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

電動機車補助上看19,000元! 桃園市吹響補助號角 六都將起汰舊換新補助戰

[本報綜合報導]近日,桃園市環保局開出六都第一槍,率先公布初擬之2021年電動機車補助方案,規劃汰舊換新電動機車最高可補助新台幣9,000元,新購電動機車者也可獲4,000元補助;中央也已公布維持去年補助金額,結合起來市民購買電動機車最高補助上看 19,000 元。期待桃園市政府方案通過後,有效加速汰換新購速度,進一步體現桃園市智慧城市發展願景。桃園市環保局表示,呼應中央汰舊換新機車政策、實踐智慧城市發展目標,領先六都積極擬定2021年電動機車補助方案,針對汰舊換購電動機車最高補助9,000元、新購電動機車補助最高4,000元。若此草擬法案正式通過,結合中央政府補助,桃園市民汰舊換購電動機車最高可獲得19,000元的補助款項,包含環保署3,000元、工業局7,000元、桃園市環保局9,000元。另外,僅新購電動機車的民眾,也可獲得工業局7,000元加上桃園市環保局4,000元,共11,000元補助;汰舊換購燃油車則僅有環保署3,000元與桃園市環保局3,000元,共6,000元的補助金額。相較之下,汰舊換購電動機車相較換購燃油車可獲額外13,000元補助。若此方案可於農曆年前通過,相信可在桃園市催出一波年前購買電動機車高峰。桃園市環保局拋磚引玉後,預計將激起六都補助競爭漣漪,對於同樣積極發展電動載具的台北市,多年來始終與桃園市保持良性競爭關係,繼桃園市率先吹響2021年補助號角後,之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聽聞台北市電動機車數量比桃園低時,曾自嘲表示:「我們是天龍國,怎麼會輸!」由此可預期,台北市有可能積極響應,不但要重新恢復新購電動機車補助,在汰舊換新電動機車補助上,極有可能再加碼力拼桃園市最高補助9,000元。 雖然桃園市與台北市等補助方案仍處初擬階段,但以縣市長良性競爭態勢下,2021年電動機車仍大勢看好,也期望其他四都可以齊頭並進,一同營造更友善的電動機車購車市場與環境,加速民眾接軌電動機車使用習慣。放眼未來,期望政府加速政策制定效率、中央與地方齊心共訂補助內容,相信對於朝向載具電動化這個世界潮流、綠能政策等遠程發展目標實踐能力,更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2021年元月實施惠民措施

基本工資調漲   每月基本工資由2萬3,800元調整至2萬4,000元;時薪由158元調整至160元,預估有超過200萬名勞工受惠。農民退休儲金上路    農民自願每月提繳一定金額,政府亦提繳相同金額,共同存於農民退休儲金個人專戶。若繳納40年,每月約可領4.5萬元。農業保險法及其補助辦法上路    成立農業保險基金,逐年編至100億元,對於因風災、疫病、市場風險所帶來的損失,給予適當呆障;作物、禽產類保費補助1/2、漁產類保費補助至少1/3。學校營養午餐加碼補助 推動國中小營養午餐全面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及國產肉品,補助學童每人每餐,從原本的3.5元提高到6元。基本生活費調增 每人基本生活費調高至18.2萬元,較前一年增加7,000元,110年5月報稅時適用,約有205萬戶受惠,減稅利益近百億元。   圖書出版品免繳營業稅 圖書出版品業者,銷售圖書出版品之收入,免繳5%營業稅(元月開始受理申請)。  口罩實名制增量降價  由原本14天可買9片、45元,調整成10片、40元,多1片,少5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提供

防疫旅館訂房爆滿,返台無家可歸!

[本報綜合報導]春節假期即將到來,大陸返鄉民眾回台無家可歸!因為1月15日開始居家檢疫者必須更加嚴格,回家必須要「一人一戶」,加上過年將近導致防疫旅館「供不應求」,包括台北、台中、高雄,都祭出限制只有市民可以訂房,不過桃園、新北目前還是維持開放。中央也緊急協調,希望近期內防疫旅館房型至少可以再增加1000間的數量。北市加碼祭出限縮令,台北防疫旅館從1月5日到1月28日都只限「台北市民」預定,其他縣市通通不准來住!高雄、台中、台東也跟進台北作法,但不少人大嘆不方便,就怕舟車勞頓反而造成防疫破口。其實問題並非防疫旅館數量短缺,機票價格也飛漲,希望要返國民眾行程可以調整,呼籲大家可以盡早幾天回來。

六都升格10年 效益仍待評估 都會化造成城鄉差距過大 延宕十年仍未修法

■ 本報主筆 映成 2010年,台灣地方自治制度施行了60年來的最重大變革,直轄市改制、縣市合併。本次行政區域劃分,台北市是現有直轄市,原台北縣改制為新北市,原台中縣與原台中市合併升格為台中市,台南縣、市合併升格為台南市。已為直轄市的高雄市,與高雄縣合併升格。加上2014年12月25日,從桃園縣改制的桃園市,正式形塑了「六都」加16縣市的行政區域。台灣的都會發展往前邁了一大步,也深刻影響台灣的民主政治與地方發展。地方政府爭取升格的誘因,主要是經濟考量,改制後,有機會脫胎換骨成為國際化的都會城市,每年在中央預算的分配也能夠平均運用。直轄市改制最直接的效果,是預算增加,得以擴充公共建設;以及行政效率提升和決策的完整性,資源集中則促進了產業繁榮,都市化形成的腳步也會更快。由於直轄市之下設區,取消了原省轄縣市的鄉鎮市層級,同步減少的眾多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也節省了大筆公帑。然而,直轄市升格發展至今,仍存有很多討論與爭議。比如,其他縣市的資源因為六都升格而被稀釋,由此造成邊緣化的疑慮從未消止。「六都方向是正確的,可是我也要替沒有納入直轄市的這些城市講話,」盧秀燕說:「因為相對它們變得更小,對它們的發展是不利的。」綜合六都改制後所產生的問題如: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農業地區幅員廣大人口分散,城鄉差距擴大的隱憂,卻深深壓在遠離市區居民的心中,人口則逐步消減,這個現象說明了邁向都會化,不可避免地吸引更多人口集中。人口集中自然也反應在房地產的增值,房地產過度增長,年輕人根本沒機會買房。造成高雄財政雪上加霜,加上推動重大軌道建設,高雄負債金額年年攀升,成為縣市合併後的大難題。為縮小南北差距,打造高雄成為國際都市,但也希望藉此增加中央統籌分配稅款,避免排擠效應。從當初的「高雄縣市合併改制計畫」可以看出期盼縣市合併的綜效「債務維持兩縣市現有規模,同時可彌補高雄市腹地不足的問題」。另外,縣市資源整合有利工商發展,增加政府稅收,強化高雄交通與地理優勢,活絡地方經濟,並讓高雄產業鏈發展更為完整,是「南方區域整合的最理想狀態」。舉例來說,高雄縣市合併10年後,原高雄市負債從99年的新台幣1586.5億元,成長至今年10月底止的2502億元。使得高雄市議會今年11月12日召開專案報告會議,希望市府降低高雄負債總額,並提出償還計畫及統籌分配修法建議,若不能配合修法,龐大的負債將壓垮地方政府。據《遠見》每年進行的縣市總體競爭力評比,結果竟發現,縣市合併前的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的競爭力排名皆屬前段班,合併之後卻呈現滑落的情況。讓改制升格「只做一半」的,是《財政收支劃分法》並未適時配合區域整併修正。這項現行財政資源分配的重要規範,延宕十年仍未修法,隨著時間過去,時空背景轉變,益發突顯其中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