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台灣首宗氣候訴訟正式開庭】 經濟部用電大戶條款成效不彰,公民團體盼司法落實氣候正義

■轉載自臉書/環境法律人協會 2021年初,環境法律人協會、綠色和平與四名氣候災難的潛在受害者發起台灣第一起氣候訴訟對經濟部提告,主張現行的「用電大戶條款」對企業的再生能源設置要求過低、忽略其減碳義務,違反環境基本法,侵害人民基本生存權利。起訴至今超過兩年的時間,台灣第一起氣候訴訟終於迎來正式開庭的程序,訴訟的結果也將對台灣未來各界發展產生極大影響。➤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郭鴻儀表示:「用電大戶條款」是依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12條第4項所規定,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自行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或採購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目的在透過法規要求用電大戶能源轉型。「經濟部」制訂的條款細則根本無法達成用電大戶裝置再生能源之目的,造成台灣能源轉型進度上嚴重落後;更重要的是,在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如此落後的條款要求根本無法讓台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近幾年用電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減反增,經濟部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下,主責再生能源發展、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及節約用電,以及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減量事項等三項工作,但經濟部目前顯然無法切實達成目標。❝ 本件訴訟的重要意義,在於透過司法喚起社會對於行政機關應積極落實立法要求面對氣候變遷的義務,而非流於口號卻毫無實質改善。❞➤委任律師簡凱倫表示:政府能源轉型和淨零目標帶來許多再生能源開發壓力,尤其是太陽光電。然而,地面型光電因對土地利用的需求,導致農民、漁民爭議不斷,產生嚴峻的承租戶生存與工作權維護課題。用電大戶條款必須要能有效地督使用電大戶開發對環境侵害相對較小的屋頂型光電,將開發責任轉到大戶自身資產的屋頂上,包括廠房、辦公室、停車場空間等。這起氣候訴訟的核心目的,正是藉由重新界定用電大戶門檻和義務,讓更多真正的排碳大戶、用電大戶承擔起能源轉型的責任。

【話山論見】綜觀審計部報告可看到台灣面臨一系列問題 民進黨政府理應傾聽民意積極改善執政表現

■ 映丞 近日,民進黨內部傳出賴清德認為不滿民進黨的聲音都是認知作戰,並呼籲黨內加強對外論述。同時,民進黨也計劃在全台舉辦政績說明會,以回應對執政表現的質疑。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審計部最近出具的總決算審核報告,其中揭示了一系列嚴峻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民進黨應該如何回應,並採取實質性的改善措施?審計部報告指出,在蔡政府七年多的執政期間,將編列特別預算常態化,共提出11項特別預算,總金額高達2兆955億元,且全部依靠舉債支應。到去年底,這些預算的債務未償餘額已高達5兆6997億元。換言之,蔡政府所宣稱的台灣經濟繁榮,很可能是建立在未來子孫的背負巨債的假像之上。若不及時解決這些財政問題,台灣將有可能陷入債務困境,債留子孫、曾孫乃至玄孫、來孫都難以絕跡。此外,審計部報告還揭示了民進黨在預算編列方面放水流的情況。例如,為了推動2025年的非核家園政策,中央政府大力推廣漁電共生,但審計部指出其管控失靈。交通部多年來編列了11億多元用於改善交通安全,然而,去年交通事故受傷人數卻達到近50萬人,創下10年來的新高,而且還被OECD點名是交通安全高風險國家。顯然,民進黨在某些議題上對於預算運用存在明顯不足之處。更為嚴重的是,審計部報告也指出了民進黨在人民關切的議題上未能充分關注的情況。例如,2018年推動的「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並未能有效關注未婚族群,未能扭轉總生育率下滑的趨勢。至於眾人關心的酒駕問題,審計部指出超過22億的酒駕罰金,法務部僅追回2億多元,只有1成,這讓酒駕慣犯肆無忌憚。對於審計部報告揭示的這些問題,民進黨是否有清楚地看到,並且是否願意真誠回應和改進呢?政治人物與政黨應該時刻謙卑虛心,務實面對問題,而不是將所有批評視為認知作戰,更不應僅以政績說明會來回應質疑。我們期待看到民進黨能夠認真面對這些問題,並積極改善執政表現。台灣是個多元民主社會,政治環境的多元性也是我們的特色之一。政黨間的辯論和不同意見都是正常現象,但不可否認,我們必須以事實為依歸,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對於政治人物而言,應以人民的福祉為優先,積極處理財政問題、強化預算管理,讓預算的運用更加透明、有效。而對於社會大眾而言,我們也應持續關注政府的施政表現,提出批評與建議,推動台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綜觀審計部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台灣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和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僅僅依賴政府單一力量的改變。政府與民眾應共同努力,建立開放的溝通機制,擴大對話,共同解決問題,推動台灣朝向更加繁榮穩健的未來。首先,政府應該尊重民眾對於公共事務的意見,鼓勵更多參與式民主的實踐,例如舉辦公開座談、聆聽民意等,以確保政策的制定更為全面和包容。其次,政府應加強資訊透明度,提供更多準確、完整的資料供民眾參考,讓民眾對政府的決策過程有更深入的瞭解。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建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也有助於防止誤解和誤導的產生。除了政府的努力,民眾也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發揮公民意識,透過合理、理性的方式表達意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公共討論的品質和結果有效,避免偏激觀點對社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此外,媒體也應肩負起傳遞準確資訊的重責大任,不只是報導政府宣傳,更應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深入探討問題的核心,提供多元觀點的評論,讓民眾能夠從不同角度瞭解議題,形成客觀理性的判斷。最後,台灣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的創新和創業精神。透過提供更完善的創業環境、降低創業門檻,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於創新產業,進一步推動台灣的經濟發展。總結來說,政府與民眾共同努力,建立開放溝通機制,擴大對話,共同解決問題,是台灣走向繁榮與進步的關鍵。政府應傾聽民意,增進資訊透明度,民眾應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媒體應扮演監督角色,社會各界應鼓勵創新創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攜手共進,實現台灣更加繁榮穩健的未來。

【社論】印度民眾對台灣的觀感為何不佳 有待進一步加強交流增強認知

近日,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公佈的一項民調結果引發關注:在向24個中高收入國家進行的調查中,印度民眾對台灣的觀感呈現負面多於正面。這一調查結果或許有點令人意外,但也揭示了印度對台灣的認識不足,以及如何透過更深入的交流來改變這種現象。根據調查,印度被列為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對象之一,然而,只有約37%的受訪者對台灣抱持正面觀感,相對而言,約43%的人持負面看法。這樣的結果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他們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釋。有學者指出,缺乏對台灣的基本認識可能是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當一些印度民眾對台灣不夠瞭解時,他們可能會將台灣與中國大陸混淆,將對中國大陸的負面觀感投射到台灣身上。這種誤解可能源於調查問題的表述,也可能受到媒體報導的影響。然而,這種情況並不真實地反映了印度民眾對台灣的實際看法。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印度民眾對台灣的基本認識是至關重要的。這需要不僅依靠政府和外交部門的努力,還需要媒體、教育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通過深入報導、教育活動、文化交流等方式,印度民眾可以更全面地瞭解台灣的文化、歷史和價值觀,從而打破對台灣的誤解和刻板印象。此外,印度在過去幾年才開始關注台灣,這也可能是造成觀感不足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一些其他國家如加拿大、澳洲和美國,已經透過多方面的交流建立了與台灣的聯繫,這有助於提升民眾對台灣的認識和正面看法。因此,印度也應該加強與台灣的交流,推動更多人瞭解台灣的多元性和重要性。總之,印度對台灣的觀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認知不足的影響。通過加強基本認識、促進跨文化交流,我們有望改變這種現象,讓印度民眾更真實地瞭解台灣,從而建立更積極的觀感,並為合作和友好關係創造更好的基礎。這需要政府、媒體、教育機構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讓印度對台灣的認知越來越清晰、正確。

全教總反對雙語政策的前因後果(上)

■ 理應 語言能力在國際競爭力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全教總等團體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停止雙語政策」倡議,超過萬人連署,凸顯社會對政府強推政策的憤怒……在現今全球化的時代,語言能力對於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性。無論在就業市場、跨文化交流還是專業領域,語言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台灣語言教育協會強調,培養良好的語言能力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首先,語言能力能夠增強溝通能力,使人們能夠有效地傳達思想、觀點和意圖。具備多種語言能力的人在跨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中更具優勢,能夠建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促進商業、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合作與發展。其次,語言能力能夠擴大就業機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對具備多語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掌握多種語言的人能夠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在跨國公司、外交領域、國際貿易和旅遊業等行業中。語言能力也為個人提供了在全球市場中開展業務的機會。此外,語言能力還能夠增進跨文化理解。通過學習其他語言,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的價值觀、傳統和習俗。這種跨文化理解能力對於國際交往和合作至關重要,有助於建立文化敏感性和尊重差異的態度,並促進國際間的和平與互相理解。最後,語言能力擴大了學術和專業發展的範圍。具備多語能力的人能夠更廣泛地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在翻譯、語言教育、國際關係等領域,語言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養。在翻譯領域,掌握多種語言的能力能夠幫助將不同語言間的文字和口語表達準確轉換,促進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語言教育方面,教師應該具備深厚的語言知識和能力,以便有效地教授學生不同語言的語法、詞彙和發音等。在國際關係領域,語言能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解釋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議題,並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互動和合作。因此,對於台灣年輕一代而言,在國際競爭力中培養優秀的語言能力至關重要。學校和教育機構應該提供全面的語言教育,包括提供高品質的語言課程和教學資源,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和實踐活動。同時,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提供支持和資源,以促進語言教育的發展和推廣。語言能力在國際競爭力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積極培養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包括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培養師資、建立家校合作機制以及重視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台灣能夠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優秀人才,並在國際舞台上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台灣孩子的英文程度相對於一些外國可能較低的情況,可以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學習環境和教學方法的差異。相較於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英語在台灣並不是主要的語言環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英語的機會可能較少。此外,英語教學的方法和資源也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實施雙語教育的目的是提供學生更多的英語學習機會和資源,以增強他們的英語能力。這樣的教育政策可以在學校課程中加入更多的英語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透過提供英語教育的機會,學生有機會提升他們的英語溝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雖然雙語教育的實施可能面臨一些挑戰,但它也可以帶來一些潛在的好處。這包括學生更早接觸英語、增加英語學習的機會、提高英語教學資源和師資素質等。這些因素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英語程度,並使他們更有競爭力和應對國際環境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學習一門語言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持續的努力,單純實施雙語教育並不能立即解決所有問題。除了政府的努力外,家長、學校和學生本身也需要共同合作,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學生社團及語言學者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的「停止雙語政策」倡議,5月28日超過萬人連署,他們日前再度開記者會,指雙語政策是「庸才政策」,培養出來的將是英語及專業都不夠好的人,政府應立即停止這項政策。全教總等團體4月7日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停止雙語政策」倡議,3天不到就超過5000人連署,而在5月28日參與連署人數更破萬,凸顯社會對政府強推政策的憤怒。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原本的「雙語國家」政策雖已更名為「雙語」政策,但相關計畫推陳出新,經費不斷加碼,造成各地方政府間的軍備競賽,若繼續下去,不僅無法提升國家競爭力,反而嚴重傷害學生基本學力。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則說,現在國內一些雙語學校,英文好的老師專業不好,專業好的老師英文不好,最後學生放學後還要去校外補習理化、數學等科目。他認為雙語政策是「庸才政策」,培養出來的是英文和專業都不夠好的人。廖咸浩表示,早年出現提早讓小孩學英語的聲音,最後是他們提早放棄英語;他呼籲政府不要用雙語政策殺了孩子的未來。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學校內多數非英語教師尚未具備以英語流暢教學的能力,這幾年來政府強推雙語政策,已造成孩子國語文能力退步,學習M型化也更加嚴重。根據上述資料,台灣是否因雙語政策來影響孩子的英語能力呢?因此,雙語教育政策可能有助於提升台灣孩子的英文程度,但其效果仍需綜合考量各種因素和長期的努力。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學生社團及語言學者等團體對雙語政策提出了停止的倡議,認為這項政策導致孩子的英語能力下降。然而,請注意這些意見是某些團體的立場,並非所有人的觀點。雙語政策的目標是推動學生在語言方面的多元發展,培養他們具備英語能力以應對國際環境的需求。然而,政策的實施可能面臨各種挑戰和困難,包括師資培訓、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要評估雙語政策對孩子的英語能力是否有影響,需要更多的數據和研究。有些學校和地區可能已經取得了正面的成果,而有些可能面臨困難。此外,孩子的英語能力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學校教學質量、家庭背景和學生個人的努力等。因此,無法一概而論地斷定雙語政策是否對孩子的英語能力造成影響。評估此政策的效果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深入分析。政府在制定和調整教育政策時,應該考慮到各方面的意見和專家的建議,以確保孩子能夠獲得全面而有效的教育。

誰趕跑侯的年輕票

■媒體人 王尚智 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的售票演唱會,在他「三天三夜、我只在乎你、囚鳥」等一眾歌單中落幕,歌舞與花絮短視頻立刻四散發布,成串讚美、奚落、驚喜、嘲諷的年輕留言旋即噴湧而出。最初由幾位年輕幕僚提出演唱會創意時,柯文哲也是抓抓頭表示懷疑,但5分鐘內就被說服,決定全力配合「選歌、練舞」。幾天前TVBS的7月最新民調,是國民黨723全代會後的民意反映,柯文哲支持率以32%比肩賴清德領先的33%。但在「20至29歲」的年齡段,柯文哲以68%超過6月且再漲20%,尤其遙遙領先侯友宜僅剩的2%!這種難以想像的懸殊,或者應該問:侯友宜陣營究竟做了什麼,才能讓年輕族群「崩盤」到如此田地?侯友宜雖然在「婦女票、高齡票」有些微成長,但兩大民意致命關鍵,除了徹底崩盤的「年輕票」,還有超過3成以上的「政黨票」,即使在723大團結之後仍不願意回歸!侯陣營7月唯一的變化指標是「金溥聰開始操盤」,並且展開激烈等同「分裂國民黨」的內部鬥爭。而這就完全解釋了基層族群在目睹這些藍營荒謬、殘酷的權力鬥爭後,起身離開甚至再也不回頭的絕對反應!竟然只剩2%!「侯金組合」在年輕人的眼中口碑到底有多「臭」,才能臻於這個極限數字?!毫無疑問,這與金溥聰強烈「批評、壓制」羅智強、徐巧芯、游淑慧等這些他口中所謂的「參選小雞」,卻是在泛藍年輕族群中所剩無幾的「票房明星」有關!以長期擁有藍營最大規模「超過百萬粉絲」的羅智強為例,金溥聰在723隔日的724依然不改論調,連續兩天「強攻、貶低、否定」羅智強,說他是在「舒適圈」,甚至還一如既往的由子弟兵「造謠詆毀」羅智強代筆陳長文而後被揭發。這種金溥聰向來「私人恨意」的騷操作,真正衝撞的其實是羅智強背後的百萬粉絲!徐巧芯與游淑慧都是長期「揭發、砍殺」民進黨執政的少數巨炮,在被金溥聰要求「噤聲」之後,7月聲量大幅萎縮,藍營整個月幾乎完全沒有攻擊「賴陣營、綠執政」的輿論聲量。這些內心疑惑在藍營基層累積成「搞什麼鬼」,終於在日前「侯友宜跑去確診的蔡英文臉書留言請安問好」而大爆炸!已經沒有人不去懷疑:金溥聰是不是擺明了,專程是來「幫助賴清德當選」?!侯友宜在5月「接受徵召」,原本應該衝出氣勢高峰的民調支持度卻一路下滑到最低的15%。而這次723全代會國民黨「全黨團結」,包括韓國瑜也相擁並肩公開力挺,侯友宜民調卻僅從23%上升至25%。扣除「團結票」,這完全證明了金溥聰一整個月的操盤輔選,「效果等於0,甚至更添負分」!金溥聰已經確定成為侯友宜今後黨內、黨外拓展票源的最大阻力。侯友宜陣營周末前傳出,將原本簽約的公關公司「預算砍半」。熟悉選情布局的藍營人士已經發出警訊:這次大選從母雞到小雞,國民黨都將面臨競選經費的「金援」問題!侯友宜持續的低迷人氣,再加上金溥聰的到處惹人厭,都將使得藍營金主退避觀望。在郭台銘美國訪問回來,可望在8月正式宣布獨立參選之後,就將直接瓜分侯友宜的藍營部分選票,難怪金溥聰趕緊出手放話「王金平派人勸退郭台銘、郭台銘屏東見賴清德」,旋即被王、郭打臉否認。在10月在野勢力必須開始整合之前,9月、8月兩次的民調事關重大,將決定「郭、侯」的兩人排序,這將提前加快「基層棄保」的初步意向!只不過在此之前,年輕族群棄保動作最快,侯友宜只剩2%的支持度,意味著「金溥聰再不走人」,掌握台灣未來的年輕人眼中已經「容不下侯友宜」!(轉載自王尚智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