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長三乙火箭送風雲四號02星升空 金牌火箭開啟新一輪高密度發射

〔本報特約記者 桑茜 王海露 郭超凱報導〕6月3日0時17分,長征三號乙遙72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托舉風雲四號02星直奔蒼穹,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由此拉開了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新一輪高密度發射任務的序幕。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包含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3型火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三乙遙72火箭01指揮張濤介紹,本次發射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全年新一輪高密度發射的首戰,型號後續任務比較集中,將在7個月內執行近10次發射任務,密度最高時平均半個月左右就要發射一次。為此,研製團隊做了充分準備,在技術上不斷優化,以高品質保證成功。此次發射的風雲四號02星,是中國大陸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首發業務星,將極大增強大陸的天基氣象觀測能力。本次發射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第119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72次發射。

「人造太陽」EAST: 向人類能源終極夢想邁進

〔本報特約記者 張陽報導〕據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發佈消息,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28日取得新突破,成功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地球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源於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而支撐這種聚變反應的燃料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極其豐富,足夠人類利用上百億年。如果利用氘製造一個「人造太陽」來發電,人類就能夠徹底實現能源自由。曾經童謠裡唱的「種太陽」,正被人類一點點變成現實。

「數位政務大腦」亮相全球技術轉移大會

〔本報特約記者 戰釗報導〕5月31日,備受關注的全球技術轉移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在本屆大會上,數位政府智慧解決方案——「數字政務大腦」AI綜合屏吸引了政府和參觀觀眾的駐足,240寸超大螢幕從多個維度全方位實現了區域經濟動態監管、產業發展分析與研判、企業全生命週期監測與精準服務等功能。在大陸各級政府和部門加速「數位蝶變」的今天,「數字政務大腦」依託於成熟的智慧OCR識別技術和2.3億家企業全景即時資料,為政府提供精細化的資料獲取、分析、治理、應用的解決方案,推動城市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的轉型升級。政府在資訊化、數位化建設中通過對企業、產業和區域資料的綜合利用,可以加強對地方經濟的監管、預警預判。AI+DATA驅動產業發展整體解決方案,為構建智慧型政府的數位化轉型探索出了新模式。目前世界很多國家已把AI+大資料作為基數性戰略資源加以發展,在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日常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中應用AI+大資料已經成為創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湖南長沙成立智慧農場創新聯合體

〔本報特約記者 俞慧友報導〕30日,「100+智慧農場」項目在湖南長沙簽約,「智慧農場創新聯合體」同日揭牌。據悉,該項目啟動後,擬在「十四五」期間共建超100個智慧無人化農場,構建覆蓋全國的國家級智慧農場網路,打造數位農場的「智慧大腦」。該項目由華智生物牽頭,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資訊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北京百度網訊、芙蓉雲、極飛科技等單位共同打造。此次啟動建設的100+智慧農場聯合體,將是開放性平臺,擬採取5+N共建模式建設國家級智慧化數位農場網路專案,通過生物大資料、環境大資料、物聯網大資料、智慧裝備、類比模型的綜合運用,解決產前決策、產中管理,以及全程智慧機械化等三大重點問題,促進各生產環節資料互通,使各數位農場互聯,形成一張龐大的糧食生產雲網路,為農戶提供現代數位農業綜合解決方案,為政府機構提供真實有效的糧食生產監控方式。未來三年,項目發力點主要集中在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上,在各優勢產區,建成100個以上數字示範農場,平均單個農場覆蓋面積10000畝以上。同時,構建一個超百萬畝的國家級數位農場網路,建立以大資料為特徵,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為分析工具的農業AI決策中心(即「農場大腦」)。未來五年,則通過示範輻射,打造中信農業5G+示範農場,最終助力中國農業的標準化、現代化發展。

對接成功!回顧天舟二號「快遞」之旅

〔本報特約記者 劉詩瑤 餘建斌 李曉晴報導〕5月29日20時55分,在經歷了推遲發射的波折後,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從位於海南的文昌航太發射場準時點火升空,將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5月30日5時01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在近地軌道精準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穩穩停靠,天和核心艙迎來第一位「訪客」。此次負責將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托舉上天的,是天舟貨運飛船的「老搭檔」——長征七號火箭,這是一款專門為了滿足中國空間站工程發射貨運飛船需求而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此次長征七號火箭發射意義重大,按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中國大陸共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發射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主任設計師徐利傑說:「2年11次任務,環環相扣,就像接力賽跑,每發任務的成敗都關乎中國空間站建造計畫能否順利實施。」在文昌航太發射場成功完成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後,遠望6號船、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北京空間資訊傳輸中心等組成的航太測控系統,合力完成貨運飛船的發射、入軌和交會對接的測控任務,一路護航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奔赴天和核心艙,為後續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副總設計師黨蓉介紹,以往飛船的交會對接從發射到具備交會對接條件需要2—3天時間,過程中還需要大量人工參與。此次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對接採用的是快速交會對接技術,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快」,整個過程歷時約8個小時,且無需地面干預,就像無人駕駛汽車一樣。天舟二號貨運飛船攜帶了太空人生活物資、艙外航太服及空間站平臺設備、應用載荷和推進劑等,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交會對接後,轉入組合體飛行階段,將按計劃開展推進劑補加和空間應用專案設備測試等工作。後續,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後向對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前向對接空間站核心艙,將完成中國空間站首個「一」字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