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資訊

福建龍文舉辦漳台青少年非遺文化交流活動

〔本報特約記者 陳燕 陳潔如報導〕11日上午,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委台港澳辦與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以「八寶印泥.兩岸福」為主題的漳台青少年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弘揚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漳台青少年零距離感受漳州傳統文化的魅力。據悉,漳州八寶印泥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福建漳州傳統的漢族工藝品。在清朝時期作為皇家用品採購使用。中外書法家酷愛的印林之寶。聞名海內外的漳州三寶之一,素有「文房第五寶」之稱。八寶印泥特指漳州八寶印泥,漳州八寶印泥廠現在仍在生產。活動現場,傳統文化氣氛濃郁。漳州八寶印泥市級非遺傳承人楊煜以問答探尋的方式拉開了活動帷幕,為學生們講解漳州八寶印泥的歷史文化背景、製作工藝,並現場展示八寶印泥技藝製作,包括錘泥、乘泥、切泥、裝泥、鈐印等環節。學生們聚精會神學習製作方法,近距離感受非遺的精髓。漳台青少年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製作出屬於自己「八寶印泥」。「通過親手製作、與同學互動交流,我認識了新朋友,收穫了友誼,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讓我領略國家級非遺的去窮魅力。」台灣學生王佑倫說。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非遺作品展示和沉浸式製作體驗,為漳台青少年感受和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搭建平台、創造機會。在提升對中華歷史文化認識的同時,促進漳台青少年文化交流融合。

台灣經典民謠沙龍分享會:兩岸音樂人為你解析川台民謠音樂之美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西南首場「望春風——台灣經典民謠交響音樂會」將於12月24日在成都城市音樂廳舉行。作為這場音樂會的預熱活動,12月10日,「台灣經典民謠沙龍分享會」在成都麓湖生態城藝展中心學術報告廳舉行。台灣著名指揮家于興義、四川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劉黨慶、成都展泰文化創始人賴姮坌、川台交流融合突出貢獻台胞孫亦敏、寶島音樂家楊寓棠、楊畇蓁以及眾多音樂愛好者參加了此次分享會。「中國民歌按照色彩的特性可概略分為六大色彩區。」「台灣民謠由於地理、歷史的特殊性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兩岸開放交流後,台灣的音樂創作對大陸的音樂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兩岸音樂交融由來已久。」分享會上,本次音樂會指揮家、主講嘉賓于興義以「認識台灣民謠之美」為主題,向在場音樂愛好者詳細解析了中國民謠的發展和分類、台灣民謠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經典曲目賞析,用竹笛現場演奏了台灣客家民歌《桃花過渡》、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還特別為大家講述了高亢的四川民謠與婉約的台灣民謠的不同之處。川籍音樂家全巍則用薩克斯風即興演奏台灣經典民謠《望春風》、《四季紅》,讓在場音樂愛好者大快朵頤、掌聲如潮。劉黨慶在沙龍分享會上表示,四川民謠和台灣民謠有著某種共通的情感。「就比如台灣民謠《望春風》和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二者雖風格不同,但都充分表現女子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於興義也多次用「融合」二字闡述本次音樂會的主旨,他表示:「這不僅是由兩岸音樂家共同演繹完成,更是代表了台灣民謠作為中華民族藝術分支血脈相連的情感體現。」作為音樂會的主辦方,成都展泰文化創始人賴姮坌表示,「希望通過民謠音樂會的交流形式,讓更多的台灣音樂能夠落地到成都,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據悉,即將在12月24日音樂會上演奏的15首經典台灣民謠作品主題鮮明、曲調活潑。它們或是純粹的民謠,或是有著民謠風格的流行歌曲,更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審美取向,代表了海峽兩岸幾代人共同的青春記憶。為保證視聽品質,主辦方特地選擇了可容納1400人的成都城市音樂廳,力求為樂迷朋友們呈現最頂級的視聽盛宴。

金洲故事:江豚

(散文)■程保平(安徽) 大江抵達皖河農場雙河口,江心突起一沙洲,將水一分為二,主江一路北去,支江轉向西北,呈弧形流二十裡,在洲尾與主江合流。沙洲為老洲,又叫保嬰洲,過去面積較大,但經不住江水數十年的洗刷,如今縮為一個帽形,罩著尾部新長的洲。新洲叫小洲,也叫金洲,跟老洲原是隔開的,後因江沙淤積,圍水造田,已連為一個整體。支江稱西江,流經我家門口,寬雖不過一裡,但大水來了也是浩浩蕩蕩的,看著令人腳生寒氣。至今我夜裡做夢,偶爾還出現大水,我媽皺著眉,淒苦地說,這日子怎麼過呀?江上常有江豚出現,比大江略少,但也是一群群的,有時上百頭,擠在一起拱水。江豚拱水是因為天氣要變,氣壓低了,出來換氣。過去我們見江豚,就跟門口走過的閒人一樣,沒想到四十年後居然稀罕,要買門票到保護區裡看。江豚是否入食,我不知道,但當時我們是不吃的,漁民誤捕,不是放生就是扔掉。有一年冬天,我去江邊抬水,看到一頭江豚被扔在岸上,像一條裝滿沙子的灰袋,足有七八天沒人理會。大人說,江豚熬出來的油可以治燙傷或凍傷,但我沒見人用過。江豚最怕排鉤。排鉤有筆芯粗,三四釐米長,非常鋒利,掛在長長的尼龍繩上,每隔十釐米一個。漁民把尼龍繩放進水下幾釐米,兩頭用竹竿插住,就等魚來撞鉤,一旦碰上,只要動彈,也只能動彈,就被許多鋼鉤纏住。這是一種很毒的捕魚方法。但還有一種迷魂陣,是一節連一節、越走越窄的網箱,現在還在用,魚鑽進去根本跑不了。有一次,我們幾個十歲左右的小孩順著江邊打豬菜,不知是誰起的頭,游到江裡割來一截排鉤,有個小孩用鐮刀鉤著排鉤旋轉,不想脫刀了,鉤子飛到我身上,足有十幾隻巴住了腿。我當時好像哭了,但把魚鉤取出來也沒大礙,過幾天就好了。那時候沒有破傷風這一說,回家也不敢跟父母說,說了要討打。漁民跟農民似乎是兩個世界,一點不交集,各過各的日子。他們一家一條船,吃住都在上面。我遠遠看那船上,常有一兩個孩子,都罩一件衫子,連著一根繩子,繩上掛著浮子,有籃球大小,再連在船上。每年在漁船上,會有多少孩子沒入江裡?1976年,可能為了交通便利,政府把西江上游堵住了,挑大壩時我在場,覺得日子特別的長。這些年裡,下游入海口泥沙漸漸淤塞增高,枯水期可以走到對岸,政府又把下江給堵住了,西江就徹底成了一個內湖。據說這是做江豚保護區的,但我前段時間在家住了二十多天,沒看到一頭江豚。西江變成了湖,水變得碧綠碧綠的,再不像江水那麼混沌,人若看到,都想成為詩人。但這只是表像,由於雨水沖刷雜物,尤其是污染和營養的進入,水裡充滿著寄生蟲。我前些日子下水游泳,爬起來滿身都是紅瘡,奇癢無比,為此吃了一星期的藥。

敦煌

(現代詩歌)■蔣崢(上海) 北風,已屏住呼吸城上畫角挑落斜陽斜陽在你的眸中消瘦最後一抹餘暉,淹沒那只孤雁 停雲,已捧起新月沙丘習慣掩埋沙丘上的月光上一站,月牙泉。下一站,玉門關我們遙望祁連山下憔悴的元麥那頭雙峰駝反芻遲到的冬天 第一次,我離你這樣近離你遺忘的心事那麼遠沙柳拉長你流蘇瓔珞的背影你反彈錦瑟五十弦,躍出那幅礫岩的畫飛天

麥子地(外一首)

(現代詩歌)■鄭安江 麥子一熟,鄉村的表達就飽滿得滾圓滾圓的有所殘缺的日子,也被金色的麥芒一針一針修補起來麥子一熟,鄉村的臉色就變得晴朗起來土坷垃一樣跌落的歎息砸在心上,也不疼也好聽著呢麥子一熟,每一座農舍的眼神都是明亮的從夢裡溢出的鼾聲勻稱而平靜大地之上,萬物吉祥麥子地躺在那兒多像胴體裸體的愛人,吸引我俯下身去,鍾情一生 落日 倦鳥歸林。白天晾曬的玉米顆粒歸倉叢林和遠山遁入寥廓雙肩落滿風雨和旅塵的人走在空曠的孤獨之中落日下,有人擔水歸來,捅旺了灶火有人放下辛苦不再辨認方向備好的那盞燈,此刻還沒點亮窗外——寂靜而又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