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望鏡

【2022選微鏡(29)】林智堅為保大新竹升格成功棄選市長 是犧牲打還是另有盤算?

■ 本刊特別報導 林智堅上月27日晚間拋出震撼彈,為了能促成朝野加速修法,讓大新竹順利合併升格,放棄參選2022大新竹市長。近日民進黨排除萬難力拚竹竹併升格第7都,現任新竹市長林智堅原是大新竹市長的熱門人選之一,未料棄選引起外界詫異。對此林智堅深夜再度發文,透露棄選原因,「我應該做什麼樣的選擇?」林智堅表示,這幾天他一直在思考,大新竹合併升格與他個人是否參選市長,若這兩件事不能兩全,「我應該做什麼樣的選擇?」縣市分治後造成大新竹發展的困境,是他這幾年最深的感慨,所以想清楚後做了這個決定,就顯得自然;同時他喊話,曾要求他不選才能服眾、才願意支持合併升格的在野各政黨,希望能停止政治操作,一起加速修法,促進大新竹升格,「才不會愧對支持你們的新竹鄉親。」林智堅感性地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新竹人,「39歲有幸擔任市長至今,是我一生的榮耀,但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市長,無止盡的會議、成堆的公文,深夜才回到家是我生活的日常」,但擔任市長最快樂的,「是完成大家的心願,完成自己的夢想」,例如兒童醫院、打通公道三,改造新竹市立動物園與新竹公園再生,南寮漁港華麗轉身成新竹漁人碼頭和新竹棒球場,「過去將近30年來國民黨做不到的,我們一一實現了。」林智堅深信,新竹人值得更好的對待,新竹人年年上繳可觀的稅收,但生活機能就是跟不上民眾的期待,縣市分治之後,不論區域治理或是預算編列都受到很大侷限,唯有大新竹合併升格才能讓新竹脫胎換骨;但自從他主動倡議以來困難重重,在野各政黨放大「因人設事」,因此幾經思量,決定把在野黨用來以拖待變最大的理由「林智堅」拿掉,用不參選來爭取朝野各政黨的支持。民進黨要推出什麼樣的人選來競選大新竹市長,實在令高層傷腦筋。林智堅說,再過363天他將卸下這個職位,但自己依然是新竹市民,一定會竭盡所有力量持續推動大新竹合併升格,同時他向關心這件事的朋友們說,「我不怕少數人的暴力,我怕多數人的沈默」,請大家和他一起,為下一代能有更美好的生活、繼續大步邁進。

【社論】韓先生來敲門了 國民黨將何去何從?

(圖/翻攝自韓國瑜臉書) 2022年開年的大事,除了1月9日中二選區立委補選,以及台北中正、萬華選區「罷昶」兩個大活動外,就是1月2日韓國瑜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發表新書《韓先生來敲門》「善良微光見面會」,儘管舞臺區只開放給有購書者入場,但現場也擠滿上萬韓粉,還有不少人從中南部北上,甚至有人從前一天就在現場排隊,等著領號碼牌。據估計約有萬餘韓粉參與本場簽書會。韓國瑜此次復出,據瞭解背後一定有火力支援,絕不是光棍司令,現在隨著韓國瑜新職務「典亮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的公佈,韓國瑜的後台已經非常清楚,中天生技集團總裁路孔明。從台北地方法院公告很清楚表明,典亮慈善基金會成立於2020年4月20日,財產總額登記為1000萬元,捐助人為路孔明(中天生技集團總裁);而後另一份台北地方法院的公告則清楚載明該基金會的原董事長姜忠良與今年的8月23辭任,董事長一職改由韓國瑜擔任。如今,韓國瑜出任由中天生技集團總裁出資成立的基金會董事長一職,未來韓國瑜復出之路的火力與子彈支援會少嗎?韓先生真的來敲門了,只是這次敲的是國民黨的大門。國民黨在這一次的公投四項皆輸,若1月9日中二選區立委補選與台北中正、萬華選區的「罷昶」兩項再有任何閃失,那深藍對朱立倫的逼退聲浪將不可避免。韓國瑜此次復出並率領昔日市府團隊成員,包含民政局前局長曹桓榮、兩位新聞局前局長王淺秋與鄭照新、法制局前局長吳秋麗、勞工局前局長王秋冬都出席。展現團隊實力的態勢明顯。至於有許多政論節目討論要參選台北、桃園的說法,韓國瑜回應,「那都是隨便的無稽之談,他們做節目別有居心,完全是想像力,我完全沒要想什麼。」韓國瑜坦言,「我是很靜的!」在沒有位置時,一心想做事情是要把自己調回道家的心情,把自己修練好,有機會為老百姓做事,當仁不讓。深藍大佬透露,自2020年韓國瑜敗選後,國民黨的支持度一蹶不振,原本想藉著前主席江啟臣來做老新世代交替,可惜江啟臣在主席改選中敗選,使得國民黨又回到「老藍男」的手中,再加上韓國瑜的復出,國民黨路線將何去何從?實在令人擔憂。

佳節悲劇:違規檢舉大限縮 台灣恐成違法樂園

■ 圖文轉載自臉書/高雄好過日 今天是聖誕節,世運主場館正舉辦五月天演唱會,海音晚間點燈表演,愛河河畔等多處有節慶市集,整個城市人潮洶湧,輕軌捷運班班滿載,沈浸在歡樂的氣氛中。然而,佳節中,小編這幾天在路上也目睹幾件小車禍,而車潮變多更多車輛亂停一通。今天就看到一位阿伯,因為違停車輛完全堵住人行道,他踩進花圃結果腳扭到。更悲劇的是,原本我可以檢舉這輛違停車輛,但很快的,民眾再也不能拍照檢舉這種惡霸的行徑,只能打110請警方處理(我打電話後15分鐘警察是真的有來開單,但有些違規早就跑了)。不能檢舉的原因是,立院於12月7日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大幅限縮民眾能夠檢舉的交通違規事項。總統府在22日正式公布條文,預計最快兩週內就會實施。修法後,違規檢舉限縮到正面表列的46項,其中靜態違規的部分限於「交叉路口、公共汽車招呼站10公尺內、消防車出入口5公尺內違停或臨停、違規停車或臨時並排停車、佔用身障停車格」才能檢舉。因此圖片中的違停人行道正中是無法檢舉的。雖然本次修法是由藍綠兩方立委同時發動,但交通部也站在贊成立場,我們認為,這是現任政府執行過的最爛政策。爛的不只是修正項目,還因為有關單位對於台灣交通違規嚴重與道路死傷慘重的現況缺乏作為,才會讓人格外憤怒。假若限縮檢舉同時,大幅提升執法強度,舉發一律由公部門執行,這樣我們自然沒有意見。但沒有配套下限縮檢舉,違規魔人不會消失只會更猖獗,嚴重侵害用路人權利。未來面對違停等狀況,民眾別無他法,只能不斷打110報案,反讓基層員警從收檢舉信件變成跑現場,並不會減少負擔。縱使台灣近年在經濟、治安、防疫等諸多層面都有亮眼表現,許多歐洲、日本、香港來台定居人士,對台灣社會、制度各層面都讚美有加,但也一致認為,台灣的交通實在太爛了,被形容為「戰場」、「沒人權」,簡直是在講爆發內戰的第三世界危險國家一樣:「行人在台灣的路上,是真的沒有人權的......剛搬來台灣走在路上時,我常常都會被機車叭,然後都會說一句『不好意思』就讓路。一開始我以為是自己走錯路,或是對台灣交通還有不熟悉的地方,所以總會下意識地先道歉。但住了好幾年後,我才發現,不對,我走的不是行人路嗎?」(茶里,香港移民來台插畫家)「台灣的道路狀況就和1970年代的日本相同,簡直與『戰場』無異。為什麼台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會如此高呢?已經有政府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做過諸多討論,我只是一介門外漢,沒有立場提供什麼政策建言。只是從一個用路人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台灣汽車駕駛人的態度,和日本或其他國家相比,真的有點傲慢了。」(野島剛,日本資深媒體人)「台灣馬路上不是行人優先,反而是『汽車優先』。如今過了30多年,但駕駛人的心態仍不見改善。很多車輛在通過斑馬線時,根本不會禮讓行人,只要行人稍有不慎,撞到車輛的機率很高。而超速、闖黃燈、無視紅綠燈、轉彎不打方向燈和突然煞車等等,都是家常便飯。」(田中美帆,日本來台定居文字工作者)「有時候車子可能為了方便,斑馬線那邊會停車一下下,他會說我一下下去買個東西,你走在路上人行道,機車他可能為了方便他要去停車,他會騎上騎樓......2年前我們有做一個調查,外國朋友他們最怕的事情,因為台灣治安沒問題,他們最怕就是怕過馬路,交通事故裡面,有受傷的人口的人好像已經40多萬,比一個台東縣的人口還多。」 (白健文,歐洲商會生活品質委員會主席)依正常的邏輯來看,假設立法院修法限縮檢舉,我們單就人行道違規來說,行政部門更應該想辦法改善違規,例如以下作為:■增加警力處理違規■改善基層員警處理違規行政效率(如改善電腦系統)■設置交通佐理員(輔助拍照開單)■利用公車等執勤車輛錄影檢舉■引進科技化自動執法■改善人行道保護行人設計(提升實體人行道比率、設置側面圍欄......等)■強化學校等道安教育,強化絕不輕饒違規的宣導那地方政府就要去計算,加聘人力、改善舉發開單系統、加裝路口科技檢舉、全面修建人行道......等作為,需要多少經費,要編列預算送審,並落實政策執行。這些,不就是現在該做的事? 但在立院修法同時,行政部門只想著「不會被見義勇為的檢舉人打擾了」,卻忽視了基本該做的事情,行人的人權,台灣的人命,難道要被這樣糟蹋?要被先進國家繼續恥笑嗎?

【社論】回看2021台灣政壇只見混亂 人民的基本生存權利有受到保障嗎?

《台灣新報》雜誌默默耕耘整整一年多了,我們的目標是想建立一個真正的兩岸民間交流平臺,排除萬難,而今我們的努力就如老子所雲的「無為而為無所不為」,為人民的公平正義而發聲。台灣在2021年可以說是亂成一團,台灣所稱的民主選舉,就是參與選舉的政治人物如果選輸了,就馬上組織把選上的罷免、從市長、立委、議員等,直到自己的黨派參選人選上為止。台灣外出工作的人為數不少,為了投票,來回奔波,浪費人民的血汗錢、也是浪費政府的公帑於不願。人民因而產生厭惡感,不投票的群眾越來越多。台灣號稱「民主公投」是人民作主的榜樣,但是深入看看這次的公投議題,都是一些無關緊要或者是做不到的議題,來讓人民背書。執政黨亂開政見支票,一些做不到的是選舉時胡亂承諾,當人民抗議時,拿「公投」為工具來應對,過關了,是人民作梗,若不通關就是人民的選擇,將來所有責任人民承擔。但是作為反對黨的國民黨,也應負很大的責任,因為不能在立法機構就及時阻止執政黨的錯設政策,監督不利,導致必須勞師動眾,浪費人力公務來舉辦無意義的「公投」。台灣的酒後駕車釀致交通事故,不僅造成人員傷亡、家庭破碎、財產損失,甚或付出難以估算的社會成本。依據109年警政署上半年度的統計,109年取締酒駕違規件數為8萬2,626件,移送法辦件數為4萬8,025件。109年1-6月道路交通事故酒駕肇事2,072件,死傷人數2,501人,這意味著,有2千500多個家庭因而破碎,執政黨對酒駕的執法輕忽,視人民生命如螻蟻,人民的基本生存權利有受到保障嗎?還是爭權爭位才是你們執政的本質?2021年再過幾天就過去了,非常感謝本報的親愛讀者,在過去一年的愛護我們、支持我們,我們沒因疫情感染而停止出版編輯工作,在嚴重疫情期間持續出刊,在這裡僅代表本刊編輯團隊,向您獻上最高的敬意,也期待您在未來持續的支持我們。

【話山論見】反萊豬公投失敗的關鍵在哪裡?

■ 理應 1218公投結果出爐,反萊豬公投未過關,政府可持續開放含有萊劑豬隻肉品、內臟與相關製品進口。台灣人對豬肉的喜好度大於牛肉,而本土的豬肉更是民眾的最愛。原本台灣對豬隻的養殖技術就非常成熟,若非因口蹄疫的影響,台灣豬肉的輸出可能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外銷日本。台灣豬肉很有優勢,即使開放萊豬進口,但國內仍無需使用萊劑,可藉此做出市場區隔,並打出台灣品牌。第十八案反萊豬公投「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之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由國民黨籍立委林為洲領銜提出。18日公投結果不同意票勝出,政府將可持續開放萊豬進口。台灣養豬超過百萬頭的8個縣市中,就有7個縣市的不同意總票數大幅超過同意票,此為反萊豬公投案翻盤的關鍵。雖然選前民調清一色指出反萊豬公投的同意票遠超過不同意票,不料最後結果卻是不同意票較多,成為本次公投的最大變數。就縣市來看,全國22縣市中,有13縣市都為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僅有9縣市為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分別是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屏東縣、宜蘭縣。過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台灣採取日本模式,意指開放含有萊劑豬肉進口,但國內不可生產或使用萊劑,未來也不會開放萊劑進出口與生產使用,這是與台灣所有養豬業者都講好的事情。但國民黨卻未深入底層佈局,瞭解業者的需求。不過面對含有萊劑的外國豬肉,台灣豬隻是否會使用萊劑?台灣民眾攝取豬肉比例高,而國產豬肉之所以相當優異,就是因為沒有荷爾蒙的腥味,「我想我們的豬農會去選擇一個比較適合台灣的(飼養方法)。」且若台灣不使用萊劑,還可與美豬做出市場區隔。台灣其實有很深厚的畜牧業發展基礎,農業也在國際社會上有相當佔比,未來台灣應不斷提升產業條件,掌握關鍵產業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配合科技創新技術,並進一步鼓勵養豬業培育優秀人才,並強化豬隻育種,維持國產豬優勢,在國際上打出台灣品牌。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林榮信也提到,像是和牛或是國人喜歡的五花肉,都是要有一點油花才會好吃,但萊劑會降低肌肉中的脂肪,也會減少油花,吃起來口感乾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依照現有的飼養方式繼續飼養即可。所以我們要質的提升。」台灣進口豬肉佔比少,即使公投通過,完全禁止萊豬進口,對台灣豬業也沒有太大影響,提升台灣豬業競爭力比較要緊,可以從育種做起,仿效鹿兒島豬隻提升豬肉品質,做好管理、冷鏈等,並加速產業轉型,把眼光放到全世界。至於部分民眾仍對萊劑存有疑慮,萊克多巴胺代謝快,較無殘留問題,若有殘留,豬內臟中,肝、腎的萊劑殘留量較高,但國內豬肝臟就已經賣不完,不太會再進口,進口較多的則是台灣產量不足的大腸頭,民眾若是真的擔心,可以將豬肉煮熟後再食用,降低萊劑殘留濃度,或是認明產地,改吃台灣豬肉。養豬業者認為進口萊豬與否對台灣養豬產業影響極低,反而希望台灣豬隻從口蹄疫拔針後,希望能夠在更為自由的貿易環境下出口豬肉,不料國民黨硬要越俎代庖提出公投案。國民黨發動的反萊豬公投事實上只會傷害台灣本地的養豬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