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能永遠靠「政治正確」與「道德正確」混日子
■ 時事評論員 黃創夏 四月,和台灣同樣被列「第三波新興民主國家」的南韓舉辦地方首長和議員補選,執政黨共同民主黨潰敗,首爾和釜山兩大都會共17個區域都大敗,正式宣告文在寅政府進入跛腳。兩年多前,2018年6月,南韓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卻是猶如推土機,摧枯拉朽輾壓在野黨,被稱為是「大屠殺式」勝選。只因釜山和首爾的兩個前市長連續因私人原因垮臺,加上選民對土地改革政策效果不彰的反感,以及疫情下累積的鬱悶爆發,一翻轉就是天翻地覆。地方局面已經不能用過去解析地方選舉的「板塊」或「派系地盤」等等傳統邏輯面對了,在當下社群網路發達且資訊傳遞光速的時代,「地方」選舉已不「地方」了,大環境的結構因素決定了各地選情。難題將在「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民進黨,「概括承受」的必是行政院,且是社會反感度越來越高的蘇貞昌首當其衝。民進黨必須清醒,早就沒有「國瑜遮羞布」;「時中保護傘」也逐漸褪色;「老K提款機」早被提領光了。「台灣價值國際化」與「台灣安全國際化」的局面更加鞏固,「亡國感」和「仇中抗中」已經不是台灣普遍焦慮感的主流。在這樣的局面,民進黨終究要回到「政府治理」的真才實學,不能永遠靠「政治正確」與「道德正確」來混日子。這些將是民進黨需要認真反省的重要課題,政府機關分門別類,各設其職,是要互相支援也是互相制衡與防護疏漏。政府治理是繁複、要細膩緊密且團隊合作的步步為營。看看這次太魯閣事故後的內閣紛擾、接續人事安排上的爭議和質疑,還有政府不同單位應對態度的差異等等。號稱酷吏的蘇貞昌帶領的行政院,螺絲真的鎖緊了嗎?看似治軍嚴格卻往往自行其事、自掃門前雪和專注搞「攻擊、攻擊、再攻擊」的行政團隊,真的很危險。缺水、經濟復甦不均和藻礁公投等等,太多太多的「實務考驗」即將接踵而至,蘇內閣要是仍「維持現狀」,民進黨的「好日子」即將結束!(轉載自黃創夏臉書)