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點短評

為什麼「五倍券」再也騙不了人?

■ 資深媒體人 逆風的烏鴉 再來談談蘇貞昌的五倍券。從消費券、三倍券談起,就知道這次為什麼「五倍券」再也騙不了人。和消費券不同,時至今日,我都沒看到三倍券有非常清楚的官方報告評估它的經濟效益。官方的說法,是說委託台綜院等「智庫」做了評估。除了「智庫」,還有中研院也做了評估。從這幾個數字看,光是官方評估的數據,就差了超過4倍;如果加上中研院的數字,最低到最高之間,差距甚至超過6倍。於是這也就增加了大家「各說各話」的空間。行政院拿最好的0.53個百分點這個數字來說,但到底哪個數字的說服力比較大?根本就無從說起。然後看看消費券的數字。當時證券業者的評估算是最樂觀的,甚至達到1個百分點的經濟成長率。至於官方數據,最低則是0.28個百分點。純粹從官方自己的數字比較,差距只有3成5左右;拿來和最樂觀的數字比,也差不到4倍。而且,這還是被大家普遍說「失敗」的政策。我認為最荒謬的,是關於「民間參與」的說法,這也是行政院之前堅持要民眾先交一千元的主要理由,冬近律師也是用相同的說法。他們認為,因為是交了錢才能領券,所以會讓民眾更珍惜、更有參與感,所以領了更會使用,才能促進消費。但是拿來和消費券比,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馬政府的消費券並沒有「民眾花一千元」的機制,但計算下來領用比例是98.9%,但設了交一千元機制後,三倍券的領用比例卻只有98.35%。雖然差距有限,但終究是「消費券高於三倍券」。可以說,民進黨自作聰明,把數字做得很漂亮,但反而讓大家很難相信;從領用比例看起來,也不具備一定要交一千元的理由。只能說有些事情騙一次可以,要騙第二次就難了。(轉載自逆風的烏鴉臉書)

【社論】行政院要人民先掏1000的動機何在?

行政院強迫用五倍券來振興產業,人民先掏1000元來換領,但還未上路,就民怨四起、就連民進黨黨內派系也群起圍攻,蔡英文也發話干預下,我們可以看到政策「轉彎、轉彎、再轉彎」,行政院長蘇貞昌終於同意全民免費直接領五倍券。蘇揆團隊似乎是一敗塗地,民意初獲勝,綠委不畏「逆貞昌」,蔡英文更再度宣示她才是老大;這樣的閣揆,似乎搖搖欲墜?當時蔡英文為了平衡派系,找來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雖然在當時取得派系的支持,但在防疫、紓困、振興上過於強勢,導致其他派系頗有微詞。蘇貞昌在這段時間,在疫情或經濟上的表現,有目共睹,原本黨內的共識是至少到2022年縣市長選完。但這次在五倍券的政策上確實捅出了大問題。由於疫苗缺貨,造成民進黨最大票倉之一的年輕族群,已開始轉向,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推出一個足以讓年輕人認同的政策,有可能在2022年的選舉中潰敗。其實民進黨早在去年發三倍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效果不如政府宣傳的效果那麼好,若再照做一次,民眾買單的意願不大,尤其本次三級管制時間長,更多的產業受到的影響層面更大,若沒有處理好可能連行政院長的官位都可能提前換人,所以,民進黨早知道五倍券向民眾收取的1000元,可能變成壓倒民進黨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設計演了一齣戲,讓人民更感動的一個戲碼,讓人民感受的這又是民進黨體恤民間疾苦的德政,表面上蘇貞昌扮黑臉,蔡英文扮白臉。1000元對現在政府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8日修正2021年台灣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至5.05%,較去年底估測的4.24%上修0.81個百分點。而今年經濟景氣處於「持續增溫」,第一季實質GDP年成長率達8.92%。而政府卻仍要向人民再收1000元,這種心態就如賭徒的心態,賭一把能過就過,不能過就退一步,告訴人民這是執政黨給你的「恩賜」。殊不知,這不是人民的血汗錢嗎?這不是人民應有的權益嗎?

【如視我聞】振興不只是領錢 還得要花得快

■轉載自臉書/高雄好過日 近期國內疫情日趨穩定,因此大家關心的話題開始轉換為疫情後如何振興經濟。今天行政院宣佈,將研擬發放五倍券免付一千元政策,預計16日定案。而先前,地方也已開始討論五倍券加碼政策,例如高雄市府將加發1000元高雄券,變成「六倍券」。然而,也傳出許多吵著發現金的聲音,為何要發券不發現金?大家或許也聽過「振興」不等於「紓困」的說法,但更準確的說,當疫情已經緩和「振興」不但優於紓困,也把紓困包含在內。原因就在於「流動性」。什麼是流動性?以下是一個傳頌多年,經典的經濟學入門故事:「有一個百業蕭條的小鎮,街上人潮稀疏,因為沒有收入,大家都不敢花錢,每個人都債台高築,欠了一屁股債。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千元大鈔放在櫃檯,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就在此人上樓的時候-旅館老闆抓了這張1000 元鈔,跑到隔壁肉店那裡支付了他欠的肉錢。肉店老闆有了1000 元,橫過馬路付清了跟豬農買豬的錢。豬農拿了1000 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那個賣飼料的老兄,拿到1000 元趕忙去付清召妓的錢1000 元,性工作者衝到旅館付了所欠的房錢。旅館店主忙把這1000 元放到櫃檯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此時那人正下樓來,拿起1000 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這天,沒有人從事生產,也沒有人付出勞力,可全鎮的債務都清了,等於大家都賺了1000元,大家很開心。這位旅客投入的錢,就是他為死氣沉沉小鎮所注入的流動性。經濟危機的發生,不一定完全反映基本面的問題,而常被市場恐慌加劇。當大家擔心未來景氣變差,想要留更多錢在身邊備用,就越不敢花錢,結果就是各行各業現金流都下降,造成經濟體系陷入長遠蕭條。如果經濟體的體質不差,要扭轉這個局面,最快的方式就是「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由於台灣防疫有成,出口主力製造業始終未受影響,疫情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有限。主計處剛公佈的台灣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7.43%,上半年經濟成長率為8.34%,而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數也上修為5.88%,連兩年名列世界前茅,顯示經濟體質不差。此時最受影響的產業,就是零售、餐飲、觀光等現金流被斬斷的產業。以高雄而言,雖然確診人數不到臺北1/50,新北1/70,但所受經濟衝擊,卻和雙北差不多。這個月已經傳出越來越多店家要關閉的消息,他們的關店不完全受疫情影響,但疫情卻很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在此情況下,我們需要的,不但是要讓大家「花錢」,還要「立刻就花」,因為再拖店家就死光了。也許你會問,怎麼不拿錢去廣發紓困? 差別就在於,錢如果在市場中流轉,經過越多手,越能創造越多的現金流。但如果是被存起來,或拿去繳稅,這樣的效益就很小。政府直接紓困店家,需要花更多現金,但若帶動市場買氣,則注入的流動性能發揮槓桿作用,扭轉景氣。因此,不論中央或地方,要鼓勵的,都還是大家領到卷立刻花掉,尤其要花在零售餐飲業上,花在地方上,才能拯救我們熟悉的「庶民經濟」,因此加發地方卷,限定業種促銷,或結合地方活動,讓大家能勇敢消費,甚至誘使有能力的人多花一點,才是有效的政策。去年的三倍券,估計貢獻GDP0.53%,用更少的預算創造比3600消費券更大效益。而去年高雄年終的抽獎、跨年活動,也讓夜市、商圈業績更成長30%,旅宿業在跨年時的住宿率亦高達80%以上。年底不論是五倍、六倍卷,都將是帶動城市經濟復甦,邁向防疫新常態的第一步!

再不訂燃油機車汰換標準 台灣將無法降低碳排放量

■ 本報特別報導 台灣一度被稱為機車王國,不管是生產製造或者是使用者都居世界之前茅,著名的機車河在台灣處處可見。 (圖/本報資料照) 每天,在我們生活裡,總有令人討厭的烏賊車出沒,這些車輛所排放出來的廢氣,不但讓城市的空氣品質變差,也造成城市嚴重的熱島效應,人們呼吸的健康也受到影響。不論是機車每跑一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是22.9公克,汽車跑一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約是81公克,這還不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硫氧化物等其他有害廢氣。目前國內機車數量超過一千萬輛,每年產生的一氧化碳就高達三十三萬噸。去年度行政部門暫緩施行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目標,並將七期燃油機車納入環保補助範圍之後,近期燃油機車業者的施壓目標則是要求免除燃油機車的貨物稅,而財政部則強調燃油機車雖已不是奢侈品,但為了改善空氣品質,仍應課徵貨物稅。這就是政策上仍然是在支持著燃油機車存在的理由,也是政府屈服於業者,不敢大刀闊斧的改革證明。對未來的交通工具來說,使用乾淨無污染的能源是必然的趨勢,政府在推動相關政策時,如果能營造完整的周邊環境,自然就會有所謂的供需市場出現,消費者也會去衡量,哪種是對自己比較有利的消費模式,畢竟補助只是一時的吸引力,要把完善的綠色網絡建構起來,才能夠真正地推動綠色交通,還給城市寧靜與乾淨。如果有一種交通工具,可以享受輕巧便利,卻又不會排放廢氣,那該有多好?實際上,的確有這樣的交通工具存在,那就是電動車輛,不過為什麼會不普遍呢?真是令人好奇……

奧運是一時的 發展全民體育才是長期的

■ 理應 台灣在這次的東京奧運風風光光的得到了2金4銀6銅的成績,但激情過後還是得面臨台灣體育發展的現實問題。這些在賽場上努力拚搏的選手,接下去要何去何從?這是在台灣體育界存在已久的問題,由於選手的運動壽命有限,政府在培育出一位傑出的選手後,不能不考慮選手自賽場上退休後的問題。當然有些選手可以擔任技術傳承的工作,如教師、教練等工作,作為培訓後進的工作而努力,或者進入更高的學術研究機構,對運動技能做更深入的學術研究。但多半會遇到困難,如學校是最基層的運動員培訓及遴選單位,可是學校對運動員擔任教練或基層培訓員的聘僱制度至今仍未制度化,對於運動員的保障制度不夠建全,因此,對退役下來後的工作擔憂不穩定,這就是隱憂。其實培養一個運動明星很重要,但並非發展體育的唯一目標,發展全民體育才是重點。一個運動項目的普及跟興盛,對政府的體育政策非常重要,應該以「全民體育」為最高目標。其實要落實「全民體育」絕不是針對幾個項目來發展,應是從基礎教育開始,滲透到一般的教育中,這樣才能發揮作用。每個人都從小接受體育訓練,至少有一兩下專長的體育項目,雖不一定能達到選手的水準,至少培養出單項體育發展的因數,不能成為選手,至少能成為該項目的支持者或粉絲,作為發展的群眾基礎。台灣長期不重視體育發展,哪一個在學生時期的體育課沒有被主科老師借來補課或考試的,幾乎少之又少。而體育有優秀表現的學生都被視為「不喜歡讀書或成績不好的學生」才從事體育活動,哪知道世界上優秀的運動選手,有多少都是出自世界知名的學府,在世界上許多知名的學校也都向運動優秀的學生提供獎學金。這樣的體育發展模式,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