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縮影

年終盤點:2021年中國大陸科技界取得多項重要突破

〔本報特約記者 都芃報導〕2021年已經步入尾聲,過去的一年是科技界屢創新高、收穫滿倉的一年。這一年,大陸科技界更是取得多項重要突破。量子計算獲得重大進展,使中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中國天眼」正式向全世界開放,盡顯大國風度;成功實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為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找回水稻「祖先」基因,有助培育更優秀的水稻品種快速從頭馴化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發揮多倍體優勢,找回當下栽培稻已經丟失的部分優秀基因,培育出產量更高、環境適應能力更強的新型水稻作物——中國科學院種子創新研究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團隊與合作者的這項突破性進展,2月4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發表。 「九章」「祖沖之」上新,在兩個物理體系實現量子優越性研發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電腦,一直是量子計算領域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也是當下各國競相角逐的焦點。過去一年,大陸在量子電腦研發領域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九章2.0」和「祖沖之2.0」的出現,使中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 「中國天眼」迎全球科學家,3月底開始徵集觀測申請本著開放天空的原則,被譽為「中國天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於北京時間2021年3月31日0時起向全世界天文學家發出邀約,徵集觀測申請,所有國外申請專案統一參加評審。觀測時間從今年8月開始。 用液氦造出-271℃世界,大型低溫製冷裝備「中國造」4月15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製冷系統研製」通過驗收及成果鑒定,專案成果鑒定專家組認為,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這標誌著大陸具備了研製液氦溫度(-269℃)千瓦級和超流氦溫度(-271℃)百瓦級大型低溫製冷裝備的能力。 光存儲時間達1小時,向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團隊所創造的光存儲1分鐘的世界紀錄,向實現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該成果於4月下旬發表於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實現可重複1.2億℃燃燒101秒5月28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傳來喜訊,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取得新突破,成功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地球類比裝置啟用,看清地球的過去、現在、未來6月23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類比裝置」在北京懷柔科學城落成啟用。這是大陸研製成功的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球系統類比大科學裝置。 「冰光纖」問世,既可靈活彎曲又能高效導光7月9日,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發表的成果顯示,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童利民教授團隊聯合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研人員,在-50℃環境中,製備出了高品質冰單晶微納光纖。其既能夠靈活彎曲,又可以低損耗傳輸光,在性能上與玻璃光纖相似。 「甩開」光合作用合成澱粉,節約資源同時提升生產效率9月23日,中國科學院宣佈重磅成果。該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澱粉製備方法,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電解產生的氫氣為原料,成功生產出澱粉,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使澱粉生產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相關研究成果9月24日線上發表於《科學》雜誌。 證明凱勒幾何核心猜想,解開數學界60多年「懸案」11月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物理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合作者程經睿在偏微分方程和複幾何領域取得里程碑式結果,其解出了一個四階完全非線性橢圓方程,成功證明強制性猜想和測地穩定性猜想這兩個國際數學界6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解決了若干有關凱勒流形上常標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極值度量的著名問題。兩篇論文發表於國際著名刊物《美國數學會雜誌》。 2021年,是科技工作者們步履不停的一年,他們在追尋科學真理的道路上百折不撓,不斷刷新著人類所能達到的新高度。科技界必將乘著時代的東風再啟航,向著更加多姿多彩的未來昂首前進。

應對奧密克戎,中國大陸有條不紊

〔本報綜合報導〕12月17日凌晨,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醫生通過其微博發聲:國際奧密克戎疫情撲朔迷離,中國有條不紊應對。當前是全球最為艱難的時刻,是人類與病毒對抗相持最為困難的時候。世衛組織專家組會議共識,提出「當前還需要依賴廣泛實施公共衛生限制措施,同時完成疫苗的加強接種,特別是未接種疫苗者需要一起加入到疫苗接種行列,才能應付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廣泛傳播風險」。從世衛組織的專家共識意見可以看出,中國實施的動態清零策略,也就是所謂的PHSM(公共衛生和社會措施)已經被國際廣泛採納用於當前奧密克戎的應對。「動態清零」能力是當前最為關鍵的公共衛生策略。近期長三角、珠三角、西北地方頻發德爾塔的散發與局部暴發病例,但是中國的動態清零策略已經被證實4周左右終能應對。即使是紹興上虞,李蘭娟院士提到目前的所有病例均在非常清晰的傳播鏈上,我們跑贏病毒只是時間而已,無需恐慌。我們目前所有的犧牲與堅守,背後是國家的科技力量給我們堅持的信心。無論是疫苗還是藥物,相信能夠支援我們度過最為困難的時間。奧密克戎出現之時,中國團隊迅速在2周-3周左右,通過科技力量,做出判斷並做好相應應對策略。這個冬季和春節我們將和國際社會一起度過最後一個寒冷的冬季,我們終會「撥開雲霧見天日,守得雲開見月明」。

大陸科學家研發二氧化碳高效轉化新機制

〔本報特約記者 徐靖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傑與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夏川、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肖建平合作,基於固態電解質開發了一種新型電解反應器。他們利用可持續的清潔電能,配合所研發的銅基單原子催化劑,可以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高價值、高純度的液體燃料甲酸,無需進一步產物分離。該成果於12月14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印刷發表。利用風力、水力、太陽能等可持續能源的「綠電」,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電解轉化為高價值的化學品,是二氧化碳利用的新興技術,有望成為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提高催化劑的選擇性、降低產物分離成本,是實現二氧化碳電解產業化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曾傑教授聯合團隊研發了一種低成本、高活性的銅基單原子催化劑,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甲酸的單一轉化。他們還基於固態電解質開發了一種新型電解裝置,配合所研製的催化劑,以二氧化碳和水作為原料,可以直接連續製備得到無需分離的純甲酸液體燃料。利用這一新技術,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實現了濃度為0.1摩爾每升的純甲酸水溶液的公升級製備。

北京延慶奧林匹克園區正式命名 將於明年五一開園

〔本報特約記者 尹星雲報導〕12月15日,在北京冬奧組委積極溝通協調下,歷時兩年,延慶奧林匹克園區正式獲得國際奧會批准,成為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後,北京市第三個被冠以「奧林匹克」稱號的區域。延慶奧林匹克園區位於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核心區,其範圍覆蓋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大眾雪場兩大區域,是北京冬奧會賽前形成的重要遺產成果之一。「奧林匹克」品牌遺產將有力帶動延慶建設生態文明幸福的「最美冬奧城」。據悉,延慶奧林匹克園區將於明年五一精彩開園,賽後以最快速度對外開放,實現與冬奧圓滿閉幕無縫銜接。未來,冬奧延慶賽區將成為綜合性滑雪度假區,有效提升和豐富北京市民冬季體育運動內容品質,助力北京冬季群眾體育發展。冬奧、世園、長城三張「金名片」將成為區域發展重要引擎,引領延慶高水準打造國際滑雪度假旅遊勝地,當好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的組織者、引領者、推動者,努力成為冬奧遺產利用的典範。

走出去——我在莫斯科修地鐵!

■ 本報特約記者 李一晨 莫斯科地鐵 莫斯科時間12月7日下午,俄羅斯總統普丁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出席通車儀式,見證了中企在歐洲建設的首個地鐵工程,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西南段的正式開通!俄羅斯總統普丁稱「新環線正式開通運營標誌著莫斯科地鐵的新里程碑!」 順利封頂移交現場 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全長70公里是全球最長地鐵環線,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西南段線路全長5.4公里,包含3個車站9條盾構隧道。這是俄羅斯首次在地鐵施工領域引進中國企業,在4年半的建設中,中國鐵建建設者實現了技術和文化深度融合,帶動中國方案、中國技術、中國設備中國資本,集群式「走出去」,為中俄友誼再添佳話,成為了「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的碩果! 祥雲飄進莫斯科 中國風車站亮相歐洲 莫斯科地鐵擁有近90年歷史。被公認為世界最漂亮的地鐵體系規範,標準嚴謹,上世紀50、60年代,蘇聯專家指導幫助新中國規劃設計第一條地鐵線,如今地鐵修到了昔日「師傅」家門口難度可想而知!中俄設計理念技術標準和管理規範的融合,是團隊初到莫斯科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團隊經過對俄羅斯的設計方法和規範標準深入研究上百次方案調整優化,最終破解了地鐵設計、工期統籌規劃和中俄技術標準融合等難題。 上一張 下一張 在米丘林大街地鐵站裡設計項目融入了紅色立柱、團壽紋、祥雲等具有濃郁中國風的吉祥圖案亮相,莫斯科地鐵藝術殿堂成為歐洲首座中國風地鐵站。具有中國元素的地鐵車站矗立於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友誼大街旁,被中俄兩國媒體稱作為「中俄友誼的新地標」,還獲得了俄國最高設計管理機構認可。在建設過程中,他們積極應對中俄兩國技術標準差異,在俄羅斯地鐵施工領域首次應用鋼筋混凝土箱體接收工藝等多項創新技術,得到當地政府和合作方的高度認可,在建設管理、施工技術和盾構設備等領域填補諸多「中俄空白」,編寫首部《中俄雙語地鐵施工專業手冊》,取得2項國家、省部級QC成果申請6項發明專利,創造性地形成一整套具有中俄特色世界水準的地鐵建造技術! 貫穿極寒,閃耀歐洲 莫斯科從每年10月底進入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為了克服世界上罕見的極寒天氣,順利完成施工任務,中國鐵建自主研發5台直徑6.28米土壓平衡盾構機,土壓平衡盾構機配備可耐-30℃低溫,主驅動液壓泵站變頻器及輔助加熱系統,使設備完全適應俄羅斯極寒施工環境,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製的地下掘進裝備達到國際高端市場施工要求。中國鐵建為其量身定制10餘項「中國方案」,攻克盾構下穿運營中的百年鐵路等多項世界級難題,實現9次安全始發、接收10次穿越重大風險源,創下多項全俄施工紀錄!在中俄關係迎來更高水準、更大發展的新時代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 中俄工作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