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隆重開幕
冬殘奧會開幕式現場 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 〔本報綜合報導〕綻放生命精彩,禮贊自強不息。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3月4日晚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開幕式並宣佈北京冬殘奧會開幕。殘疾人在全球總人口中占比約15%,是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是北京2008年殘奧會後中國大陸舉辦的又一全球殘疾人體育盛會。
立足台灣 面向大陸 放眼世界
冬殘奧會開幕式現場 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 〔本報綜合報導〕綻放生命精彩,禮贊自強不息。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3月4日晚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開幕式並宣佈北京冬殘奧會開幕。殘疾人在全球總人口中占比約15%,是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是北京2008年殘奧會後中國大陸舉辦的又一全球殘疾人體育盛會。
江蘇連雲港港口集裝箱碼頭 〔本報特約記者 劉紅霞報導〕海關總署3月7日發佈資料,今年前2個月,大陸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3.3%。其中,出口3.47萬億元,增長13.6%;進口2.73萬億元,增長12.9%,實現今年外貿穩起步。從交易夥伴看,大陸對歐盟、東盟和美國等主要交易夥伴進出口均增長。前2個月,大陸與歐盟貿易總值為8746.4億元,增長12.4%,占大陸外貿總值的14.1%。大陸與東盟貿易總值為8704.7億元,增長10.5%,占14%。中美貿易總值為7859.2億元,增長9.7%,占12.7%。同期,大陸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1.92萬億元,增長18.3%。其中,出口1.09萬億元,增長16.6%;進口8313.1億元,增長20.7%。從貿易方式看,前2個月,大陸一般貿易進出口3.94萬億元,增長16.3%,占大陸外貿總值的63.5%,比去年同期提升1.6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1.3萬億元,增長5.3%,占21%。此外,大陸以保稅物流方式進出口7387.2億元,增長19.8%。按美元計價,前2個月大陸進出口總值9734.5億美元,增長15.9%。其中,出口5447億美元,增長16.3%;進口4287.5億美元,增長15.5%;貿易順差1159.5億美元,增加19.5%。同期,大陸鐵礦砂進口量基本持平、價格下跌,原油、煤炭和天然氣等進口量減價揚,大豆、成品油等進口量價齊升。
■本刊特別報導 (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全球暖化問題不容忽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月28日發布最新氣候變遷報告,聚焦極端氣候下人類如何因應。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衝擊全球的速度高於原先預期,但人類尚未做好準備,且各國未能抑制導致地球暖化的碳排放量仍持續升高。根據IPCC報告指出,無論哪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至少到本世紀中,若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幅度在21世紀內將超過攝氏1.5℃或2.0℃,造成極端氣候比例增加。全球近半數人口已難以抵禦日益危險的氣候衝擊,各國政府需大幅抑制碳排放,以預防全球暖化失控。此外,報告也針對氣候變化對全球半數以上人口所居住的城市的影響、風險和適應進行了詳細評估,城市的能源和運輸系統受熱浪、風暴、乾旱和洪水劇烈衝擊下,也由於人口與資源集中成為風險熱點。日益增長的城市化和氣候變化會帶來複合的風險,尤其是對那些本身增長規劃不善、貧困和失業率居高以及缺乏基本服務的城市。針對聯合國報告,科技部也發布研究顯示,暖化下的升溫將衝擊台灣農林漁業,水稻將明顯減產,漁產養殖也會受暖化影響,至於如高山灌叢與鐵冷杉森林、對夏季升溫敏感的高山森林植群,預測適合生存的面積將在世紀末減少一半。此外,暖化將造成台灣極端降雨強度增加、侵台颱風機率降低與降雨型態改變,進而造成旱澇災害頻率與強度增加。集水區的河川流量豐枯差異變大,在春季(2至4月)可能增加枯旱風險;暖化後颱風強度增加,將造成沿岸風浪及暴潮衝擊。在升溫2℃與4℃情境下,台灣周邊海域海平面可能分別上升0.5及1.2公尺,將導致西南沿海地勢較低窪地區出現淹水。在公衛與健康方面,埃及斑蚊分布將因暖化向北部延伸,分布範圍也擴增,導致登革熱發生風險增加;冬季空氣品質不良日數也將因暖化而增加。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指出,氣候變遷是全球問題,包含金融、關稅、企業也會有更直接的反應;風險是全面性的,很難只針對特定族群,如過去只擔心寒流低溫,但未來若是愈來愈多溫差大的情況,不用降到10度以下,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就很嚴重。以2015年蘇迪勒颱風造成濁水事件為例,「降雨太多反而導致大台北停水」,影響人數更廣;而過去颱風來之前是將水庫的水放掉以便防洪,但受氣候變遷影響,不知道這場颱風過後會不會再有颱風,如果完全沒有,台灣的水資源需求就不見得能滿足。災防中心表示,雖然台灣過去面對複合型災害已經有經驗,但擔心未來是否會超過既有的經驗,這需要有更多科學數據去支持。這幾年颱風到日本引發的災害很多來自於安養院,高齡化社會之後,加上氣候變遷,未來短延時強降雨的程度會增加,雨來得非常快,要跑的時間就不夠;如果災害預警時間、資訊沒辦法讓受災者第一時間反應,對高齡化社會是很嚴重的影響。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說,這兩年大家都在談能源轉型,包含沿海漁電共生設光電板、離岸風電設風機等,大約都是20年壽命,但在氣候變遷下這些場域是否會被水淹掉,可能會是另一種脆弱的問題。「調適就是系統性的問題」,李明旭強調,訂定氣候調適與韌性策略需要政治承諾、政策工具、組織框架、氣候知識、財務資源等,因此在推動上「夥伴關係」尤為重要,不只政府,利害關係人、公民科學家、媒體、投資者,以及婦女、青年、原民等團體都要融合納入,沒有人是局外人。氣候變遷不再是揣測與推估,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台灣本來就是災害高風險區域,可預見未來水災、旱災都會更加嚴重。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指出,調適策略的擬定有賴長期的監測數據與評估,錯誤或不適當的調適會讓災害轉移到其他空間,反而影響弱勢族群,氣候正義也難以實現。台灣永續環境工程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表示,越來越多的人口集中在百萬級都市,成為氣候風險下最脆弱的地方;但城市卻也是減緩氣候暖化的關鍵,永續城市必須先做到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能源供應是否加速轉換到綠能、綠色運輸和綠色建築是否有完整規劃,這些都是未來的重點工作。賈新興表示,暖化已不可逆,氣候調適要求各方面的轉型,而綠色轉型有非常大的陣痛期,零碳未來需要耗費相當大的經濟成本,下一期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應有足夠的政治宣示,否則台灣現在做的努力遠遠不夠。
(圖/翻攝自Unsplash圖庫) 在蘇聯解體後,許多軍事工業設施,都由烏克蘭承接,頓時烏克蘭儼然成為「軍工帝國」,導彈、核武、航母等,都藉此技術為烏克蘭賺取了大量外匯。另外,烏克蘭號稱歐洲最大的糧倉,也大量的出口農作物到世界各地,擴大貿易額。但自俄烏開火以後,初期烏克蘭孤軍作戰,俄國誓言48小時拿下烏克蘭首都基輔,這時全世界才覺醒,開始各項的制裁、封鎖。當普丁下令攻擊烏克蘭時,可曾考慮,他這個決定將徹底改變全世界和很多人類的歷史,也將改變今後世界的關係。雖然俄烏戰爭是發生在烏克蘭境內,但是它所影響的結果卻是擴及全世界。因為全世界現在是緊密地相連著,任何地區發生動亂,就會牽連到許多地區。現在,美國與西方列強,開始禁絕俄國的石油跟天然氣的輸出,對全球的經濟跟貿易將帶來重大影響。另外對全球能源的使用策略,是否開始調整,很多國家開始考慮替代能源的政策,甚至對於核能的轉換時期是否該調整,或重啟核能的使用,以免受到石油天然氣的影響造成物價波動,這個影響是慎重而久遠的,更不用說國家間的彼此信任。俄羅斯境內銀行門口大排長龍,每個人都急於提領現金,因為俄國法定貨幣「盧布」匯率大崩盤,最大的問題是遭到歐美國家的經濟制裁,目前被排除在國際金融支付機構「SWIFT」之外,盧布將變成一文不值,除此之外,外匯存底也遭到凍結,無法進行國際貿易,63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無法流通,俄政府無法用來穩定盧布匯率。在能源方面,俄羅斯是全世界第三大的石油生產國。現在因戰爭價格開始大幅攀升,漲幅超過15%,預估可能會破140美元大關。在天然氣方面,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輸出國,但是價格漲幅也超過10%。歐洲國家所受的影響最大。另一個物產鈀金屬礦,俄羅斯產量占全球產值40%,大量應用在汽車及晶圓產業,若鈀金屬無法如期出口,將對汽車工業及半導體業產生影響。另一個是農產品「小麥」,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價格已上漲37%。縱觀如此結果,不管是基礎工業原料石油或食品小麥大幅漲價,結果就是造成「通貨膨脹」。COVID-19的疫情造成供應鏈大亂,所造成的大通膨,都還沒有真正結束,如今又來個俄烏戰爭,讓人民的苦日子更是沒完沒了。若是通膨的日子持續過久,將伴隨著高物價跟高失業率而來,可能吹起全球停滯性通膨的風向,這將是全球持續關注的焦點,若真如此,經濟學家預測,全球經濟將進入三年的衰退期,才能恢復以往的榮景。
■ 理應 俄烏戰爭俄疑威脅發動核戰,法國也狠嗆普丁,北約也有核武。俄羅斯直接入侵烏克蘭,美國、英國、歐盟紛紛祭出制裁。但整體而言,俄羅斯在能源出口未遇直接衝擊,在金融領域雖遭封鎖,強度恐不如預期的制裁再次凸顯,難道西方內部的利益和思維分歧是威權軟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日前透過社群媒體Telegram表示:「我們今早孤軍奮戰保衛自己的國家;一如昨天,世界最強大的幾個政權仍在隔岸觀火。對於宣佈的制裁措施對俄羅斯有說服力嗎?我們的所見所聞顯示,缺乏說服力。」就在歐美再次揚言要俄羅斯總統普丁付出「慘痛代價」時,俄軍大舉進攻烏克蘭首都基輔,控制了儲存大量核廢料的車諾比廢棄核電廠,電廠人員成為人質。烏克蘭官方示警,俄方可能會以核災要脅西方或基輔屈服;一旦核廢料儲存設施遭破壞,輻射塵將影響大片歐盟區。烏國監測數據顯示,目前車諾比電廠周遭輻射濃度偏高,部分數值已達危險程度。而歐洲最大規模核電廠就位於烏克蘭東部的札波羅熱亞市,當地目前也戰況激烈。綜觀美國與歐盟的制裁措施,雖然有包括聯邦儲蓄銀行在內數家大型俄羅斯銀行遭程度不等制裁,但俄羅斯對外石油與天然氣交易主要管道、國營「天然氣工業銀行」並未遭重擊。歐美顧忌打擊俄羅斯能源出口對自身經濟的影響,更何況各國政府還有通貨膨脹挑戰待解。此外,儘管英、美支持,歐盟仍無法就何時將俄羅斯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取得共識,其中最積極反對的包括德國、義大利。反對方的主要顧慮是若俄羅斯被SWIFT排除,支付天然氣等原物料款項恐發生困難、衝擊供應鏈。然而,縱使不透過SWIFT,買方依然能向俄方付款,只不過需承擔程式上的不便和附帶損失。歐盟超過40%的天然氣、近30%的石油進口來自俄羅斯;在2020年,能源占歐盟自俄羅斯進口總額約2/3。在俄羅斯方面,天然氣和石油占總出口收入達50%或更多,是國家預算和外匯儲備重要來源。就原油和天然氣供應量而言,俄羅斯分別是全球第3、第2大。考量經貿連結、地緣政治等因素,歐盟應可在對俄制裁發揮關鍵作用,但在耗費大量時間達成共識決的過程中,各方往往也更清楚看見彼此的利益和思維分歧,包括歷史經驗差異造成對「俄羅斯威脅」的不同認知。烏克蘭已有數百人傷亡,隨著戰況愈趨慘烈,歐盟或許會改變對SWIFT的立場,普丁也可能被納入制裁名單,英、美也可望加大制裁力道。然而,無論是已定案或仍在討論的制裁措施,分析其細節,可看出西方仍極力避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更少)」,並傾向以中、長期效應取代「立竿見影」。但制裁往往本來就不是即刻實施,而過渡期或討論期拉得越長,制裁對象就更有餘地預作準備、繞道而行,這在俄羅斯以及獨裁者魯卡申柯(Alexander Lukashenko)統治下的白俄羅斯都屢獲驗證。更何況,被制裁者有自己的求生之道,制裁者也未必沒有動機「一起找出路」。舉例而言,俄羅斯因為在2014年併吞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Crimea)、佔領東部頓巴斯地區(Donbass),遭遇相對嚴厲的制裁,但它很快就發展出獲他國貿易夥伴採用的獨立支付系統MIR,並持續推展國家貨幣結算、以減少對美元等國際強勢貨幣的曝險程度,相關措施適用與中國,甚至日本、韓國的經貿活動。無論俄羅斯最終面臨什麼樣的經濟制裁,西方國家都需面對現實:制裁是災難發生後的補救措施,在官員紛表達「歐洲安全面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考驗」之時,面對只相信「硬實力」的普丁政權,西方宜採取更具說服力的整體嚇阻策略、停止自欺欺人,這對在俄羅斯國內遭壓制、恫嚇的進步力量而言,也會是正面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