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點短評

【2024前哨戰】張善政內閣隱含立委選戰佈局

■ 本刊特別報導 2022年九合一選舉後,國民黨贏回台北、基隆、桃園等縣市,其中桃園市長張善政小內閣人事中,有前桃園市長鄭文燦任內多名局處長留任、副局長或參事升任,讓地方人士質疑「公婆」甚多,恐會讓選民失望,甚至危及接下來的2024大選。不過知情人士說,部分官員或許因表現良好留任,符合大家的期待;副市長蘇俊賓曾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桃園縣政府環保局長,可能協助張處理府會關係,也有可能為下屆立委備戰。傳出因過去國民黨桃園舊勢力復辟,地方人士擔憂小內閣人事佈局恐影響2024選戰,根據張善政公佈小內閣名單,鄭文燦任內地政局長蔡金鐘、地方稅務局長姚世昌、水務局長劉振宇、財政局長歐美鐶留任,交通局長劉慶豐轉任捷運工程局長,交通局副局長張新福、勞動局副局長李賢祥、消防局副局長龔永信都轉正,參事劉思遠則任民政局長。桃園市兩位副市長則分別由前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教授王明鉅,及前行政院新聞局長、桃園縣政府環保局長蘇俊賓出任。張善政說,這次小內閣從業界、各級政府延攬優秀人才,在各領域都是一時之選,希望未來借重王明鉅、蘇俊賓2名副市長發揮長才,以最快速度推動整體桃園市政各區域發展。知情人士表示,蘇俊賓被歸類為朱系人馬,2012年曾任國民黨組發會主委,但2016年因國民黨大敗宣佈請辭,此後淡出政壇轉往企業界發展,黨內曾一度盛傳,他是朱立倫的桃園市長候選人「口袋人選」之一,而蘇本人也定期與桃園政界維持關係。副市長由黨務及企業背景的蘇俊賓出任,預料其責任將是替張處理府會關係,也不排除他未來轉往桃園艱困選區參選立委的可能性。至於張善政沿用前朝財政局長歐美鐶,其實歐不僅是鄭文燦市長的財政局長,她在朱立倫、吳志揚在桃園執政時,就在桃園服務,不僅資深且沒有特定政黨色彩,推動市政絕不可少的財源,至此應無後憂。桃園應選立委有六席,國民黨現任立委則有三席,包括楊梅新屋、蘆竹龜山、八德大溪國民黨都沒有立委,部分藍營艱困選區,候選人難覓,從張善政小內閣名單,不難看出隱含立委選戰佈局。

質量守恆

■交通專欄作家 林柏勛 地狹人稠的台灣,權勢大過法治。公共事務的運作也是一樣,往來通行的市民,權益受損害,那麼,這些失去的東西都到哪裡去了呢,答案是都累積在少數人身上。警察不執法,工務局不取締。法律在權勢面前根本不堪一擊,立法院懂立法,但是地方政府的執法,卻又是另外一個平行時空。立法與執法在台灣就是一個身首異處的狀態,我立我的你執你的,交通環境最應該要有的交通大隊,本該是來捍衛所有縣市的交通環境,但是他們看到違規停車都裝作沒有看到,違法攤販不檢舉就不受理,受理了也只是勸導,勸導了也不會處理,處理了就被議員叫過去罵,這是青年世代對政治深惡痛絕感感到反感的最大原因。所以這些選民頭也不回地擁抱了三不政策,不想管,不過問,不投票,反而讓地方惡勢力更加茁壯更加龐大。在這個案件中,你知道是誰在背後關說嗎?你知道是哪一個議員在背後幫里長處理嗎?你知道工務局怎麼敢違法?是誰逼的嗎?不要跟我講抗中保台,政客都在嗆疫苗採購要公開,但是面對地方會勘的紀錄卻是一根毛都不敢露出來,這就是噁心的舊政治,把這個世代的公平正義都逼到牆角,交通環境、空間正義在權勢面前都不堪一擊。公共事務的相對論、質量守恆等概念,每天都在發生著,最近我一位好朋友懷孕了,我們都在想,該留下什麼給我們的下一代呢?(轉載自林柏勛臉書)

「2024的理想人選是誰?」

■ 轉載自工程師看政治臉書粉專 這是今年最大的問題,很多人期望我給一個標準答案,說出郭台銘、柯文哲、賴清德,或者其它任何一個名字,但與其給一個直接的回答,我想不如分享我的思考方式,可能還更有幫助。如果有觀察我近一年來的文章,應該會發現,我從來沒有說過一定要支持誰,我甚至還說過「沒有非誰不可」,實際上,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反過來看,我們不應該先決定人選,再找理由去支持他,這個思考方向本身就是錯的。相反的,我們應該先把事情整理出來,看看眼前有哪些災難、金額有多大、傷害有多深、該怎麼解決,表列出來之後,再拿著它去檢視檯面上的人選,看看他們怎麼說,對比他們過去的行為,在逐步排除不適任的人之後,答案自然就會出現。舉例來說,考慮兩岸/台美關係,賴清德把「抗中保台」改成「和平保台」,他仍是媚美,但並不煽動對中仇恨,跟蔡英文相比,已經有很大的改變;郭台銘對大陸無何表示,但他透過美國之旅,透露出「反戰」+「美國可接受他」的訊息,目前狀況平穩。柯文哲不仇中,也不媚美,中美對柯態度平平;至於侯友宜,則是一如往常的侯侯打太極,完全沒想法。在我看來,侯之所以不吭聲,並非刀不離鞘,而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才什麼話都說不出來。這樣看下來,就知道侯跟賴是最糟糕的兩個選擇。再從能源政策的角度來看,賴清德把童子賢拉進智庫,近兩個月來陸續釋出訊息,轉向支持核電延役,太報的系列報導「務實非核大哉問」或可為佐證,過去賴也曾說「核電是空污最佳解方」,也曾頂住壓力,啟用核二。郭台銘支持核電,也支持公投的結果;至於柯文哲,他對核四有強烈偏見,他一直覺得如果核四出事故,就要疏散30公里,大台北會跟著完蛋,他反核四科學,又閉門不聽專家意見,要改變他確實很難。但他明白缺電,也知道電價的可怕,似可接受核一二三延役。最糟糕的還是侯友宜,他連「核廢料可以處理」都不懂,毫無科學概念,核一二乾儲卡在他手上,造成百億等級的傷害,每天都持續在發生,事實上,他是所有人選裡面,最狀況外、最實質反核的人。所以就能源角度而言,郭分數最高,其次是柯、賴,侯友宜則是最不可取。其實單從這兩點來看,就已經知道該把誰排除,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努力阻止國民黨推出侯友宜的原因之一,他若出線,不管當不當選,都是災害,他在新北的傷害,會跟著他一起放大到全國,從數百億變成數仟億,甚至到兆元等級,就像蔡英文那樣。若能成功阻止侯友宜出線,也不代表人選確定,我們要持續觀察他們的各項表現,到選前兩三週左右,才能有個結論。民主最怕沒有選擇,所以選民思維很重要,我們愈早想清楚,愈早表達意見,愈有機會避免災難發生。同樣的分析方式,也可以用在其它議題,希望這個思考方式,對你有幫助。

【2024前哨戰】民進黨推出「誠信條款」難以服眾 更挑戰賴清德身為主席的威信

■ 本刊特別報導 2024民進黨立委初選,3月20日開始登記,黨主席賴清德先前提出「誠信條款」,不建議現任議員角逐立委,但卻仍有多名議員堅持參選,「誠信條款」淪為選擇性條款,民進黨所提出的誠信條款自己都禁不起檢驗,以去年縣市長為例,民進黨這麼多立委參與縣市長選舉,難道當時誠信不重要嗎?過去民進黨有「二分之一條款」,意指原職務的任期若沒有超過二分之一,不能夠轉戰下一個職務,然而以現況來說已不適用,因此賴清德表示,現任議員若轉戰立委,恐負選民所託,造成觀感不佳,因此不建議現任議員參與2024的立委選戰,此條款也明顯劍指可能帶職參選的國民黨潛在競爭對手侯友宜、以及表態由議員轉戰立委的徐巧芯等人。然而,如今民進黨籍議員王世堅領表挑戰民進黨現任立委何志瑋,新北市議員彭佳芸與議員李餘典,也已登記參選三重選區立委,夾殺遵循「誠信條款」、去年議員選舉前宣佈放棄連任,備戰2024年立委選舉的前新北市議員李坤城,無法有效約束黨員的「誠信條款」,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更挑戰賴清德身為黨主席的威信。民進黨中執會審核通過爭取2024立委提名的名單,全台有14個選區出現多人競爭,如果賴清德真的要設下所謂的「誠信條款」,就應該是直接明令禁止民進黨內所有的帶職參選,有前市議員為避免遭「落跑」非議,早早棄選連任而為轉戰立委做準備,最後卻反被黨內其他派系現任議員挑戰,或是被「擠」到原議員選區外,「流放」到陌生選區參戰,成為另類的「誠信條款」受害者。

兩岸關係應是台灣施政重點

■國民黨副主席 連勝文 根據報載,台灣去年外銷訂單大幅縮減,主要是因為來自中國大陸的訂單大量減少之故,而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貿易依存度不僅沒有降低,還遠遠超過國民黨時期,形成兩岸經濟緊密的唇齒關係!然而現今兩岸關係高度緊張,處於衝突邊緣,這又造成台灣企業及在台外資更大的壓力,根本就是雪上加霜!這也難怪美國商會在其年度報告當中,公開調查結果,認為兩岸關係應是未來台灣執政者施政的重點,而同時德國經濟辦事處所通過的調查報告,亦顯示超過半數的德國企業,最重視兩岸的情勢發展!所以連在台灣不一定會講中文的老外都知道兩岸關係,對台灣的安全及經濟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反而當權的民進黨不知道?還是說兩岸瀕臨衝突,反而能夠幫助民進黨選舉、鞏固政權,再藉由權力來攫取大量金錢利益?至於一般百姓、中小企業、在台外資,面臨經濟衰退、訂單縮減的痛苦,甚至戰火的威脅,則根本不是民進黨在乎的事!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各種國際媒體不時都有兩岸即將發生戰爭的報導,請問這要如何幫台灣吸引外資?甚至吸引觀光客?又如何能夠鼓勵在台外資增加投資,安心地以台灣為基地,投入更多的資源,擴大業務,增加就業機會?如果連本地人都感到害怕,那外國人豈不是更加緊張?這也是為何國民黨必須派代表前往大陸,與對岸相關單位進行對話,以解決爭議的一個重要因素!協助台灣百姓及台商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困難且不討好的工作,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黨,這種苦差事我們不做誰來做?畢竟台灣經濟不好,受苦的是老百姓!但民進黨的扈從、金主,甚至縣市長候選人,在大陸賺了不知道多少錢,回到台灣卻變臉成抗中保台急先鋒,抹紅真正做事情的人,甚至刻意造成兩岸衝突,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在通貨膨脹、大裁員及全球經濟衰退的浪潮襲捲中,究竟誰才是真正努力的為台灣人解決生存的問題,創造發展的機會?期許國民黨的同志們,擇善固執、昂首闊步、勇往直前!我們是為了台灣的百姓而奮鬥,絕不用憂讒畏譏!塔綠班的叫囂雖然吵雜,但只是凸顯了它們惱羞成怒,想用謾罵遮掩自己的無能與心虛!我們做對的事,就是對的起台灣百姓,也相信台灣人必定會還給努力做事的人一個公道!(轉載自連勝文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