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陀再述

醫者仁心立求是

作者:陳永新 來源:微信公眾號:遠征大酒店 尋找飄蕩的忠魂 我朋友不少,幾十年江湖歷練,結交了不少朋友,有居廟堂之高者,更有處江湖之遠者,有呼風喚雨之人,更多的是各行各業的芸芸眾生。但官方認可的頭銜如沈法榮這樣多的卻是絕無僅有。百度一搜,林林總總一大串,我都不願一一羅列。在他那一連串光環中,我比較看重的是兩個:一是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二是浙江求是心血管醫院院長。前者代表了國家層面對一個專業人士業務水準的高度認可,後者是他現在年已花甲再次創業開辦的專業醫院名稱。有這兩項足夠了,其他眼花繚亂的介紹,可有可無。 一我與法榮同歲,今年都剛滿花甲,他比我大幾個月,所以我們結識十幾年一直互稱老兄。我們是二OO七年夏天認識的,那時他還是官辦浙江醫院的心內科主任,在那離西湖近在咫尺的風景如畫的院區內,他以省內最知名的心血管專家名聲,一直是各路大神親點的非他自己問診的名醫。當時,我老娘已八十高齡,心跳一直只有四、五十跳,我心裡發怵,就與時任省級機關要職的至交發小商量,他幾乎不假思索地說:找浙江醫院沈法榮,裝個起搏器就行。我問:你認識嗎?他說不認識,找他們院長吧。第二天,我和發小陪著老娘去浙江醫院,在浙江醫院的會議室,我見到了這位同年佬,我們認真握了手,沒想到:這一握就是十五年。其後一切順利,老娘今年九十六歲,經法榮老兄裝上的起搏器,先是幾年更換電池,後來他又親手換上第二隻,第三只,至今仍守護著老娘的心臟。記得法榮當時與老娘說:一隻起搏器壽命大約六年,但中間需要換幾次電池,老娘說:活不到八十六的,也不會有福氣裝第二隻的。法榮大笑說:老娘!我們要不要打個賭,您不光要換幾次電池,還要換第二、第三只起搏器,老娘說:沈主任!你是寬慰我的。後來,老娘果然換了第三只起搏器。出於感激,同時也由於比較投緣,一來二去,我和法榮成了好朋友。 二法榮斯斯文文,戴個金絲眼鏡,但卻與我另一位發小、諸暨名聲最響亮的眼科醫生夏林一樣,有著醫生特有的直率。二OO九年時,我還在北京工作,有一次忽感不適,便打電話給法榮,說想去浙江醫院全面體檢一下,他順口說前幾天在衛生部開專家會,本來想與我碰個面,因為日程緊,有人等他做手術,昨天先回杭州了。我說我也是昨天回諸暨的,他問我哪個航班,我說我最怕坐飛機,慌兮兮的不安全,又不無得意地炫耀,說自己剛買了超級跑車,一個人一騎絕塵1400公里,當天飆車回到諸暨。法榮一聽不以為然,哼了哼鼻子,說:你這樣飆車,不知比坐飛機危險了多少倍。見我漫不經心,他又半開玩笑半當真說:別來體檢了,快年紀半百還能一個人一口氣開1400公里,不會有什麼大毛病的,你想為浙江醫院做貢獻呀?我可不領你的情。我想想也是,也就沒有去體檢。又有一次,我請他到杭州西湖邊的澳門豆撈吃海鮮火鍋,兩個人,我點了一大桌海鮮,他卻筷子都不大動,一忽兒說這個吃了尿酸高,一忽兒說那個吃了容易血脂高,我不耐煩,顧自大快朵頤,一個人吃光了一斤八兩的象鼻蚌。吃完起身時,他才慢條斯理說:我找到你三高居高不下的原因了,名義上是請我吃飯,實際上八成你自己吃回去了。此言一出,一旁的酒店經理和服務員樂不可支,我也大笑說:毛主席說:貪污和浪費是絕大的犯罪!我點了這麼多,你不吃就是犯罪嫌疑人。後來,他把我一人吃完一隻象鼻蚌的事在我們共同的朋友中經常提起,弄得許多人把我這件事當笑柄。 三法榮是名醫,卻沒有那種勢利的通病,這是我內心非常敬重他的原因。二O一八年,領我進浙江醫院進而認識法榮的發小出了事,次年初我去喬司監獄探牢,他憂心忡忡只是擔心八十多歲老娘的心臟受不了,我說你放心,我找沈法榮去,他那時已被聘為浙江綠城心血管醫院院長。我一打電話,法榮馬上安排發小的老娘體檢裝起搏器。手術前,我給法榮打電話,希望他自己親手來做這台手術,他很乾脆地說:老兄!用不著你叮囑,這台手術我肯定自己動手,以前她兒子當官,我們醫院有求于他時,我還不一定自己做,現在她兒子落魄坐牢,我若不自己親自做,那不成了勢利小人了?我聞言心頭一熱,差點掉下淚來。同時,我也高度認可了這位同年佬的人品。 四兩年前,聽說他再次跳槽,真正自己創業,在杭州城西籌辦浙江求是心血管醫院,我給他打電話說:老兄!都快六十歲,該頤養天年了,名氣這麼大還折騰,自己當老闆累不累啊?法榮歎口氣,說:也不是想當什麼老闆,一個人一輩子,總要按自己意願做點有意義的事吧?又說:你不是也年近花甲也在天天寫文章宣傳中國遠征軍,就許你自己折騰就不許我折騰了?我大笑,說:兩個小老頭,一起來折騰吧。新醫院開張不久,7月14日,法榮新團隊為一位已經植入心律轉複除顫器(ICD)的心力衰竭患者,完成了心臟收縮力調節器(CCM)植入術。這是全國首批CCM植入手術,該項手術成功開展標誌著他領軍的新醫院可以為廣大的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好、更合適的治療方案。花甲之年的同年佬,又一次成了業內的弄潮兒!祝福你吧!醫者仁心,求是,沈法榮!

在閩台籍醫生:希望把急救醫學常識普及到每一個人

〔本報特約記者 張金川 廖珍妹報導〕「來到天福醫院工作,有一種不會離家很遠的親切感。」談及「登陸」故事,台籍醫生蔡尚德侃侃而談。 台籍醫生蔡尚德接受記者採訪。 並非第一次西進大陸的蔡尚德來自台灣高雄,他此次來到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任職剛開業的天福醫院副院長。蔡尚德回憶,早年從台灣醫學院校本科畢業後,老師問他:「是否要去大陸學習深造?」出於對大陸高端醫學院校的嚮往,他決定到大陸求學。蔡尚德於1999年入學復旦大學臨床醫學系,一學就是5年半,並順利拿到畢業證。大陸醫療軟硬體發展之快讓蔡尚德印象深刻,他的醫技也更上一層樓。「因為家庭在台灣,復旦大學畢業後,我回去台灣從醫,服務台灣民眾。」蔡尚德說。當談及再次來大陸從醫的緣由,蔡尚德告訴中新網記者,3年前他便陸續參與天福醫院創建前期工作。「比如在科室設置、管理和服務理念、醫療效率等方面提前謀劃。」蔡尚德說。天福醫院是天福集團創始人李瑞河開辦的非營利性三級綜合醫院,是福建省重點民生建設專案。「辦一所醫院是李瑞河先生人生三大夢想之一。如今,這個夢想在他88歲高齡時終於實現了。」蔡尚德說。 2月15日,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的天福醫院正式開業。 「我姓蔡,名字是高尚的尚,道德的德,尚德二字。」蔡尚德介紹說,他從小跟祖父母長大,名字也寄託了長輩對他的叮囑: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要有高尚的道德。「作為醫生,無論在哪,以病人利益為先就是我的宗旨。」蔡尚德坦言,雖到天福醫院剛半年,但是他已規劃出遠期目標:推動當地醫療資源分享、減少病患負擔、減少醫院浪費;促進「醫養結合」新模式實行,在老齡化進程中,讓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讓年輕人減少負擔、打拼無憂。對於台資醫院在大陸的發展之路,蔡尚德認為,醫療事業發展要按部就班,努力提高醫療技術,並以病人為先。「秉承這一理念,台資醫院一定可以發展得更好,獲得認可,也一定可以推動兩岸醫療事業共同發展。」其時,蔡尚德已將一些先進醫療理念在天福醫院付諸實施,比如在急救及重症醫學方面,他從天福醫院100多位護士中精挑出11位進行訓練,「灌注急救新觀念,提高救治速度」。蔡尚德說,天福醫院培養出來的這些急救及重症醫學人才,還可跟其他醫院醫務人員交流學習、共同提高,未來更好地服務一方民眾。「學校、機關、企業、團體,只要想學習急救知識,我都願意帶天福醫院團隊出去傳授。」蔡尚德說,他希望把急救醫學常識普及到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這既是他治病救人的初心,也是醫生職業道德的要求。「兩岸同根同源。」蔡尚德說,希望未來兩岸多加強醫學領域交流,共同推動兩岸醫療水準進步,造福兩岸同胞。

健保永續之超前部署

■ 文/王榮德、王富美、劉立凡、楊思雋、賴吾為、黃景祥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全民健保的實施使得台灣人民擁有平等就醫的機會,人民不至於因病而貧,是台灣人民的大確幸之一。但是面對人口老化的高齡社會、新醫療科技改善重大傷病者存活,均使盛行個案數日增;健保財務挑戰也越來越大。放眼國際,美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已達國內生產毛額(GDP)18%;而我國衛福部健保署公布的數據,健保每年給付由1996年2200億元,到2022年將突破8000億元;亦遠超過我國國內生產毛額之年成長率。醫療給付傳統上是論量計酬(pay-by-volume)。以重大傷病每年給付為例:1999-2019年間,健保給癌症的給付點數由162億增為883億點、末期腎病由182億增為588億點、慢性精神病由48億增為148億點、自體免疫病由10億增為79億點。健保署使用各種財務槓桿措施,包括:規劃增加保費收取、總額支付制度、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DRG)、利用資訊科技使重覆檢查、用藥減少……等等,使健保得以存活至今,功不可沒,令人敬佩。但是最根本的做法,仍需讓全民各種疾病的發生率下降,健保方能永續。這次COVID-19的全球流行,台灣在衛福部領導下超前部署,全民戴口罩、洗手、隔離檢疫防治極成功而為國際典範。其實同樣精神亦可用於所有重大傷病之預防。而醫療照護改革也應從傳統的論量計酬(pay-by-volume),逐漸朝向「依療效價值給付」(pay-by-value)的方向前進。世界先進各國,針對新進的醫療技術(如癌症免疫療法、細胞療法)都在計量成本效果,評估使病人多活一年且生活品質良好要花多少錢;最近數年亦開始計入各種社會衝擊,如生產力、長期照護等成本,以找出最低成本高效果的臨床指引與衛生政策。本國健保法42條亦有類似規定,要作醫療科技評估。但以健保署每年只有五千萬的研究預算,應付緊急問題尚不夠,較難作長期評估與規劃。我們的研究團隊獲得科技部支持,運用衛福部資科中心的大數據,以及成大醫院癌症中心蒐集到的病人生活品質,得以相當精準地推估各重大傷病之平均餘命(LE,life expectancy);把生活品質計入,可得出該病人之健康餘命(QALE, quality-adjusted life expectancy);如將得病後各個月份健保平均花費乘以存活機率,且按年折現後加總,則可計算該病終身健保花費。再將終身健保花費除以病人的健康餘命,即可算出罹患該疾病的病人,每健康人年花費健保多少錢。如果再利用國家生命表作出每個病人相同性別、年齡匹配之對照組之平均餘命及預期健康餘命,將它們與特定傷病者相減,可得出預防該病可避免多少平均餘命損失(loss-of-LE)或健康餘命損失(loss-of-QALE)。這些計量可按不同疾病及不同預防、診療、復健科技作普遍性比較。我們已算出成功預防一個癌症或重大傷病可為健保省下多少錢,可為個人賺得多少健康量。如附表。 因此我們提出健保永續超前部署之兩大策略:首先,全面推廣預防,努力減少新病人的發生,如此不但國人健康快樂,健保也不需要支付醫療花費;其次,普遍進行健康科技評估;公開的比較各項健康科技的成本效果,計算每多活一個健康人年需花費多少錢,以不斷提升各個疾病診療之價值。舉幾個我們的研究團隊實際評估的例子:(1) 無意識之長期呼吸器依賴病人,台灣的法律原先規定是不可拔管。我們的研究團隊推估,病人每健康人年至少需花費三百萬元,其中家屬自付病人翻身、成人尿布等費用約佔三分之一;此數據間接促成修法,使「兩位專科醫師認定為末期加上一位家屬書面同意即可拔管」。這類病人之健保花費每年點數由2014年約169億,到2019年降為122億,每年省下的數十億元可用於其他疾病之診療。(2) 針對洗腎之兩種方式,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成本效果之比較,我們發現同樣條件的病人,使用血液透析比腹膜透析每健康人年約貴9萬元,終身花費約多花一百萬元,以此數據提供給決策單位參考。(3) 機車騎士因交通事故造成頭部外傷,未戴安全帽者終身會多損失五個健康人年;而戴全罩式安全帽可降低頭傷風險至不戴者之三分之一以下,半罩者只能降至約73%。強制戴安全帽的法規因此得以更順利推動。(4) 心肌梗塞病人如及早進行心導管手術打通栓塞之血管,每個人平均終身約只多花24萬即可多活1.4年;其中50-59歲病人是淨賺健康外加節省健保資源。(5) 我們也評估本國四癌篩檢成效,發現早期診治子宮頸癌、大腸癌及乳癌可賺到患者之平均餘命及生活品質,同時節省健保資源。舉乳癌篩檢為例:當每年篩檢人數超過50萬時,約可診出3000個案,每位終身多活2年、多工作7.8個月,可多賺到約達7億的薪資。全面推廣預防和進行健康科技評估,這兩項工作目前分別由國民健康署和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它們其實是需要與健保署的工作整合的。衛福部可委託學術單位做研究,評估的結果供健保署參考,讓貴的、價值低的健康科技,在資訊透明的情況下,健保不予給付仍能杜絕悠悠之口或不平之鳴。而國民健康署全力推廣預防,建立全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早期發現疾病且予以診療,可節省健保資源並為病人賺得健康餘命,亦應獲得應有的重視。今年六月英國科技委員會(Council of Science & Technology)針對英國全民健保永續經營曾對首相公開建議:應透過真實世界的資料計量出證據,說服全民和各社群全面推廣有效之預防;進而善用資訊科技整合預防、診療、照顧,找出低成本高效果健康路徑。此高見與我們的主張相同。台灣如能推動,相信健保較能永續經營,是為國人之福。※作者簡介:王榮德為成大公衛所名譽講座教授、王富美為成大經濟系教授、劉立凡為成大老年所教授、楊思雋為成大醫院內科助理教授、賴吾為為成大醫院外科教授、黃景祥為中研院統計所特聘研究員。(本文由王榮德醫師授權信望愛刊登,轉載自神學院講師陳鳳翔臉書)

台灣怎麼打BNT疫苗最能建造韌性社會?

■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詹長權 台灣在新冠疫苗進貨青黃不接的時侯,因為有郭台銘永齡基金會、台積電公司、慈濟基金會三個民間組織和公司捐贈給國家1500萬劑的BNT疫苗,讓我國在面臨Delta變異株新冠病毒威脅之際多了一個有用的防疫武器來對抗病毒的侵襲。BNT疫苗跟美國FDA和世界衛生組織緊急授權使用的其他新冠疫苗一樣,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疫苗接種計劃都是從感染、生病、重症、住院、加護治療、死亡風險高的高齡者和原來就有重病者開始施打,然後隨著年齡往下逐步施打,這種疫苗接種的施打方式能讓國家社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保持「低重症、低住院、低加護、低死亡」和「高生活品質健康人年」的最大公共衛生防疫效益。依據郭台銘先生聲稱在年底前BNT疫苗有可能有800萬到900萬劑疫苗以逐週穩定數量的方式送到台灣。一旦如此,我們就可以把BNT做為9月到12月之間台灣新冠疫苗接種的主力疫苗來規劃全民施打。我建議未來這四個月的接種目標應該設定在「極大化新冠肺炎高風險族群完整接種覆蓋率」上,充分利用BNT可以單一品牌使用、可以和AZ混打、可以對青少年施打的三大特性來發揮接種的最大效益。美國CDC最新的真實世界資料顯示:在Delta變異株流行之後「完整完成兩劑疫苗接種超過14天的美國人」相較於「沒有打疫苗、只打一劑疫苗、打完兩劑還不到14天的美國人」有5倍的防止感染、10倍的減少住院和死亡的疫苗保護力(附圖)。 台灣人口目前「沒有打疫苗:只打一劑:打完兩劑」的比例約「45:50:5」,需要加快提升第二劑的覆蓋率才能有效管控Delta病毒株的傳染風險。因此未來幾個月到貨的疫苗不論是AZ、Moderna還是BNT都應該針對已達到應該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已接種過第一劑疫苗的國人優先接種,而且要捨去原來依照身份類別的第一劑施打順序,依照年齡由大而小依序接種。BNT疫苗在這樣子的接種計劃之中可以透過支援AZ第一劑接種第二劑,以較短的第一二劑注射間距完成年長者和青少年接種,來幫助國家提升疫苗接種兩劑完全接種覆蓋率,來提高整個國家對delta變異株新冠病毒的防護能力。要讓BNT疫苗在國家接種計劃中發揮截長補短的救援效益、來提升我國疫苗接種的有效覆蓋率,我們可以考慮延後原本預計9月下旬到校接種國高中BNT疫苗的計劃,如果可以到我國開始施打新冠疫苗的半年後(11-12月)才進行校園接種的話,這樣就有較充裕的時間和空間擴大接種感染新冠肺炎後高住院和死亡風險的老年人和成年人。世界各國的新冠疫苗經驗是大多是,在年長者和成年人接種完成到一個程度後的半年後才開始針對青少年接種。新加坡就是一個例子,在50歲以上成人接種半年後才開始大量接種12歲以上青少年(附圖)。 青少年比較晚接種的原因有三,第一是BNT疫苗的原始緊急授權並沒有含蓋青少年,是後來擴大三期加做青少年族群之後的六個月以後才獲得授權使用。第二是新冠肺炎大流行至今的一個共有現象是兒童和青少年的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都遠低於成人和老人,所以比較沒有施打疫苗的急迫性。第三是公共衛生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疫苗的安全性要求比成人更高,在疫苗嚴重副作用風險沒有釐清之前,大多數國家都不會急於將青少年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劃,即使納入也要充分告知並且取得其觀護者的同意才能施打。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施打BNT疫苗的國家,年屆91歲的瑪格麗特·基南 (Margaret Keenan) 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2019年12月8日06:31接受了人類第一劑BNT疫苗的注射,隨後開始展開為80歲以上的英國人和一些醫療保健人員接種疫苗,隨著年齡高低逐步往下開打的英國國家新冠疫苗接種計劃,至今為止已在16歲以上的英國人達到89%一劑、81%兩劑覆蓋率的接種成果,最近則以1:4的比例進行第一劑和第二劑的接種(附圖)。 但是英國提供疫苗接種專業建議的獨立單位的疫苗接種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到今天仍然不建議英國對12-15歲健康的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即使是在英國首相強生(Johnson) 的政治壓力下仍然維持其立場。JCVI在9月3日的報告中該委員會認為:「疫苗接種的益處略大於潛在的已知危害(心肌炎myocarditis),但承認潛在危害的程度仍然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基於健康角度JCVI認為青少年接種疫苗的獲益幅度太小,無法支持目前對其他健康的12至15歲青少年進行普遍接種計劃的建議。未來隨著關於潛在不良反應的長期數據積累之後,可能有更大的確定性允許委員會重新考慮健康和副作用之間的利弊,此類數據可能還要幾個月才能獲得。」英國在7月19日大膽採取全國一致的解封政策,大舉開放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一年半的所有戴口罩、群聚、社交距離、室內用餐集會、國內外旅遊…等等公共衛生防疫限制,英國社會開始超向與病毒共存、兼顧公衛經濟的Covid-19新常態社會發展。當時英國新冠肺炎7天平均確診個案數約4萬人、死亡數約40人,當時全人口新冠疫苗接種覆蓋率完成一劑約70%、完成兩劑約54%,現在英國新冠肺炎7天平均確診個案數約3.7萬人、死亡數約135人,現在全人口新冠疫苗接種覆蓋率完成一劑約73%、完成兩劑約66%。英國解封之後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惡化的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成功且有效的疫苗接種政策。台灣在未來四個月的疫苗接種計劃如果可以發揮最大的防疫效益,我們也有機會儘早藉由邊境解封與世界重新聯結,藉由社會解封步向公衛和經濟兼顧的Covid-19韌性國家。(轉載自詹長權臉書)

傳了三輪 第四輪還傳不出去 目前屬社區感染 未達社區傳播

■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 沈政男 今天(8日)新增7例。我先講紐西蘭。8月17日出現幾個月來首例本土案例,一驗果然是delta,不令人意外,但,令人意外的是,怎麼傳染的?後來經過基因定序,認定來自澳洲新南威斯,有可能是8月7日有人從境外帶入,但那人在檢疫期間發病,隨即送到醫院,根本找不出來跟8月17日那個本土案例有何關係。當第1例delta出現,紐西蘭隨即四級封城,然後新增案例幾天後就開始下降了,如今只剩奧克蘭在封,而今天新增案例已從最高83降到15。流病模型專家已說,目前紐西蘭R值約等於0.4,幾個禮拜後可能清零。注意清零,elimination,這個關鍵字。舉世滔滔,從新加坡到韓國,都吃了歐美的口水,準備放棄清零,與病毒共存。新加坡今天新增多少?347,持續攀高。台灣今天又有人在說不可能清除delta!要與病毒共存!你去看看那些人,從去年那隻病毒就這麼說了,到了alpha再度這麼說。結果呢?台灣現在有哪一個新增案例是alpha?你講給我聽。講不出來了吧。其實,愛講就讓他們去講,講到天荒地老都沒人理你,因為,台灣從頭到尾就是在清零。打了疫苗仍然要戴口罩,吃飯要保持距離,有案例就趕緊疫調匡列與隔離,必要時大範圍升級警戒等等,這些措施都有一個共通名字:清零手段。還有,不要忘了,國境不能鬆開!任何人進來都要檢疫14天以上。你說,喔,從埃及回來那例家長,檢疫14天以後依然確診,而且有傳染力!我今天看了一個晚上相關報導,以我寫過兩百篇疫情文章的功力,也不能提出一個夠好解釋,但,這就是delta!紐西蘭就是如此。尤其是14天前後都驗了PCR,竟然都是陰性。難道是有了偽陰性嗎?有人說是「陰陰陽陽」!歹勢,「陰陰陽陽」沒有傳染力啦!偽陰性是真的比較可能。你如果幫人採檢過就知道,不是每次都很能順利戳到「紅心」,因為是純手工。不管如何,從此例的幼兒與太太都染疫,鄰居也染疫,而且ct值都比較低,大概就是這波delta疫情的最可能來源了。這麼說來,此例在8月18日檢疫結束回到家,至今總共20天,前後傳了幾輪?在紐西蘭,官方會算給你聽,並且會估計中間失掉的環節,但在台灣,你只能聽我講了。埃及返國那例在第一時間就傳給幼兒、太太與鄰居了,這是第一輪;幼兒到了幼兒園傳給同學,以及鄰居傳給大樓其他鄰居,是第二輪;再來是同學傳給家長與阿嬤,是第三輪。重點來了,以潛伏期約5天來看,第四輪應該已經傳出去了,但,至今還看不到案例。這一波疫情總共匡列上千人,至今就是驗出22人,這大約就是傳了三輪的人數,當然還有幾百人PCR還沒出來,但相信也不會太多。現在,最值得觀察的是,第四輪有沒有傳出去?比如,家長又傳給了同事、朋友或陌生人。現在看起來是not yet。因為,二級警戒+戴口罩+內用保持距離+疫苗覆蓋率,擋在社區門口。在三級警戒的時候,病毒只能在家戶內與少數職場感染,這已是確定的防疫強度,而到了二級警戒,如今看了一個多月下來,其實也在社區建立了防火牆,病毒不容易傳給陌生人。尤其是疫苗覆蓋率越來越高以後,等於追加了保險分。二十天,傳了二十多例,R值是多少?頂多就是2-3。你不要凸槽說,喔,我昨天說1-2。我的疫情評估都是根據數字,如果有最新資料當然就會更新。這樣的R值,跟幼兒園有很大關係,如果是一般社區,應該是更低。比如,現在疫情曝光以後,幼兒園關掉了,接觸者被隔離了,R值就降到原來社區的基礎值。基礎值就是陌生人之間的社區防線不容易被病毒攻破。你看至今這起疫情,都可以劃出傳播鏈,還沒爆發其他不明來源的delta案例,因此,如果按照陳建仁在去年的定義,這是社區感染,還不到社區傳播的程度。傳了二十天,能有這樣的圍堵效果,就因二級警戒+內用保持距離+戴口罩+疫苗覆蓋率。因此,屏東在六月光靠三級警戒就可擋下delta,現在雙北如果升到三級警戒當然也可以,但那是最後手段,在這之前新北先把內用收回,等於是代價較小的手段,乃正確選擇。你看新北這幾天每天篩檢幾千例都是零確診,代表delta沒有滲入社區深處,就只是在家戶與職場傳播。現在最需密切觀察的是室內群聚防線與內用防線,如果有被攻破的趨勢,就必須考慮升到三級警戒。但至今似乎還沒有,not yet。(轉載自沈政男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