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科技

長征六號首次「拼車」發射 大陸開啟商業「共用火箭」發射模式

〔本報特約記者 付毅飛 操秀英報導〕共用經濟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如今,大陸商業航太的小衛星們也能拼「共用火箭」發射升空了。4月27日11時20分,長征六號遙五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將齊魯一號、齊魯四號、佛山一號等3顆主星和6顆搭載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的9顆衛星均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公司)作為總承包商提供發射服務。此次任務也是長城公司首次創新商業共用發射模式,又稱「拼車」發射,在同一發火箭上為不同客戶的不同衛星同時提供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的發射服務。

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開幕 在這裡看見未來

〔本報特約記者 王思北 董建國報導〕4月25日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開展。展覽會由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激發資料要素新動能,開啟數字中國新征程」為主題,圍繞「數位化發展」主線,規劃六大重點板塊,包括主賓省、福建省、數位政府、數位產業、數位社會和專題生態。展區位於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3號館和4號館,展覽面積2萬平方米,共設置工業互聯網、數字醫療及大健康、大資料及高端數位產品、數位消費、數位安防、智慧駕駛、數位家居、直播及設備等八大展區,展位數986個。同時,此次峰會繼續設立「雲上峰會」平臺,融入更多虛擬產品交互體驗,線上線下同步展現峰會盛況,成果展同步開設「雲展區」,充分展示數字中國建設的最新成果。

中國天眼:讓人類「看」得更遠

大陸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對全球科學家開放 ■ 本報特約記者 閻建斌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氹窪地,層巒疊嶂,翠林如海。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像地球上的一隻巨眼,靜靜凝望天空,探尋百億光年之外的射電信號。自2020年1月運行以來,「中國天眼」迄今已發現300餘顆脈衝星,並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今年3月31日,這一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又正式向全世界的天文學家發出邀約,一同打撈宇宙中更多的「漂流瓶」。看宇宙的「大眼睛」站在觀景台向下俯瞰,依託喀斯特地區「天坑」而建、直徑達500米的大科學裝置形似一口銀色「大鍋」,架在周圍6座高度超過百米的支撐塔上。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介紹說,該裝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它的觀測能力是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的10倍,是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的2.25倍。大科學裝置的表面共有4500塊三角形主動反射面,它的設計目標,是要把覆蓋30個足球場大的信號聚集在一顆小藥丸大小的空間裡,否則就難以監聽到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這個「小藥丸」就是饋源,放在饋源艙內——類似一個收集衛星信號的喇叭式裝置,稱得上是世界最精貴的接收器。就像水手扯動纜繩控制風帆的方向,FAST通過拉扯鋼索網來使天線鍋變向,這就要靠與鋼索網相連的2000多個小電機來控制完成。整個變向過程,由鐳射定位系統校準。懸空的饋源艙重達30噸,被6條400多米的鋼索吊起,移動範圍可達200米。鋼索網、饋源艙接收器,每一部分的位移都要控制在毫米級,大科學裝置才能正常工作。在風勢較大時候,人們能聽到整個FAST發出的陣陣悅耳「風鈴聲」——那是它的反射單元震動發出的低頻聲響。在看不見的地下,還埋藏著超過10萬根光纖,為資料傳輸提供保障。具備多領域超強「發現力」「嘀—嘀—嘀」,顯示幕上,代表聲波的曲線有節奏的起伏。李菂說,這是FAST發現的第一顆脈衝星,研究者根據真實的脈衝信號強度轉換成音訊與動態圖像,可以更真切地感受脈衝星信號的規律性。脈衝星是一種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具有極高的磁場和密度。它的自轉週期精確穩定,輻射出的電磁波可以看作是如同脈搏般的脈衝信號。因此,脈衝星被比作「宇宙的時鐘」,其準確的時鐘信號為引力波探測、航天器導航等重大科學及技術應用提供了理想工具。脈衝星作為大品質恒星坍縮後超新星爆發的產物,對於研究超新星爆發等宇宙現象也相當重要。2017年10月10日,FAST公佈了第一個天文發現:一顆週期為1.9秒的脈衝星,距離地球有1.6萬光年。「那一天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的一天,就好像孕育了很久的孩子出生了一樣。」李菂說。從首次發現新脈衝星,到試運行結束公佈發現100餘顆脈衝星,再到一舉突破300顆……FAST所發現的脈衝星數量,在全球脈衝星搜索團隊行列中首屈一指,成為脈衝星發現的重要貢獻者。探索宇宙的「世界舞臺」北京時間2021年3月31日零點,FAST向全世界天文學家發出邀約,徵集觀測申請。所有國外申請專案統一參加評審,評審結果將於今年7月20日公佈,觀測時間將從8月開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有關負責人表示,FAST向世界全面開放,彰顯了中國與國際科學界充分合作的理念。在開放合作中,中國的科學重器將更好地發揮效能,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李菂介紹說,早在項目立項時,就確立了拓展人類宇宙視野的初衷,將向全球科學家開放。科學家申請使用FAST需要同行評審,根據專案建議書進行打分,再由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時長分配。預計將有10%的觀測時間分配給國外科學家。觀測申請的研究領域不做限制,但科學界普遍關心的專案將被優先考慮,如多科學目標漂移掃描巡天、中性氫星系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衝星測時、快速射電暴觀測等。歷經多年建設發展,FAST從無到有,逐漸成長為科學家探索宇宙的「世界舞臺」。 Previous Next

「留光」1小時!大陸科學家刷新世界紀錄邁向「量子U盤」

〔本報特約記者 徐海濤報導〕光以每秒30萬公里的速度運動,讓它「慢下來」乃至「停留下來」,是重要的科研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5日發佈消息,該校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近期成功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大幅刷新8年前德國團隊創造的1分鐘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光信號的長壽命存儲,向實現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該成果,審稿人認為「這是一個巨大成就」。光是現代資訊傳輸的基本載體,光纖網路已遍佈全球。光的存儲在量子通信領域尤其重要,因為用光量子存儲可以構建量子中繼,從而克服傳輸損耗建立遠端通訊網。另一種遠端量子通信解決方案是量子U盤,即把光子保存起來,通過運輸U盤來傳輸量子資訊。考慮到飛機和高鐵等運輸工具的速度,量子U盤的光存儲時間需要達到小時量級,才有實用價值。量子U盤對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具有重要意義。李傳鋒介紹,為實現量子U盤,不僅要高精度的「留住光」,還要提升信噪比,這也是他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中國航太日航太科普周主題活動在湖北松滋舉行

〔本報特約記者 趙磊報導〕第六個「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圓夢太空,啟航未來」航太科普周4月21日在湖北省松滋市啟動。活動由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和荊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旨在普及航太知識、傳承航太精神,激勵青少年探索未知。在為期五天的航太科普周裡,主辦方將陸續開展航太日主題讀書周、九號宇宙航太探索中心公益體驗、瓢蟲一號衛星閃爍觀測等系列活動。同期,沉浸式航太科普館九號宇宙航太探索中心也在松滋建成開放。近年來,「航太文化熱」引發航太場館與主題樂園紛紛開設,其中多以參觀遊覽為主,九號宇宙航太探索中心則率先將航太科技成果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工程。據瞭解,松滋「九號宇宙」由九天微星與金松集團聯合打造,占地面積30畝,設有「太空人訓練區」、「月球區」、「火星區」、「深空區」、「宇宙起源」五大核心體驗區,共40餘項沉浸式互動展項,同時開發了針對不同學段的航太研學課程和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