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山論見

【話山論見】維護倫理行為標準 是一個公職人員的基本素養

■ 理應 導言:公職擔任者的倫理行為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切的焦點。最近關於新竹市政府高級官員的住所和車輛的爭議,引發了對於公職倫理的討論。在這裡,我們將探討這些議題,並強調為什麼這些討論對市政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公職倫理的核心:貪污治罪條例在台灣,貪污治罪條例旨在確保公務員不濫用其職權和資源來獲取不當利益。其中一條條文是關於「財產來源不明罪」,其要點是,如果一名公務員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薪水所得「顯不相當」,檢察官可以要求他們提供合理的財產來源說明。如果說明不合理,則可能被視為涉及貪污。以住房為例,如果一位公務員居住在高價值的房產,其薪水是否足以支付這樣的住所?同樣地,如果這套房產不是自購的,是否存在租賃補貼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在侵犯個人隱私,而是要求公職擔任者提供合理的說明,以確保他們沒有濫用職權來獲取財產。公職者的道德責任公職者擔任重要職位,他們有負責任確保市政的公正、透明和有效運作。這包括不僅僅是履行職務,還要維護倫理行為標準。他們不僅僅代表自己,也代表市民,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都應該符合公職倫理的要求。住房、車輛,與市政的關聯為什麼住房和車輛成為公職者倫理討論的焦點?這是因為這些問題直接關係到市政的健康和透明度。市長和其他高官擁有關鍵的決策權,包括土地重劃、都更、建照核發等等,因此,他們的住所可能受到公眾關注,以確保沒有濫用職權。同樣,車輛問題也是關聯到資源使用的問題,是否有不當的使用公款或其他資源的情況。公職倫理的教育重要性最後,我們應該強調公職倫理的教育和宣導。在台灣,有貪污治罪條例等法律框架,但更重要的是確保公職者了解這些法律並遵守它們。個人隱私應受尊重,但在公共利益和市政的透明度之間,需要建立一個平衡。結論:住房和車輛問題不僅僅是關於個人的私事,它們關聯到公職倫理、市政透明度和公共利益。公職者應該遵守法律,提供合理的解釋,以確保市政的健康運作。同時,公職倫理的教育也應該受到重視,以確保公職者了解他們的責任和道德標準,以更好地服務市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市政的公正和透明,讓市民信任他們的選舉官員。

【話山論見】新竹市長奢侈車輛一事引發爭議 公職人員面對公眾理應注重觀感問題

■ 理應 近日,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出訪日本行程引發了一場關於她使用私人車輛的爭議。然而,這場爭議似乎更多地關乎觀感,而非實際情況。本文將就這一議題進行探討,並強調了應該著眼於解決事件的源頭,而非過度強調細節。在高虹安市長出訪日本姐妹市之前,市政府頒布了一份人事令,這一舉動引發了輿論的關注。然而,更引人矚目的是民進黨籍市議員楊玲宜的指控,聲稱高虹安市長平時使用高級私家車輛,包括保時捷,而非遵守公務車輛的標準。這一指控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甚至在市政府作出回應之後,仍未平息。市政府的回應是,市長出行時通常會和同行秘書或人員共乘,並不常使用高級私家車輛。他們還指出,高虹安市長名下並未登記任何車輛。這表明,報導中所指的「百萬名車接送」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即使事實如市政府所述,即市長並未違反公務車輛的使用規定,仍然不能忽視事件中的觀感問題。市政府在回應中提到,市長有時會搭乘Toyota、Suzuki等車種,這顯然不同於報導中對奢侈車的描述。但正是觀感問題引起了爭議,而非事實是否合法。文化局長錢康明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直言市政府在處理此事上的方法拙劣。他指出,市政府應該更注重觀感問題,而不僅僅是法律規定的合法性。他提供了一些建議,例如市長在很遠的地方下車,步行至會場,與市民互動,以改善觀感。這種方法無疑能夠緩解事件的壓力,避免引起更大的騷動。這一爭議提醒我們,政府應該不僅僅關注合法性,還應該重視公眾的觀感和信任。在這個數字化時代,傳播速度極快,一個不當的舉動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爭議,損害政府形象。因此,政府應該謹慎處理類似事件,重視公眾的感受,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來改善觀感。總結而言,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奢侈車輛爭議提醒我們,觀感問題在政治和公共事務中同樣重要。儘管市政府堅稱市長未違法,但觀感問題仍然值得關注和改進。政府應該更加重視公眾的感受,以建立更強大的信任和支持,而不僅僅是合法性的問題。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政府的形象,還有助於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關係。

【社論】2024台灣政黨輪替的可能性有多大

近日,台灣政壇一場有關選舉的民調持續成為焦點。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的競選辦公室召開記者會,針對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發佈的民調結果提出質疑,認為其失去了公信力。而游盈隆在反擊中表示,過去的支持者因政黨內部紛爭和混亂感到疲憊,且在缺乏強大候選人的情況下,民進黨的優勢逐漸顯現。然而,現階段仍有四個多月的時間,局勢仍有變數,正如游盈隆引用的歌詞所言,「愛拼才會贏」。在野黨的選舉形勢變得艱難,主要因為缺乏有力的候選人,並且黨內出現了分歧和攻擊。這種局面是否預示著國民黨已步入「垃圾時間」?游盈隆對此表示,垃圾時間只是比賽中領先30秒的情況,距離選舉還有四個多月,局勢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他提到了歷史的「八年魔咒」,即過去幾屆選舉均呈現黨派輪替的情況,但他同時指出,眼下這一趨勢可能不再明顯。游盈隆表示,台灣選民在2022年地方選舉結束後,已開始傾向於支持政黨輪替,但此刻的情況卻不同。他提到,國民黨的內部紛爭和分歧對支持者造成了困惑,使得候選人的支持率下降。他認為,政黨的內部動盪和對候選人表現的不確定性,以及沒有足夠的冷靜反思,都是導致目前支持率低迷的原因。游盈隆還特別強調了選民的理性,他指出選民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已經開始對候選人的表現進行比較,而並非盲目跟風。在分析選情時,游盈隆也提到了其他候選人,比如郭台銘。他指出,一些國民黨支持者已經轉向支持柯文哲,而柯文哲的支持者中也有一部分是綠營的,這種情況對國民黨的支持率產生了影響。然而,在黨內支持率低迷的情況下,應該更加關注內部的問題,而不是將問題歸咎於民調的樣本和問卷設計。對比而言,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表現出更強的組織能力和選舉經驗,他們對過去七年的施政進行了系統的檢驗,將資源合理分配給民眾,從而獲得了一定的支持。然而,在野黨是否也能展現出同樣的能力,讓選民看到他們有能力取代現任政府,仍然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政黨輪替是否會繼續,取決於各黨能否克服內部的困難和分歧,提供有力的政策和領導,以爭取選民的信任。選民並非傻瓜,他們會通過對各方表現的比較,做出明智的選擇。因此,在剩餘的時間內,各政黨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實力和願景,為台灣的未來做出積極的貢獻。郭台銘的參選對於侯友宜的競選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涵蓋了選民態度、選舉格局和候選人策略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響:1.分流選民支持:郭台銘作為一名知名商界人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支持基礎。他的參選可能會吸引一部分原本支持國民黨的選民轉而支持他。這對侯友宜來說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挑戰,因為他需要與郭台銘爭奪相似的選民群體。2.難以預測的競選格局:郭台銘的參選會在選舉格局中引入更多的不確定性。這可能導致選民的支持分散,使得選舉格局變得難以預測,從而對侯友宜的競選策略產生影響。競選團隊需要密切關注選民動態,根據變化靈活調整。3.競爭激烈程度增加:郭台銘的參選擴大了候選人陣營,使得整個選舉過程更加激烈。侯友宜需要與更多對手競爭,包括來自其他黨派的候選人,這可能要求他進一步提升競選策略和政策議程。4.媒體關注分散:郭台銘的參選將吸引大量媒體關注,可能導致侯友宜的競選活動和政策主張在媒體上受到較少關注。這需要侯友宜在傳播方面尋求更多創新和策略性,以確保他的聲音不會被淹沒。5.政策議程調整:郭台銘可能會提出一些新的政策議題或優先事項,這可能迫使侯友宜重新評估自己的政策議程,以保持與選民的連接並回應選民關切。6.組織資源配置:郭台銘的參選可能會競爭國民黨的組織資源,例如義工、競選團隊等。侯友宜需要在資源配置上做出明智的決策,以確保他的競選能夠順利進行。綜上所述,郭台銘的參選對於侯友宜來說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他需要靈活應對,適應競選局勢的變化,並確保自己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爭取選民的支持。國民黨面臨郭台銘參選所帶來的問題,需要綜合性的策略來解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舉措:1.內部團結與合作:國民黨應該在黨內促進團結和合作,避免出現內部分裂。凝聚各派系的共識,共同為黨的成功參選和團結努力。2.制定清晰的政策議程:黨內應制定清晰明確的政策議程,吸引選民的關注。這些政策議程應該關注台灣的關鍵問題,解決人們關心的經濟、社會和安全等議題。3.突出候選人特點:侯友宜作為國民黨的候選人,他的政治理念、領導能力和經驗應該被突出展示。凸顯他的優勢,向選民傳達他是最佳人選的資訊。4.發揮黨的組織力量:利用國民黨的組織網路和資源,積極進行選民動員和宣傳。有組織的志願者團隊可以有力地傳播候選人的資訊,爭取選民支持。5.針對選民關切:研究選民的關切和需求,提出務實的政策方案,以解決民眾實際問題。與選民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加強黨與人民之間的信任。6.強化媒體和社交媒體策略:在媒體上展示候選人的政策主張和能力,通過社交媒體與年輕選民互動,加強與選民之間的溝通。7.制定選舉策略:針對郭台銘的參選,國民黨需要制定靈活的選舉策略。根據競選局勢的變化,調整候選人的行程安排、政策宣傳等,以應對不同的情況。8.加強政黨形象塑造:國民黨應該努力改善其形象,展現一個現代、開放、有活力的政黨。這可以幫助吸引更多年輕選民和中間選民的支持。9.擴大支持基礎:國民黨應該在不同群體中尋求支持,包括青年、女性、農村地區等。通過針對不同人群的宣傳和政策,爭取更廣泛的支持。10.積極應對競爭:面對多方競爭,國民黨需要有更高的政治智慧和策略,靈活應對競爭對手的攻擊和行動。綜合而言,國民黨需要在內部團結、政策議程、宣傳傳播、選舉策略等方面採取綜合性的舉措,以應對郭台銘參選所帶來的挑戰,為競選取得成功制定合適的路線。

【社論】郭台銘參選是一場引人深思的政治博弈

近日,鴻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宣佈參加2024年台灣大選,為政治舞台增添了新的變數。他所提出的「非綠聯合競選平台」呼籲在野陣營候選人共同合作,不禁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然而,在台灣政壇長期觀察的澳洲大學教授的分析卻指出,郭台銘的參選可能會在政治版圖上產生出人意料的影響,最終受益者可能是國民黨的候選人侯友宜。德國之聲報導指出,郭台銘的參選無疑進一步分裂了反對派的選票。同時,他的加入也稍微加劇了原本就存在的反對派內部團結問題。儘管如此,郭台銘與柯文哲支持者之間的共通點使得他的參選可能對柯文哲造成更大的打擊,而非侯友宜。這或許在表面上有些矛盾,但這樣的情況在政治博弈中並不罕見。關鍵在於,如果侯友宜的團隊能夠以風度應對這一局勢發展,長遠來看,郭台銘的參選可能會對侯友宜產生積極的影響。郭台銘參選的消息迅速在社會媒體上引發熱烈討論。他的支持者紛紛表示,台灣需要專注於經濟領域的領袖,並期盼著台灣經濟的蓬勃發展。然而,在大陸的社交平台上,也有網友對此提出質疑,指出郭台銘曾在過去的政治博弈中幫助推動某些結果,並認為他此次參選可能會對侯友宜造成類似的影響。然而,這樣的分析忽略了政治場景的複雜性,以及選民的多元化想法。從這一局勢中可以看出,台灣政治正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局之中。候選人的參選宣言不僅是一種政治表演,更是一場複雜的博弈,涉及到選民的情感、價值觀和政治立場。這也提醒我們,在政治活動過程中,候選人的決策和選民的反應總是相互影響的,而結果往往超乎我們的預期。因此,對於郭台銘的參選和他所提出的「非綠聯合競選平台」,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性的態度。政治是一場長期的遊戲,結局可能會超越眼前的瞬間。無論結果如何,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尊重選民的選擇,並保持對於民主制度的信心。在這個充滿變數和不確定性的政治時刻,讓我們共同關注台灣的未來,並思考如何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和穩定的社會。郭台銘參選將對台灣政壇產生哪些影響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決定參選的政治動向,不禁讓人反思他對政治舞台的影響力及角色定位。在這個政治格局中,我們見證了一場較量,涉及到了不同的政治力量和理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郭台銘所展現的陣容和表現,似乎未能引發民眾期待的新面貌。這讓人思考,未來的政治局勢是否會因此有所變化。與此同時,隨著另一位政治人物的聲勢逐漸上升,外界開始質疑郭台銘的政治計畫。民調數據也顯示,他在民眾支持度方面存在不小的挑戰。這一切都讓人想起童話故事中的「三隻小豬」,然而這個比喻或許並不恰當。我們不禁思考,他是否真的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建立穩固堅實基礎的「豬小弟」,還是更像他所批評的那隻破壞秩序的大野狼?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此外,我們也應該反思,郭台銘的政治陣營是否能夠吸引更多具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人士。他的支持者是否僅限於少數知名政治人物,而缺乏更多的廣泛支持?在這個政治局勢下,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策略和風格。郭台銘選擇以一種強硬的姿態參與政治,但這是否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值得深思。他的行動是否真正體現了民意?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反思的問題。總之,郭台銘的政治動向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和關注。他的表現,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治理念,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在政治的舞台上,唯有真正的民意支持和公信力,才能夠引領國家走向更好的未來。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提議與其他政治人物共同喝民主咖啡,這種舉動在政治上是一種值得關注的舉措。這種類型的互動可能具有幾方面的影響和意義:政治對話與合作:提議共同喝咖啡顯示了郭台銘希望促進政治對話和跨黨派合作的意願。透過面對面的對話,政治人物可能能夠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場和政策觀點,有助於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推動國家的發展。民主價值:民主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而喝民主咖啡的提議也體現了政治參與和公開對話的民主精神。這種舉動有助於增加政治透明度,讓公眾更容易理解政治人物的想法和決策過程。團結與和解:在政治場域中,黨派之間的分歧常常導致對抗和對立。然而,共同喝咖啡的舉動可能有助於減少敵對情緒,促進不同政治陣營之間的團結和和解。這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是有益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共同喝咖啡雖然有其正面的一面,但也可能面臨一些挑戰:表面性的互動:有時政治人物可能只是在表面上進行對話,而實際上並未達成實質性的合作或共識。這樣的互動可能只是象徵性的,缺乏具體的成果。政治算計:共同喝咖啡的提議也可能被解讀為政治算計,特別是在選舉前夕。人們可能會懷疑這種舉動是否只是為了拉攏選民或取得某種政治利益。總之,郭台銘的參選肯定會對台灣政壇產生不曾有過的影響,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非綠」已崩潰 「棄藍」正當道!

■媒體人 黃創夏 令人驚艷,前苗栗縣長徐耀昌的文字表達團隊能力竟如此之好,他向國民黨告別的千字文中「侯友宜四大罪」鏗鏘有力、淺顯易懂,宣告國民黨即將大爆發「退黨有理、反侯無罪」!這個發展更重要的意義是:國民黨自欺欺人「非綠大聯盟」的「國王的新衣」被戳破了,一直幻想「只要團結,就能班師回朝」的「泛藍術士」(以他們最近的表現,只能是「術士」,談不上「策士」)都自證只是個笑話!他們眼中只看到了去年縣市長大選的「討厭民進黨」,卻一直沒有勇氣去面對更大數量的「不屑國民黨」,「前提假設」都已經如此離譜了,所有的推演和過程,當然只能是荒謬!《美麗島電子報》最近持續公佈「第21波」以後的數波滾動民調,郭台銘目前啟動連署爭取門票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在「四腳督」情況之下,賴清德穩定的還是穩居「三成」以上而且直逼四成,有突破天花板之勢!柯文哲、侯友宜和郭台銘都低於「兩成」,三個人都只是在掙扎,長時間多份民調都有共通趨勢,就是三人都是「一成不變」的格局。更重要的現象是,三人都有鐵粉,民調的細部結構分析,更是顯示支持群的本質各有特色,根本很少會有流動,大不了就是不投票。這些現象已經透露了所謂的「非綠」並不是一個可以相容和流通的大水池,其實根本就不相容,光靠一個「下架民進黨」的義和團式囈語,並不足以造成其中必然的「棄保」!事實上,這一波《美麗島電子報》特別公佈了在「非綠」選民中的「棄保」意向,題目是「有人說明年大選的目標是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就應該投給侯友宜、柯文哲或郭台銘三位候選人當中,民調最高的?」結果只有「略多於三成」贊同,而有「高於五成以上」反對,其中不論是侯友宜、柯文哲或郭台銘的支持群當中,都超過半數以上反對這種說法!這樣的局勢更說明瞭,如果只是要靠「下架民進黨」就可以促成根本在特質上就很不相容的各個「所謂非綠」支持群,癡人說夢,只是笑話!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有公佈「看好度」的相關民調資料上,賴清德遠遠領先高達「58%」,而「看好度」第二名的柯文哲和第三名的侯友宜,看好度只有過一成多,幾乎是他們自己支持度的一半左右。反正不可能會贏的選舉了,乾脆造反找自己的出路吧……這段日子以來,國民黨的那些「宮廷藍」一直算計錯誤的是:自己破落了卻還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什麼「挺著胸膛倒下去」之閉門造車和脅迫逞威,沾沾自喜在做白日夢!終將逼迫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奴隸」的國民黨內各種受盡輕蔑與利用的各種勢力決心集結大反撲,進行逆襲了!(轉載自黃創夏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