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咀嚼春天

(抒情散文)■方華 驚蟄前後,一場雷雨,終於驚醒了蟄伏的春。雨過天晴,走上原野,就會看見滿山坡的地衣,在鬆軟的土地上泛著瑪瑙般的光澤。如果你是提著籃子有備而來,不消多大時程,就會有滿登登的收穫。如果你是偶涉山野釋放心情,與這些春天的精靈猝然相遇,也滿可以掀起衣襟,將它們兜一點回家。地衣,因其形狀像一隻只小小的耳朵,又以雷雨過後的山野居多,在我們鄉下又叫「雷耳」。我感慨於鄉人的才華,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子,它們在大地上聆聽著春天,更等待那些撿拾春天的腳步。小時候,將地衣撿回家,母親要一點一點地揀去夾雜在裡面的草根枯葉以及碎石子,在門前的池塘裡一遍遍地淘洗。或炒或蒸,那滑滑綿綿的、帶有大地氣息的春天的味道,就進入我們的腹中。野菜,是大自然在春天送給我們的第一份禮物。住在鋼筋水泥的城堡,連泥土都越來越少見到,野菜的誘人味道逐漸成為芬芳的記憶。挑薺菜,挖野蔥,打馬蘭頭,采馬齒莧……兒時,提著竹籃瘋跑在春天的情景,讓我的回憶充滿快樂。鄉村孩子理所當然都是採摘野菜的能手,在田間地頭晃悠的一個個小小的身影,採摘著野菜,也採擷著明媚的春光。記憶中的人間美味,當屬母親包的薺菜餃子。從集鎮上買回很少的一點豬肉,加上幾塊豆腐乾,和我們挑回的薺菜一起剁碎包出來的餃子,在鍋中還未煮熟,已是滿屋飄香,引得我們幾個孩子急急地挨著鍋臺,在霧氣中不斷地翕著小小的鼻孔。三月裡椿樹發芽,四月裡槐樹開花,這些都是春天的美味。有爬樹本領的孩子是很讓一幫伢子羨慕的,小猴子一般竄上樹,摘嫩嫩的香椿頭,采白白的槐樹花,回家後就是盤中的一道美餐。現在,每當我吃到香椿頭炒蛋這道菜,胸中總感覺有一股濃濃的鄉情。如今吃到野菜也不是一件難事,但味道似乎總感覺淡了點,有人說是人工種植的緣故,刻意的繁殖總不比自然的生長來得清香。我感覺,自己採摘的野菜總是無比香的,因為無論你在味道上怎樣下功夫,都不會有其中蘊含的那份情懷。而精緻的碟盤和拼擺,永遠都比不上母親那粗盆大碗的隨意陳放。「春到溪頭薺菜花。」春天裡的野菜芳香,至少給了我一個藉口,讓我在品嘗春天的味道時,重溫一些美好的時光。

「山海共長」兩岸陶藝邀請展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鎮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李韻涵報導〕3月16日,「山海共長」兩岸陶藝邀請展在「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鎮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90位藝術家參展。據瞭解,該展覽由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景德鎮陶瓷大學與台南藝術大學聯合主辦,包括90位大陸和台灣藝術家參展的陶藝精品展,以及教育論壇、研討會等多項學術活動。總策展人,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張清淵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一直以來,兩岸之間的陶藝交流非常頻繁,希望能夠通過此次展覽在日後建立更為直接的溝通橋樑,讓兩岸在陶藝領域能有更多的交流機會。「兩岸陶藝家在技藝、風格、理念、視野方面雖有所不同,但一脈相承的文化語境、各自精彩的藝術表達,使大家得以互學互鑒。」總策展人、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呂品昌表示,希望通過兩岸陶藝家對東方陶瓷藝術之美不同形式的現代演繹和探討,為當代陶藝的創新發展提供互補性論證,尋求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融合兼進。「大陸與台灣同根相依,一水相連,海峽兩岸堅守的是文化的傳承,陶瓷是兩岸交流的一個重要媒介和載體。」景德鎮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台辦主任吳水旺表示,展覽通過兩岸藝術家的個性化視角,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搭建了一座交流橋樑;讓兩岸通過藝術語言的交流,攜手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3非遺品牌大會」擦亮非遺「金字招牌」

〔本報特約記者 徐壯報導〕由大陸相關部門、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非遺品牌大會」將於3月23日至25日在廣州市舉辦。記者從3月17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瞭解到,「2023非遺品牌大會」將深入研究非遺品牌建設的新方法,共同探索非遺傳承、發展的新路徑,推動實現傳統工藝高品質發展的新目標,擦亮非遺「金字招牌」。品牌是「2023非遺品牌大會」的核心,大會多板塊品牌展各有側重:傳統工藝品牌展圍繞非遺品牌保護、傳承、發展,對35家傳統工藝品牌進行展覽展示;研培計畫成果展對研培計畫孵化出的36個傳統工藝創新品牌及作品進行集中展示;非遺工坊品牌展重點展示30家非遺工坊品牌及相關成果。除了靜態的品牌展外,大會還籌備「非遺之夜」展演等板塊,讓非遺品牌以民眾可欣賞、可品嘗、可穿戴、可體驗、可購買、可學習的方式呈現。大會還將首次組織非遺企業代表現場簽約,協議金額預計達3億元人民幣。

國寶有靈.文物周曆

〔本報綜合報導〕本期《國寶有靈.文物周曆》的主角是「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出自二裡頭遺址的夏代晚期鑲嵌綠松石獸面紋牌飾,以數百片綠松石拼合鑲嵌出獸面紋,製作精巧,絲絲入扣,歷經3000餘年而無一鬆動脫落。專家介紹,之所以幾千年不掉,是因為它的拼合技術非常高,每個切片之間,靠著一種物理的應力把它鑲嵌在一起。這件牌飾出土時安放在墓主人胸部,兩側有對稱的穿孔鈕,可見此器應為溝通天、地、神、人的重要載體。現存於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閩台青年客家土樓營造技藝研學營開營

〔本報特約記者 葉秋雲 林阿蘭報導〕閩台青年客家土樓營造技藝研學營10日在福建省龍岩永定振成樓前正式開營,50餘位來自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的閩台青年學子參加活動。此次研學營所到的龍岩永定區、漳州南靖縣是台灣客家人的重要祖籍地之一。來自華僑大學的台灣學子黃茗敏說,期待在研學活動中,與大家共同探索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學習客家文化、弘揚客家精神,做客家文化的宣傳者,增進兩岸同胞情感。來自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的大陸學子鄭詩雨表示,研學旅行是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希望借此難得的機會瞭解土樓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並以此探尋兩岸文化歷史淵源,在此過程中「記下福建的山水,更要記下閩台的情緣」。50餘位兩岸青年學子將通過聆聽《走進土樓》講座、賞析紀錄片《土樓探秘》、沉浸式體驗土樓文創專案《天涯明月刀》等方式,立體全面瞭解客家土樓營造技藝發展脈絡,修復、保護及活化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