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山論見

捍衛文言文,反思108課綱對教育的影響

近日,由北一女教師區桂芝發表的影片在網路上掀起廣泛的討論與反思。區桂芝教師對教育部108課綱的文言文大幅刪減提出質疑,她強調文言文不僅是一種語文工具,更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哲學,而這次的改革可能剝奪了學生們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並影響了品德教育、人格建立的方向。這不僅僅是一場對課綱內容的爭議,更觸及了我們教育體系核心價值與文化傳承的深刻問題。教育部所推動的108課綱,引起了學界及社會的廣泛爭議。在這次改革當中,文言文的大量刪減成為焦點,區桂芝教師的言論點出了這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遺棄,更是對學生品德教育、人格建立的剝奪。文言文不僅僅是一種古老的語文形式,更是培養學生人格、品德的有效途徑。教育部在此次改革中的處置,似乎忽視了這些價值的重要性。教育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石,而文化是教育的根基。我們應該珍惜並保留中華文化的傳統價值,而不是在追求所謂現代化的過程中喪失了根本。文言文中的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等,既是語文的瑰寶,更是蘊藏著智慧的寶庫。若僅片段式教學,學生難以深入體會其中的哲理。這不僅是對學術傳承的損害,更是對學生思辨力、表達能力的削弱。區桂芝教師提到108課綱不讓教導品德教育、人格建立,以及所謂的生命覺醒,完全砍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這使得國文課失去最有系統的生命教材,喪失學習民族最珍貴品德的機會。這些經典文學作品,正是歷史的鏡子,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面對人生的起伏有更深刻的體悟。而在這場針對108課綱的爭議當中,我們不禁反思,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教育?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以及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全面、深刻的體驗?文言文雖然在現代生活中已不再是主流語言,但它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區桂芝教師提到,文言文對提升白話語文的表達水準具有無與倫比的功能,即便不再使用,仍能在思考、表達中發揮潛在的影響。108課綱刪減這一塊的篇幅,或許是為了迎合現代社會的需求,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將古老的智慧與價值完全拋棄?教育不僅是灌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這個多元且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一個有深度、有韌性的教育體系,而不是片面強調現代性而忽略了傳統智慧的價值。學習古典文學作品並非僅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因此,我們應該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找到平衡,保留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同時結合現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同時空中都能受益。捍衛文言文,並非對現代性的排斥,而是在新舊之間建立一座文化的橋樑。教育部應傾聽各方聲音,反思這次課綱調整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需求,以及是否有可能在保留傳統價值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在這場文言文爭議中,我們應該超越單一的意識形態,以開明、包容的態度重新檢視我們的教育目標。文言文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語文表達上,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是中國文化的魂。在現代教育的發展中,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份文化遺產,為下一代建立更豐富、有深度的學習環境。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而言,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篇幅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影響。首先,文言文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其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貫穿於古代經典文學作品之中。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是語言的載體,更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隨著社會現代化的推進,文言文逐漸退出現代生活的主流語境,但其價值不應被忽視。文言文的閱讀可以使人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進而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演變。這種深層次的理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他們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然而,若將文言文在課綱中的地位削弱,可能使這部分的知識流失,導致後代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減少。這不僅可能影響學生對於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感,也可能使中國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失去一部分的生命力。因此,108課綱對文言文的大幅刪減,可能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產生負面影響。在推動教育改革的同時,應該謹慎平衡現代性與傳統價值的關係,以確保學生在接受現代知識的同時,依然能夠深刻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侯友宜政治演說:政治派系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平衡

距離2024年的台灣大選僅不到80天,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仍積極參與競選活動,儘管國內政治局勢複雜,深陷藍白合紛擾。在最近的競選演說中,侯友宜強調了他的政治立場,並提出一系列政策承諾,同時對當前政治環境提出了質疑,特別關注安全議題。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一競選演說的內容,以及侯友宜對台灣政治的影響。侯友宜的競選演說中,他強調安全議題,並提到外交國防委員會委員近期爆發的外遇中國女子事件,以及涉及國防洩密的爭議。他質疑民進黨政府是否能夠嚴肅應對這些問題,同時承諾,如果當選,將成立新特偵組,對所有弊案和洩密事件進行調查。這一立場表明,侯友宜將國家安全視為一個重要政策議題,並將致力於維護台灣的安全。此外,侯友宜提到了對國內政治局勢的一些質疑。他指出,現任政府不僅主張台灣獨立,還在一些政策中顯示出對中國大陸配偶的歧視。這一觀點反映了他對於國內政治氛圍的擔憂,認為政治應該超越藍綠對立,以國家利益為重。侯友宜的政治立場和競選演說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討論。他的支持者認為他在高雄市長任內取得了一些成就,有改革和領導的潛力,並且支持他的政策立場。然而,也有人對他的政治風格和過去的政績提出質疑,認為他是否能夠實現他的政策承諾。這種分歧和辯論在台灣政治中很常見,特別是在選舉期間。在政治派系之間的平衡方面,侯友宜也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他強調執政不應分為藍綠陣營,而是應該超越黨派,以地方政府需求和國家利益為依歸。這種立場表明,他希望在當選後,能夠積極協助地方政府推動地方政策,而不僅僅受限於黨派政治。在台灣政治的當前環境下,侯友宜的競選演說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並引起了人們對國家安全、政治立場和政治風格的思考。隨著選舉日的接近,我們可以預期這些議題將繼續受到關注,同時也將對台灣政治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討論和辯論,以幫助選民更好地理解各候選人的立場和政策,並為台灣的未來做出明智的選擇。

國民黨提出的「民主初選」助力柯文哲氣勢回升

 隨著2024大選日益逼近,多方民調顯示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的選情正呈現回升趨勢。柯文哲陣營最近的氣勢回升有賴於國民黨提出的「民主初選」,該提案讓期待政黨輪替的選民們失去信心。他進一步指出,民主初選除了勞民傷財,公平性難以確保,且防弊機制模糊,因此對此他自己也對民調結果感到不太自信。關於國民黨提出的「認同卡」制度,多數人認為這樣的方式行不通。他舉例提到2000年前連戰曾簽了超過500萬張認同卡,但最終僅獲得200多萬選票,顯示此方式存在明顯的落差。此外,他提到2018年地方選舉時,柯文哲曾經發行過類似的認同卡,但當時候選人簽完卡後,柯文哲才會幫忙站台,而當時列出的16條規章候選人都會打勾,但這些候選人並沒有市場與影響力,只是希望能借助柯文哲的知名度。柯認同卡制度很難過濾出真正認同的選民,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動機。甚至民進黨的支持者也可能去簽國民黨提出的認同卡。此外,查驗身份證也會引發個資問題,而且還可能存在重複投票的疑慮。儘管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競辦組織部副召集人謝龍介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就緒,選票也已經印好,但柯昱安認為這不僅僅是選票的問題。他指出,需要考慮全台灣的投開票設點,並且強調民調已經成為一個廣受一般群眾認可的選舉制度,上一次舉辦民主初選是在1995年的民進黨,至今仍未得到實際應用,顯示其實行存在一定的困難。柯文哲的競選氣勢回升,國民黨所提出的「民主初選」引發了一系列爭議,柯昱安的看法提供了更多洞察,讓選民更了解這一選舉進程的複雜性。這將在2024大選前持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引起更多討論和關注。

「藍白與柯侯配」如果成真 將對台灣政治的未來產生重要影響

在台灣政治舞台上,一個重要的變革即將發生。最近,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提出了一個令人矚目的選項,「侯柯配」或「柯侯配」,無疑是對台灣政治格局的一個巨大挑戰。這個選項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引發了深刻的思考,關於國民黨的未來,關於台灣政治的走向,以及關於國共關係的演變。這一提議似乎對一些人來說是個意外,但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台灣政治近年的發展,就會發現這並非一個孤立的事件。國民黨的地位一直在不斷變化,而台灣政治的複雜性也正在推動著各種可能性。對於這個提議,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來思考,了解其中的種種意義。首先,國民黨長期以來的政治籌碼是國共合作的合作默契。這種合作使國民黨成為了台灣政治的主要力量,但現在這種合作似乎面臨著挑戰。國民黨的存在本身,已經可以被解釋為國共歷史的一部分,而這將永遠是國民黨的首選。然而,這一提議可能會改變這種情況,而這將對台灣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其次,柯文哲在台灣政治中扮演著一個關鍵角色。在第三勢力出現的情況下,他吸引了許多對國民兩黨感到厭煩的選民。他的「野狗戰法」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尤其是在年輕選民中。這使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取得了相當大的支持,並且與國民黨不相上下。對於共產黨來說,柯文哲可能不像國民黨那麼熟悉,因此在柯文哲和國民黨之間押寶,可能是一個風險較低的選擇。這也意味著,柯文哲可能成為台灣政治中的一個新變數,改變了國共之間的政治平衡。然而,柯文哲的最大利益可能不是成為「侯正柯副」的搭擋參選,而是在賴清德一直領先的情況下,挑戰民進黨,並在國會中擴大席次。這樣的情況將使賴清德政府陷入困境,預算可能受到阻礙,行政效能可能受損,最終可能影響政府的表現。這將為柯文哲所領導的政黨創造更多的政治空間,可能導致與國民黨的合作,並進一步改變台灣政治格局。最後,這一提議也標誌著國民黨的轉折時刻。如果「柯正侯副」的搭擋參選真的能夠成為一個百年大黨,那將意味著國民黨對於中央執政已經不再有企圖。治理國家對國民黨來說已經不再重要,取代之的是扮演好在地協力者的角色,以取得中共的好處。這無疑是國民黨一個時代終結的重要訊號,讓人不勝唏噓。總之,「藍白合,柯侯配」的提議引發了對台灣政治格局和國共關係的深刻反思。這是一個具有潛力改變台灣政治的重要時刻,也是對國民黨和柯文哲等政治人物的挑戰。這個提議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聯盟的問題,它關乎台灣政治的未來,以及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我們將繼續密切關注這一發展,並期待看到台灣政治的變革。

【如視我聞】柯文哲提出台灣外交新方向 真能在國際舞臺上找到「平衡點」嗎

■ 理應 隨著2024台灣選舉逐漸逼近,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近日在雷震民主人權紀念講座上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台灣外交政策的新觀點,呼籲尋求特殊關係,推動和平共存,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情勢。他的言論引起廣泛關注,值得深入探討。柯文哲首先回顧了自己向前總統李登輝提問的一個關鍵問題:為何提出兩國論?李登輝的回答是,不要拘泥於名詞,強調「特殊」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一觀點被柯文哲視為解決台灣外交困境的方法,使台灣能夠在國際舞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柯文哲強調,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天都主張台灣是其一部分。這種政治現實要求台灣必須擁有清晰的對外政策。為此,民眾黨中央黨部已成立涉外委員會,分為大陸組和外交組,以應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特殊關係。在這種特殊關係的基礎上,柯文哲提出了他對台灣外交政策的新思考。他認為,從美國和中國的角度來看臺灣,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這一平衡點應該是建立在台灣自主和兩岸和平的基礎上,並維護台灣現有的民主自由政治體制。這樣的政策可以形容為「嚇阻」和「溝通」,即在必要時展示台灣的國防力量,同時保持對話和交流的管道。柯文哲強調,和平是有代價的,台灣不能僅仰賴他國的善意,必須具備足夠的國防力量,同時主張兩岸交流,以增加善意並降低戰爭風險。他指出,台灣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之一,但降低戰爭風險是每個台灣人的責任。在柯文哲的提議下,台灣將不再被簡單地視為「台灣海峽兩岸」,而應被視為「大平洋兩岸」。這一新的外交思維可以幫助台灣在國際舞臺上找到平衡,不僅仰賴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善意,同時也積極參與區域和國際事務。柯文哲的提議為台灣外交政策帶來了新的視野,強調了特殊關係、和平共存和平衡外交的重要性。這一政策觀點在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中,為台灣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道路,使台灣能夠在世界舞臺上保持穩定和繁榮。隨著2024台灣選舉的臨近,我們期待政治領袖能夠進一步探討和實現這一新的外交方向,為台灣的未來帶來更多希望和機遇。台灣的和平、安全和繁榮是全體台灣人民共同的期望,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我們應支持這一新的外交理念,以實現台灣在國際事務中的穩定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