘聲如水,托起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艘客船,讓它上升到一個文學和歷史的高度。鐘聲裡,書生揮毫而就:「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於是,一千多年來,我們記住了一首詩叫《楓橋夜泊》,記住了一位詩人叫張繼。相信,我們還會記得更久。這是情景交溶的結晶,是詩才在一場特定情境中的迸發。人生低潮,往往礪出人生的華章,這是一個文人失意中的得意。 二花開花謝,潮漲潮落。又是秋天,又是楓橋,又是一葉扁舟泊在水之上、月之下。船上的身影仍是那位叫張繼的人。青山不改,景色如故,濤聲依舊,鐘鳴仍磬。舊地重遊的張繼提筆寫下:「故地重遊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霜滿天,依枕嘗聽夜半鐘。」此首《楓橋再泊》與《楓橋夜泊》相隔一年,此時的張繼終在第七次進京應試中得中進士。人生得意,浮華心態難蓄人生厚度。景雖在,情已改,情境不再,詩幾不傳。 三一千二百多年後,又一位自喻為書生的人來到楓橋。江水濤濤,千古風流已浪花淘盡;漿聲唉乃,問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今日的客船。人流如水,車行似舟。已不是秋天,是江南的四月;已不是月落烏啼,是春日鳥鳴;更不是落第或中榜的心態,是一次文化的遊旅。碑刻的文字間,難尋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身影;浮燥的心懷,難覓夜泊的情境。凌亂的腳步,踏平了唐詩的意界;閃光燈下的留影,不會比一句詩詞流傳更久遠。這個穿格子襯衣、著牛仔褲,想以一篇淺薄文字接近或標榜文化的人,只能花幾元錢在寒山寺裡撞一撞鐘,讓思緒在清越的鐘聲裡穿越。誰聽到鐘聲裡的哀歎,誰看見現代鐘聲裡的古代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