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中國大陸開展第12次北極科學考察

〔本報特約記者 王立彬 張建松報導〕7月12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2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基地碼頭出發,前往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是「十四五」期間大陸組織開展的首次北極科學考察活動,預計總航程約1.5萬海裡,9月下旬返回上海。作為「近北極國家」,北極的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中國第12次北極科學考察圍繞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北極生態環境,在北極公海區域採取走航觀測、斷面調查、衛星遙感等方式,開展海洋、海冰、大氣以及微塑膠、海洋酸化等監測,獲取北極海洋水文、氣象、生物等資料資料。與此同時,本次考察還將聚焦國際科學前沿問題,在北冰洋加克洋中脊區域開展科學調查,揭示超慢速洋中脊岩石和岩漿形成等過程,瞭解加克洋中脊構造地貌特徵,以進一步提高對北極自然環境的認知。

大陸成功發射鐘子號衛星星座02組衛星

〔本報特約記者 馬帥莎報導〕北京時間2021年7月9日19時59分,大陸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鐘子號衛星星座02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79次飛行。本次任務中,長六火箭三級首次使用新狀態的發動機。針對任務需求,長六火箭進行了9項適應性改進。未來,該火箭將迎來較為繁忙的國際國內商業訂單履約期。

「天河」E級驗證系統摘得圖計算領域兩項桂冠

〔本報特約記者 毛振華報導〕記者3日從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獲悉,由國防科技大學研製,部署在該中心的「天河」E級(百億億次)電腦關鍵技術驗證系統,在7月1日發佈的國際Graph500排名中,獲得SSSP Graph500(單源最短路徑)榜單世界第一和BIG Data Green Graph500(大資料圖計算能效)榜單世界第一的佳績。坐落在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是中國大陸首個千萬億次超算「天河一號」部署所在地,同時部署有「天河」E級驗證系統。圖計算是將資料按照圖的方式建模開展運算,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領域應用廣泛。據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總工程師馮景華介紹,不同於國際超算領域另一知名排行榜Top500側重計算性能,Graph500排行榜於2010年首次發佈,是國際上評價超級電腦圖計算性能的最權威榜單,主要針對當前熱門的資料密集型應用,如人工智慧、大資料處理等領域,開展實施評測,可充分體現超級電腦的訪存和通信性能,直接反映超級電腦的資料處理能力。 「天河」E級驗證系統能在強調實用好用、高效節能的關鍵評測中排名兩項世界第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成果的取得,標誌著「天河」超級電腦在資料密集型應用方面取得了國際領先突破,這對於提升大陸人工智慧和大資料處理能力有著重要支撐作用。

大陸成功發射風雲三號05星

〔本報特約記者 李國利、鄭偉傑報導〕7月5日7時28分,中國大陸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05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77次飛行。風雲三號05星是大陸第二代低軌氣象衛星系列風雲三號的第5顆衛星,又名「黎明星」風雲三號E星。它是風雲衛星家族首顆晨昏軌道衛星,也是世界氣象衛星家族中的首顆民用晨昏軌道衛星。世界氣象組織在《2025年全球觀測系統展望》中提出了建立上午、下午和晨昏軌道3顆衛星組網觀測的概念。此次風雲三號E星的成功發射將彌補衛星觀測軌道(早5:30和傍晚17:30)的缺憾及觀測資料的不足,有效補充6小時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同化窗內衛星觀測資料的空白。

中國空間站階段太空人首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本報特約記者王逸濤 報導〕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7月4日14時57分,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二號太空人乘組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太空人劉伯明、湯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這是繼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後,中國太空人再次實施的空間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階段中國太空人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此次出艙活動,天地間大力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圓滿完成了艙外活動相關設備組裝、全景相機抬升等任務,首次檢驗了中國新一代艙外航太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檢驗了太空人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援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為空間站後續出艙活動的順利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神舟十二號太空人乘組自6月17日進駐天和核心艙以來,按計劃開展了各項工作,目前3名太空人狀態良好,後續在軌飛行期間還將進行一次出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