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在河南鄭州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任勝利報導〕9月17日,以「文明交流互鑒·發展共創未來」為主題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中國·鄭州)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辦。此次論壇包括主論壇會議和「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樣性與交流互鑒」「中華文明與黃河文化傳承弘揚」「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4個分論壇,討論並發佈《世界大河文明論壇·鄭州宣言》。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代表300多人參加論壇。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大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舉辦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也是大力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成果。

第二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成功舉辦

〔本報綜合報導〕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9月17日在廣西南寧舉行開幕式。中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工商界代表等約1200人出席。本屆東博會為期4天,時間為9月16日至19日。主題是「和合共生建家園,命運與共向未來——推動『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和打造經濟增長中心」,其間舉辦了開幕式、東博會和峰會20周年成果展等活動。展覽總面積10.2萬平方米,參展企業總數近2000家。其中東盟展區展覽規模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參展企業約640家。本屆東博會聚焦同東盟國家一道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把握變革新機遇,打造競爭新優勢,設立智慧裝備、數位技術、先進技術、綠色建材與智慧家居展區,集中展示綠色低碳技術和應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促進區域綠色發展。本屆東博會圍繞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一帶一路」等合作機制,繼續舉辦第三屆RCEP高峰論壇等機制性活動,發佈《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商機前瞻》藍皮書。

大陸職業技能人才迎來新發展機遇

〔本報特約記者 李亭 宋瑞報導〕烘焙、美容、時裝設計等傳統技能賽項精彩紛呈,雲計算、物聯網、虛擬實境等新興賽項類別引人入勝……正在天津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上,來自各地的4000餘名職業技能高手大顯神通,角逐109個項目獎牌。以賽促訓、以賽促培、以賽促建正是本屆大賽的主旨。為了更符合技術技能融合發展趨勢,本屆大賽增加了20個新職業和數位技術技能類賽項,如全媒體運營、互聯網行銷、物聯網安裝調試等。據大陸相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大陸已累計建成954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196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022年,大陸有1234萬人次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大陸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各類技能人才活躍在生產一線和創新前沿,成為推動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

兩岸抗戰老兵後代共聚山城:訪先輩足跡 謀兩岸發展

〔本報特約記者 梁欽卿 唐朋林報導〕9月10日至15日,第十一屆「尋找抗日足跡 共謀和平發展」兩岸交流活動在重慶舉行,近30名來自台灣的抗戰老兵後代及代表齊聚山城,追憶祖父輩抗戰歲月,推動兩岸中華兒女共謀和平發展。活動期間,台灣嘉賓們參觀了張自忠烈士陵園、合川釣魚城、巴南南泉抗戰舊址群等地,全面瞭解抗戰歷史、深刻感受重慶抗戰文化;在涪陵榨菜集團、重慶市規劃展覽館等地,台胞們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成果。14日,兩岸抗戰老兵後代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舉行總結座談會。馮玉祥將軍長孫馮文二表示,愛國是每一個華夏子孫永恆不變的主題,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需要數代人艱苦奮鬥。「歡迎台灣同胞常來大陸尋根問祖,多走走看看,感受大陸的發展成果。」他說,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大勢所趨,希望這種認識逐步成為台灣各界的共識,這樣兩岸和平統一就能早日實現。「對台灣民眾而言,大陸雖有成百上千的城市,但最能呈現兩岸不絕如縷關係的,莫過於南京和重慶。」台灣「中華軍公教警消退休聯盟」副總會長黃弘安表示,還原抗戰歷史真相是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抗戰勝利是今日中華民族強盛的基石。「回顧歷史要記取教訓,展望未來還需放下芥蒂。」今年68歲的彰化縣退警協會會員陳朝清是首次到訪大陸。在涪陵榨菜集團參訪期間,他感受到榨菜製作的高標準和高科技,顛覆了以往對榨菜的認知。他說,大陸目前正在規劃建設從北京到台北的鐵路,「我盼望著這條鐵路儘早開通,這樣我在有生之年還能坐火車穿越台灣海峽直達大陸」。據瞭解,自2012年舉辦首屆「尋找抗日足跡共謀和平發展」兩岸交流活動以來,重慶已累計邀請500餘名台灣抗戰老兵及後代來渝參訪,共同追憶抗戰歷史,展望兩岸發展未來。

「仿佛是在現實中閱讀課本」——台商台青走進山西領略中華文化魅力

〔本報特約記者 柴逸扉報導〕近日,參加2023年「台商台青走晉來」系列活動的數百名台商台青走進朔州、大同、晉中等地,感受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家紛紛表示,來到山西,「仿佛是在現實中閱讀課本」。雁門關是古代中國北方著名的咽喉要塞,同時也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交匯點,折射了古代邊貿的興衰,見證和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發展。從胡服騎射到昭君出塞再到楊家將鎮守邊關,具有數千年歷史的雁門關留下道不盡的傳奇和說不完的故事。「古人雲,『得雁門而得中原,失雁門而失天下』。來到這裡我真切感受到這是一座雄關要塞,非常險峻。」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台籍教師謝雅卉表示,北宋楊家將保家衛國、鎮守雁門的忠義故事家喻戶曉,小時候在歷史課本中讀到過,那時候就很感興趣。這次能夠現場打卡,她對這些歷史故事有了更深的體會。不只是雁門關,山西的不少古跡都讓前來參觀的台商台青興趣十足。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距離其50多公里的懸空寺,是世界上現存建在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在這兩座建築面前,台商台青們頻頻驚歎,不停地按下快門拍照留念。「這些建築可以說是『巧奪天工』。很難想像古人是如何憑藉當時的技術條件建造出這些工藝精湛的建築的。」台青吳宥璿說,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利用越來越先進的技術,讓應縣木塔和懸空寺一直屹立不倒,讓中華兒女都能欣賞到這些世界建築中的奇跡。「門口的木雕,雕刻著一串串葡萄,寓意著多子多孫。」「影壁上雕刻著貓和蝴蝶,取諧音『耄耋』,寓意著健康長壽。」……在晉中喬家大院,講解員介紹喬家建築風格時,台灣藍雀新傳媒副總經理彭成平總是湊到最前面,帶著好奇的目光仔細聆聽。「走訪這些晉商院落後,我發現山西人很低調,也很講誠信。大家都嚴守家訓家風,為的是讓子孫後代有好的德行。」彭成平說。晉中的平遙古城城牆在歷經多次水災後,通過「修舊如舊」的方式保護下來,依然保留著城牆古色古香的風貌。對此,台灣中華時報總編輯鐘東榮嘖嘖稱讚:「山西是大陸古建築保存最多且最完好的省份之一,許多古跡依然保留著歷史原貌,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了對古跡原貌感興趣,部分台青和從事文化創意工作的台商對古建築「活化」、文旅產業創新發展也很關注。在大同古城的東南邑街區,不少台灣嘉賓喝著咖啡,看著戲劇節的演出和穿著漢服來來往往的人群,在古色古香的氛圍裡感受愜意與閒適。「這裡的歷史建築經過修繕和微改造後有了新的活力和業態,整個街區既保留了歷史文脈,又創造了新的人文價值。這樣的結合會讓年輕人更易於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謝雅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