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安徽:新合肥西站配套路網建設忙

■張敏 新合肥西站是合肥鐵路樞紐三大客站之一,設計規模為8台18線,建成後將成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的交通樞紐。8月26日,新合肥西站周邊配套路網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正在加緊施工。新合肥西站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京港(台)通道的重要客站、合肥鐵路樞紐第二大客運站,是合安、合新高鐵的起點站,合蚌、合福、商合杭高鐵的中間站,項目位於清溪路與潛山路交口西南角,總建築面積約24 萬平方米,主要由站房、站場和東、西廣場組成。新合肥西站站房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分為地下三層和地上三層,車站規模為8台18線。東廣場是新合肥西站的重要門戶和城市客廳,彙聚地鐵軌道3號線、10號線、S1線。新合肥西站以「大湖雲帆、科技方舟」為主題構思,專案實施將進一步奠定合肥國家級鐵路樞紐的重要地位。同時,項目還配套建設合肥西環貨車外繞線、合九聯絡線、合肥南至肥西聯絡線及合肥動車運用所等工程,專案總投資334億元人民幣。項目建成後將有效擴大合肥對皖南、皖北、皖西的區域影響力,增強合肥與這三大區域的經濟要素流動。

60餘位兩岸婚姻家庭成員歡聚江蘇徐州開啟國學之旅

〔本報特約記者 朱志庚報導〕8月24日晚,2023年江蘇省兩岸婚姻家庭國學研習營在江蘇省徐州市開營。來自南京、無錫、徐州、蘇州、連雲港、淮安等地的60餘位兩岸婚姻家庭成員歡聚一堂,暢敘情誼,共同開啟國學之旅。2023年江蘇省兩岸婚姻家庭國學研習營由江蘇省台聯、徐州市台聯共同主辦。研習營以國學文化為紐帶,通過詩歌誦讀、研習參訪等形式促進在江蘇的兩岸婚姻家庭溝通交流,增進兩岸婚姻家庭成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兩岸婚姻家庭成員著古裝、品古韻,朗誦《論語》《將進酒》等古詩詞,共同弘揚國學經典,品味中華文化。「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台灣大學生周玖桉身著華麗的古裝驚豔出場,悅耳的歌聲和優美的舞姿贏得陣陣掌聲。「我對古詩詞接觸得比較多,對漢文化、漢元素非常喜歡。」第一次參加國學研習營,周玖桉專門買了唐裝漢服,頭型頭飾也是和媽媽一起研究設計的。「蝴蝶蘭在台灣盛開,茉莉花在江蘇綻放......蝴蝶蘭和茉莉花完全不同,台灣島和江蘇省相隔千里,但這兩種花同時盛開在我家,同時生長在我心田。」來自兩岸婚姻家庭的許愷晏誦讀了《蝴蝶蘭和茉莉花》,其弟弟許梓延朗誦的《我的家》。「老師說:兩岸一脈,海峽永跨。從古至今,家在中華!」許愷晏的媽媽崔佳來自徐州,是一名語文老師。目前,一家四口都生活在徐州。「兩個孩子誦讀的詩歌都是原創作品。」崔佳介紹,從她奶奶到父親再到自己,家裡三代都是教師,有著這樣的家風和成長經歷,她對傳統教育、傳統美德非常重視。而且,孩子們所在的學校也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她經常帶著孩子們參加這類活動,讓孩子們掌握古詩詞的含義,也是「溫故而知新」,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活動期間,兩岸婚姻家庭成員將到徐州漢文化景區、徐州博物館等地瞭解徐州悠久的漢文化,到賈汪區馬莊村研學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情況。此外,他們還會到曲阜孔府、孔廟、孔林等處學習儒家經典文化。江蘇省台聯副會長、徐州市台聯會長邱麗說,兩岸婚姻家庭是連結兩岸的重要橋樑與紐帶,在維繫兩岸親情、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寶貴而獨特的作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見證者、受益者和直接推動者。「希望大家用心領略徐州、曲阜兩地的歷史和文化,體驗蘇魯兩省的人文風情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兩岸同胞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基因。」

300餘名台胞陝西共話「周秦漢唐」同尋「根脈」之源

〔本報特約記者 張一辰報導〕8月21日至25日,「姜水迎赤子心香祭神農——2023兩岸同胞走進陝西寶雞炎帝故里」系列活動在陝西舉行,由台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等組織的台灣基層信眾代表三百餘人參加此次活動。通過五天的行程,赴法門寺、炎帝陵、乾陵、西安碑林博物館、華清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地進行了一場文化與「尋根」之旅。作為炎帝神農故里的寶雞,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位於寶雞市區南郊常羊山上的炎帝陵,是海內外中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聖地。來自陝台兩地3000餘名各界民眾代表於8月22日在此間共同拜謁華夏人文始祖炎帝。「我們先祖炎帝神農的發源地在這裡,來到寶雞有一種回到祖先懷抱之感,內心感觸良多。」台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理事長李火炎表示,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炎黃子孫同本共源,希望通過宗教文化的交流,能夠助推兩岸民心相通、情感相融。「兩岸同根同源、同宗同祖,是根植於我們血脈的共同精神信仰和文化基因。」寶雞市人民政府市長王勇表示,此次祭祀炎帝典禮的舉行,生動體現了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手足相親的骨肉兄弟,希望能夠通過共祭炎帝,續寫兩岸深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令台胞們印象深刻,感歎「先輩創造的文化令人震撼」。「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心情,那就是『歷史的輝煌』。」在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參觀的過程中,台胞管志明如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再看今天的兵馬俑,我們哪一個華夏兒女不引以為榮?這是中華文化向世界展示的名片。」管志明表示。「無論是秦俑的髮型、鬍鬚,還是掌紋與鞋底設計,其工藝製作的細緻程度令人驚歎。」來自台灣雲林縣的許樹福表示,華夏文明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融合與吸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元素,是其能夠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梁布丁在台灣從事主持人工作,此番是她第一次來到西安。在大唐不夜城,身穿漢服的她直言「有些感動」。「穿行於這些充滿唐代氣息的步行街中,我感覺沒有穿漢服反而會比較顯眼。」梁布丁坦言,「這裡就像一個古今時空的交匯點,『古人』在這裡,現代人也在這邊。我除了體驗身著漢服後的穿越感以外,也希望瞭解妝造背後的歷史文化。」「之前在社交網路上看到過大唐不夜城的圖片,但是到了現場才真實地感覺到『盛唐風韻』的壯觀,這是在台灣看不到的景致。」台灣青年孫小喬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為之驕傲自豪。」

海外及兩岸華文媒體甘肅「高原行」采風活動圓滿舉辦

〔本報特約記者 張堃報導〕8月22日至25日,海外及兩岸華文媒體甘肅「高原行」采風活動精彩啟程,來自兩岸及法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捷克、馬來西亞、奈及利亞、斐濟等國家的逾20位華文媒體代表齊聚蘭州,走進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等地,從文化、生態、宗教、民生等多方面參觀考察,共探歷史文化悠久的西北城市,讓更多的人們認識甘肅、瞭解甘肅。在蘭州,華人媒體代表們參觀了讀者出版集團博物館,瞭解集團發展歷程、出版發行、《讀者》雜誌的演變等情況,品味到了「中國人的心靈讀本」。探訪甘肅省博物館時,感受古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文明,瞭解甘肅彩陶文化的發展,體會到佛教藝術的莊嚴與宏偉。走進被譽為「世界藏學府」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之一——拉卜楞寺,一眼望去,那金色的廟頂,紅白交相輝映的院牆,牆壁上特有的藏區圖騰,路上不斷踱步的喇嘛,無論是來自各地虔誠的信徒或是探索者,都沉醉其中,享受此刻的平靜。在寺院的周邊建有一條世界上最長的轉經筒,總長超過3公里,順時針轉一圈大概要走1小時,信徒和遊客們日復一日的波動著轉經筒,或虔誠的誦經,或默默的感受這濃厚的佛教文化。據瞭解,寺內還擁有全蒙藏地區建制最為健全的六大學院經堂,僧侶們在學經的同時,還會學習天文曆算、醫藥、英語等知識,打破了一些人所認為「打壓宗教」的偏見。在中國唯一一座脊椎古哺乳動物化石博物館——和政古動物博物館,嘉賓們在這座被譽為「世界的和政,古動物的伊甸園」裡,看到了六項世界之最化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這些生命經過了歲月侵蝕,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是人類文明的珍寶。在深入藏區入戶參觀考察時,代表們感受到藏區百姓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大街小巷乾淨整潔,百姓們利用獨特的飲食文化和優渥的環境做起了民宿、咖啡館、特色餐廳等多種經營場所,帶動了旅遊業的同時也增加了營收。採訪中,尕秀村村長提到,政府在提供補貼的同時還修建了安置房,讓牧民們冬天也能坐在屋子裡開暖氣、看電視,「現在有寬寬的公路,到城裡辦事太方便了,這是以前都不敢想的事情!」說到村子裡近幾年的變化,村長的情緒也跟著激動起來。幾天的行程,讓媒體代表們不禁讚歎著甘南地區的高速發展,深刻體會著民族文化展新貌。海外及兩岸華文媒體「走進高原」活動始於2011年,由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組織發起,彙聚五大洲華文媒體代表於高原之地訪問,進入西藏自治區、四川,甘肅、雲南、青海的涉藏州縣,通過多語言、多頻道的廣泛報導,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瞭解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甘肅。

「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兩岸合作講好中國故事

「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啟動儀式暨《中國版圖》數字版權作品發佈會現場 〔本報綜合報導〕8月26日下午,由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指導,《海峽兩岸》雜誌社主辦的海峽兩岸共創「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啟動儀式暨《中國版圖》數字版權作品發佈會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這是海峽兩岸數字業界首次攜手合作,本次活動緊扣「大美中國」內核,運用前沿數字技術,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等主題,共創最新科技數字版權作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全國台聯黨組成員、副會長鄭平,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秘書長潘新洋,華夏經緯網總經理林瑤,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二級巡視員郭兆祥,北京市台聯二級巡視員許俊章,上海交通大學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鮑達芃,以及中華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團體促進協會會長、《海峽兩岸》雜誌發行人兼社長吳一昌,《海峽兩岸》雜誌總編輯馮涵瑛,杭州風啟天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台青劉楚玥、總經理台青劉燕萍等領導和嘉賓出席。發布會由兩岸和平志願者聯盟執行主席沈一葉主持,來自海峽兩岸近百位數字業界藝術家、企業家代表參加了啟動儀式和發布會。 《海峽兩岸》雜誌發行人兼社長吳一昌致辭 作為此次活動的發起方、組織者,《海峽兩岸》雜誌發行人兼社長吳一昌在感謝詞中動情地說,剛剛參加完海外及兩岸華文媒體「高原行」采風活動,從蘭州趕來北京,雖風塵僕僕,但內心十分高興,能在這裡再次見到許多老朋友,雖說民進黨當局人為阻隔和三年疫情,但終究阻不了、隔不斷我們兩岸同胞息息相通的心。吳一昌說,雜誌創刊已經好幾年了,以發行人、社長的身份來參加在大陸舉辦的這麼重要的活動還屬首次。創辦《海峽兩岸》雜誌的初衷就是讓臺灣同胞多多瞭解大陸。企盼在有生之年實實在在地為推動兩岸和平做些有益的事。 兩岸台胞民間交流促進會秘書長潘新洋致辭 兩岸臺胞民間交流促進會秘書長潘新洋表示,當前,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都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面臨著新的形勢。他強調,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需要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增進共識,才能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融合發展。此次海峽兩岸雜誌社發起並組織的兩岸數字領域精英共創「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活動,是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的新舉措,也是兩岸同胞共同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探索。 全國台聯副會長鄭平致辭 全國台聯對此項工程給予高度關注。全國台聯黨組成員、副會長鄭平表示,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運用當今最新科技成果——數字版權藝創作品,再現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和重要成就,進一步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不失為當下兩岸中國人共同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舉措。 啟動儀式 戰略合作夥伴授牌儀式 啟動儀式上,工程組委會秘書長、融和之美(杭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麟從定位、主旨、內容、傳播方式、路徑、價值等方面介紹了「大美中國」數字藝術文化工程的整體情況;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國版優藏代表卓美玉介紹了國家版權登記、國版優藏平臺以及參與並支持「大美中國」數字版權線上傳播情況;從事全國旅遊一卡通技術研發的北京中創智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亓文華介紹了參與並支持「大美中國」工程賦能的相關情況;鮑達芃、黃瑩等分別代表主創團隊和創作人員作了主旨發言,最後還舉行了授牌儀式。據悉,此項工程將以主題系列為軸心,持續展開,如《中華姓氏》《中華民族服飾》《中國非遺》《中國戲曲》《祖國河山》《名勝景點》《中國航太》《中國高鐵》《「一帶一路」》《中國製造》等,每個主題獨立成組。由兩岸數字藝術家團隊共同完成創作。數字作品成品後,即在國家版權中心申請「版權登記」,升級為「版權類數學藏品」。所有主題數字版權作品採取線上發行,由安徽省文化產權交易所國版優藏平臺發行和寄售。最終,全都在「大美中國元宇宙」網站上向世界展現。期間,將不定期、不間斷地舉辦各類延伸活動,並決定從2024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場「海峽兩岸數字藝術世界高峰圓桌會議」,從而更好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