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財經

兩岸企業家共謀經貿合作創新之道與新機遇

〔本報特約記者 楊伏山報導〕中歐(即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校友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交流會21日在廈門舉辦,來自兩岸各行業傑出企業家代表、中歐校友代表等300餘位嘉賓,濟濟一堂,共謀經貿合作融合發展創新之道與新機遇。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縱深演進,面對當前世界的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秉持開放理念、深化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成為必然選擇。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經貿深度融合的新路,為兩岸經貿合作提供新機遇。本次交流會以「海峽新機遇,融合新發展」為主題,與會嘉賓共論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的新機遇、新發展與新未來,現場交流氛圍熱烈。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曉舟說,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台胞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台灣企業在廈門有548家,有12萬台胞在廈工作生活。近年來,該市加快建設「4+4+6“的產業體系,電腦、通信設備、新材料、軟體等十條產業鏈產值超過千億元人民幣,國家級高新企業超過3600家。他表示,未來廈門將持續努力打造國家一流的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期待大家在廈門能夠開展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合作。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稱,廈門是對外開放先行區,作為海峽兩岸重要的貿易交易平台和交易通道,極具發展活力和潛力,未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可發揮更加重要的樞紐作用。期待在廈門各產業領域深耕的中歐校友繼續發揮校地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為兩岸企業家交流合作注入新的動力。中歐校友、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偉表示,相信通過交流會,兩岸企業能夠凝聚共識、共用機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斌圍繞「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現狀、全球經濟新格局、兩岸經貿前景前瞻」三個議題,闡釋了「全球經濟新格局下的兩岸經貿合作前景」。在許斌看來,儘管當下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海峽兩岸目前仍保持著正常的經貿關係,兩岸經貿合作具有巨大潛力:兩岸經濟存在極強的互補性,如果將大陸擁有的巨大規模優勢和台灣地區在某些行業擁有的高技術優勢結合起來,將會給海峽兩岸民眾帶來巨大的福祉。在隨後的圓桌對話環節,中歐校友、嘉庚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原廈門國貿集團董事長何福龍(EMBA2007),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廈門市台企聯榮譽會長吳家瑩,金圓統一證券董事長、全國台企聯副會長薛荷,正新廈門集團總經理許智明,建霖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陳岱樺,宸鴻科技集團執行長謝立群等六位嘉賓,以「攜手同行,共創未來」為主題展開深度對話,表達了對未來兩岸攜手合作的信心。

蘇永安:積極探尋海峽兩岸經濟融合新路向

文|蘇永安目前,全世界已基本走出疫情陰霾,如何重新發展區域經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海峽兩岸依然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要攜手共同發展兩岸經濟合作,還有一定難度,但兩岸“和平統一”是民心所向,有再大的困難,只要有決心、有信心、有恆心,相信一定可以克服並儘快達到經濟重新起飛的共同願景與目標。以下讓我們從兩方面來探討兩岸經濟融合的新路向。一、在走向“東亞半球”大趨勢下尋找兩岸合作的契合點首先,兩岸經濟是與“東亞半球”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謂“東亞半球”,是指包括中日韓、中國的港澳台地區和東盟10國在內的16個東亞經濟體,該經濟體的GDP佔全球一半。目前“東亞半球”面臨的是“東升西降”的走向,將在2040年左右形成,這為強化兩岸合作提供了歷史性機遇。中國有句老話“30年河東、30年河西” , 毛澤東主席60年前就英明指出“東風壓倒西風” ,又稱“西方不亮東方亮”。在這“東升西降”此起彼落的時刻,兩岸應該緊緊抓住這個契機,並以此作為契合點,共同合作,一起發展。其次,要尋求共同合作,科技創新是第一大動力。因此,兩岸未來應加強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誰在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在綜合實力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戰略地位。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朋友都會知道,領導華為成功打破美國芯片封鎖的最關鍵人物,除了任正非之外,還有一位更關鍵的人物,他就是出生於寶島、留學美國、回歸台灣,然後從台積電跳槽韓國三星、再由三星投奔祖國,並帶領中芯國際團隊成功研發了讓美國大失預算並震驚不已的7納米先進芯片的梁孟松院士。各位朋友,當前,全世界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先機。以兩岸目前形勢來看,離我們比較近的產業應是優先發展lCT、醫療和農業等三大領域,應該屬當務之急。目前,中產階層崛起和內部消費是第二大動力。在現代社會中,中產階層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產生很大作用。未來應該鼓勵台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助力大陸增強內循環,並在市場管理和消費者保護方面提供經驗。此外,區域合作是第三大動力,尤其是兩岸的經濟合作。未來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儘可能協助台灣參與區域合作,讓台灣島內的經濟融入大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包括加入RCEP及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二、在兩岸融合發展試驗區基礎上,儘快設立“海峽共同市場”要發展兩岸經濟融合,最好的辦法是儘快設立“海峽共同市場”,以利兩岸的具體交流合作。具體做法可有以下若干方面。今年9月12日中央發布《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本人也覺得設立“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做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是一項“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大舉措。在福建設立兩岸融合發展試驗區雖是單方面給予優惠,但對兩岸民間交流十分有利。有了“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基礎,還應繼續加一把勁,在福建和台灣兩地設立“海峽共同市場”,實現區域要素流動,增長區域的優化配置,擴展區域市場,例如逐步實現商品、勞動力、資金和資訊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規模經濟,促進技術擴散和行業均衡。福建台灣隔海相望,卻血脈相連。兩地在歷史及地理上,在行政、經濟、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密切聯繫。加快福建對外開放步伐,對發展兩岸經濟有非凡的意義,對台灣也有更大的的吸引力。這方面可參照香港自由港的政策,把福建全省劃為自由港,實行全球最開放的自由貿易政策,這對兩岸經濟應該有立竿見影的作用。要加快、加強福建的發展,可以在福建沿海城市分別設立經濟新區,例如在廈門設立“廈門新區”,主要目的對接高雄市和台南縣;在泉州設立“泉州新區”和“湄洲新區”,可與台中市對接。對這些經濟新區,可以賦予最大限度的自由開放政策,加上現有的對接台北市的“福州新區”和“平潭開發區”,作為對台灣開放的前沿陣地,形成全線開放格局。相信閩台共同携手,一定可以創造一番嶄新局面。以上僅屬個人看法,相信還有不少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可以拋磚引玉,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共同集思廣益,必定為海峽兩岸經濟融合的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係亞太總裁協會亞洲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本文係作者在第六屆台胞社團論壇的發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第134屆廣交會開幕 展現外貿向好預期

〔本報綜合報導〕10月15日,第134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線下開幕,新老朋友踴躍參會,「量、質」雙雙提升,廣交會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製造的創新成果,同時彰顯了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決心,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本屆廣交會展覽總面積擴至155萬平方米,比上屆增加5萬平方米。家用電器展館是廣交會的明星展區,從大展台到小展位,從品牌企業到外貿公司,基本都是客戶盈門。不少參展企業將自家的新產品、新技術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國智造」與「中國創新」的實力。這是自第104屆改革以來組展優化調整力度最大的一屆廣交會,吸引了來自215個國家和地區的10萬多名採購商參會,「朋友圈」持續擴大。其中,重點市場採購商參會積極,歐美採購商註冊人數較上屆同期增長8.6%,「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採購商增長11.2%,RCEP國家採購商增長13.8%。資料增長的背後,正是因為廣交會有著悠久的歷史、明顯的成效、良好的口碑,成為中外經貿洽談合作的「金字招牌」。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

〔本報綜合報導〕10月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舉行。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是「一帶一路」框架下最高規格的國際活動,主題為「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本屆論壇不僅是紀念「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最隆重的活動,也是各方共商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惠及多國企業和民眾。如今,以本屆高峰論壇為契機,共建「一帶一路」站上新的起點。本屆高峰論壇將發表一份主席聲明,梳理總結與會各方達成的共識,明確下階段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方向及重點領域。論壇還將發佈一份多邊合作成果檔清單、一份務實合作專案清單,全面梳理匯總3場高級別論壇、6場專題論壇框架內形成的各項成果。

兩岸供應鏈金融可建「福建指數」

■第六屆臺胞社團論壇(2023.10.12) 兩岸交流發展基金會會長 李延生 中共中央、國務院9月11日全文發佈《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明確強調「福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在兩岸融合發展道路上創出新路。在以通促融方面,強調適度超前開展交通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資金等要素的保障力度等,在以惠促融方面,是持續優化涉台營商環境,支持更多的臺胞企業參與閩台產業合作和科技創新合作等,在以情促融方面,強調加大擴大閩台青年的共同的「朋友圈」和「事業圈」。《意見》提出要建設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鼓勵兩岸產學研企業共同制定行業共同標準,並且鼓勵台企業參與數字經濟發展。鑒於《意見》,本作者建議建立海峽兩岸供應鏈金融「福建指數」,連結兩岸貿易物流數字平臺,驅動兩岸供應鏈金融和貿易物流供應鏈雙鏈科技創新發展,為兩岸融合發展帶來新的動力。「福建指數」,要以創新的思維,和開闊的民族發展觀,共同把兩岸貿易金融科技相關的數字定期形成兩岸的數字「福建指數」,由於台商在大陸佈局,較多都於國際貿易供應鏈有關,所以,大陸生產供應鏈與兩岸供應鏈金融,和國際貿易供應鏈是息息相關的,可以預期「福建指數」的建立,不但可以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資訊精用、通用、巧用,同時還可以共同感受到國際經濟資訊的脈博,從金融服務角度來講,更可洐生更多的金融產品,進而沉澱「福建指數」的公共金融服務平臺價值,為兩岸的經濟融合發展,以及全球經濟創新走出一個新路子,彰顯兩岸和平發展的戰略格局。供應鏈金融的「福建指數」,就是在兩岸ECFA框架協議的基礎上,兩岸銀行攜手圍繞核心企業,管理好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物流和資訊流,並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的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資訊,將風險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務,ECFA在兩岸服務貿易自由化第一階段早收清單中已安排了臺灣會計、電腦及相關服務、銀行、證券、保險等11個服務行業,近年來臺灣出口到內地的貿易總額的12%享於ECFA,遠遠高於臺灣出口到其他經濟體的3∽4%,ECFA更加優於香港和澳門的CEPA,避免了臺灣在於日本、韓國競爭對手中被邊緣化,這充分體現了大陸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誠意。相信「福建指數」的建立,將促進兩岸更加攜手融合發展,共同管理好兩岸相關的企業金融服務,兩岸貿易公共服務平臺,在數字化年代不可缺席。數字化年代是人才、科技、供應鏈的競爭,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7年84號)檔要求以來,隨著我國加入WTO《政府採購協議》簡稱GPA的談判和準備加入,我國在5G、工業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數字新技術正在與傳統製造業深度融合,用新型工業化替代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化,將繼續推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和技術支撐。供應鏈數智和供應鏈金融是未來區域競爭的關健,「福建指數」的建立,可以和「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兩岸共同市場」,甚至可以與正在踐行「一國兩制」的香港「深港通」、「滬港通」交流學習、借鋻、完善、創新最有全球經濟價值的「福建指數」。「福建指數」定期公佈,將有利於涉及兩岸的銀行提高給企業融資的意願,有利於加強中小企業信用保證的功能,有利於企業輔導有效推升企業成長,有利於信貸資產的證券化,添補兩岸基礎資料不足,金融服務人才缺失的情況,更加有利於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營商環境,也符合《意見》提出要建設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鼓勵兩岸產學研企業共同制定行業共同標準,並且鼓勵台企業參與數字經濟發展的精神,為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能通則通,能融則融,讓我們攜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努力。李延生 於北京 2023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