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山論見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第三勢力?

■時代力量黨主席 王婉諭 一、民主內戰與第三勢力我們還是要快速回顧歷史,回到「為什麼需要第三勢力」這個問題被提出的時空背景。周奕成先生提出的第三社會論,清楚勾勒了「藍綠民主內戰」的社會背景。他認為,藍綠對抗源自於兩個社會集團的鬥爭,他們有不同的生命經驗與世代記憶,因而在意識型態、政治主張上,有著你死我活、無法調和的對立。他們以消滅對方為職志,每四年一次的選舉,就是雙方血脈賁張的戰場。為了招兵買馬,他們無所不用其極挑動台灣社會的情緒,把鬱悶轉為憤怒,把不平轉為妒恨,只為了在戰時殲滅對方。當「各政黨就形同人民相互對抗的集團」、「政黨為了爭奪政治地位及權力而捨棄國家的利益,互相仇視、敵對」(林義雄語),民主內撕裂了台灣,拖住社會進步的腳步,所以我們需要超越藍綠內戰的第三勢力。第三社會黨是21世紀後台灣的第一次嘗試,可惜台灣社會還沒有足夠的條件。然而近十年後,當政治機會浮現,社會基礎逐漸成熟,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台灣民眾黨等第三勢力政黨粉墨登場時,民主內戰的業力仍未褪去。一說起政治,台灣人仍舊充滿情緒張力,憤恨不平仍是政治能量的沃土,藍綠宣傳機器打磨多年,讓人民輕易敵視人民的意識型態,依舊深植人心。那些藍綠集團豢養的媒體、名嘴,那些決定資源分配規則的金融地產集團,那些壟斷社會資源的地方派系都還在那裡。對於第三勢力政黨而言,它們是必須謹慎以對的雷區,卻也是攫取資源,求取壯大發展的沃土。究竟是要拋棄民主內戰的武器,還是要撿起民主內戰的槍砲彈藥,用延續民主內戰的方式壯大自己,每一個第三勢力政黨,在每一個時刻,都會面臨這樣的抉擇。我必須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二、時代力量與民眾黨的選擇面對這些抉擇,時代力量與民眾黨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發展戰略。戰略上,柯文哲以終結藍綠惡鬥登場,卻以延續民主內戰、重新劃分戰場取得了穩固的政治定位,他把藍綠內戰,轉化為對執政者的戰爭,把藍綠內戰重新定義為非綠對綠的內戰。柯文哲是如何達到這個戰略結論的,我無從得知,但我能同意,這是一個合理的擴張策略選擇。因為他從2014年的選舉經驗清楚知道,包圍一個落居下風的執政者,很容易獲得廣大的社會支持。2014年他是泛綠陣營的代表人物,2020年後的柯文哲當然有理由相信,他可以成為非綠陣營的領頭羊,因為他面對的是一個綜合戰力遠不如民進黨的國民黨。在戰術上,民眾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過去民進黨對付國民黨的方法來對付民進黨。誰說話最兇狠,最具羞辱性,誰最能對抗執政者,誰就是最盡責的在野黨。在柯文哲的戰術指導下,民眾黨徹底落實過去民進黨的羞辱式問政作戰,遠比笨拙遲緩的國民黨更吸睛。以立法院來說,民眾黨的委員召開大量的記者會,把問政監督降格為製造標題,把製造大量套版式的質疑,當成有在監督的指標。我在立法院的經驗告訴我,那是一種虛假的問政監督,解決問題不是他們的目的,製造新聞曝光,營造監督形象才是。當然這並不是說,民眾黨沒有想要解決問題的政治人物,但他們難以抵擋這種流於表面的問政風格,也必須配合黨的意志,大量演出這種製造標題的拙劣戲碼。然而在「有在監督」的媒體形象背後,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聚集最多的鈔票與選票,柯文哲把「撿到籃子都是菜」進行到底,大剌剌的與地方派系尋求合作,吸納不見容於藍綠,或是騎驢找馬的政治頭人。2022九合一大選以來,民眾黨試圖結盟的地方勢力,包含以土方砂石起家的苗栗鍾東錦系統、台中海線顏清標家族、還有惡名昭彰的嘉義蕭家班等。當然,還有許多歪七扭八、前科累累的個體戶,通通成為柯文哲旗下的加盟店。所以,柯文哲有意識的繼承、運用了兩個民主內戰的遺續。一是繼承了民主內戰的敵我意識,徹底學習民進黨的鬥爭手法,煽動人民對抗人民;二是運用了藍綠統治集團散落在外的兵馬勢力,做起資源回收、借殼上市的勾當。當柯文哲選擇了阻力最小,也最適合拓展政治版圖的一條路,民主內戰的情緒邏輯、統治結構,當然非常輕易的襲奪了第三勢力的想像。打著第三勢力超越藍綠旗幟的柯文哲,搖身一變為非綠陣營的頭號人物。過去這幾年,時代力量有意識的在抗拒這些誘惑。時力沒有加入綠與非綠的戰爭,而是努力保有自己的主體性;時力的問政遠較民眾黨切事紮實,解決了不少艱難的課題,但是口味沒有那麼重、鎂光燈沒有那麼多;時力沒有忘記成為青年參政平台的使命,一直用遠高於民眾黨的篩選標準,挑選藍綠集團外的政治夥伴。這個過程吃力不討好,未必能滿足選民嗜血的眼球,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只是我始終認為,第三勢力的想像是珍貴的,第三勢力的形成是值得追求的。為了壯大自身而交換靈魂,這種事情我做不到。然而問題不能停在這裡。我們必須要追問:為什麼真正的第三勢力路線,被虛假的第三勢力路線超車?為什麼台灣社會,還沒有第三勢力足以穩健發展的基礎?答案,還是要到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的變與不變中去尋找。三、第三勢力的政治與社會基礎過去許多人曾抱持一種非常樂觀的看法:解嚴後出生的新世代,將形成第三勢力穩固的社會基礎,解開藍綠惡鬥的死結。然而歷史告訴我們,318運動後,我們先是經歷了的柯文哲現象,接著是時代力量的崛起,然後就是韓國瑜旋風,以及現在的柯文哲。有一種看法認為,第三勢力的發展,已經讓位於民粹政治的發展。然而全球民粹主義比較能解釋韓國瑜的崛起,比較難以概括支持柯文哲的社會基礎,因為低薪的「非技術工人」與收入較高的「新中產階級」,是支持柯文哲的兩個重要版塊。那我們就要問,為什麼撐起柯文哲的「非技術工人」與「新中產階級」,沒有辦法制約、修正柯文哲,讓他走向超越藍綠、終結內戰的第三勢力路線?而是讓柯文哲走進了民主內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這個擴大,至少有三股值得留意的現象:一是非技術工人、低薪服務業越來越難分享到經濟成長的過程;二是台灣的ICT產業打造了一群相對富裕的新中產階級;三是資本、稅制的鬆綁,讓金權地產集團掠奪了社會更多的財富,取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當金權地產集團從土地的主人變成國家的主人,深刻影響了台灣的內政走向,你很難相信政治是有用的。正是這種低落的政治效能感,團結了「非技術工人」與「新中產階級」。當政治是無用的,你怎能反對垃圾不分藍綠?當統治菁英難以回應人民的需要,你怎能不相信他們是充滿陰謀的集團?當行政立法程序難以取信於民,你怎能不相信「政治不難、找回良心而已」?柯文哲與韓國瑜沒有提出解答,他們僅僅是共感、詮釋了面對政治的無力,面對政治的失敗主義,就獲取了可觀的社會支持。為了同理、餵養這種無力感,政治立場凌駕了政策討論,政治攻防退化為取暖支持者的心靈撫慰。連挑戰金權地產集團的結構性改革,也都讓位給打倒權貴司法的抓壞人與爆料秀。選民只因為無力感獲得了同理,就認同了後面的那個人,不論他提出那個答案有多麼虛妄倒退。這就是台灣今日的寫照。可是,為什麼我們不解決這種無力感的根源?為什麼我們不挑戰豢養金權政治的私費選舉,挑戰有權無責的憲政體制?為什麼我們不改變畸形的國會選制,採用聯立制納入更多政黨比例代表,讓多元的聲音進入國會?正是這些政治制度,系統性的阻斷人民參與,穩定生產無力感,催生了民粹政客,打壓了民主政治,抑制了第三勢力,延續了民主內戰。四、第三勢力的使命這就是第三勢力的使命。我們必須改革系統性阻斷人民參與、穩定生產無力感的憲政制度,我們必須拒絕延續民主內戰的誘惑,拒絕餵養無力感的政治行動,拒絕用重述問題來代替提出解決方案。一句話,第三勢力必須建構自己的政治與社會基礎,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否則第三勢力一旦加入民主內戰,只會增添社會的怨懟,無助於政黨的和解、社會的覺醒和國家的進步,取消了自身的存在意義。第三勢力必須充滿覺察的檢視自己的行動,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這樣做,有沒有擴大第三勢力得以穩定發展的社會與政治基礎,有沒有用超越民主內戰的方式,爭取更多的盟友和支持。具體而言,我認為第三勢力有三項不可迴避的使命。第一,我們必須用協商民主終結民主內戰,以尋求共識取代餵養仇恨。第二,我們必須用多黨民主替代兩黨民主,推動終結政黨惡鬥的修憲工程,讓多元的聲音取得政治代表,讓經濟資力不再成為參政的門檻。第三,我們必須用社會民主挑戰社會壟斷,舉起分配正義的旗幟,改革社會的資源汲取與再分配機制,打破金權地產集團的壟斷控制。這三項使命,就是時代力量創黨主張「國家正常化」的精神核心。時代力量雖然是小黨,但必須是理念清晰的好黨,我們要長大,但我們必須謹慎的長大。我們必須節制藍綠白三黨的內戰與內耗,我們必須提出關鍵的改革議程,在國會扮演關鍵少數,推動協商民主、多黨民主、社會民主這三項使命。台灣需要這樣的第三勢力,我也會拼盡全力,讓時代力量實現第三勢力的使命。過去做得不夠多、不夠好,但我相信只要反求諸己、不忘其志,台灣社會仍舊會需要時代力量。我是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請大家時時鞭策,拭目以待。(轉載自王婉諭臉書)

【話山論見】綜觀審計部報告可看到台灣面臨一系列問題 民進黨政府理應傾聽民意積極改善執政表現

■ 映丞 近日,民進黨內部傳出賴清德認為不滿民進黨的聲音都是認知作戰,並呼籲黨內加強對外論述。同時,民進黨也計劃在全台舉辦政績說明會,以回應對執政表現的質疑。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審計部最近出具的總決算審核報告,其中揭示了一系列嚴峻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民進黨應該如何回應,並採取實質性的改善措施?審計部報告指出,在蔡政府七年多的執政期間,將編列特別預算常態化,共提出11項特別預算,總金額高達2兆955億元,且全部依靠舉債支應。到去年底,這些預算的債務未償餘額已高達5兆6997億元。換言之,蔡政府所宣稱的台灣經濟繁榮,很可能是建立在未來子孫的背負巨債的假像之上。若不及時解決這些財政問題,台灣將有可能陷入債務困境,債留子孫、曾孫乃至玄孫、來孫都難以絕跡。此外,審計部報告還揭示了民進黨在預算編列方面放水流的情況。例如,為了推動2025年的非核家園政策,中央政府大力推廣漁電共生,但審計部指出其管控失靈。交通部多年來編列了11億多元用於改善交通安全,然而,去年交通事故受傷人數卻達到近50萬人,創下10年來的新高,而且還被OECD點名是交通安全高風險國家。顯然,民進黨在某些議題上對於預算運用存在明顯不足之處。更為嚴重的是,審計部報告也指出了民進黨在人民關切的議題上未能充分關注的情況。例如,2018年推動的「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並未能有效關注未婚族群,未能扭轉總生育率下滑的趨勢。至於眾人關心的酒駕問題,審計部指出超過22億的酒駕罰金,法務部僅追回2億多元,只有1成,這讓酒駕慣犯肆無忌憚。對於審計部報告揭示的這些問題,民進黨是否有清楚地看到,並且是否願意真誠回應和改進呢?政治人物與政黨應該時刻謙卑虛心,務實面對問題,而不是將所有批評視為認知作戰,更不應僅以政績說明會來回應質疑。我們期待看到民進黨能夠認真面對這些問題,並積極改善執政表現。台灣是個多元民主社會,政治環境的多元性也是我們的特色之一。政黨間的辯論和不同意見都是正常現象,但不可否認,我們必須以事實為依歸,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對於政治人物而言,應以人民的福祉為優先,積極處理財政問題、強化預算管理,讓預算的運用更加透明、有效。而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我們也應持續關注政府的施政表現,提出批評與建議,推動台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綜觀審計部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台灣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和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僅僅依賴政府單一力量的改變。政府與民眾應共同努力,建立開放的溝通機制,擴大對話,共同解決問題,推動台灣朝向更加繁榮穩健的未來。首先,政府應該尊重民眾對於公共事務的意見,鼓勵更多參與式民主的實踐,例如舉辦公開座談、聆聽民意等,以確保政策的制定更為全面和包容。其次,政府應加強資訊透明度,提供更多準確、完整的資料供民眾參考,讓民眾對政府的決策過程有更深入的瞭解。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建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也有助於防止誤解和誤導的產生。除了政府的努力,民眾也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發揮公民意識,透過合理、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共討論的品質和結果有效,避免偏激觀點對社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此外,媒體也應肩負起傳遞準確資訊的重責大任,不只是報導政府宣傳,更應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深入探討問題的核心,提供多元觀點的評論,讓民眾能夠從不同角度瞭解議題,形成客觀理性的判斷。最後,台灣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的創新和創業精神。透過提供更完善的創業環境、降低創業門檻,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於創新產業,進一步推動台灣的經濟發展。總結來說,政府與民眾共同努力,建立開放溝通機制,擴大對話,共同解決問題,是台灣走向繁榮與進步的關鍵。政府應傾聽民意,增進資訊透明度,民眾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媒體應扮演監督角色,社會各界應鼓勵創新創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攜手共進,實現台灣更加繁榮穩健的未來。

【話山論見】台灣政壇的怪現象與選舉困境

■ 映丞 2024大選即將來臨,然而台灣政壇卻出現了極為奇特的氛圍。過半數的民意希望第四次政黨輪替,但多數人相信民進黨的賴清德「躺著都能當選」,這種怪現象的原因很簡單,民進黨不思進取,沒有向中間靠攏,也未積極爭取中間選民,而在野最大黨──國民黨──不知如何營造進取氛圍,從徵召確定迄今近兩個月,依舊混亂一團。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內,國民黨由去年底九合一選舉大勝的氣勢一落千里。對於政治版圖的變化,柯文哲當選後成為一個重要因素,民眾黨的聲勢突飛猛進,呈現非綠色系第一選擇的架勢。柯文哲早早宣告若當選將組成聯合政府,不論這會走向「聯合政府」或「內閣制」,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柯文哲當選,「非綠」可能轉而成為「非藍」。在柯文哲的領導下,只要民進黨仍然是國會最大黨,或與民眾黨選擇合作,便能囊括國會多數席次,而這也將使得他穩坐釣魚台。然而,國民黨內部的分裂問題可能成為推倒該黨的關鍵因素。過去曾經提名韓國瑜的國民黨,現在則為郭台銘所主導。不論是四年前的初選,還是四年後的徵召,國民黨內部都顯露出分裂的問題,無法形成統一意見。分裂成為國民黨的特色,讓該黨在選戰中面臨極大的挑戰。國民黨需要找回團結,展現進取的姿態,才有可能贏得選民的支持。徐巧芯和鄭麗文等國民黨的戰力之士也出現游移不定的情況,不論是提倡「換侯」還是為郭台銘的粉絲見面會當主持人,她們對於自己在選戰中的定位都顯得有些矛盾。國民黨的戰力需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尋求統一的意見,而非自相殘殺。在政治版圖的怪現象中,柯文哲以一人撐起了民眾黨,國民黨則是眾志拆城,這或許將成為2024大選的重要特色。然而,不論結果如何,當選後的治理將是一個重大挑戰。若賴清德當選,他將面臨解決台灣社會許多現實問題的壓力。首先,他必須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提振台灣的競爭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改善許多人民的生活狀況。同時,他必須處理與中國的關係,維持台海穩定,並確保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不受損害。另一方面,如果柯文哲當選,他將需要面對台灣政治體系的挑戰。柯文哲所代表的民眾黨並非主要的執政黨,因此,他必須與其他政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或建立內閣制度。這將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政治議程上達成共識,並克服不同政治立場之間的分歧。無論是賴清德還是柯文哲當選,都必須面對國內外的挑戰,並迅速採取有效的措施應對。台灣正處於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不斷變化的時期,未來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與挑戰。因此,新當選的必須具備領導力、遠見和決斷力,以積極應對各種挑戰,並帶領台灣走向更穩健、繁榮的未來。不僅如此,新當選者還需要重視台灣內部的社會問題,如收入不均、貧富差距、青年失業等議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跨越不同政治立場的合作,追求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目標。在治理過程中,還應重視台灣的國際地位與外交關係。中國大陸的壓力持續存在,而國際間也存在對台灣的不確定因素。因此,維護台灣的主權與地位,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將是當選必須優先考慮的重要課題。總之,2024大選將是台灣政治發展的重要一刻,無論是民進黨的賴清德還是民眾黨的柯文哲當選,都將面臨重大挑戰。唯有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凝聚全台灣人民的共識和力量,才能共同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台灣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與希望。

前鎮漁港需要被重視 但有「兩件事」要提醒高雄市政府

■國民黨立委參選人 李明璇 這幾天大家對前鎮漁港獲前瞻計畫81億有很多討論,作為在地立委參選人、高雄女兒,我也認識幾位高雄的遠洋漁業界大佬,我很清楚知道,台灣擁有世界一流的遠洋漁船船隊,就在前鎮漁港,前鎮漁港需要被重視。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跟大家說,前鎮漁港不只是前鎮人的驕傲,更是高雄人的驕傲,也值得成為台灣人的驕傲。它不只是高雄最大、還是全台最大的遠洋漁港,而且全台灣漁獲量最多,且能停泊最大噸級的漁船,前鎮漁港為全國級的遠洋漁業重鎮,這是事實。幾個2021年的數據給大家參考:遠洋漁戶數:高雄4,245,佔全國79%遠洋漁業生產量:高雄221,875頓,前鎮漁港佔全國9成遠洋漁業生產量佔漁業生產量比重:高雄8成4簡單來說,高雄漁業靠遠洋,而台灣遠洋漁業靠高雄。所以改善前鎮漁港,關乎台灣的漁業競爭力。我們擁有一級棒的遠洋漁船船隊,捕撈魷魚、鮪魚、秋刀魚等供應全世界,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漁港硬體設施十分老舊,這對辛苦討海的漁民朋友來說,工作環境相當辛苦。所以向來苦民所苦的韓國瑜市長,當年才會為高雄漁民請命,非常積極向中央政府爭取改建預算。例如建造舒適的休憩空間、基本能盥洗的地方,不僅讓本國漁工受到照顧、也讓外籍漁工看見台灣的好。後來蘇貞昌同意擴大補助到50億,但卻是在陳其邁上任第二天。(好奇怪 真的很巧)灑幣、舉債、酬庸、分贓,是近年來許多民眾對執政黨的看法,所以看到蔡政府一口氣就投入鉅款,自然會引起社會觀感不好、引發許多討論和監督。但是我也要跟大家說,高雄人是善良、熱情、古意、重感情的。所以拋開對民進黨的不信任,理性深入瞭解後,我們回歸問題本質:一座50年來沒有重大修繕的台灣遠洋漁業重鎮,值不值得改建?我告訴大家,絕對值得。甚至我願意親自上台北,向大家說明前鎮遠洋漁業有多強,值得有一座好漁港。我是正港高雄人,期待前鎮漁港煥然一新之後,能提升我國海洋產業、帶動港都經濟觀光發展,更能讓台灣的遠洋漁業繼續發光發熱。關於有民眾擔心81億 會被民進黨濫用的部分我也跟大家保證,如果李明璇有這個榮幸,獲得選民認同,當上立委,我一定會善盡職責監督預算,讓人民納稅錢都花在刀口上,一分一毛都不被浪費!讓前鎮漁港改建啟用時,必須達到預設目標,不要讓台灣人失望。但有兩件事,我要提醒高雄市政府:❶前幾天審計部剛出爐的審核報告,就直接點名「高市府對前鎮漁港再造的規劃設計及監造」並不夠周延,要檢討改進。點名「海洋局」:辦理高雄市漁民服務中心及漁會大樓外觀修繕等工程,惟規劃設計及監造尚欠周延,要檢討改進。再點名「水利局」:前鎮漁港雨污水下水道系統,場域內部分污染源事業用戶未配合接管,而且水污染防治許可證未獲核發,要檢討改進。不僅執行過程有檢討之處要改善,這個眾所矚目的「前瞻計畫」,雖然大力補助高雄發展,但根據審計部報告,也很清楚說明「高雄必須負擔近700億的自籌款」。財政紀律一直是我關注的議題,在全力支持高雄發展的同時,必須全力為高雄市民做好把關工作,兼顧高雄發展與財政穩健的平衡。❷最後,我還有個疑問,為什麼瑞助營造能得標前鎮漁港20多億的「多功能水產品運銷中心」統包工程?這家公司有著離譜偷工減料、發生多次嚴重職災工安、還違反勞動法令多達235次的前科,卻能從設計、監造、施工等等,直接統包一條龍。前鎮漁港如此重要,斥資甚鉅,竟由一家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廠商來負責,請問有什麼特殊理由可以得標?麻煩政府出來說清楚。(圖文轉載自李明璇臉書)

【話山論見】侯友宜能「塑造台灣認同的挑戰與展望」

■ 理應 近日,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接受了日本媒體NHK和朝日新聞的專訪,討論了未來當選後的期望與台灣與國際間的關係。在這次專訪中,朝日新聞對於台灣民眾的認同問題提出了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問題:如果當被問及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侯友宜會如何回答?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島嶼,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其認同議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自從政治局勢發生轉變後,台灣的認同議題也因此變得更加複雜和敏感。有許多智庫和大學進行過針對民眾認同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的認同群體有著各種不同的回答。對於這樣的問題,侯友宜給出了他的回應,但報導中並未詳細透露他的具體答案。然而,無論侯友宜如何回答,認同問題本身已經成為塑造台灣認同的挑戰之一。台灣的認同議題不僅是內部問題,也牽涉到國際層面。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動,台灣必須在各國的認知中確立自己的地位。不僅是台灣人民,全球社會都對台灣的認同議題感興趣。台灣所面臨的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還涉及到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形象與定位。面對這樣的挑戰,侯友宜作為參選人,需要對台灣的認同議題有清晰的理解和回應。在未來當選的情況下,他將面對更多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台灣與國際間的外交關係、經濟發展、社會改革等等。如何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將直接影響台灣的未來。塑造台灣認同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政治人物需要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不同的認同群體,並尋求建立共識的方式。同時,台灣也應該更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展現自己在全球社會中的價值和貢獻。無論如何,台灣的認同問題應該是一個讓所有台灣人共同參與的議題,而不僅僅是由政治人物回答。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努力和共識,台灣才能夠更積極地面對這個問題,並在國際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根據報導,侯友宜在接受朝日新聞專訪時被問及若遇到被問「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的認同問題,具體的回答內容並未詳細透露。因此,依據目前所提供的資料,無法確定他是否認同「一個中國」。值得注意的是,認同問題一向是台灣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一個敏感且複雜的議題。在台灣,不同的人對於自己的認同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場,這取決於他們的價值觀、歷史背景、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政治人物對於認同問題的回答往往受到輿論和選民的關注,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政治形象和選舉支持。然而,任何對於認同問題的回答都應該在尊重台灣多元社會的前提下,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來看待。對於侯友宜的具體認同立場,或許需要更多的訪問和資料來確定。作為國民黨參選人,他的政策主張和價值觀也將是選民評估他是否適合擔任領袖角色的重要參考因素。台灣社會期待政治人物能夠以理性和成熟的態度回應這個敏感議題,並在台灣的未來發展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