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2023大連長海廣鹿島海參採捕文化節開幕

〔本報特約記者 朴峰報導〕為打造長海廣鹿島優質遼參品牌,充分發揮原產地海參產業優勢,弘揚海洋漁獵文化,10月24日,由長海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23大連長海廣鹿島海參採捕文化節在廣鹿島盛裝啟幕。來自上海、北京、本溪的近百名客戶以及數十家會員企業齊聚廣鹿島,現場體驗推廣。大連市長海縣廣鹿島是遼東半島著名的原生態海參產地。這裡不僅有優質的天然海域,更有適合遼參生長的野生環境。近年來,廣鹿島鎮通過貝、藻、參等多種養殖淨化海域,自然繁育苗種,因此這裡出品的海參,肉厚刺粗,營養豐富,真正做到了純野生、無公害、品質好、無污染。本次海參採捕文化節是廣鹿島鎮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又一項重要舉措,全面展示了廣鹿島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以及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創新成果。近年來,廣鹿島鎮充分發揮海參產業資源優勢,成立了海參養殖協會,並與部分大連海參行業龍頭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實現了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廣鹿島海參優質品牌。通過此次節慶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廣鹿島海參品牌影響力,助力當地海洋產業和鄉村振興發展。

海南洋浦港封關運作專案土建工程即將完工

〔本報特約記者 蒲曉旭報導〕《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海南將在2025年前適時啟動全島封關運作。全島封關運作項目建設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標誌性和基礎性工程。作為全島封關運作專案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的洋浦港封關運作專案於2022年10月16日開工,建設內容包括2個綜合查驗平臺、一體化前置攔截區、海事邊檢業務用房、輔助用房等設施。目前,專案土建工程即將完工,工人們正在進行水電安裝等施工。專案建成後,將為全島封關運作提供管理經驗,同時為洋浦港口岸實現2025年集裝箱輸送量達到500萬標箱的目標提供支撐,全面提高洋浦港口岸通關時效,降低物流成本,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激發市場活力。

電子導盲犬亮相杭州亞殘運會

〔本報特約記者 黃宗治報導〕杭州亞殘運會期間,在盲人足球比賽場地拱墅運河體育公園體育場,電子導盲犬「小西」為參加亞殘會的殘障人士提供服務。「小西」由西湖大學機器智慧實驗室研發,不僅把場館地圖銘記在「心」,還能「聽懂」中英雙語指令,自動規劃出最優行進路徑,使用者還可以通過牽引它的導盲繩繩端感測器來調節電子導盲犬的行走速度。

大陸5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299條

〔本報綜合報導〕大陸相關部門發佈最新資料,截至2023年9月底,大陸共有5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299條,運營里程約9860公里,日均運送乘客超過8300萬人次。資料顯示,9月底,陝西咸陽正式開通地鐵,成為第55個軌道交通城市,也是大陸西部地區第一座通地鐵的非省會城市。隨著西安-咸陽地鐵1號線三期開通,西安也成為了大陸第7個「跨市」地鐵城市。大陸第一個跨市地鐵是廣佛線(廣州到佛山),之後是上海地鐵連接蘇州,武漢地鐵連接鄂州,南京地鐵連接鎮江、杭州地鐵連接紹興。今年6月,長沙地鐵3號南延線開通,正式連接湘潭。另外,深圳地鐵五期的10號線東延線,也將連接東莞,成為又一個跨市地鐵城市。

越過海峽,兩岸青年訴說溫暖「識·光」裡的青春故事

■來源:中國青年報黑色白色的麵團揉圓壓扁做成眼睛,再揉出胖乎乎的爪子抱住翠綠的竹竿,小小的麵團在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彥手裡,一眨眼的工夫就變成了一個憨態可掬的 熊貓,把來自台灣的李建勳和範懷方「萌化了」。 他們也模仿做了兩隻小小的熊貓,愛不釋手。 郎佳子彧說:“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也是兩岸青年共同喜歡的東西,希望熊貓能夠讓兩岸青年雙向奔赴,更加了解彼此。”10月25日,兩岸青年相約走進中國青年報社全新升級的“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體驗中國傳統非遺的製作過程。 當天,在北京台灣會館,兩岸和平志工聯盟、台海出版社、中國青年報社等機構舉辦了「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來自海峽兩岸的年輕人分享成長與奮鬥的故事,傳遞 青春的美好。越過海峽,他們找到回家的溫暖「直到長大與母親回來祭祖後,我才懂得了父親的執念。」在分享會上,台灣青年李建勳講述了父親過世後,他的成長與思考。 李建勳的父親是1949年隨著國民黨退到台灣的老兵。 在他的記憶裡,父親一直有個執念,就是有朝一日要回到在大陸的老家,這是他的根。可是後來父親罹患癌症,已無法回到故土。 直到去世前,他還在為李建勳講述家族的故事。 多年後,李建勳一路奮鬥,從自己口中「躺平的學渣」到華夏科技大學與台灣國立新莊國中傑出校友,成為台灣商業總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他終於和母親回到父親生前眷戀的故土,和久別的親人緊緊相擁。 李建勳說:「看到在大陸的親人後,才明白什麼是血濃於水,才明白親情不可磨滅。」對故土的眷戀,終於從上一輩傳遞到他心上。同樣在大陸感受到溫暖情誼的還有土生土長的台灣青年沈宏叡,2017年,他到中國人民大學當交換生。 「那種心情就是,一落地就能感受到,我們都是中國人,那種親切感就是祖國。」沈宏叡很快就適應了大陸的生活,因為感覺同學們從來沒把他當外人。 他說:“我的很多好朋友都來自北方,他們管我叫‘台灣鐵子’,就是鐵桿兄弟的意思。”在西安,他看到了歷史課本上的兵馬俑,被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深深震撼。 在陝西黃陵縣,他走了好遠的路,特地去祭拜了黃帝陵,並在紀念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的兩個紀念碑中間拍下一張合影,留作紀念。 最後他一路尋找到了“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那是一座建造於1946年台灣光復一周年之時的石碑,它承載了台灣同胞回到祖國懷抱的民族感情和認祖歸宗 的情懷。 沈宏叡說:「那一年,由於連日暴雨,道路阻隔,『致敬團』未能如願抵達黃帝陵,只能選擇在陝西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中山中學體育場遙相祭奠。今天,那些 台灣先烈先輩們的遺願,他們魂牽夢縈的尋根之路,我們這代青年將替他們走完。”越過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台灣青年在大陸找到故土的溫暖和文化的認同,大陸青年也在兩岸青年頻繁的交往活動中走進台灣,在飲食中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脈 ,在「雙向奔赴」的情誼中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陳凱迪是北京大學2020級本科生,今年7月,她作為大陸高校師生赴台交流參訪團的一員走進了寶島台灣,這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流行3年多來大陸高校首次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