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臺灣茶的原料來自東南亞,還能算代表臺灣的茶嗎?茶的跨界與劃界(上)

■ 科技大觀園 寒波 茶在臺灣與許多國家是習以為常的飲料,不但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也有規模龐大的國際貿易,涉及複雜的生產、運輸、消費網絡。茶葉相關產業的發展,不但改變地貌,也影響人際與社會,甚至是國家、民族之間的關係。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伯邑藉由探索東南亞的茶與臺灣之間的千絲萬縷,追尋超乎地圖界線之外的各種互動。 洪伯邑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就讀人文地理學博士時,到中國西南部尋訪研究題材,意外得知雲南聞名的普洱茶,其實和臺灣關係密切,便朝此一領域鑽研。回臺灣任教後,仍然延續「茶」這個主題,陸續探討泰國、越南茶產業與臺灣的關係。梨山到金三角 化軍人為農夫金三角地區位於泰國北部邊境一帶,與緬甸、寮國交界,曾經是鴉片毒品的生產基地;如今不再有罌粟種植,地景轉變為果園、茶園、農田,呈現健康清新的風貌。關鍵在於 1968 年開始的「泰王山地計畫」,泰國官方引進外來的農作物與技術,協助當地居民栽種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不再依賴罌粟,而臺灣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罌粟花/Pixabay) 泰國官方之所以信任臺灣,是因為臺灣已經有類似狀況下的成功經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以後,有計畫地深入山林獲取資源,又為了安置退伍軍人,嘗試在高海拔地區開發農業——化軍人為農夫,建立梨山的福壽山農場等據點。臺灣地處熱帶與副熱帶,卻能順利在高海拔地區種植多種溫帶蔬果作物。山地開發雖導致環境破壞等後遺症,卻也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計。如蘋果的成功種植,讓 1970 年代梨山的環山部落,一度比臺中市區更加富裕。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畢沙迪親王,是當時負責泰王山地計畫的代表,他觀察到泰國北部的氣候條件與臺灣山地類似,決定與臺灣展開農業合作,即使雙方 1975 年斷交後仍持續執行。事後也成為前泰王蒲美蓬的一大政績。臺灣與泰國牽上線以後,也間接幫助到泰國北部的中華民國遺民,身處「異域」的泰北孤軍。 (前任泰王蒲美蓬的堂兄畢沙迪親王/Wikipedia) 從異域到茶鄉國共戰爭結束後,中國西南部仍存在國民黨的軍隊,不少人不願意前往臺灣,最後輾轉抵達泰國北部落腳,被稱作泰北孤軍。此後相當一段歲月,泰國政府無力掌握其北部疆域,任由共產黨游擊隊、毒販流竄;而孤軍在缺乏中華民國支援下,必需自力更生,涉入毒品等貿易,在夾縫中求生存。1981 年的考科考牙戰役,孤軍協助泰國政府肅清共產黨游擊隊,之後取得泰國公民身份,名義上正式解編。此刻泰國政府表面上排除了國境內干擾統治的不安定因素,實際上還需要新的經濟因子,才能確切統治難以掌握的北部領土。前述的泰王山地計畫,便能達到編戶齊民的作用。茶、咖啡、蘋果、梅、桃等作物,擺在不同時空環境下,能帶來不一樣的影響。泰國北部原本各方勢力盤根錯節,難以統治,引進新的農作物與技術、丈量土地、建立新的人際與產業網絡並和外界市場接軌後,地貌改變了,許多本來曖昧不明的關係隨之清楚,國家機器得以深入原本難以企及的層面,充分利用自然與人力資源。 (泰北孤軍滯留的「美斯樂」村落/Wikipedia) 洪伯邑的研究指出,農作物與技術的移植,同時具有經濟與政治的效果。此一模式先由中華民國在臺灣的高山地區實施,類似的過程也發生於泰國北部。中華民國對泰國的協助,也維繫了雙方斷交後的外交關係。戰爭與毒品的時代過去後,孤軍後裔仍需要營生。隨著泰北孤軍的情況為臺灣國內知悉,中華救助總會(改名數次,簡稱「救總」)也投入支援,又在 1990 年代將臺灣培育的茶種引進泰北。儘管茶與其他農作物皆來自臺灣,臺灣農技專家也兩邊支援,茶一開始卻限於華人種植,沒有交給泰國原住民。農作物與技術的轉移,使泰北華人由軍人轉型為農夫,還有些成為資本家。臺灣人眼中的泰北異域,接受源自臺灣的農技資源後,發展為新的茶鄉,呈現他鄉變故鄉的轉換。不過邊界不是靜態的,現在呈現的領域,是過去累積的結果。隨著大環境變化及位置、規模都更優越的越南茶競爭,與臺灣淵源很深的泰國茶業,逐漸退出臺灣市場,轉以泰國國內和歐美、中國市場為主。 (中華救助總會/Wikipedia) 在越南種植臺灣茶樹洪伯邑在泰國之後,將目光轉向茶產業與臺灣淵源極深的另一個國家:越南。越南茶與臺灣的關係比泰國更加緊密,不只因為臺灣當初出口茶樹、技術與資本,投資越南建立茶的產業;也由於如今有大量茶葉,由越南進口到臺灣。越南曾經是採行計畫經濟的共產國家,1980 年代後期才「革新」開放,引進外國資本與技術。1980 年代中期有臺灣茶商率先進入越南,接著前總統李登輝任內支持南進政策,臺灣大舉向越南出口資本、技術、樹種等資源,使越南南部的林同省,發展為規模龐大的茶葉產地。 臺灣茶在移植越南初期,水土不服之外,也面臨嚴重的蟲害威脅,一直到 1994 年引進金萱才成功克服蟲害。有了能保證產量的金萱作基礎,使茶廠經營更有彈性,可以搭配生產青心烏龍、翠玉、四季春等不同茶種,靈活面對市場。越南茶大量出口到不同國家,需要避免農藥殘留。為了應付多變的農藥標準,越南茶商發展出一大一小兩套模式:大型茶廠由數百人運作,幾乎全年無休,因為家大業大,有資源聘請專任的文書人員管理農藥,確保不論各國標準如何改變,都有能力調整跟上。至於相對小型的茶廠,本身資源短缺,自家茶園外也與當地茶農簽約契作(通常仍有一百甲左右,規模超過臺灣同業)。他們為了確保品質,發展出另一種管理農藥的方案,就是和農藥經銷商合作,讓專業的農藥業者直接參與管理。 (台茶 12 號/Wikipedia) 儘管原產地有自我要求,進口時也經過檢驗,臺灣人看待越南茶,心中仍常存對農藥殘留的疑慮,還普遍認為越南茶的品質不如本土茶。並非說越南來的茶就百分之百沒有農藥殘留問題,但就洪伯邑看來,這超越食品安全的層次,牽涉到心理上的認同與焦慮,甚至還有國族建構的因素,是探討邊界、移動、何謂本土的絕佳材料。(文章未完,資料來源:故事StoryStudio)

【2022選微鏡(31)】顏氏王朝結束了 國民黨的內鬥剛剛開始

■ 本刊特別報導 台中市第二選舉區立委補選9日登場,國民黨候選人顏寬恒票數落後,稍早已在沙鹿區競選總部現場親自承認敗選,同時祝福民進黨候選人林靜儀「恭喜當選」,最後也喊話支持的鄉親,未來繼續打拚。在台中海線紅派20餘年的顏家,在媒體聚焦其土地、違建、電玩等問題下,狂轟亂炸戲碼終於崩潰。一名國民黨台中市議員直言,「顏氏王朝結束了!」顏家不適合再出來參選立委,甚至市長,避免成對手箭靶。這種單一選區的選舉很注重形象,不像多席次的市議員選區,只要掌握一定票數就可當選,未來2024顏家只能推出代理人,再以顏家地方組織輔選。據瞭解,在陳柏惟罷免案過後,一位與顏寬恒交情友好的藍委的確曾勸退他不要親自參選,應該推出一名形象好的候選人,用顏家的組織力量輔選,避免家族爭議浮上檯面,成為對手攻擊目標,但顏家最終仍派出自家人出馬,印證該名藍委的憂慮是正確的。顏寬恒輸了!藍議員直言「顏氏王朝結束了!、2024立委很難選」。接下來2022的九合一選舉,也因盧秀燕及其執政團隊表態挺顏,在選前之夜為其站臺,受到大部分台中民眾的反感,原本看好連任之途頓時受到重挫。國民黨在最近的三場選戰,四大公投、台中二選區立委補選、以及罷免林昶佐案,都吃下敗仗,一時之間要朱立倫下臺負責的聲浪越來越大,但朱立倫並無下臺的準備,還宣布積極佈局2022的九合一大選。有一批深藍的群眾高喊要「朱下韓上」,這是否為國民將來的走向,還值得深思。但可以看到的是一場國民黨的內鬥才剛剛要開始。

【社論】媒體監督的尺度足以影響選舉結果 但這不是台灣人民想見到的

台灣在民主的成長過程中,從地方到中央選舉已經歷多次,雖跟歐美數百年的民主成熟度相比,還有一段距離,可是在媒體的關注度與影響力卻不輸給歐美。從高雄市長的罷免案來說,雖是人民行使基本權利,但是媒體的介入,卻大大影響到選舉的結果,自從台灣開放報禁,還有香港報業也進入台灣後,台灣媒體業的「狗仔文化」漸漸形成。無疑,這種文化也深深地影響到選舉的結果。本次中二區的立委補選就是一個例子,自從顏寬恒宣布參選後,各家媒體開始關注這個問題,除了一兩家媒體外,其餘的都槍口一致對準顏寬恒,就如顏寬恒講的「萬箭穿心」。我們都知道,一般媒體都有立場,但是挖掘隱私與惡意攻擊,就非媒體或媒體工作者應有的態度。這次不論是平面媒體、電子媒體、電視新聞或是政論節目,幾乎傾全力在報導,當然褒貶各有,可是花了兩個月集中火力砲轟單一候選人,甚至起底候選人家族資產、如何運用公權力取得家族資源,違建、佔用國土地等,不論候選人是否有違法,都可受公評,甚至有司法可介入調查。我們作為媒體人,應該有作為媒體人的DNA,不能有個人恩怨或喜好,應該秉公報導,是非真理由人民自己去判斷。若以媒體的影響力來影響選舉的結果,這也不是一般民眾所期待的。國民黨時代開放報禁、民進黨強力主張媒體要退出黨、政、軍,然而這次的選舉,反而讓我們看到民進黨的觸角,已全面的伸入各個媒體角落。果然,民進黨推出的候選人林靜儀以7840票險勝在地黑派政治世家顏寬恆,在這兩個月中,民進黨動用媒體的力量,嚴格檢驗顏寬恆,當然,今天顏家的落敗,自身的問題很大,才被媒體輕易攻破,後續還必須面臨司法的考驗。但這種媒體介入選舉的歪風,應不是台灣人民想見到的。

【話山論見】謝志偉評說方芳定居大陸 人家落葉歸根 不必惡語相向 互道珍重就好

■ 本刊特別報導 曾有「台灣綜藝一姐」封號的的67歲演員方芳,近年來移居中國大陸,她在上月24日開心曬出領到「中國公民身分證」的影片,表示自己「現在跟大家一樣,也是有中國公民身分證的人了」,卻有網友眼尖發現,她手上拿的是跟黃安一樣的「居民證」,還是一樣可以用台灣健保。方芳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生活在台灣、發展在台灣。外省眷村第二代的她,到大陸多年後,終於確認,她的祖國不在我們及吾人子女未來安身立命的「台灣」,而在她父母當年逃難所來的「大陸」。如今,為了快活或過活,她選擇後者作為她的祖國。她不但作了選擇,還選擇高調公開她的選擇。是告別台灣?頂多疑似。駐德代表謝志偉說,感覺,比較像是告別自由的儀式。最後一次,她充分使用了唯有自由民主國家的國民才有的選擇的自由。至於選不選擇自由,那是她的自由。但是,於此同時,他知道,方芳應該也知道,有非常多的中國人作出了和她相反的選擇。他們都趁還能選擇和祖國分手的時候,或是在祖國選擇無論如何要和他們廝守一輩子之前,選擇離開了他們的祖國。離開前,他們都選擇盡可能地低調。否則,前腳剛離家門,國門不會開,開的肯定是牢房的大門。兩相對照之下,可知,有些人以血緣作準,有些人以價值作準,祖國的選擇標準,實在説不準,「準的是,有些祖國會説:不准!」謝志偉還說,不過,不知方芳是不是基督徒,管他聖誕不聖誕,到時候,反正,就是不過這個節。謝志偉話鋒一轉表示,台灣不乏有人對方芳選擇「中國」而背棄「台灣」頗有微詞。說是不滿者眾也,並不誇張。「我也覺得其中不無道理。但是,我思前想後,發現這裡面誤會可大了」;謝志偉說,他發現,方芳的確是選擇「中國」作為她的祖國,但她其實並未背離「台灣」。「我説,方芳並未背離『台灣』,是因為她從來沒住過『台灣』,也不是出生在『台灣』。我們認爲,她出生、長在台灣,她肯定不作如此想」。對蔣介石和當初的中國國民黨來說,中國和台灣從來就不是並立的詞組,大陸和台灣才是。他們是從大陸逃難來台灣,是從中國的大陸,來到中國的台灣。所以他們並沒有離開中國,而台灣也從未離開過中國。所以方芳們不是出生在台灣,出生地是台北、中壢、高雄沒錯,但都不是出生在台灣,天經地義,他們都是出生在中國,天荒地老。這樣,一直到政治解嚴,民主解凍。從此,台灣開始有可以選擇的政黨和人民選出來的中央政府。還有,在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作選擇的自由。從此,不再是中央黨部說的算,而是中央選舉委員會的公告才算數。謝志偉說,自此,沒有光復大陸,只有光復南路和北路。自此,現狀不再地老天荒,於是,他們心裡開始發慌。有的慌慌張張,困獸猶鬥,企圖來個少康中興。有的方芳張張,就把心一橫,將國民身分證,另外換一張。我們曾陪他們作過夢,他們曾為我們演過戲。如今我們終於夢醒了,他們也決定不再演了。一道海峽隔著重新開幕的鐵幕。一旦我們有了「中選會」,他們終究會組「選中會」。她落葉歸根,我們落得清靜。沒有好言相勸,不必惡語相向,好聚好散,互道珍重,就此揮揮手,莫再勾勾纏。謝志偉進一步指出,一位台灣出身的演藝人員,興高采烈地歸根近在咫尺的神州。謝志偉坦承,不相瞞,有段時間,「我像許多人,都曾如此欣賞她。然後……然後,時間證明,年紀再大,都還有成熟空間。我是説我。她,是她的事」。身分證也好,居留證也好,重要的是,她已成的心證。

【2022選微鏡(30)】三市縣長柯文哲、林右昌、潘孟安任期將滿 是否尋求更大的發揮空間引人關注

■ 本刊特別報導 以上幾位都在2022年任期屆滿,7週年政績盤點!柯文哲、林右昌、潘孟安下一步將怎麼走?隨著2022年到來,國內有不少縣市首長將面臨任期屆滿的狀況,也讓人好奇這些在國內是一方之霸的諸侯們,下一步會如何抉擇。台北市長柯文哲不做他想,首都執政後的下一步自然是以總統大位當目標;而基隆市長林右昌則相當積極,要尋求更大的發揮空間;屏東縣長潘孟安執政成績獲肯定,下一步不論是轉戰六都或是入閣任政務官,都是外界推測可能的去向。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14年頂著白色力量光環登場,在民進黨大力襄助之下,聯手擊敗「大連艦隊」,打敗連勝文搶下首都執政權,終結國民黨16年執政。但選舉結束後,原團隊分崩離析,柯文哲也與民進黨漸行漸遠,且傾向藍營的速度之快,讓國民黨不敢等閒視之;而後,柯成立台灣民眾黨進軍立法院成為第三大黨,已經是可以左右政壇的關鍵力量。在迎來就職7週年後,柯文哲任內的市政工作將進入收尾階段,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握最後1年的執政時間,繳出一張具有影響力或是民眾深有所感的成績單,為他個人下一階段的政治目標打好基礎。柯文哲在記者會上表示,進入第二任後,西區門戶計畫將越趨完善,與之遙望的南港,東區門戶計畫將納入北流、瓶蓋工廠以及中研院、國家生技園區、國家動物實驗中心等生技廊帶,透過南港轉運站串連到全台灣。其他還有公宅維持每年1.2萬戶動工,市場改建也正積極進行,相信在卸任前,一定能繳出一張亮眼的成績單。柯文哲在過去已多次表態有意競逐總統大位,如何在2022卸任後到2024的這段真空期,保持政治熱度,將會是他接下來的主要目標。而身為民進黨內中生代改革派代表之一,林右昌以幕僚起家,是少見在沒有基層民代經驗狀況下,就成功上任縣市首長的政治人物。2014年擊敗國民黨參選人謝立功,獲得為家鄉基隆服務的機會。林右昌任內成功改變基隆過往陰鬱、沉悶的既定印象,活化多個公有建物、舊大樓等,為以往的工業都市基隆注入更多的文化活水,成功把基隆市改造成國內知名的浪漫觀光城市。儘管任內有不少亮點施政,但在基隆捷運興建的討論上,林右昌顯得有些吃力不討好。基隆通勤族每日至少要花1到1.5小時來回辦公地點與住處,面對基隆鄉親在北北基大生活圈中的通勤需求,「基隆捷運」目前仍是只聞樓梯響階段,關鍵的「基隆–八堵」段仍遲遲無法定案。潘孟安在2014年從資深國會立委,一躍成為民進黨大本營的屏東縣長。如今7年時間過去,他成功翻轉屏東過去「站尾包衰」的印象,台灣燈會活動後,逐步打造出「我屏東,我驕傲」的新品牌印記。潘孟安表示,台灣燈會順利舉辦,外界對屏東從問號到肯定,接著希望在2022年能是一個驚嘆號,每3個月、每半年都可以有一個縣政亮點、驚奇。他表示,自己是約僱人員,時間到了就要走,但還是要在接下來1年的時間裡全力以赴,直到今年12月25日畫下完美句點。由於潘孟安目前還未滿60歲,加上在屏東的施政備受肯定,外界對於他的下一步也相當好奇,不論是入閣或是轉戰資源更豐沛的六都市長,傳聞都不絕於耳。而他也知道這些傳聞,但至今仍不願多談,僅笑稱,「我是屏東永遠的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