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縮影

【社論】面對嚴峻的疫情反彈我們該怎麼辦?

本土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已連續多天破千例,各地多點爆發,甚至延燒到校園內。17日新增的1210例中,北北基桃、花蓮皆突破3位數,全台19縣市都有個案,也讓民眾關心國內何時會開放施打第四劑新冠肺炎疫苗?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禮拜三下午會召開ACIP會議討論。台灣本土疫情嚴峻,目前國內新冠疫苗已施打至第三劑。1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有媒體提問目前國外專家認為沒有群體免疫觀念,只能透過不斷接種疫苗獲得保護力,但第三劑疫苗預估在6月就會開始失效,是否考慮開放接種第四劑?陳時中表示,最新的疫苗相關規定將會在20日下午ACIP會議討論。指揮中心也表示,食藥署已召開專家會議在考量有效性、安全性等狀況下,同意6歲到11歲兒童可施打莫德納疫苗,需施打2劑,劑量為成人的一半,且2劑需間隔28天。台灣邊境的持續封鎖,已造成民眾抱怨連連,原本的國內旅遊,也隨著本土疫情升溫受到影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從4月22日起,民眾需接種疫苗三劑才能參加進香團、旅行團,消息一出引起大批旅遊業者反彈,不過有網友在PTT上發問:「國門開放後,你還會想花錢在國旅嗎?」引起熱議。這2年由於返台需要檢疫隔離,幾乎大家都被關在島上,國旅突然變得很熱門,旅行部落客沒地方拍片,把奢華飯店拱得超熱,舉例來說,谷關虹夕諾雅比日本虹夕諾雅還要貴,真是台灣之光,一些生意不好的低價飯店,當了防疫旅館搞不好還賺得比之前多,一下子把陸客不來的痛,又通通忘光拋諸腦後。」由於世界局勢的變遷,通膨的情形更加嚴重,疫情、俄烏戰爭所造成的結果使得「萬物都漲」,縱觀其原因大概可歸納為能源、晶片、糧食、環保、薪資等幾方面,而短期之間恐無法趨緩,再加上台灣疫情指揮中心預估將來每日確診人數恐破萬,人民心理的恐慌指數一定升高,所以苦日子恐剛開始。再次的呼籲沒有完整接種完三劑疫苗的人,趕緊去接種,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即使染疫,輕症的比例居多,少去人多的地方,配合防疫,降低染疫的風險。

大陸折疊屏手機市場增長快

〔本報特約記者 黃鑫報導〕繼OPPO Find N和榮耀Magic V之後,4月11日晚,vivo發佈首款折疊屏手機X Fold。至此,大陸主流手機廠商基本入局折疊屏賽道。2021年被稱為「折疊屏元年」。市場調研機構Omdia公佈的《2021年第四季度智慧手機型號市場追蹤》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球折疊屏智慧手機累計出貨量達1150萬台。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折疊屏手機銷量開始快速增長,2021年全年出貨量達900萬台,同比增長309%。專家認為,隨著用戶接受度的提高,以及行業內相關技術日趨成熟,2022年大陸折疊屏手機市場或將迎來新一輪爆發,行業將迎來規模化的關鍵一年。

廣西百色開行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

〔本報特約記者 王勇報導〕4月13日12時許,一列國際貨運列車從廣西百色平果市境內的南昆鐵路那厘站開出,運送聚合硫酸鐵等貨物前往老撾首都萬象。這是廣西繼4月2日後往中老鐵路方向開行的第二列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標誌著廣西打通了南寧國際鐵路港、那厘站兩個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始發站點。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後,打通了中國與老撾的鐵路運輸大通道,依託海關「異地報關」的便利政策,貨物通過南寧國際鐵路港95306「數位口岸」系統完成線上一體化報關後,即可在那厘站裝運發車,一站式直抵雲南磨憨口岸出境,全程壓縮運輸時間5天左右,節約綜合物流成本10%。南昆鐵路與中老鐵路首尾相連,首列中老鐵路(中國百色—老撾萬象)國際貨運列車的順利開行,暢通了百色地區物資往老撾方向的物流運輸通道,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效應。後續,企業每月預計有1300噸聚合硫酸鐵通過那厘站發往老撾萬象。

大陸首座海上可移動自升式井口平台投產

〔本報特約記者 麥月 陳燕報導〕近日,中國海油發佈消息,由大陸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座海上可移動自升式井口平台「海洋石油163」在北部灣海域正式投產,助力潿洲12-8油田東區實現經濟有效開發。「海洋石油163」平台是一座集生產生活為一體的四樁腿自升式井口平台,與傳統的固定式導管架井口平台不同,「海洋石油163」平台具有可升降、可移動、可重複利用的特點,被業內形象地稱為「小蜜蜂」。據瞭解,潿洲12-8油田東區高峰日產原油約1300噸,累計可增產原油超80萬噸。該油田的成功開發,突破了海洋邊際油田難以開發的壁壘,意味著大陸「蜜蜂式」採油模式技術體系走向成熟,對提升大陸海洋邊際油田開發能力,「解鎖」數億噸難動用儲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貴州首座「提籃」式公路橋樑獲橋樑界「諾貝爾獎」

〔本報特約記者 唐哲報導〕日前,貴州首座「提籃」式公路橋樑——G320線花魚洞大橋被國際橋樑大會(IBC)授予古斯塔夫斯·林德撒爾金獎,該獎也被譽為橋樑屆的「諾貝爾獎」。G320線花魚洞大橋位於貴州省清鎮市境內,跨越紅楓湖,全長270米,於2019年2月20日開工,2021年6月29日建成通車,大橋在原橋的基礎上進行拆除重建,獲得11項國家專利技術、1項省級工法,尤其是中國大陸首創的「邊建邊拆」的改建方式,成為山區橋樑改建典範,是貴州首座「提籃」式公路橋樑。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大陸共有9座大橋獲得古斯塔夫斯·林德撒爾獎,其中貴州就有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