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水情持續吃緊!今起各地晴朗偏乾 4月降雨仍不樂觀

〔本報綜合報導〕全台水情拉警報,經濟部已宣布苗栗、台中及北彰化部分地區從4月6日起實施分區「供五停二」;中央氣象局也指出,目前預測清明節連假之前,天氣都是晴朗高溫,降雨機率不高,提醒民眾共體時艱、節約用水。日前中南部期盼已久的甘霖「只來一天」,全台天氣今起穩定多雲到晴,僅東半部偶有零星降雨,且高溫逐日上升,周末可上看30度。臉書粉專「氣象達人彭啟明」表示,今(26)日清晨冷空氣強度減弱,各地低溫回升到16-19度,預計中午高溫,北部、東半部可達25、26度,中南部26-29度;明後天仍持續回溫,預計中午高溫都將接近甚至超過30度,類似的天氣將至少持續至清明連假。由短期氣候預測顯示,對於4月的降雨,「我的看法是很不樂觀。」天氣風險指出,目前可確認的3月降雨偏少已是事實,預測4月同樣少雨機率相當高,現在就等新的大氣環境條件轉換,期待梅雨季能夠帶來較多水氣。不過,目前各種預測工具顯示少雨機率仍略高,可能到4月中下旬才會更清楚。氣象粉專颱風論壇指出,明起到清明連假,台灣地區都吹偏南風,除了迎風面偶有降雨,各地皆晴朗暖熱;雖然下周一可能有波微弱鋒面掠過北台灣,但無法南下,對降雨幫助並不大。天氣風險公司總監賈新興表示,這次降雨的狀況比2004年和2015年更加嚴峻,而氣候變遷讓水資源成為全球重大議題,也讓抗旱更常態化。面對現在及未來的硬仗要打,「這不是灰天鵝,而是一隻大犀牛。」如何涵養台灣這塊土地的水資源,是未來的關鍵。

中國大陸航太即將開啟這些大動作 嫦娥六/七/八號、月球科研站……

■ 本報特約記者 陳春順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決議。根據綱要,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將實施探月工程四期、星際探測等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專案。近日,國家航天局透露,「十四五」及後續一段時期,我國將開展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及月球科研站等工程任務或論證工作。嫦娥六/七/八號瞄準新目標我國探月工程使用的嫦娥系列探測器及其發射使用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工程其他分系統也有航太科技集團所屬相關單位參與研製。2020年,嫦娥五號任務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為我國探月工程三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四號、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等多項任務。其中,嫦娥四號任務已實施,於2019年實現了人類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巡視探測。綜合國家航天局此前發佈的消息,嫦娥六號也是一次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其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將被進一步優化論證;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的開展將有助於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驗證核心技術。月球科研站將長期運行3月9日,經中俄兩國政府批准,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俄羅斯國家航太集團公司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將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推動國際月球科研站廣泛合作,面向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和國際夥伴開放,加強科學研究交流,推進全人類和平探索利用太空。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建設可進行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觀測、基礎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專案的框架內,中俄兩國利用在空間科學、研發和使用空間設備和空間技術方面積累的經驗,將共同制定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路線圖,並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的規劃、論證、設計、研製、實施和運營等方面開展緊密協作,包括向國際宇航界開展專案推介。我國將研製重型運載火箭此外,為了適應未來探索的新要求,提升進入空間能力,我國還將研製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和重複使用航太運輸系統,這同樣被列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據此前國家航天局有關負責人和中國航太科技集團院士專家介紹,如果一切進展順利,我國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2028年前後實現首飛,其芯級直徑將達到10米級,低軌運載能力將達到百噸級,將執行火星採樣返回等國家重大航太任務。此外,預計2025年前後,改進型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將採用兩個助推器與芯一級不分離的集束回收方式實現回收與重複使用。預計今年,長征八號運載火箭將完成垂直起降關鍵技術的演示驗證。 Previous Next

中國大陸計算力指數已處全球第一梯隊

[本報特約記者 邱晨輝報導]近日,國際資料公司發佈的2020H1《全球人工智慧市場半年度追蹤報告》(以下稱報告)顯示,2020上半年全球人工智慧伺服器市場規模達到55.9億美元,占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市場的84.2%以上,這其中,中國廠商浪潮以16.4%的市場佔有率成為全球人工智慧伺服器的龍頭玩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表示,計算是在不斷發展的,從最初的數值計算逐漸演變為科學計算、關鍵計算和智慧計算。當前人工智慧計算需求正呈指數級增長,未來將佔據80%以上的計算需求,承載這種需求的就是人工智慧算力中心,即智算中心。報告稱,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資料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中國大陸人工智慧發展的獨特優勢。目前,大陸計算力指數評估分數達到66分,處於全球第一梯隊。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金額超283億元人民幣

[本報特約記者 趙竹青報導]24日,第八屆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四次全體委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自然科學基金委2020年科學實施專案評審資助,共接收2364個依託單位28.11萬項申請,擇優資助1507個依託單位的各類專案4.57萬項,資助金額283.03億元人民幣。「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基礎研究在國家創新全域中居於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表示,要充分發揮自然科學基金的獨特作用,瞄準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做扎實。堅持問題導向,善於發現問題,凝練問題,找出真問題,做好基金立項工作。同時,加強作風學風建設,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科研生態,培育良好的科學情操,保持冷靜頭腦,扎實科研,做出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

1億攝氏度「燃燒」100秒!大陸「人造太陽」將再衝新高

[本報特約記者 徐海諾報導]25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將於近期完成新一輪升級改造,向芯部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100秒長脈衝等離子體的科研新目標發起挑戰,力爭將世界可控核聚變能源研究推向新高度。「萬物生長靠太陽,EAST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有『人造太陽』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王騰博士說,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污染,而「人造太陽」核聚變反應所需的原材料在地球上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生成物也沒有危害,被認為是理想的「終極能源」。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EAST是大陸重大科學工程,目標為人類開發核聚變能源提供工程和物理實驗基礎,建成以來已開展實驗96000餘次,先後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等國際重大突破。從去年7月起,EAST啟動新一輪升級改造,在尖端材料、關鍵部件、主要子系統等方面實施一系列重大提升。「裝置升級的技術難度高,工作量大!」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中心主任吳傑峰說,「『人造太陽』非常複雜,要讓上億攝氏度高溫與零下269攝氏度低溫1米內共存,上萬個零部件,有一點點瑕疵,未來實驗可能就會失敗。」「從1億攝氏度20秒到1億攝氏度100秒,這是一個巨大的技術跨越,也將把人類核聚變能源研究推向一個新高度!」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托卡馬克物理實驗研究室主任龔先祖介紹,目前升級改造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將於4月底結束改造,向「1億攝氏度100秒」的新目標發起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