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文言文,反思108課綱對教育的影響
近日,由北一女教師區桂芝發表的影片在網路上掀起廣泛的討論與反思。區桂芝教師對教育部108課綱的文言文大幅刪減提出質疑,她強調文言文不僅是一種語文工具,更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哲學,而這次的改革可能剝奪了學生們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並影響了品德教育、人格建立的方向。這不僅僅是一場對課綱內容的爭議,更觸及了我們教育體系核心價值與文化傳承的深刻問題。教育部所推動的108課綱,引起了學界及社會的廣泛爭議。在這次改革當中,文言文的大量刪減成為焦點,區桂芝教師的言論點出了這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遺棄,更是對學生品德教育、人格建立的剝奪。文言文不僅僅是一種古老的語文形式,更是培養學生人格、品德的有效途徑。教育部在此次改革中的處置,似乎忽視了這些價值的重要性。教育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石,而文化是教育的根基。我們應該珍惜並保留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而不是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喪失了根本。文言文中的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等,既是語文的瑰寶,更是蘊藏著智慧的寶庫。若僅片段式教學,學生難以深入體會其中的哲理。這不僅是對學術傳承的損害,更是對學生思辨力、表達能力的削弱。區桂芝教師提到108課綱不讓教導品德教育、人格建立,以及所謂的生命覺醒,完全砍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這使得國文課失去最有系統的生命教材,喪失學習民族最珍貴品德的機會。這些經典文學作品,正是歷史的鏡子,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面對人生的起伏有更深刻的體悟。而在這場針對108課綱的爭議當中,我們不禁反思,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教育?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全面、深刻的體驗?文言文雖然在現代生活中已不再是主流語言,但它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區桂芝教師提到,文言文對提升白話語文的表達水準具有無與倫比的功能,即便不再使用,仍能在思考、表達中發揮潛在的影響。108課綱刪減這一塊的篇幅,或許是為了迎合現代社會的需求,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將古老的智慧與價值完全拋棄?教育不僅是灌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這個多元且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一個有深度、有韌性的教育體系,而不是片面強調現代性而忽略了傳統智慧的價值。學習古典文學作品並非僅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因此,我們應該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找到平衡,保留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同時結合現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同時空中都能受益。捍衛文言文,並非對現代性的排斥,而是在新舊之間建立一座文化的橋樑。教育部應傾聽各方聲音,反思這次課綱調整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需求,以及是否有可能在保留傳統價值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在這場文言文爭議中,我們應該超越單一的意識形態,以開明、包容的態度重新檢視我們的教育目標。文言文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語文表達上,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是中國文化的魂。在現代教育的發展中,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份文化遺產,為下一代建立更豐富、有深度的學習環境。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而言,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篇幅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影響。首先,文言文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貫穿於古代經典文學作品之中。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是語言的載體,更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隨著社會現代化的推進,文言文逐漸退出現代生活的主流語境,但其價值不應被忽視。文言文的閱讀可以使人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進而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演變。這種深層次的理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他們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然而,若將文言文在課綱中的地位削弱,可能使這部分的知識流失,導致後代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減少。這不僅可能影響學生對於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感,也可能使中國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失去一部分的生命力。因此,108課綱對文言文的大幅刪減,可能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產生負面影響。在推動教育改革的同時,應該謹慎平衡現代性與傳統價值的關係,以確保學生在接受現代知識的同時,依然能夠深刻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