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說法】台積電在德設廠是福是禍?

■ 理應 台積電在德國設晶圓廠的決定引起了歐洲媒體的廣泛關注。這項投資將為歐洲的汽車產業提供所需的晶片,而且與歐盟晶片法案的目標相符。但是,歐洲要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提升自己的地位,還需要面對許多挑戰和競爭。歐洲晶片法案是歐盟為了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增加自身的半導體產能和創新能力而制定的一項政策。該法案預計將在2021年底前正式出台,並將動員430億歐元的公私部門投資,以期在2030年前將歐洲在全球晶片市場的佔有率從10%提高到20%。然而,要達成這個目標並不容易。歐洲不僅要與美國、中國和韓國等半導體強國競爭,還要解決自身的人才缺口、技術落後和市場需求不足等問題。台積電在德國設廠的消息無疑為歐洲帶來了一線曙光。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其技術水平和產能都遠超過其他競爭者。台積電計劃在德國投資100億歐元,建立一座生產28/22奈米製程晶片的廠房,主要服務歐洲的汽車產業。汽車產業是歐洲最具競爭力和市場潛力的領域之一,也是受到全球晶片短缺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台積電在德國設廠將有助於解決歐洲汽車產業的晶片需求,同時也符合歐盟晶片法案推動的「聚焦於強項」的策略。除了台積電,意法半導體和格羅方德也宣布了在法國建立75億歐元的晶圓廠計畫。這些廠房將生產用於太陽能光電等領域的晶片,也是歐洲具有優勢和需求的範疇。相比之下,英特爾在德國投資300億歐元建立生產5至7奈米製程晶片的廠房則顯得較為冒險。這種高端晶片主要用於智慧型手機、資料伺服器和超級電腦等,但是歐洲在這些領域缺乏領先企業和市場需求。英特爾雖然得到了德國政府100億歐元的補貼,但是其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是否能與台積電匹敵還有待觀察。除了技術和市場的考量,歐洲還面臨著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那就是人才的缺乏。歐洲目前沒有足夠的半導體工程師來支撐其晶片產業的發展,而且培訓新人也需要時間和資源。如果歐洲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其晶片產業的競爭力將難以提升。總之,台積電在德國設廠是一項對歐洲有利的投資,但是歐洲要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合作。台積電赴德設廠的舉措在不同觀點下可能有不同的評價,讓我們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議題:技術轉移與合作: 台積電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商,將其技術和經驗轉移到國外可能有助於促進技術合作和知識交流,這對於提升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整體水平是有益的。降低風險: 將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到國外可能有助於降低台積電在單一地區的風險,特別是在地緣政治或天然災害等方面。擴大市場份額: 在德國設廠可以使台積電更靠近歐洲市場,有助於擴大市場份額並更好地服務歐洲客戶。資源成本增加: 在國外設廠可能面臨較高的人工成本、能源成本等,這可能對台積電的成本效益造成影響。技術保密風險: 將核心技術帶到國外可能增加技術外洩和知識產權侵害的風險,對台積電的競爭力構成威脅。供應鏈管理難度: 在不同國家設廠可能增加供應鏈的複雜性和管理難度,對運營帶來挑戰。台積電赴德設廠帶來的利弊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成本、技術保密、市場機會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許多企業會考慮設立跨國生產基地以降低風險並擴大市場份額。然而,這必須仔細權衡利弊,確保轉移生產能力不會影響到核心競爭力和品質。同時,政府和企業也應該考慮到環保、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影響,以確保長期可持續發展。從一些觀點來看,台積電赴德設廠可能確實面臨較大的缺點,以下列出一些可能的負面影響:成本上升: 歐洲的人工成本和生產成本普遍較高,這可能導致台積電在設廠和運營上面臨成本上升的挑戰,進而影響其競爭力。技術保密風險: 台積電在半導體製造技術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將核心技術轉移到國外可能增加技術外洩的風險,特別是在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不確定性。供應鏈複雜性: 在不同國家設廠可能導致供應鏈的複雜化,需要管理不同國家的供應商、運輸等,這可能增加運營和管理的困難度。經濟政策風險: 不同國家的政府政策、法規和經濟環境都有所不同,台積電在德國的設廠可能受到不同經濟政策的影響,這可能對其經營造成不確定性。市場需求波動: 半導體市場需求常常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如果市場需求下降,台積電在德國的生產能力可能面臨閒置的風險。總體來說,台積電赴德設廠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和風險,特別是在成本、技術保密、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然而,這些挑戰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台積電作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領導者,可能會根據市場和商業需求來平衡這些缺點,以確保其策略能夠長期有效地支持其業務發展。

賴柯侯郭第二階段的突圍戰

■媒體人 王尚智 時序進入8月中旬,選情進入分裂與突圍。最初「藍白合」的呼聲,如今也分裂成「非綠、在野、下架民進黨、主流民意」等各種不同在野聯盟的訴求呼聲。在野陣營焦慮者眾,而且多數遷怒指責郭台銘來亂。但基層民眾的意志觀感有別,如今選民中「非藍非綠、厭藍厭綠」超過4成,「下架民進黨」超過6成,侯友宜hold不住、郭台銘有機會、柯文哲坐實卻不穩,所有參選人只能據此賣力爭取!侯友宜,在日本訪問後變化不小,金溥聰個人破壞力明顯收斂,黨政整合同步,開始恢復國民黨選舉一向的整合節奏。「營造團結氣氛」向來是國民黨的老招數!而侯友宜隔三岔五就要暗諷郭台銘兩把,顯示他視郭「近挖牆角」的威脅遠大於柯、賴。但這步策略的最大副作用,卻也在公眾印象中顯示出侯友宜某種「敗者的軟弱」!明明還有逼近70%的「綠、白」選票不去挖,尤其仍對年輕族群至今「零策略」!侯友宜「卡郭,而非超越郭」,撐不開政治形象的頻寬,也容易出現言詞邏輯的破綻:比如最近積極搶奪「關公詮釋權」,但殊不知「關聖帝君」才是民間普遍敬稱,侯友宜滿口都是關公,缺乏由衷敬意,明眼人反而知道「這傢伙肯定平日沒拜」!郭台銘,如今成為眾所皆知的選情最大變數。但從屏東、苗栗地方造勢的規模來看,「宣布參選」已經沒有懸念。只是顯然媒體名嘴們受不了如此懸而不決,而大多給予負面評價!藍營媒體也有比例明顯的新聞封殺。但郭陣營似乎也「佛系」應對,幾乎沒有進攻侯、柯、賴的任何動作,連最近「前瞻預算」的揭弊熱議也置身事外。郭陣營的最大「兩難」在於:一旦宣布參選成為正式競爭者,與藍營地方勢力的所有「曖昧、合作、動員」就被迫即刻告終!直接影響到「獨立參選連署」。然而一旦繼續拖延宣布又沒有「拖延奇招」,基層支持者所需要的一鼓作氣,如今確實正在抱怨且消散。柯文哲,最近超大動作「切割郭台銘」,聲稱「郭柯配」絕對不是選項!明顯都是為了「固盤」民調避免流失。柯文哲在這次選舉正式「催化」出台灣社會第三勢力,並且開始凝固20~40歲成為遠超藍綠的主要支持者,但如今穩定支持的30%上下,也正在成為他民意支持的天花板。也因此一方面切割郭台銘避免流失支持,另方面柯文哲也正在多次暗示「綠白配」!如同海女幽歌般,呼喚綠營支持者中「不那麼欣賞賴清德」的游離族群;在最終藍營為了下架民進黨的「棄保」機會加持之前,柯文哲若能從綠營外圍挖來5%,政治體質與路線風格上似乎確顯合理!至於「藍白合」還早,柯、郭、侯三人如今只有柯文哲,真正握緊談判資格。賴清德,眼前唯一的努力正在死命摘除「台獨金孫」的大帽子!而且苦口婆心的對象不是台灣民眾,而是美國政府。「35%」的天花板是綠營支持者在「意識型態上的總合」,這也是近來無論柯、侯連同立委小雞們都強打「前瞻弊案」的原因,唯有呈現各種民進黨執政的嚴重弊端,才能敲醒少數對未來仍懷有期待的綠營族群。在此同時,賴陣營除了積極防禦各路攻擊,唯一要做的也僅有「確保在野分裂」!主打砍低柯文哲的支持率,拉抬郭台銘參選的合理性,同時壓制侯友宜有任何茁壯機會,同時以各路側翼「保持分化三人」!在野陣營始終耳語謠言不斷,三方競爭猜忌加劇,包括「併購說」深究其最初來源均不可知,都有賴陣營認知作戰的痕跡。世事如棋局,台灣大選畢竟沒能牽動國際政經格局,說來更像一場「村野擂台秀」!尤其這次在野陣營分裂成三,都說更接近「膽小鬼遊戲」,考驗著真正弱小者必須知難而退;而一旦弱而不退,「棄保」最終就將無情打臉,同時擔負「選戰致輸」的最大惡名。在此之前,8月、9月的民調結果是重中之重!誰突圍、誰萎縮,誰提前來到能力極限,台灣民眾近著數看,華府、北京繼續冷眼打量。(轉載自王尚智臉書)

戰略迷航七年 台灣該何去何從?

■國民黨立委 李貴敏 2012年1月6日,蔡英文臉書貼出了一段話:「過去四年,你過得好嗎?你找工作有沒有比以前容易?薪水能買得起的東西,有沒有變多?你是不是害怕沒有工作,覺得生活沒有保障?你的辛苦和困難,政府有沒有聽到?面對未來,你是不是更無力?」如此擲地有聲,全力和年輕世代搏感情,而把國民黨扳倒,也才有了民進黨近七年來的執政。只是,全面掌握權力的民進黨政府,這七年下來執政無方,讓台灣深陷戰略迷航,六缺危機拖累經濟,房價卻越拉越高。難怪年輕人找不到未來,而充滿相對剝奪感;再加上青年失業率高漲,低薪問題嚴重,廿五歲以下青年近半月薪領不到三萬元,政府官員們卻依舊無感、無為?更別提民進黨堅守反核的神主牌,絲毫無視民間與產業發展的需求,以致美國商會日前發布的「2023台灣白皮書」,再度指出台灣雖力求調整能源結構,然而進度卻是「遠遠落後」,連帶影響供電穩定、產業運作,與國家安全。缺水、缺電等基本問題,可不是官員們把頭埋在沙裡裝鴕鳥,就能輕鬆化解的!事實驗證,國會過半的民進黨,這7年來只知浮編預算、大撒幣和大內宣,卻沒有把年輕人的未來當回事認真看待。以致於如今,國發會的景氣燈號在近11個月來已連續六顆藍燈,而主計總處等官員也被迫承認過往對於經濟成長預測過於樂觀而必須下修,但仍毫無憑據的堅持今年的經濟成長一定能成功保二,也繼續不讓民眾接觸完整或正確的資訊,反而大玩數字遊戲,意圖透過數據調整以美化經濟成長或誤導民眾的斧鑿痕跡觸目可見!但隱匿現狀無濟於事,畢竟對出社會奮鬥的年輕世代而言,不友善的社會結構不但沒改變,貧富差距還越拉越大,工作機會也越來越稀缺,導致辛苦工作的中產階級終究不敵高房價和高物價陸續被擊潰。別說買不起房了,就連養家糊口都成問題!想不到官員們不但不思改進,還公開宣稱台灣的家戶平均所得是全球第三,大學畢業生薪資也已超過4萬,也難怪會引爆民眾怒火。畢竟在現實生活中,六成以上的社會新鮮人拿不到綠官們指稱的待遇!如今,綠色官員們是怪民眾不夠努力嗎?還是想把低薪困境的責任推到年輕人身上?還是認為罔顧事實、掩飾太平就能達成愚民的目的?其實,我國從1948年5月20日首次舉辦行憲後就職典禮以來,中華民國這75年,並非一帆風順,我們挺過無數飄搖動盪,無論國共內戰或三次台海危機,抑或是70年代石油危機、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2007-2008全球金融海嘯,我們一次次逢凶化吉,靠的不是時運,而是國家在危難中選擇了一條相對正確的道路前行!靠的是蔣經國、尹仲容、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先生們當年的高瞻遠矚!特別是國府遷台以來,一系列產業經濟正確布局,諸如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引領經濟快速成長的加工出口區策略,以及帶動升級的半導體產業轉型,才能讓一個缺乏資源且市場淺碟的台灣,創造出驚豔全球的經濟奇蹟,也讓我們的高科技聚落成為牽動全球經濟與科技的生命線。過去,雖然我們在國際面臨重重挑戰,但民間與產業對未來是有希望的,眼中是有光芒的。這也是為什麼80、9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國際資本爭相捧著錢來台尋求投資機會。因為在台灣經濟黃金年代,我們知道發展實業,不用擔心缺水缺電,我們放心往前衝,因為政府不會亂撒錢扯後腿;我們敢與國際爭鋒,因為大家信任政府會扮演好後盾角色,也會幫助廠商走進國際打天下。然而,最近7年來的中華民國,似乎一頭撞進戰略迷航之旅,執政者將國家機器當作鞏固政權、遂行意識形態的工具,罔顧經濟發展現實條件,以至於看不清全球政經變局,更無法誠實面對台灣經濟與產業將遭遇的種種風險危機,遑論制定出得以澤披未來世世代代的經濟大戰略。令人擔憂的是,財政與經濟亂象如同業力引爆一般,讓國家陷入無止盡的迷航。今年中央政府歲出總預算更高達2.7兆新台幣,未來每年歲出3兆新台幣恐成常態。然而,國際經濟風向正在改變,我們的歲入恐怕無法支撐如此高昂的歲出?若加上國家債務問題,情況更不樂觀,中央政府債務高達6.3兆元,平均每人負擔27.2萬元。不只如此,中央政府未來或有給付責任(隱藏性負債)金額也已高達15.4兆元。據行政院主計總處預測,今年名目GDP約23.3兆新台幣,而前述中央政府的債務就高達22兆左右,佔GDP的94%。這些還只是中央政府的債務數字,若將地方政府債務納入,早已超過GDP總額。問題是,如今民眾財富日益縮水,受薪階級的經常性實質薪資已連2年衰退,加上通膨高漲,即便民眾把錢放在口袋裡不花也自動變薄。更別提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重跌至-3.02%,第2季還沒探底,全年能不能保2都難說,個人所得與經濟成長放緩,物價持續飆升,「藏富於民」早已成為幻想!民眾生活已經夠困難了,卻又碰到對詐騙束手無策的政府,以至詐騙橫行,民眾每日提心吊膽,深怕一不小心踏進詐騙集團陷阱,徒增無謂財務損失和風險。此外,我們的產業競爭力也正一點一滴的流失中,重大區域經濟整合組織不得其門而入也就罷了,執政者竟然還放任地緣政經風險威脅產業生存,導致產業被迫外移。綠色政權不但未善盡職責,也沒把半導體聚落當成國家核心利益來保護。國之重器被如此濫用,真是何等不幸!台灣經濟屬於缺乏資源的淺碟式經濟體,重度仰賴國際貿易,雖說船小好調頭,方便戰略調整與布局,但缺點是容錯率很低,體質敏感,往往國際經貿打個噴嚏台灣經濟就感冒。如果執政者無法或不想認清事實真相,念茲在茲都是一己之私,則國家財政、經濟體質,終將讓台灣陷入不可挽救的困局,乃至危及國家生存。正所謂「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要解決7年迷航所帶來的深層問題,恐怕需要更慎重與妥善的規劃與對策。令人遺憾的是,執政黨始終未將這些警訊放在心裡。在對民進黨徹底失望的今日,民眾也只能寄望2024的政黨輪替,好讓中華民國走出迷航,也讓經濟戰略重返正軌,好讓台灣能有擺脫危機困境的機會!(轉載自李貴敏臉書)

撥雲見日只在一念之間

■中廣董事長 趙少康 這個月中,我接受香港鳳凰衛視《問答神州》節目主持人吳小莉小姐的專訪,內容在今天播出。國民黨近期的紛亂局勢,香港觀眾同樣關心,尤其郭台銘董事長的動向,至今還是處於曖昧狀態。我認為,賴清德支持度的天花板就是30%-35%,而侯友宜及柯文哲的支持度要低於20%也不容易,因此最後終究還是要設法促成藍白合,才有可能政黨輪替。只是現階段首要是國民黨要衝高侯友宜的支持度。台灣有60%的選民期待政黨輪替,只有一對一對決才可能扳倒民進黨達成目標,既然藍白都需要整合,國民黨更不可能有兩組人選。我回憶起2004年大選的「連宋合」。當年宋楚瑜主席曾找我幫忙,過了一陣子,我問他難道真的不能和連戰合作嗎?宋主席坦言,也不排除和國民黨合作,後來就真的談成了,所以在野整合不是不可能。既然主流民意希望下架民進黨,如果不能達成目標,真是辜負人民的期待,也葬送了台灣的前途,相信檯面上幾組候選人都很清楚,所以即使柯文哲支持度現在排第二,自己還是沒把握,才會喊出要組聯合政府。至於郭董、柯主席是不是非得當老大?我還是要以「連宋配」為例,宋主席當時的支持度和前一次大選(2000年)的得票數都超過連戰,但終究還是屈居副手,因為民調隨時會變,更重要的是要有組織與實力當後盾,我認為,朱立倫主席還是要擔起這個整合的任務。如今的郭董動作頻頻,全台走透透還訪美,一定是希望「以戰逼和」,讓侯市長先退,但侯友宜市長已經完成國民黨徵召程序,怎麼能退?又如果最後演變成「4腳督」,又該怎麼選?在野陣營只能共推一組人,跟民進黨才有得拚,國家前途才能撥雲見日。(轉載自趙少康臉書)

【社論】民調顯示42%美國人反對部署美軍防衛台灣 台灣人別再做美國夢了

根據易普索最新的民調,美國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的威脅感到不安,並支持美國政府採取強硬的態度。這份民調反映了美中關係的緊張,以及台灣在美國戰略利益中的重要性。民調顯示,有66%的美國民眾認為美國必須對中國的軍事威脅提升作準備,其中共和黨人士的支持度高達81%,民主黨人士的支持度也有58%。這表示美國社會對於中國的擴張主義和霸權主義有共識,並希望美國政府能夠堅定地捍衛自由和民主的價值。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民眾也表達了明確的立場。有半數的受訪者支援向台灣提供軍事裝備,以嚇阻中國大陸可能的攻擊。如果中共真的武力攻台,有38%的受訪者支持部署美軍防衛台灣,而反對的比例為42%。這個數字可能會隨著情勢的發展而改變,但目前顯示了美國民眾對於台灣安全的關注和同情。除了軍事方面,美國民眾也支持對中國大陸商品提高關稅,以回應中國對美國經濟和政治的挑戰。有66%的受訪者說,他們更可能支持一個主張加徵額外進口關稅的總統候選人。這個數字反映了美國民眾對於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和知識產權侵害的不滿,以及對於中國政府試圖干預明年美國大選的憂慮。這份易普索的民調是一個重要的訊號,它告訴我們,美國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的威脅有清醒的認識,並支持美國政府採取果斷和強勢的措施。這也意味著,台灣在美國戰略利益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並且能夠得到美國民眾的支持和友誼。易普索所發布的最新民調,再度揭示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憂慮,以及在台灣問題上的看法。面對中共對台灣可能的攻擊,有半數的美國民眾支援向台灣提供軍事援助,以抵禦可能的威脅。然而,值得關注的是,有42%的受訪者反對部署美軍防衛台灣,這樣的數字折射出了台灣問題的複雜性與爭議性。民調結果也突顯了美中關係的緊張以及對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影響力感到的擔憂。在政治層面上,多達6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正試圖影響明年美國大選,這反映出對中國在美國政治運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警惕。此外,有66%的受訪者認為,明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支持對中國加徵進口關稅的候選人更有可能獲得支持。這樣的數據凸顯了對中國貿易政策的關切,以及對於維護美國經濟利益的強烈需求。然而,在台灣問題上,民意的分歧也是不可忽視的。42%的受訪者反對部署美軍防衛台灣,這或許反映了一部分美國人對於遠離國內的軍事行動持保留態度,或者是對於區域安全局勢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此外,有20%的受訪者對是否支持部署美軍防衛台灣的問題回答不知道,顯示了在這個議題上的困惑與猶豫。這份民調也值得我們反思台灣的外交現實。台灣作為一個堅守民主價值的國家,應當努力鞏固國際支持,但同時也應保持清醒,不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外部力量。民調結果再次提醒我們,台灣的安全與發展需要自己的努力,不能僅仰賴外界的援助與保護。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問題並非只是地區安全的議題,也牽涉到國際政治的複雜網絡。面對這樣的情勢,台灣應當以冷靜的態度對待,積極發展自身實力,並尋求多方合作,以維護國家的利益與尊嚴。「台灣人別再做美國夢了」,這句話或許提醒我們,台灣不應只依賴外部的承諾,而應更加注重內部的努力與凝聚。只有穩健地應對各種挑戰,台灣才能在國際舞台上保持堅強的地位,為自身的未來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