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縮影

中國花燈點亮法國圖盧茲

〔本報特約記者 呂慧乾報導〕近日,法國圖盧茲,在近9公頃的裡都瑞特公園裡,大型彩燈齊齊點亮,公園變成璀璨的彩燈大世界,濃濃的中國文化氛圍撲面而來。由80名工匠製作的2500多盞由鋼鐵、陶瓷和服裝製成的燈籠,描繪了中國45個場景的故事、傳說和神話。這種燈籠藝術來自四川省自貢市,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花燈節活動將從2021年12月1日持續到2022年2月1日。

海內外近50位院士專家聚集松山湖探討前沿科學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李映民 李獲報導〕2021粵港澳院士峰會暨松山湖科學會議、第七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學術年會12月1日在廣東東莞松山湖開發區開幕,來自海內外的近50位院士專家與會,共同探討科學前沿突破性進展、交流交叉學科發展新態勢,分析科學前沿新的生長點和新問題。此次峰會由廣東院士聯合會與東莞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以「數智驅動,芯創未來」為主題,聚焦晶片半導體、積體電路、新材料等領域,設置了七大板塊14個專項活動,包括全體大會、松山湖科學城系列活動、院所(企)專案對接系列活動、松山湖科學會議系列主題活動等。粵港澳院士峰會在院士專家中形成了廣泛的影響,為海內外院士走進大灣區、認識大灣區、建設大灣區搭建平臺,必將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及海內外院士、專家的合作交流,推動粵港澳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一流灣區貢獻科創力量。

西北大學國際中文教師線上漢語課堂開班

〔本報特約記者 顧榮報導〕近日,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西北大學承辦的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線上專項漢語課堂正式開班。來自泰國、吉爾吉斯斯坦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348名學生參加了線上開班典禮。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幫助熱愛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海外青少年繼續學習漢語,為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儲備人才,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特別聯合大陸多所高校開展多種線上中文學習項目。由於此次漢語課堂的學生人數眾多,且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漢語水準、學習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加之年齡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對課程的要求也各有不同。西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做了大量前期溝通工作,根據不同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訴求,在課程內容、授課時間、形式和線上平臺等方面,都做了精心安排,制定了幾套針對不同團體的個性化授課方案,基本滿足了學生不同的學習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通過直播平臺與中國教師互動交流,通過微信、釘釘等線上工具個別交流,還可以利用錄播課程回看、複習,解決了因時差和工作日程不一致帶來的困難。

語言環境建設立法,提升北京「國際範兒」

11月26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通過《北京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大陸首部關於語言環境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條例》的適用範圍為北京市外語設施建設、管理以及外語服務等,旨在創建有利於對外開放和交流交往的優良語言環境,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條例》明確規範了多項外語公共服務內容,著重對外語標識等進行規範化管理,並為在京外籍人士和外資機構提供語言服務,充分展現北京開放、包容、友好、文明的城市形象。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語言服務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語言生活現象和社會實踐活動。北京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的建設,將為辦好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務支撐。

「同心粵港澳 攜手大灣區」南沙港積極打造新型國際貿易樞紐

〔本報特約記者 張琛平報導〕11月26日,「同心粵港澳 攜手大灣區」網路主題宣傳活動記者團走進廣州港南沙港區(以下簡稱「南沙港」),實地探訪廣州國際航運樞紐建設情況。據瞭解,南沙港正積極推進跨境貿易優化建設,加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買全球、賣全球」的跨境貿易通道。南沙港作為廣州港的主力碼頭,集裝箱輸送量占比超70%。截至目前,南沙港已開通國際班輪航線130多條,其中「一帶一路」方向航線超過110條,成為非洲、東南亞、地中海集裝箱運輸樞紐港。「南沙港區建有15萬噸級以上大型集裝箱深水泊位16個,建成一、二、三、四期集裝箱專用碼頭,年通過能力2400萬標準箱,位居全球單一港區前列。」廣州港股份公司生產業務部部長助理莫斌介紹,南沙港利用完善的集疏運網路,以及與公路、鐵路、內河無縫銜接的優勢,開通駁船支線100多條,其中廣州港「穿梭巴士」70多條,覆蓋珠江、西江、北江水網。南沙港鐵路建成後,港區鐵路直通連接30多個無水港,形成以廣州港為樞紐,輻射華南、西南廣大區域,以及中歐、中亞的集裝箱海鐵聯運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